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学生地理素养发展

2022-06-26巨正洪

民族文汇 2022年34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教育

巨正洪

摘 要:生态文明的概念是由德国学者伊林·费尔切在1978年提出的,针对工业文明阶段环境质量降低而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问题,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生态文明环境的重要性。生态文明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人地关系是最重要的内容。地理学科既包含自然生态文明内容,也包含社会文明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生态教育,地理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态文明教育这个重点,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态文明;教育

当前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快、水资源遭到污染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正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因此将生态教育渗透到具体的地理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就势在必行。通过生态教育,不仅使得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能从生态的表象中分析出问题的结症,同时也使得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他们会以自己的努力与体验改变着可以改变的环境,创设着更美好的生态环境。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学界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不尽一致。董文杰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以某种形式形成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杜昌建等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是根据人们的生态文明素质水平,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使人们成为生态公民的有效的教育过程”。李福源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通过课程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本文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依据,有目的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以此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的教育方式

(一)根据课标要求,渗透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工业文明弊端频频出现之后,对生态问题进行反思而提出的重要环保理念,也体现了人们渴望文明生态环境的心声。生态文明中的重要内容就是环境文明。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从环境生态文明问题入手,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选修6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时,教师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现象,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地域为例,使学生认识到环保对于人类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转变学生的环境观念。

(二)有效整合教材内容,合理选择渗透环节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即教师需要对现有的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第三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时,教师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在导入环节,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对资源短缺问题进行分析,并且进一步提出问题:造成资源短缺的因素还有哪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了分析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选取案例,丰富生态文明教育资源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取直观化的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更深切的体验。在地理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使知识更直观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与内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将地理知识融入生活,巩固与内化地理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周围生活环境,发现环境问题,切实深化生态文明意识。实践证明,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与现象对于丰富与拓展生態文明教育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我国华北地区,每年冬春季节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气染污,对于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学生来说有着深切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此作为教学案例,结合华北地区的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气候等因素,分析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特点,理解生态文明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区域,结合本地的环保问题展开生态文明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

生态文明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还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为例,这个章节中讲到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新能源、海洋资源等。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这些资源有更深入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调查本土的水资源,以了解当地的生态,进而也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学生首先要在实践中感知家乡有哪些主要的河流?这些河流在家乡境内的长度是多少?这些河流最终流向哪些大河?这些河流的用途是什么,是蓄水、灌溉、运输还是观光?接着学生会观察这些河流有没有受到污染,主要的污染源是什么,人们有没有对这些河流的治理采取一些措施。再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画出家乡的水源分布图,以向更多的人介绍家乡的水资源。最后,教师让学生对家乡的河流生态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比如有学生说,要将两岸的居民搬出河两岸,这样就减少了河里的生活垃圾;也有学生说,可在河里养一些鸭子与鹅,河里的水草就会少了;还有学生认为对那些随便将垃圾扔到河里的居民要进行适当的教育与处罚,保护生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担当。可以看出来,教师将乡土地理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审视周围的生态,从感知生态到维护生态再到建设生态,从直观地感知当地的生态到直接参与生态的建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让他们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三、结束语

生态教育就是让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生态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进而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发展观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多维度发展。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生态教育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要全面建构他们的内生态、外生态和发展生态,进而培养他们成为自主、自能、有机、协调和持续生长的生态人。

参考文献:

[1]董文杰.高中地理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胡伯项,胡文,孔样宁.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生态文明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07,3:53-55.

[3]李福源.高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及强化途径[J].社会主义论坛,2019(11):53+59.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