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记忆中图像再造

2022-06-26董卓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7期
关键词:主题思想典型人物

【摘要】大型主题性历史画要求真实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并且通过还原画面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历史的真实中与历史书上的记载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就为艺术创作带来很大的创作可能与表现空间。艺术家在追求历史记忆当中的真实图像过程中必须先了解历史,才能进入历史时空的典型环境当中,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进行具体而深入的刻画,尊重历史真实,还原历史场景,体现主题寓意。本文通过结合《翻越雪山》的创作实践,阐述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典型环境内典型形象构建要素,提倡创作应来源于历史资料,再造当代审视历史的图像,凸显艺术人文思想。

【关键词】历史画;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主题思想

【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7-189-03

【本文著录格式】董卓.历史记忆中图像再造──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典型环境里典型形象构建[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7):189-191.

引言

毫无疑问,历史画在绘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美术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在历史画中表现最突出。它不仅是对史实的忠实记录,更在于对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和对宏伟场面情节的追求。在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笔者参与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的项目当中。作为一个“80后”艺术工作者,面对闪耀中国历史的革命壮举、远离世俗生活的创作内容,怎样将八十年前的壮举如实展现于作品之上,八十年前的长征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样的震撼和指引,如何回望那段稍显陌生的历史?这一切都让笔者觉得内心诚惶诚恐、纠缠复杂。作为长征路途当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壮举,翻越雪山体现出了中国红军将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翻越雪山》的创作主题确定下来之后,笔者也开始了翻越这座艺术雪山的艰苦行程。创作过程中,笔者也对历史记忆中图像再造这一课题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研究。

一、穿越历史及时空再现典型事件

历史画属于历史叙事范畴。作为一种以图像再构历史真实的创作方式,拥有历史叙事的基本特征。它既反映历史真实,又是一种文学式写作,一种依赖于想象和虚构的审美图像再造活动[1]。大型主题性历史画要求真实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并且通过画面的还原表现深刻的主题思想。历史是基础,它与历史画可以互相补充却不能彼此代替。因此,选题定下后,创作组需要翻越大量的资料。一是历史文字资料,历史画需要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其中包含历史事件、历史环境等。选题表现的是红军长征路途中翻越雪山的画面,但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都翻越了数座雪山,哪一座最有代表性,哪一次是最为典型事件,成为创作组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在查阅资料之后,笔者选定了1935年6月由陈光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作为先遣队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进军的画面。二是图像资料,多方寻找后,得知本身长征途中很少有图像资料流传,所以图像资料大多靠自己拍摄。去博物馆、长征路,采集属于那个年代的信息。创作组利用一整个月时间准备前期资料,之后,在对现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创作组进行了作品构思和基本草图的创作。此类题材有诸多经典作品,如吴作人先生的《过雪山》、傅抱石先生的《更喜岷山千里雪》、艾中信先生的《红军过雪山》、冯法祀先生的《红军过夹金山》、艾轩先生的《三军过后尽开颜》等,其中艾中信先生用油画语言所表现的《红军过雪山》以主题性的风景画,凸显自然环境的险恶,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所以在创作指导思想上,创作组定了三个原则:一是避免重复经典,二是避免红光亮式创作,三是用材料表现此类题材上取得创新。

为了达到穿越历史时空让经典历史事件再现的目标,为了使人物立体丰满,充满血肉,决定亲眼看看那些红军穿过的草鞋和留下的衣衫,真正感受长征的艰辛和酸楚。创作组两次来到夹金山地区写生和实地考察,一路参观长征遗迹和革命歷史博物馆,一路向夹金山出发,看看当年红军翻越的大雪山,走走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

开车上山的路比预想的复杂和艰难得多,预计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竟然走了六个小时。正在修整的道路,凌乱危险的采石场,一路的细碎纷杂不断打磨着原本还轻松的心情。到达山顶时,原本还算明朗的天空也突然间阴沉起来。远处乌黑的云层压着山巅,曲折蜿蜒的盘山路悠悠长长,突然有种穿越时空,真的在长征的感觉,原本作品中“之”字形队伍末端的画面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当双脚真的踩在这片土地上,呼吸着夹杂寒潮之味的冷风,裹着冰冰凉凉的衣服,作品构思中原本模糊不清的人物一时间变得真切、清晰起来。对红军中的大多数战士来讲,爬雪山是长征中最艰苦的经历。长征之艰苦不是现代人可以想象的,翻越雪山之难也不是生活在现在条件下的人们可以考量的。雪山,我们想象中纯洁无暇、充满浪漫风情的地方,也在开车返程的路上变得疏离本心,贴近作品。在纪实和再现层面,绘画的作用相当有限。但绘画的优势在于对历史感情印象的深化,当历史事件被时间之流冲刷淡薄的时候,描写历史事件的绘画可能让历史事件继续引发人的感情波澜;当历史人物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遥远的时候,表现这些人物的绘画可能重新赋予远去的人物以精神力量。

