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水紫陶的器型探析

2022-06-27王鑫建水县王鑫陶艺店

消费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紫陶制陶建水

王鑫 建水县王鑫陶艺店

一、建水紫陶的来源

大约在一万多年以前,我们的先民就开始利用彩陶了,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创造之中。而建水紫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建水古城以东28公里处的燕子洞旁的一个古悍洞里,开采出了最早的建水紫陶,当地人俗称“夹沙红陶”。最初彩陶的主要原材料是黏土,制造工序非常简单,而且表面并没有什么花边装饰。而后来的代表作品则是仰韶文化,这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彩陶艺术作品。关于云南水陶文化,其特色主要体现在工艺制作与艺术体现方面。由于建水县地处我国的西部,在古代叫做“步头”,又被叫做“巴甸”。后被翻译为“建水”。建水紫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中,建水县又被称之为“中国紫陶之都”,而建水紫陶的名字则来源于它产自建水并呈现赤紫红,但后来也有风雅之士认为这种名字太过直白,没有韵味。后来将其称之为“滇南琼玉”。

二、建水紫陶的器型艺术特点

造型艺术,是指一种通过运用特殊的物质材料以及独特的加工技艺而创作起来的较为优美的空间艺术。建水紫陶的器型数量可以说是很多,而且各种各样款式繁多。但是建水紫陶的大部分形状仍然以圆形和方形为主要。按照它形成的方式,可把其分成圆器和方器。由于圆器形状是由许多曲线和垂直所组成的,更加讲究的则要以珠圆器润。比如著名的扁天球体、玉壶春瓶等,均为圆器的典型代表形态。而圆器还更加讲究的是它的形体和谐,其形状中融入了人类生活的各类姿态,并通过艺术手法展示出来。建水紫陶大规模的使用了葫芦形状为基础体型的设计,这也就表明了中国民间造形美术的最大境界是大自然天成。而伴随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逐渐进步时代迅速发展,东西实用性和美感也主宰了中国人民的制陶思维。这样,就使建水紫陶的美术形式变得更加优雅、细腻了。在紫陶上,各种不同的线条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建水紫陶的方器的设计,也少不了人们对它的造型设计、结构、制陶技艺与社会审美观念的相互结合。从思想结构上出发,首先应该谨慎的考察往后制作的每步骤,使其最大程度的呈现端庄、古典质朴的艺术效果。它的形状,一般由长度变化的直线与曲线所组合而成。讲究的特点是曲线分明、轮廓鲜明、古朴端庄。而紫陶里比较经典的作品如玉兰方瓶、方形笔杆等。就是利用它流畅的曲线和精细的结构建造,来表达它的整体美。

三、建水紫陶的造型特征

造型艺术就是创作出各种形态的美术,它对画家的要求是对物象进行再创作。造型艺术并非由天马行空的幻想捏造,只是将自然界的形态转换成人类认识的艺术形态。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显示物质所存在的美感,这也应该是造型艺术的实质。

建水紫陶的造型艺术目的是使陶艺更加富有价值性和象征意义,将陶艺的外在美与画家的内心灵感互相融合,而无论陶艺的造型、装饰、抽象都是希望将艺术本质变得更为完整,以便最好的表达艺术作品自身的审美价值,从而给予人类更美的审美体验。造型是艺术与现实的集合点,而这种艺术与现实的统一体可以现在人们生活的任何位置。

建水紫陶艺术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创造方法,在造型艺术中运用着几何学元件与自然界元件的组合。而单纯的几何学元件所表现出的只是造型艺术的审美感,而一旦使它融合了大自然中的元件,其所表现出的就会是一个独特的形式了。当陶器艺术人在选用制陶工艺时,通常都会以不同的方法再加上自身的审美、个性和兴趣来陶制器物,以达到满足功能和视觉上的满足的目的。而形式的选用通常都遵循了美学的法则,不仅在给人审美感觉的基础上,还要做出一个更有目的的审美决定。所以,制陶人通常都要先学会欣赏形式并了解它的本性,以及美学上的法则。其主要主体上贯彻了形式上的法则,其中任何方面都可以变化、抽象和变化等手段都能够表现出艺术表现。

