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

2022-06-27赵志锋

中国民商 2022年5期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赵志锋

摘 要:加强内部控制作为事业单位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目的在于保障单位能够在有序运转的同时实现目标控制,以有效规避经济活动风险。为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效力,寻找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路径,采取科学手段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力,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前提下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明晰内部控制重要性,采用合理举措开展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以发挥其实质效用。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路径

内部控制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全面、规范、系统化,有助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确保经济业务信息的可靠性。通过各部门相互制约,合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发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管与审计,进行风险防范,及时纠正错误,提高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保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以及长远发展。除此之外,通过系统的管理手段,还可以提升事业单位工作能力,实现为群众服务、社会服务的目标。

一、明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质

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作为重要手段,在日常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满足公共管理的需要。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了单位业务行为,不仅可以增强预算的约束力,使单位严格执行部门预算,还可以通过对内部各部门的制度进行整合,推进并加强公共管理,并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必然选择。近几年,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不可否认,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尤其是内部控制观念淡薄,审计不到位,监督力度弱、财务管理有漏洞、资金被挪用等问题频发,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不利于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在此此大背景下,加强内部控制,革新观念,加大监管,重视审计,才能解决财务漏洞、资金挪用等一系列问题,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以有效手段解决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内容予以优化、完善,成为当前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第三,有助于增强风险控制,保障社会民生。对事业单位而言,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开展全面的内部控制,可以保障社会民生工作,促進国有资产合理利用,遏制腐败,防止资产流失,同时,对收支管理与监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事业单位的廉政廉洁,促进事业单位的稳步可持续发展。第四,是稳定内部环境的主要方式。稳定的内部环境可以创设良好的工作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单位文化,为制度的开展与实施,提供内部条件,确保单位人员可以完全按照制度行事,合理利用资源,加强部门协作与联系,勇于担责,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考核机制与合理的执行方式是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而受众多因素制约,局限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开展,影响了内部控制效果。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程度不够。单位主要领导对内部管理制度不够重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普遍存在错误的认知,单位内部的部门和员工认为,内部控制工作主要与财务部门有关,与自己并无关系,自己的行为也不会对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造成影响。此外,事业单位在制定内控制度后,没有对单位员工进行培训和教育,造成职工对制度模糊和轻视,使制度形式化、表面化,无法发挥实际的价值,严重影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第二,内部环境不稳定。在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内部环境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虽然内部环境看似无用,但是,是一种氛围,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稳定的内部环境与良好的工作氛围为事业单位实现内控目标奠定扎实基础,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意识作为管理者开展日常工作的首要条件,遵循制度要求,以行为规范合理运用部门职权,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第三,缺乏执行力度。由于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内部各项工作的细化和精确,这样会增加各部门的工作量,甚至影响个别人的利益。这就给内部控制的实施带来了阻力,造成了内部控制执行困难。与此同时,监督与制约措施的缺位,各项工作难以落地,内控执行过于消极是当前的主要问题。心长力弱是造成执行不到位的关键,工作计划无法落实,制度成为一个空壳,内控目标无法实现,内部控制管理失去了实际的意义。第四,制度不完善。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中,制度不完善是一个常见问题。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内部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也缺乏实施规范,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存在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不适合自身条件,没有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在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造成制度的执行难,不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第五,内部控制程序不合理。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程序性要求作为开展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有序运行内部控制的关键。目前,多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程序不科学、不合理,存在管理漏洞,缺乏必要的监督,甚至会影响资产资金的安全。这就需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相关管理人员的积极核查,发现问题,调整程序,以免影响内部控制管理效果。总而言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果不佳,存在许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充分的了解,以便可以提出更好的解决措施,为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助力。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遵循原则

程序化、系统性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点,在各项工作开始之前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遵循原则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有利于工作目标的实现。原则一,职责明确、相互制衡原则。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必须要明确岗位分工并形成不同岗位的相互制约。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对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对操作规程进行规范,对纪律规则进行制定,保证权责明确,工作内容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可执行性。除此之外,需要将不相容的岗位分离,形成既合作又牵制的机制。原则二,适应性、及时性原则。为保证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以及时性,需要遵循适应性、时效性原则。结合事业单位现阶段情况适当调整内部制度,防止制度的僵化,提高制度的实用性;根据国家政策变化、单位业务的调整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完善,及时调整,而不是一层不变的,确保制度更有效的执行。原则三,内部协调配合原则。在单位业务活动处理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积极完成任务,在合作中制约,在配合中协调,使工作岗位与部门职责相符,对工作任务进行有效的衔接,保证业务流程的紧密性,避免出现冗杂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确保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避免出现脱节行为,影响内部业务处理的有效性,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实施。原则四,成本效益原则。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工作应当在保证单位性质的前提下与实际管理工作相结合,业务范围,建立内部控制。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重大风险,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对一般经济活动和常规风险实施常规控制措施,对日常管理活动和小额消耗支出,实施总量控制。总之,内部控制工作要注重成本效益。在职责明确、相互制衡原则,适应性、及时性原则,内部协调配合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为实现稳定版开展有序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基础,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内控目标,加强内部管理。

