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傲慢与偏见》和《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比较

2022-06-27余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局限性先进性

余樟

内容摘要:《傲慢与偏见》和《德伯家的苔丝》这两本书都代表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女性主义的初步觉醒。比读两书中的女性主义,可以发现女主角都渴望打破男权制社会强大而无形的控制网,摆脱时代的思想禁锢,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是细细品味,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两者各有其先进性,也都有其局限性。因此,笔者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对比剖析,并结合现实生活,浅谈自己对新时代女性主义的看法。

关键词:女性主义 对比 先进性 局限性

在数千年的西方传统创作中,男性作家一直统治着文学舞台,他们的作品一直反映的是男性的视野、观念与审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群女性作家开始围绕女性主义进行创作,《傲慢与偏见》和《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都突破了以男性为中心人物的视野,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主义,反映了早期女性意识的觉醒。但是由于当时的英国社会仍然以男性为主宰,作家笔下的女主人公或者成为男权社会潜意识的迎合者,或者成为男性无意识的依附者,这一切都体现了女性主义在男权社会里的发展步履艰难。

一.伊丽莎白:恣意张扬的玫瑰,迎凛冬盛开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写的一部描写乡村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故事的长篇小说。在被男权社会全面统治的十九世纪的英国,简·奥斯汀凭借《傲慢与偏见》一书向男权社会发起了抗议,让更多身处不公平统治下的女性开始觉醒,文学与思想的力量让女性得以发出自己的呐喊。

本书中的细节处处透露出男尊女卑的现象。例如班纳特家中有六位小姐,可是没有男嗣,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柯林斯继承。这样致使六位小姐的嫁妆只有在母亲去世后,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

嫁妆的卑微常常使得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像夏洛蒂那样选择,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也难怪书中班纳特太太在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嫁女儿,一旦郡里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母亲们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这是一种规律,是英国社会当时的婚姻法则。这便是那一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享受爱情是一种奢侈。

文中的伊丽莎白应该是当时所有女性中的异类。她不拘礼节,有些调皮,但她敢于向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说“不”。她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自尊,有一定的反抗男權的精神,在当时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这种品质,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认为女人不该是男人的附庸,应该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自己的渴求与希望,对于不公平与压迫要敢于叛逆与反抗。

伊丽莎白曾说过:“只有真爱能让我结婚。”所以面对表哥柯林斯的求婚,即使是在金钱的诱惑下,她也不为所动,强调妇女也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在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伊丽莎白的拒绝,着实是出人意料的一举。

当达西第一次向她表白时,一方面温言软语,另一方面又说了很多傲慢的话。他觉得她出身低微——他觉得自己屈尊了——他感受到他的家庭一直以来对这种意向的反对所造成的障碍,这激起了伊丽莎白强烈的自尊心,愤怒地拒绝了他,即使他是当地的天之骄子,众多母亲们认定的准女婿。

伊丽莎白因着之前对他的严重偏见,坚决地谢绝了他的求婚,那一字一句,掷地有声,不留情面。后来,当伊丽莎白彻底了解威克汉姆的真面目后,对达西先生充满了歉意。以后她亲眼观察达西的为人处世和行为举止,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后,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面对达西再次的深情告白,二人间的冰霜消融,她摒弃了之前的傲慢与偏见,顺从自己的内心,没有任何躲闪,勇敢接受。她一直都敢爱敢恨,坚强不屈,丝毫不伪装。正因如此,她才能与达西缔结美满姻缘。

可以说,伊丽莎白就像迎凛冬绽放的玫瑰,开得热烈,开得张扬。她敢爱,敢恨,果断,勇敢。她用自己的聪敏、机智、胆识、自尊在当时的男权社会赢得了达西的尊重与爱情,打破了等级压迫与性别歧视的社会准则。这个十九世纪中具有明显女性觉醒意识的形象曾一次又一次打动无数的女性读者,使她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与内心的诉求,开始了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主义道路。

二.苔丝:纤弱坚韧的波斯菊,残红落满地

《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所处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则是一个戴着自由面纱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道德的伪善面具的男权社会。维多利亚王朝,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个使很多英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却有很多有悖人情常理的陈规陋习,诸如崇尚繁文缛礼,提倡虚伪道德。哈代怀着一种特有的女性意识,对女主人公悲惨的遭遇发出大声疾呼,向不平等的无情冷酷的社会发出有力的控诉。