四、建水紫陶的器型创新

制陶人通常会将美感置于首位,为大多数人们所能认同。假如紫陶不将创新制造技术放到最前面,其面对的结果就应该像以前那样逐渐被世界所淡忘。

第一点在造型上也可以模仿其他器物中比较细腻的地方,比如金银器就因为功能的复杂性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再加上人们对陶器的理解而进行了一些点缀的装饰。紫陶便可象玉质器那样小巧精美。这都可从其他地区的借鉴引入到紫陶创作中。

第二点是颜色上的选择,因为自然界都是婀娜多姿的,而制陶人又可以将不同色彩互相配合,从而表现出在日常生活中的千姿百态,也因此给装饰艺术带来了更为多元化的颜色选择。

第三点工艺技术上的改变,制陶人能够在原来的制陶工序上做出全新的创造,也能够传统的基础上试用多道彩填、镂空、铲雕等新手段,来增加紫陶的多维立体感和整体美观性。

五、建水紫陶的器型之美

器形之美是中国建水紫陶的第一美。建水紫陶虽主要产于中国民间,但也因为建水县地区受到了中国传统文明建设与传儒颂雅的强烈影响,所以建水紫陶讲究中正、圆融的整体造型,线条优雅、大方舒展。而建水紫陶精品所展现的沉静、大方、典雅的气质,这正是为了契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道德观念、人文精神以及向往艺术的自然生成,在细致入微的理性制造过程中饱含着制陶人对紫陶其朴实、温厚品格的热爱,纯粹而丰实,热情而谨慎。点之于线、线之于面、线之于线、面之于面的变化,称之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变化,将其赋予于建水紫陶丰腴与瘦劲、优雅与流丽、粗犷与清修、沉稳与疏朗之间。建水紫陶的形制上对方与圆的调整、点与直线的变化,对体积尺寸的把控都和谐自然,由此形成了建水紫陶的形体上方长圆有致、虚实互生、疏密得益、互相映射的整体空间关系,其经典之作中往往蕴含着微妙而和谐的空间变化,就如同“东家之子,增一点分则太长,减一点分则太短”,处处表现得和谐而自然,恰如其分,同时也是道和器的合一表现,凝结了中国民间朴素而完美的造物观和中国历代作家对东方艺术的精神理念,也反映了创作者个人的品德涵养与生命追求。

常用的建水紫色陶形状,如壶、罐、尊、盆、碗、碟、碗、瓶、缸、汽锅等,都是以最基本的圆为基本发展起来的。以圆为主的紫色陶型,有着易于成形、容量大、不易破裂等许多优势。由于圆成为最基本的形态,对人们内心里最初先民的心灵因素还比较深入,圆的基本形态所生成的圆满感、安定感等心灵因素,更容易被人们所认同。这些特点都富有世界性。希腊哲学家的毕达哥拉斯派,就曾指出:“圆和球体是人们最早看到的美的形体”。而建水紫陶的造型艺术主流,正是表现"中正之美",像建水紫陶名家向逢春的紫陶艺术作品"双耳兽头博古瓶",便是通过传统手工拉坯,它的罐体厚薄一致,方圆周正。形状上口大圆,下为圆柱形细身,整体形体衔接和谐,左右呼应对照,上下相对平衡,整体轮廓线条柔美,比例适度,表现了简洁、淡雅、稳重、平实的造型艺术风范,同时蕴含着深厚的中华古代建筑造型神韵。

