APP下载

浅析钧窑烧制特色及传承

2022-06-27徐克宁河南瓷源素瓷业有限公司

消费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钧窑钧瓷工匠

徐克宁 河南瓷源素瓷业有限公司

一、引言

钧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中独树一帜。钧瓷釉色丰富,从宋代的铜红釉发展至今,钧瓷的釉色变化万千,施釉技术也不断提高、手段不断完善。钧窑的烧制工序繁琐,烧制方法众多,对烧制的掌握、对钧瓷的色泽、硬度和纹理有很大的影响,是重要的制瓷工序。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钧窑的工艺特征,包括钧窑的形成条件;钧窑烧制特色;钧瓷釉色特征和钧窑工匠精神。第二部分为钧窑的传承,传承的方式分为个人传承、规模化传承和专业教育传承,最后本文将分析传承的必要性。

二、钧窑工艺特征

(一)钧窑形成条件

钧窑属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宋以前我国的陶瓷以青瓷为主,宋代时,钧窑的创新型烧制技艺对陶瓷的发展意义深远。钧瓷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北宋时期,钧瓷实现了对铜红釉的成功烧制,从此突破了青瓷的单一色调,产生了艳丽的窑变釉,大大地丰富了陶瓷的种类和内容。在古代,钧瓷的烧制缺乏科学的烧制理论,工艺者仅仅依靠前辈的传授经验和直觉,缺乏对原料的认识,没有标准化的调配比例。清末民初,工艺者结合西方科学技术,重新研制出钧瓷烧制技艺。河南禹州是钧窑的重要产地,钧窑的遗址遍布禹州地区。该地区煤炭充足,陶土资源丰富,为发展钧瓷业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地理位置优越的神垕地区,由于它三面环山,树林茂密,地下的煤炭和木炭资源多且埋藏浅,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神垕镇因此成为禹州地区制作钧瓷最集中的地方。禹州地区降水量少,灌溉条件差,不足以支撑农业经济发展。长期以来,禹州地区的钧瓷制造业渐渐成为支柱产业。在国家的支持下,禹州市神垕镇成为重要的钧瓷生产地。20世纪50年代后,政府发动群众兴修公路工程,神垕地区的乡间小道变成了宽敞的公路,村村通在全镇范围内得到了实现。交通的发展和完善带动了神垕地区经济的进步,神垕的陶瓷厂快速发展和崛起,成为中国传统九大陶瓷传统区之一。清末民初,由于学校都开设在县城和省城,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许多家庭支付不起上学的学费,当时的人认为学习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很多子女都选择进入陶瓷工厂学习制陶工艺。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足以证明钧瓷的珍贵价值和独特地位。

(二)钧窑烧制特色

宋代时期钧窑烧制出的铜红釉对我国陶瓷制造注入了新的灵魂。北宋时期,钧窑有三项重要的技术变革。第一是烧制以煤炭为原料;第二是覆烧工艺的升级;第三是色釉的创造。钧瓷的烧制工序十分繁琐,大致包括原材料的采集和挑选,配料,配方的研磨,注浆,上釉色,烧制与开窑。传统的窑炉以倒焰式为主,即火焰由下至上升到顶部后再流动到下方,火焰通过下方的排烟道排放出去。传统窑炉由烟道、窑门、窑身和燃料室等部分组成钧瓷的烧制主要分为两个流程。第一个流程为素烧,即烧制没上釉前的素坯,烧制的温度达千度左右。这次烧制的目的是使坯体脱水,变得坚固。脱水的快慢和温度升高的快慢相关,温度升高的快时,脱水开始的时间就晚。除了温度外,脱水也和原料的粗细程度相关,原料细腻时,脱水就开始的早。第二次烧制是将烧制后的坯体上釉,烧制后呈现出鲜亮的色彩和光滑的外表。烧制的火焰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燃烧的过程中让空气进去,使氧气参与燃烧过程,为的是将坯体的水分完全蒸发掉。第二种是还原焰,即抑制氧气参与燃烧过程。由于氧气不充分,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等还原气体,使化学元素发生还原反应,避免出现成品发黄的后果。坯体在烧制过程中重量会发生减轻,体积变小,硬度变强。烧制结束后要继续做好保温工作,约保持半个小时以上左右,然后熄火打开窑门,让温度自然冷却。钧瓷的烧制有着严格的工艺和标准化的配比。着色剂含量和烧制的温度对成品的颜色和纹路都有很大的影响,如增加铁的配比会加重器物的颜色,减少配比则会淡化它的颜色。窑炉的温度也十分重要,如铜离子对于温度的要求就比较高,温度过低会使成品的颜色暗淡,温度过高,成品的外皮易发生破裂。