书中的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勤劳的农村姑娘。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诱骗,失去了贞洁,还怀了孕。

未婚怀孕,在当时的时代是一件耻辱到极致的事,必然受到社会大众强烈的非议和指责。她被看成不贞洁的罪人,整日受人欺辱。而罪魁祸首亚雷,却可以置身事外,高枕无忧,依然维持着贵公子的形象,受到大众的青睐和追捧。只因,男女身份的差异,社会地位的悬殊。后来,苔丝在农场与青年克莱相爱。这本应是一段甜蜜的时光,然而那不堪的过往就像魅影般时刻侵扰着苔丝,让她终日惶惶不安。终于,在新婚之夜,她承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勇敢向丈夫坦诚有污点的过去,希冀获得丈夫的宽容和谅解,然而最终,却惨遭丈夫的无情抛弃。后来,为了家人的生存,苔丝不得不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当丈夫回心转意后,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复仇的利刃,将坚韧的匕首插进亚雷的胸膛,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此,“像游丝一样敏感,像雪一样洁白”的苔丝完全毁灭,就像纤弱坚韧的波斯菊被狂风暴雨撕碎,生机骤然消逝。

苔丝没有其他选择吗?苔丝当然有过选择。

她可以不去亚雷家中,可是如此她的父亲将不再得到一匹新的马,家中的情景每况愈下。

她可以不离开亚雷,可是如此她就只能安安静静做个情妇,待年老珠黄再被抛弃。

她可以不告诉克莱,可是如此她将抱着悔恨与自责担惊受怕地过一辈子。

她可以不回到亚雷身边,可是如此她的家人将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她可以不杀死亚雷,可是如此她便无法面对那个不贞的自己,一生笼罩着黑暗阴影无法摆脱。

苔丝看上去有所选择,其实在她面前的只有选项,没有选择。哈代设置了许多偶然巧合的情节,让人感到苔丝的悲剧是命运作祟。实则不然,一个个偶然,是所有必然的堆叠。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戴了面具的必然。”

以亚雷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压迫是造成苔丝不幸命运的直接原因,以安琪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则是一种更加可怕的无形的精神迫害,时时折磨着苔丝。苔丝性格的高贵、骄傲使她不愿意告诉父母婚姻的悲惨,也不愿意向他人求助,正是这初初萌生的女性主义意识让她自己无法做出那样的选择,最终只能残红落满地。苔丝的悲剧是19世纪许多女性的悲剧。她们渴望反抗男权,追求平等,这是她们的进步性;但她们又无法摆脱社会舆论与封建道德的羁绊,这是她们的局限性。她们渴望挣脱牢笼,翱翔广阔天空,却最终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

三.伊丽莎白与苔丝:觉醒与缺失

《傲慢与偏见》和《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角都渴望打破男权制社会强大而无形的控制网,摆脱那个时代的思想禁锢,努力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可细细体味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两位女主角都反对社会世俗的观念,积极追求女性独立,但是前者的伊丽莎白显然更彻底、更果断。当她没有看清韦翰真正面目时,曾有一段短暂的怦然心动,但她仍旧保持着自己矜持、清醒的头脑。而当得知韦翰的真正品性时,她将自己的怦然心动戛然停止,不纠结,也不懊恼,不适合的爱情,顺其自然丢弃就好。当凯瑟琳夫人傲慢地找她理论时,这朵玫瑰毫不收敛自己的不屑与鄙夷,与她据理力争,毫不退缩。她清醒尖锐地指出,即使没有她,达西和她女儿也无法喜结良缘。面对任何质疑和强权,她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坚守独立平等的爱情,从不犹豫,从不后悔,也决不妥协。这是女性主义的觉醒,是女性的勇敢抗争和呐喊。