六、建水紫陶的器型发展

当陶器、瓷器艺术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的时候,就必然地在造型形式上也会产生形式化特征。而这些现象往往标志着这门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完善的阶段,又或者在某些带有独特技术特征的方面达到了这门艺术中具有标志性的极高层次,甚至堪称典范的形状。比如汉代陶壶、瓷壶,唐代三彩色陶瓷瓶,宋代梅罐,明、清二代的杯、尊、碗等等。诸如此类的造型形式,都是经过了一代代制陶、制瓷大家,进行了反复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后,才产生了较为典范的形式,并最终得以代代传承的典型形式。而建水紫陶在器型的制造方面,西施壶、石瓢壶、直口罐、美女瓶、蒜头瓶、黄梅罐、小汽锅、烟嘴儿等,均有了相对稳定的造型艺术基础,不求标新立异,而多以找平着称,因此各种窑户均有了自己最善于制造的器型,而同种器型在形状款式的具体细部上也各有不同,但和平、温厚的韵致却是其造型艺术的独特地方。

七、建水紫陶的质感

滇南琼玉的质地之美是建水紫陶尤其重要的美学特点所在。紫陶和玉石的硬度基本相同,大约为6.5°~7.2°,直观看来有的是方圆有度、有的则是端庄素雅,而触摸起来则更能感受到紫陶器皿的细致肉美、温润如玉之感。和另外陶或瓷烧造后还必须施釉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由于建水紫陶泥质特别细,精致如膏,使得所制成的器物不需要泥釉便可以质朴天成。而烧制成品后,再经过磨制等工序便可以得到非常多种不同的质地。虽然磨制这一环节的工序十分费时耗工,不过它却可以让建水紫陶变身出任何陶瓷器所无法超越的特殊质地。

建水紫陶陶泥的含铁量远较任何陶泥都要高,所以在刚烧制的时候器物表层就会附上一道金属材料样的光泽和细沙样的肌理,而经过由粗至细的砺石的反复研磨,陶体表层的各种金属光感就会慢慢褪去,颜色越来越均匀,就犹如远山雾气渐散一样,便能呈现出浑然天成的细腻质感来,而且越砺越细,越磨越亮。制陶师傅也可以透过对磨制程度的适当调节,用各种质地的研磨板打磨使其达到哑光效果和高光效果,这样精细的打磨,才能够做到如同镜子一样,光可鉴人。也有在同一个陶体上采用了许多种截然不同的磨制技术,这可以使紫陶表面装饰的不同区域、各个层面,形成出更为变异多样的感官感受。磨制工序完成后,呈现在面前的建水紫陶就如出水芙蓉一般显现出不同质地,有的是古拙朴实的质地、又有的是高雅清丽的质地,看着就像琼瑶美玉,触摸着却又像婴儿皮肤又像白玉温润。由于紫陶不需要再上釉,所以它的质地之美也就不需要用釉彩来衬托,光泽因体积尺寸和器型的不同,有的像流丽似霞、光滑似镜,有的像素雅斑驳、古意盎然,又有的像优雅含蓄、柔美自然。完整展现的就是陶土在经历了高温煅烧之后所特有的天然之美,而这就最大程度地展示了紫瓷象美玉一样古典优雅、温润沉静的本质特征。

八、建水紫陶的养护

对于建水紫陶日常的保养,便如同那君子修身一样,必须韬光养晦,内外兼修,非患不休。刚制作的建水紫陶,一旦保养得体,则它的质地还会慢慢改变。例如茶壶,初次使用时可将它放入没过壶身的冷水中,用小火慢慢地烧开约零点五个小时,来达到去掉新壶上的水磨削质和油脂的目的,然后再用茶叶水煮一下用来滋养壶体,茶壶便可用来泡茶了,同时泡茶也是内养。继续用前几道洗茶醒茶的茶汁浇淋壶体,同时用小毛刷轻轻刷,尤其对研磨不易的地方,像壶嘴、壶把等,轻轻擦去流到壶体表层的茶渣,这是外养。再说泡完茶后一定要把茶清出,然后用浇的温水把壶体内外清洗一遍,用清洁柔软的手巾擦拭壶体表面后,在阴凉处放干后再盖上盖子。这样一来人们便可以像休养生息一样,让紫陶茶壶吐故纳新。