(三)钧瓷釉色特征

钧瓷诞生以前,我国的制陶工匠掌握铜元素的呈色现象,在氧化作用下成功地烧制出绿釉。低温绿釉后工匠又利用了铜烧制出铜红釉,加强了对铜元素的认识和利用。工匠们对红彩越来越运用自如,由大面积施彩发展到局部施彩,最后可以用红彩书写文字。分相釉的形成也是钧窑技术提升的代表。分相釉是两种色釉中的一种以点状散开在另一种色釉中。这种现象的实现是通过在釉中加入含有磷化物的草木灰,除此以外,还需要特定的温度曲线,对窑炉的内部结构、化学反应都有特定的要求。这些条件都达到时,才能烧成合格的分相釉。厚釉也是钧瓷艺术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即先烧制素坯,然后多次施釉反复烧制而成。厚釉工艺烧制的钧瓷因为釉层较厚,看起来更加温润和端庄。北宋时,钧瓷迎合了文人墨客的审美需求,生产的质量和数量都大大提高。为了使整个坯体都挂上釉,当时采用了满釉支烧的方法,把整个坯体都施上釉,然后用细钉支撑住进行烧制。这种方法大大增加了施釉的面积,也有效避免了器物底部的塌陷问题。护胎釉指把水和细陶土的调和浆抹在坯体上,不仅可以起到装饰钧瓷的作用,还可以减少坯体的气孔,起到保护它的作用。钧窑从唐宋代发展至今,经历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唐代的钧瓷釉以黑白蓝三色为主,有黑底上点缀蓝白色的;有黑白蓝相间分布的;有蓝白为底点缀黑色釉的。元代的钧釉线条更粗放,更静态。清代的色釉以钴为着色剂,烧制成天蓝釉。改革开放以来,钧瓷釉色丰富多彩,多种色彩相互交织。当代的钧窑又产生了以液化气为燃料的烧制方法,对于色釉的烧制讲究自然而成,钧瓷的颜色和纹理都更加丰富。

(四)钧窑的工匠精神

钧窑的工匠精神也是制作钧瓷的一种特色文化。工匠精神不仅提现工匠们的职业精神,也是生活中的一种精神指引。工匠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记录手工技术的文献。这些劳动者虽然没有丰富的知识文化,却对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充满乐观向上的态度。工匠们有追求技术的专业性的精神,他们苦心钻研自己从事的手工业,力求获得高超的制作技能和专业的知识。从宋代开始,钧瓷匠人就专注于专业水平的提高,从传世的作品就能看出他们对钧窑的制作和制坯都有着精益求精的品质,在当时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里,他们仍然能把钧瓷制作的出神入化,可见他们对工业制作持有严谨的态度,对自己有着严苛的要求。工匠们也重视职业道德精神,若德行不佳,即使有再高的技艺也很难在行业里长久立足。他们坚信做人首先要正身、修身,就是不断完善自己品格中的不足,使自己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职业修养。第三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即坚守自己的职业,不轻易言弃。手工艺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和坚持的职业,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当中必定包含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练习过程,钧瓷手工艺者要学习耐得住寂寞,不在浮躁中丧失本心。有位老前辈为了做好自己的钧瓷业,曾变卖家产,甚至赊账来维持制瓷,他的毅力和耐心最后换来了成功。第四是传承的精神,工匠者自觉肩负起传承钧瓷业发展的精神,不忘对学徒进行耐心的教导,自动承担起身为人师的责任。同时,学徒也重视师道精神,坚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在学习的时候尊重自己的老师,谦虚向学。工匠们还重视创新精神,不断推动钧瓷业的发展和改进,积极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自己的创作思维,紧跟时代的潮流。窑工匠精神

三、钧窑技艺的传承

(一)个人传承

钧瓷的传承以家族传承为鲜明特征,因为这些厂坊大都从小规模的家庭生产做起,然后子承父业,代代相承。家庭内传承多指特制釉方的传承,因为烧制工序相似,施釉是不同家族不外传的特色。为了维持家族钧瓷业的利益,家族传承较为保守,一般不外传。这种传承方法可以使学习者的时间更久,氛围更好,子女从小便处于制作钧瓷的文化氛围中,在耳濡目染下学到的基础知识更加牢固。由于长辈和晚辈的亲密关系,传承过程也伴随着打骂,学习过程较为严苛。学习者在氛围充足的环境也可以培养起对钧瓷的浓厚兴趣,为了传承家业,他们心底激起传承家业的责任感,有学习钧瓷的动力。家庭内传承一般以实践为主,不重视理论知识的总结,而长辈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学习者往往容易学到真传绝活。家庭传承有很多优点。第一是它保证了技艺的独特性,使特色的传统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延续。第二是学习者在长时间的直接学习下,技艺水平较为高超。第三是传承技艺的同时伴随了家庭精神的传承,使不同的优良门风在行业内各具特色。但家庭传承也有不足之处,传承的范围和人数具有局限性,这种传内不传外的模式外姓人很难接触到传承内容。家族传承的保守使行业趋于闭塞,缺乏交流,不利于思想的碰撞和技艺的创新。第二种模式是师徒间传承,这种传承方法最普遍。清朝末期的优秀工匠都有收徒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后,工匠会挑选年轻人作为自己的学徒,工匠被尊称为师父。师徒间传授形式是师父传授方法,学徒按照教的内容进行练习和实践,先学会基础技艺,再进入自行创造的领域。师徒间传授打破了同性传授的模式,扩大了传授范围,使不是出生在钧瓷世家的年轻人也有条件学习钧瓷手艺。但这需要学徒有较高的悟性和创新能力,传统手艺不仅要学会,还要学精,并且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否则进入不了自行创造的阶段。