而后者的苔丝一方面敢于反抗传统道德和虚伪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长久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这也是她自身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苔丝确实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当自己受辱后,即使自己的身体不再纯洁,她也毅然决定离开阿莱克这个花花公子。从这一点来看,苔丝是具有反抗精神的。当孩子夭折后,她悲痛离家外出务工,因此在农场认识了她的最爱克莱尔。但她始终不敢告诉克莱尔她之前的经历,她怕会失去心爱的人。后来迫于生计,她又回到了阿莱克的身边。苔丝虽然坚强,但还是有一定的软弱性。在命运的巨大齿轮面前,她只能选择妥协,最终使自己走上绝路。可以说,苔丝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意識的缺失造成的。无论是为人女还是为人妻,她都处于被动的地位。婚前被父母规划成金钱的交易品,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婚后被丈夫异化成附属品,在患得患失中徒劳等待。这是女性主义的缺失,虽努力反抗却只能无奈低头。

然而再次反观伊丽莎白,她的身上就没有局限性吗?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伊丽莎白一直在追逐自由、平等的爱情,但她也只是认为只有结婚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宿,只有婚姻才能谋取幸福,这种传统的思想并没有解放。婚后伊丽莎白接济丽迪亚时,称这是自己省出来的零花钱。这一点也说明,她并没有实现经济独立。这个故事的结局就像童话故事里的王子与公主,虽结局完满,但公主始终是依附于王子而活的。毛泽东说过“经济是基础,是一起工作的生命线”,经济不独立,就不可能成为完全独立的人,就还是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可以说,伊丽莎白的独特个性只是她获得男性青睐的筹码,她最终也只能束缚在家庭的小空间中,屈服在男性的权威之下。因此,伊丽莎白身上的女性主义也是有待完善的。这一局限性也正反映出作者的局限性,她未真正走出父权社会的统领。

伊丽莎白和苔丝,看似一喜一悲的结局,最后不过都是一声叹息。

四.掩卷:愿得韶华刹那,开得满树繁花

李银河先生在《女性主义》这本书的开篇中写道:“几千年来,说中国基本是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是没有什么大错的。男性是第一性,女性是第二性,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然而,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先进,现如今的三从四德早已淹没在时代浪潮。女性果敢离开家庭进入工作领域,而不是一味地成为贤内助;女性毅然走出传统寻找自由,而不是被社会、传统观念所束缚。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打破“传统”这层厚厚的障壁。女性主义的呼声愈发高涨,甚至于一谈到女性主义,就会变成女性在对抗男性。

在社会层面上,我们确实应当争取两性的和谐发展,模糊性别界限,最终使性别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实现男女两性真正的平等。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女性与男性从来不是对立面,双方应是战友,可以携手共进,共同追求两性的平等。就女性而言,我们应最大限度地保留个性的差异,给女性更多的发展空间,减少女性的社会性别所带来的负担,使女性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发展。同样地,我们也应意识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的解放与自由发展,并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最终取决于女性自己的选择。女性要更多地被尊重,男性也要更多地被体谅。

争取权利平等的道路漫漫远兮,男女之间平等的差异需要逐步缩减,社会意识的转变也终会缓慢前行。《向前一步》的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对女性建议道:“我希望你们找到人生中真正的意义、满足和激情、我希望你们能安度未来的艰难时光,并收获最强大的力量与更坚定的决心。我希望你们能够平衡自己的生活,睁大眼睛去仔细寻找。我还希望你们怀着进取心,在事业里全心投入,去掌控世界。”

身而为女,我们应有独立之意识,清醒之人格。这个独立,应根植于思想独立、人格独立、经济独立。我们要由独立意识触发努力成长的行动,以坚持优秀的风采赢得自在和尊严,敢于、也勇于破壁。惟有此,才能在韶华刹那间,开得满树繁华。

参考文献

[1][英]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

[2]彭家海,安璐璇.《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笔下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3.

[3]钱汉秋.十九世纪世界杰出小说全论[M].北京:工人出版社,2001年.276.

[4]高玉蓉等.英国小说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0.

[5]简·奥斯丁,李长栓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9(8)97-102.

[6][英]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16(09):199-200.

[7]张定铨,吴刚.新编简明英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5(08):202-204.

[8]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05):342-350.

[9]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8):49-55.

王雅参与本文撰写。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局限性先进性
篆刻
如何提高企业中青年党员的先进性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高校党员践行先进性的方式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