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农林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

2022-06-26张艺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就业新形势大学生

张艺

摘要:在新农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高校农林专业逐年扩招。为让农林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解决就业难问题,本文从当前农林专业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和发展机遇入手,以社会、高校、学生三个角度提出了新形势下如何克服就业困境,把握时代机遇,引导农林专业大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乡村振兴,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农林专业;大学生;就业

前言:

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曾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事业就会有舞台[1]。作为农业大国,关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三农”问题一直受党中央高度重视,而农林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却深受就业问题困扰。随着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提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如何做好农林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农林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

(一)就业对口率低

农林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因录取分数线较低,农林专业成为大部分调剂考生的首选,对专业缺乏兴趣导致后期学习动力不足,转专业率高。二是新形势下现代农林产业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当前高校农林专业单一的培养方案难以让学生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三是当前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智慧农业、生态林业、精准农业等新型产业相继出现,但受刻板印象影响,大学生对现代农林缺乏了解。

(二)存在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导致大学生对农林产业的理解停留在传统的禽畜饲养和作物栽培层面。其次,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大部分农林企业仍位于二、三线城市或乡镇,工作地点偏远、薪资待遇低、发展空间小,让许多农林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工作望而却步。

(三)缺乏系统指导

一是大多高校农林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能与社会需求接轨,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和应用素质,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要。二是缺乏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部分高校未能结合農林专业特点,对行业特点、发展前景、国家政策等进行解读指导。三是创新创业力度不够,自主创业是农林类人才的一大就业方向,尽管国家大力扶持,但相比其他专业,农林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数明显较少。

二、新形势下农林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

2019年,“新农科”建设的提出让农林专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揭开了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新篇章[2]。新农科建设“三部曲”中,“北京指南”的提出标志着“新农科”建设的全面展开,这一政策的推进或将改变农林产业发展格局,改变农林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改变农林学生的人生命运,对农林专业大学生就业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3]。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4]。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农林人才的引进培养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也为农林专业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新形势下农林专业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社会层面

1.强化政策扶持,健全激励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重视农林产业发展,加强对农林企业的政策扶持,增加涉农岗位的人才引进力度,引导农林专业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二是加强对“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基层选调生”等优惠政策的宣传,鼓励农林专业大学生参与基层新农村建设。三是积极搭建农林专业就业信息平台,加强与农林高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鼓励农林专业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

2.完善就业保障,提升福利待遇。用人单位要把握就业环境和薪资待遇这两大吸引人才的直接因素。一是把握发展机遇,积极争取相关政府补贴,尽可能提高员工收入水平。二是完善保障体系,制定配套福利制度,提供与其他行业同等的福利待遇。三是重视人才培养,从入职培训、晋升机制等方面入手,根据员工特点制定职业发展计划,确保高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3.加强正面宣传,厚植“三农”情怀。当前社会对农林专业仍存有一定偏见,开展正面宣传,改变舆论导向,对增强农林专业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一是通过电视、新闻、网络等社会媒体大力宣传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全面展现国家农林产业蓬勃发展的新风貌。二是深挖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典型人物事迹,通过树典型的方式改变人们对农业的刻板印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鼓励乡村政府与高校展开交流合作,通过实践调研感染大学生,培养其作为农林人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学农助农爱农的“三农”情怀扎根在每一个农林学子的心中。

(二)高校层面

1.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应用。一是根据新农科建设要求,深化农林专业教学改革,针对新时期农林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知识、实干技能、创新理念的新型农林复合型人才。二是改变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体验式”,将课堂转移到农村,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教学,让学生下乡亲身体验,感受新农村、新农林的发展变化。三是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习实践比重,加强与乡镇、农林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引导走近试验田、新农村、现代化农林企业等,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农林人才。

2.优化就业指导,落实精准帮扶。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有助于大学生早日了解专业前景,培养专业兴趣,明确未来方向。一是针对农林类大学生开展精准的指导,从行业发展、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出发,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和就业指导老师“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网络。二是整合高校资源搭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信息互换,从而增加用人单位的招聘成功率和毕业生的就业率。三是积极引导毕业生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调整心理预期,寻找合适岗位。

3.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一方面宣传国家针对农林类毕业生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另一方面举办相关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调动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在校园里营造从事农林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三)个人层面

1.加强技能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的前提是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这就要求毕业生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加强專业知识学习,建立全面的知识储备。就农林类专业而言,仅靠一纸文凭难以打动用人单位,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解决基本问题能力才是关键。二是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多参加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提升组织协调和人际沟通等各方面能力。三是涉猎多学科知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陆续开展跨行业合作,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将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2.转变就业观念,明确自我定位。毕业生一是要充分认识自我,从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全面自我剖析,找到适合的社会角色。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放在第一位,不盲目追求工作的“体面”。三是要及时认清形势,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转变轻农厌农思想,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树立乡村振兴服务意识,扎根基层,成就自我,奉献社会[5]。

3.关注行业发展,聚焦行业资讯。在当前新农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大学生除完成自我探索外还要积极开展行业探索,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做好职业规划。此外,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探索新发展领域,如观光农业、生态餐厅、墙体绿化等,这就要求毕业生关注行业动态、聚焦前沿发展。

四、结语

农林人才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广大农林学子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的困境与机遇,加强技能学习,转变就业观念,关注行业发展。涉农高校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就业指导,加强政策宣传。用人单位及各级政府要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就业保障,加强正面宣传,为农林专业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保驾护航。相信通过多方努力,农林学子的就业率将不断提升,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 习近平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 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N/OL]. 2020-7-25.

[2] 王尊欣,符传兰,陈新红. 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1, 30(6): 97-10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从“试验田”到“大田耕作”新农科建设全面展开[N/OL]. 2019-12-06.

[4] 新华网.权威快报丨重磅!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N/OL]. 2021-02-21.

[5] 王小龙. 新农科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1, 25(2): 85-90.

猜你喜欢

就业新形势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