二、绘画性叙事在历史画中的运用

历史画是绘画之中注重历史叙事的一种绘画。历史画力求寻找某一个历史瞬间,并通过造型艺术形象暗示这个故事的原委与终结。在《翻越雪山》的创作中,到运用了特有的绘画性叙事思维。几经修改,第三稿在第一、第二稿的基础上对画面结构和整体布局进行了较大改动,利用造型艺术形象突出了叙事性。在前两稿中虽然主题框架和画面结构较为清晰,但队伍缺少蜿蜒纵深,缺少节奏变化,而且画面中大量人物都以侧面面对观众。因此,将行进队伍中进入画面中心部分人物九十度转弯,正面对着观众,画面左侧队尾增加纵深的队伍等。这样画面框架就大致呈现出来:以凸显红军将士英勇无畏、坚定信念的革命精神为主,以艰难走出暴风雪迎接胜利阳光的风景绘制为氛围烘托。构图上设计以夹金山的典型山形为画面主体,红军战士翻越雪山而形成的偏向画幅右侧的大金字塔结构,并分成了三个部分:艰难行进、迎接曙光及冲向胜利。人物以组合方式设计,舍弃纯粹翻越雪山的行进描写,而是带有对胜利的欢呼,对战友的帮助,对革命征程的希望,这样在单纯的叙事写实主义中加入了浪漫主义情怀,使画面有视觉性寓意,更加立体。

三、运用传统绘画语言赋予美术创作主题性丰富表现性

在申报选题时,是以材料而决定的选题。中国画中岩彩是能很好表现风雪的质感的,其堆、洒、喷的表现技法更能直接营造风雪的氛围。中国传统绘画在绘制材料和颜料使用选择上丰富多样,多数选择了大自然界中矿物、植物,所以颜色稳定、饱和、质感强烈。多样的材料在大型绘画创作当中占据了优势,胶彩的特性在传统地仗上依靠胶性大小与颜料粉末颗粒粗细不同搭配组合中被发挥得淋淋尽至。整体色彩把控,画面光泽度把控、层次把控、肌理效果把控都占有很大的优势。大型画面因尺幅较大,在整体观赏上要求距离大,光线可能影响观赏效果,如油画表面都有油光,表面的反射光很影响整体观看效果。传统壁画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画面哑光,无强烈反光,在任何距离或是角度都可以观赏到,不受反光影响的整体。国画亦能不受反射光影响,但在材料技法等综合运用上受制于单薄的纸或者绢,材料表现程度上弱于传统重彩壁画。画种特性使其在表现大幅画面时优劣不一,所以这次创作过程中笔者选择了传统壁画中的材料,包含了岩彩、国画色、动物胶等,并根据画面所绘内容选择不同材料来表现。例如在画面底层的制作中就大量使用了岩彩,利用颜料的颗粒度不同进行分层多遍制作,在技法上运用了重彩壁画中的泼、染、洒、堆、贴等,融入水墨技法,墨彩交汇,相得益彰,撞粉、撞色扩大颜色本身空间,同时让画面更为深邃,更有想象的空间。前景人物以细腻的国画色深入刻画,“填、涂、染、罩、勾、勒”等技法让人物凸显于画面中,又和画面高度统一。人物深入绘制过程受莫高窟、克孜尔壁画中剥落、残缺的影响,在创作时利用这种残缺美,具体塑造时,强化人物上半身,逐渐减弱下半身,并以极具质感的白色使其整个人物与雪山、冰川、飞雪融为一体,在绘制当中创作组在材料选择上不择手段,摒弃了画面干干净净,采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厚、凝重的处理方式。用这种表现方式表达环境之恶劣,战士革命热情之高涨。正是运用了传统壁画多样材料、多种技法,才给予了创作很大的表现空间与自由度。传统壁画地仗制作与使用,使创作技法的施展有了更大的兼容性。这些都是传统壁画语言在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当中的优势所在。