九、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

建水紫陶泥用的是大自然本真之泥,为除去沙石之暴性,经制陶师傅的通力协调,通过拉坯形状拟作天诚之态,以器皿之体描绘书画寄情来实现了点化陶泥之魂的目的;再通过高温煅烧和万般磨砺,才炼就了紫陶器物的似铁之躯与金石之美。而紫陶制造的整个流程经过了选材、制泥、拉坯、初修、绘画、刻填、精修、粘接、烧窑、无釉磨光等步骤,其间的烧窑流程是使泥坯从软硬化的重要一环,也可使紫陶器物在经过拉坯、修坯、绘画、刻填、精修之后的软糯泥坯中炼成金石之躯,从而使紫陶之美更加凝固与升华。整个流程环环相扣,如在某个环节上稍不留神,甚至是制泥时仅有的一颗石子未能滤尽,均会使紫陶的器皿在制作时完全崩坏,便前功尽弃;或是在拉坯时忽略了心正眼准手稳的要诀,致使器型厚薄不均等、形状不美,便不得不返料;又或是在刻填时不仔细,使烧制后的色泽较浑浊,装饰拙劣,又或是到了研磨时期,因研磨不慎产生根本无法消除的划痕,以及均无从成为一款紫陶上品。所以,需得制陶师们在制陶的每一工作环节、每一过程、每一处细部上都能丝毫不苟地通力协作,集制陶师们的辛劳与才智为一体,协调结合才能取得成功。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师法自然而又超脱于自己的审美要求,是中国紫陶艺术的升华。

像一些火候不足,或者烧制时间不够的紫陶,用手指轻轻地敲打所产生的响声往往是低沉、沙哑并且急促的,并且在放置了一定时期以后很有可能会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了裂纹或者崩破裂口,完全经不起时光的检验。只有一个制造精细,制作老成,且火候得当的紫陶,用指尖轻轻一弹,音色便能叮当有致,优美悦耳。

十、建水紫陶的形态感悟

紫陶的形式往往随着使用环境而定,但无论哪种效果,用指尖轻轻地敲打,均能叮当有致,音韵和悦,扣人心弦。所以建水紫陶的制造过程,是人类寻求大自然和谐之美的过程,也揭示出了建水人温润儒雅、自信坚韧的韵致之美与生命理念。它不但代表了中华民族对天、地、人的质朴理解,而且表达着人类对自然之道与生命境界的深刻感悟。

建水紫陶装饰通常是通过手工人工装饰、阴刻、和纯手工填泥进行的,根据颜色的不同也就是通过使用各种色彩的陶泥的来实现。一般在红泥坯体上使用白色陶泥填制装饰,而白泥坯体则是完全相反的。如果装饰中需填颜色较多,两种甚至三种以上颜色的,便需要复刻复填。而即将需刻填的、体积很大的部位,便用颜色恰到好处的色泥再刻填一次,待压坯的彩泥用量与填在的色泥完全融合后进行修坯,然后再按照对紫陶器物颜色的要求,填在另一个体积较小的颜色泥。对于部分装饰比较复杂的紫色陶物,填泥、修坯的步骤,往往需要重复很多次才有机会获得渐变自然、层次分明、颜色丰富的艺术效果。这就要求担任填泥环节的制陶师傅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且还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各种填泥技术。

紫陶烧造的工艺,同时也是使它颜色变幻万千的重要因素。如果窑膛内的高温超过了1200°,所烧造的紫陶就会产生神奇的颜色窑变现象,就是在同一个紫色陶具上产生或赤紫相间,或黑里透赤,或鲜红而绛,像云霞一般令人捉摸不定的奇妙颜色,就这般进窑时与陶体色泽一致,而出窑时产生变幻万千的颜色窑变,令人心驰神往。窑变之美就意味着,它那绝非人能够掌控的天成之美,变化无常,难以捉摸。不但可以留下在紫陶上真实天然的手工印记,还同时呈现出捉摸不定的、绚丽自然的颜色变幻,使建水紫陶的颜色更具有艺术吸引力。

十一、结束语

紫陶器皿发展的过程的不仅蕴含着制陶师的审美观念和处世哲学,同时也具有对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教化之功用。可谓技以载道,道器合一。

猜你喜欢

紫陶制陶建水
建水紫陶研究: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紫陶作品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
建水紫陶·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