四、 建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路径

(一)增强内部控制意识,优化现有制度规范

发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也是解决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内部控制意识过于薄弱的重要方法,其核心价值不言自明。一方面,事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规范,对制度进行完善,需要做好规范与指导,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加强管理,制定预算控制制度、收支控制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度、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及经费报销制度等内部控制方面的制度流程,以及与内部控制相关的绩效考核制度、内部监督制度、业务追踪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以及财务会计制度。保证制度的完整性与可操作性,尽可能的规避风险,控制风险。与此同时,可以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根据各个部门以及各环节的反馈信息,按照国家制度规定,明确规划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目标,依照国家要求完善内部控制工作。另一方面,强化内部控制效力,树立正确意识。坚定控制意识对于事业单位各级部门工作人员尤为必要。首先,需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明确内部控制不仅是单位领导的事,也不仅是个别部门的事,而是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员工的事。其次,需要用考核制度激励单位人员。对于确切落实内控工作的部门单位,在以物质奖励为基础的同时用更重视精神鼓励,对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执行缺位的部门,给予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奖勤罚懒、督促每个人明确本身岗位需要防范的风险和需要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很好的运用到本职工作中。最后,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意识,在单位文化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熏陶与渲染,营造学内控用内控的氛围,保证每个人的工作都按制度按流程办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提高管理效率。一言以蔽之,树立正确内部控制意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主要路径之一,既可以加强对内部控制管理,又可以促进事业单位合格地完成国家交给的职责和任务。

(二)明确工作重心,健全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内部控制作为关键内容,以强化内部控制,合理应用内控制度、内控措施、内控程序为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风险防范,保证经济活动与行为符合法律法规,保证信息的完整,遏制腐败的滋生。掌握关键点,健全监督机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掌握关键点。内部控制的目的是防范风险,只有了解事业单位的关键风险点,才能相应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所以,在内部控制过程中,要针对关键风险点,制定相应防范制度,并做为内部控制工作的关键。第二,健全监督机制。在任何管理制度中,监督机制的作用都不容忽视,通过监督机制,可以强化责任落实。对各部门管理人员的权责进行明确,将具体业务进行落实,既要保证职务不相容,也需要注重职务相关联,制约协调共同发展。事业单位要确立授权,明确审批流程,做好控制管理,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管理,有效开展管理工作,以免出现超越自身权限的行为。除此之外,需要强化财务会计系统控制,既要制定资产管理制度,对财产进行清查,又需要定期进行会计信息查询,对内控体系的运行状态进行保障,及时发现问题,完成相关评价,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解决。

(三)完善内部控制部门人才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部门一般包括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这些部门的人员素质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单位内控工作的成败。这些部门配备优良的人才是做好内控工作,实现内控目标的重要条件。所以需要合适的人才激励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激励,为增强内控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内控工作人员自有优势,吸引高素质人才走上内控工作岗位。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第一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待遇,从而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为加强内部控制,提供有用之人、可用之人。第二点,实施绩效考核,奖励有功人员。对内控人员定期考核,客观评价。对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做出成绩,做出贡献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解决内控人员的后顾之优,这些都是促进内控工作的有效措施。另外,对在内控工作上的平庸之辈,甚至存在问题的人要及时调离或辞退,保障内控工作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四)强化预算管理,建立信息沟通系统

加强预算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也是其中的有效方法。一方面,通過预算管理,可以提升管理效率,以财务会计手段进行管理控制,严明纪律,利用预算编制把关,科学测算预算指标,进行统一的核算,确保工作效果,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实现资金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建立信息沟通系统,合理利用信息数据,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会计系统,避免出现信息失真的问题,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进行信息交换,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有效性。除此之外,建立信息系统,可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以沟通体系搭建实现多部门联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稳定执行。

五、总结

在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强化管理效力,应用现代化内部控制手段,发挥其实质性优势,以健全的监督机制为基础对当前预算管理予以强化,构建畅通的信息沟通系统,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升内部控制意识与能力,提高单位领导重视程度,做好内控工作人员的激励,通过这些措施和路径的协调使用、合理运用,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效益,提升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路径十分重要,以科学手段展现内部控制效力,进而,促进事业单位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丽丽.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分析[J].时代金融,2021(18):59-61.

[2]王莉.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路径探索[J].财经界,2021(06):153-154.DOI:10.19887/j.cnki.cn11-4098/f.2021.06.075.

[3]彭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及建设路径[J].现代审计与会计,2020(09):40-42.

[4]王建民.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路径探索[J].商讯,2020(22):138-139.

[5]于文华.建立健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林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J].当代会计,2020(10):9-11.

猜你喜欢

内部控制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互联网形势下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探究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