四、历史画中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细节刻画

绘画技巧是实现构思的保障,而蕴含于文化知识、艺术技巧之中的个性化感情因素则是作品立足于艺术史序列的核心理由。在历史画中,艺术家的个性、情感和经历能赋予历史事实、历史材料、历史细节更多的艺术感染力。创作组《翻越雪山》创作稿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进行细化。细化要比初期的构思和草图创作更加复杂,从所用材料的选择到作品中每个人物形象的确定都是反复琢磨,力图让作品能有力地呈现出过雪山主题的厚重和质感,特别是精神的传达。无精神、不创作。特别是对于创作者来说,历史是表,精神是核。历史的真实反映依靠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真实细节的再现,主题精神的体现是在真实细节的刻画中注入作者全部的情感。例如,画面当中人物服装的选择,创作者在实地博物馆和军事历史博物馆的考证发现,红军服装虽然在1932年后多为灰色,少部分也有蓝色或藏青色,但长征开始后,失去根据地的依托,只能在行军途中打土豪获得一些布匹和衣服,各被服厂自然就很难正常运作,军服更换或是统一就不能保障,人物服装颜色多样。特别是在盛夏突然进入严寒的雪山,防寒只能应急,草帽、蓑衣、行军被褥都披在身上应付,所以画面人物的服装也就五花八门。又如,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战士们普遍年龄很小,经历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缺衣少食后,大多都是身体精瘦黝黑,眼睛坚毅有神。还有挂在战士们身上的粮袋、子弹袋、绑腿等,在这极为艰苦恶劣的环境中都有了典型环境中典型的细节。

作品进入放大绘制阶段,3米乘8米的成品绘制过程艰辛而有条不紊,做底、上墙、起草、绘制、上色,每个步骤都需要强大的体力和精神力支撑,整体构架的宏观把控、绘制材料的推敲铺陈、红军衣服的细致勾勒、人物表情的精准描绘、环境氛围的反复拿捏,也都在考验着创作者的精神和毅力,“长征”两个字也让笔者更加感同身受。

一幅伟大作品诞生绝对不是单纯的艺术技法展现,更是艺术创作者将技术手段与自身情感经验融合的过程,是人的心灵与材料的对话,是人的情感与物质材料的沟通,是借助笔墨之物表达对生活的挚爱之情,力图将各种题材的审美表现提升到一个新的艺术层面,给人以是视觉的冲击与美的享受,以及对社会的反观,对“长征”题材的创作更是如此。

站在最终的成品前,笔者看着长征队伍远处乌黑的天空,风雪中模糊的人影,山之巅相互搀扶的战士,下山时小红军紧张有略带激动的眼神,远处队伍去出已经渐渐晴朗的天空,这诞生于画笔之间的一切都让人觉得亲切、真实、更感同身受。大半年的创作过程不易,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再次成熟,更是精神的淬炼和洗礼。站在《翻越雪山》前,回望自己的“长征路”,不是重复过去,而是面对今天。历史里太多的辩证法是常人无法理解和难以企及的。艺术创作,常常是创作者在困难与辉煌之间的游离,探索着自己的微浅。

再现历史的历史画永远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随着时间的远离,人们对历史时间的认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更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5]中国自古以来有千万种路,一路马铃声的茶马古道,展示大国风范的丝绸之路,战火纷飞的秦汉栈道……毋庸置疑,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像是一条红色丝带,将那最激荡澎湃的河流、最延绵不绝的高山和最广袤无垠的草原串联起来,成为中国走向近现代文明的独立之路、复兴之路。我们是继承者,更是探路者,我们必须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历史画与文字描写不同,这些重大事件的视觉重现都需要画家去设计具体可感的人物与环境,从而使得这些历史资料转化为瞬间的视觉形象。[6]《翻越雪山》是一个时代的事件,一个时代的感受,一个时代的侧面反映。创作的题材不等于主题,在创作过程当中要深挖主题思想,作者从不同的视觉角度表现主题的不同层面的精神。在历史画创作当中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还要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历史画不是新闻图片,也不是文献中的记录,是集艺术思想、艺术表现力、艺术方法于一体的审美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晓凌.历史记忆与民族史诗——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谈[J].哲学与人文科学,艺术市场,2021(4):25.

[2]水天中.历史画与绘画中的历史[N].中国文化报,2008.

[3]尚辉.历史画是人们历史记忆的组成[J].哲学与人文科学文艺报,2021(3-17):006.

[4]水天中.历史画与绘画中的历史[N].中国文化报,2008.

[5]周向林.历史画与历史题材绘画[N].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9(3).

[6]尚辉.从史到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創作的宏大叙事与史诗转换[J].哲学与人文科学美术,2017(10):93.

作者简介:董卓(1984-),男,汉族,湖南衡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壁画修复与创作。

猜你喜欢

主题思想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报道的时代特点与创新经验
论新形势下改进军队典型报道真实性的基本方法
从四个维度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
唱好三部曲写出好新闻
紧扣细节文字,着眼文章“分歧”
论电影《建党伟业》的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