(二)规模化传承

19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了行业培训方式。虽然不是正规的教育模式,但培训的方式灵活多变,内容也具有实用性,使培训的规模空前扩大。起初的培训以技术工人培训为主,是临时性的短期培训,包括技工学校,技工中学等。这种培训模式还不够成熟,传授的为基础低层次技艺,是由经验丰富的技工临时自发组成的,培训设施不足,培训地点不固定,且学员的基础和文化有高有低,传授的知识缺乏系统性。但传授的目的明确,效率高,学徒很快能入门并且了解钧瓷的基础内容。禹州市的短期培训在20世纪80年代后迅速流行起来,培训时间短则几周,长则几个月,出师快。教学者不仅有专业的工匠,还包括高校的美术老师,老师既讲授知识,也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不少学员成功成为钧瓷工匠中的一员。另一种规模化传承是企业传承,企业对专业的钧瓷工作者进行聘请,钧瓷工匠和企业共同完成钧瓷制作工作。工匠们发挥自己的专长,在自己擅长的程序发挥作用,共同完成产品的加工与制作。企业与工匠的合作实现了双方共同促进的作用,企业的生产效率因为工匠的加入而提高,工匠也从企业中学习到新的技术和工艺,工匠们的协作也有利于技法的创新。对于优秀的钧瓷工匠,禹州市把他们组织到高校进行培训,实现眼界的开阔和理念的更新。艺术不是停滞不前的,工匠们也应该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为钧瓷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专业教育模式

随着钧瓷业的迅猛发展,钧瓷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政府开始思考建立系统化的教育体系,通过规范的教育模式为钧瓷业的发展提供高技能的人才。学校教育最早萌芽于民国时期,1923年,禹县职业中学在县城设立,钧瓷工匠们聚集在一起讲授钧瓷知识,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是传授老工艺者的经验为主。后来兴办的一批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学生毕业后进入陶瓷工厂当工人。直到1983年,神垕镇职业中学的建立,钧瓷专业化教育才开始兴起。学校正常教授中学课程,剩下的时间用来学习制陶的知识,包括美术、雕塑、设计和陶瓷工艺,除理论课程外,校外的陶瓷厂可供学生进行陶瓷实践,这样教育的学生不仅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钧瓷理论知识,也有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当时很多学生读完义务教育后没选择继续升学,导致职业高中的生源不足,陶瓷厂进入的多为初中生,钧瓷业发展缺乏高层次人才。禹州随之采取人才引进政策,高校的专家学者纷纷来到神垕讲课,为钧瓷厂培养了一批设计人才。陶瓷厂还与许多高校开展技术方面的合作,提高了制陶的工艺技术水平。钧瓷专业化的教育设施完善,校内配备图书馆、实验室、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等。校内的教育体系科学,既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内的师资力量雄厚,多为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员。但是钧瓷的专业化教育模式仍然存在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课程的设计也需要完善。

(四)钧窑传承的必要性

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用品以手工制作为主,手工陶瓷几乎普及到每家每户。随着机器工业的兴起,机器制造的玻璃制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不断涌入市场,大大地冲击了中国的陶瓷市场,手工钧瓷业渐渐在市场失去优势地位。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年轻人积极地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遇,乡镇的年轻人口大量流失。钧瓷业面临传承难、人才确实的问题。现在的钧瓷业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因年轻人缺乏对传统工艺的了解,很少有年轻人去学习和钻研传统手工艺。传统工艺及其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定力,当今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工作机会多,人们不愿意去钻研传统工艺。钧瓷业的设计大多停留在过去,工艺者对钧瓷的创新见解不足,钧瓷更新速度慢,无法与现代审美需求相匹配。钧窑和制陶业急需现代的年轻人进行发展和传承,这门珍贵的艺术不仅要有人传承,还要有新思想的涌入,使它与时代接轨,与新思想同频发展。钧窑和制陶的传承模式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传承特征。个人传承多发生在传统社会,规模化传承的实现与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钧窑传承不能局限在一种方式,应结合多种传承模式,改进不足,与时俱进,培养出钧窑业需要的人才,让钧瓷业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

四、结语

钧窑是我国制瓷业发展的文化产物,它的出现与时代的特征和时代需求有高度的联系。钧窑的传承要保留好自身的特色,同时不断创新工艺和外观,融入新的时代观念和内涵。钧瓷对中国的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丰富了中国陶瓷业的内容,也提供了制瓷业的先进技艺和理念。钧窑业需要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

猜你喜欢

钧窑钧瓷工匠
写意泥性·黄河印迹·钧窑瓷板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90后大工匠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工匠风采
孔家钧窑 国礼精品钧瓷作品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