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体系构建

2022-06-26姚明明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体系构建案例分析

【摘要】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一直以来是重点也是难点,辅导员作为这一项工作的实施主体任重道远。本文基于这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典型案例,通过识别问题类型与主要成因,详细分析、阐述帮扶过程与成效,探讨帮扶启示与帮扶过程中辅导员的主体作用,得出辅导员工作中“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体系”和支撑这一体系的“辅导员能力的动态配置”,对高校进行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辅导员;体系构建;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7-128-03

【本文著录格式】姚明明.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7):128-130.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引言

近年来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招生数量逐渐增加,特别是内高班招生人数和办学力度的增加,非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学生比例逐年升高。少数民族学生在非民族类高校与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习、生活有着明显的不同,对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方法和方式也有着明显的不同[1]。在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不仅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个人性格、爱好禁忌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明显差异,而且教育水平差异带来了学业水平的差异,并由此引发了心理问题[2]。例如,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主要呈现隔离感、焦虑感、特殊感等特点[3]。因此,在非民族类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时主要会遇到经济条件差、学习基础薄弱、心理问题多发、局限于民族小圈子等问题。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加强和改进这项工作迫在眉睫。

学生工作部门是高校具体承担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部门,而辅导员是实现对少数民族学生有效管理的主体和抓手[4]。为了更有效地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管理,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体作用,本文采用纵向单案例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构建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体系和支撑这一体系有效运行的辅导员能力的动态配置。

一、案例研究与主要发现

(一)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选择少数民族学生A,将对该生大学在校期间的管理帮扶过程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体系构建与辅导员的动态能力配置研究的对象。

选择该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案例的代表性。本文的学生A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几乎涵盖了少数民族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的维度,并且这些问题和困难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辅导员对A的帮扶不仅体现了辅导员对学生帮扶的常规方式,还有一些与少数民族学生互动的特定方式,因此,研究结果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具有普遍推广的价值;(2)数据可得性。多样化的数据来源主要分为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一手数据包括作者担任该生辅导员期间所收集的数据,以及访谈其他辅导员、帮扶对象和周边同学获得的数据,二手数据包括收集学生各类信息表、辅导员谈心记录、工作总结、学生个人小结等。

(二)问题类别及原因分析

学生A,女,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习基础较薄弱,但勤奋刻苦、爱看书、勤思考,虽然在同年级学生中排名靠后,但在少数民族班上成绩处于中游。在某学期由于临近期末生病住院,放弃该学期所有考试,因此半学年未满12学分,获得一次退学警告。

虽然该生在大一期间表现平平,既不十分突出,也不在重点关注行列。但由于大二上半学年的生病住院,该生成了典型的多方面自我适应性困难的贫困生,不仅面临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和身体异常等问题,还由这些问题引发心理异常。形成这一系列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其生病住院,落下多门课程,并且由于放弃了一个小学期的所有考试而收到一次退学警告。实际上,该生强烈自卑带来的过分自尊、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生活缺乏规划才是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帮扶过程与成效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信仰方面,以宗教信仰為切入点,建立信任感从而对其产生影响,并进行包括“民族关系”、“国家认同”等在内的思想上的教育。首先,作为该生辅导员,在与其谈心、谈话的过程中了解到其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但同时发现她对学校和教师的不信任和隔阂。于是,辅导员留心阅读和学习了一些有关宗教和民族方面的书籍,在与A谈话交流的过程中能表现出对其信仰和习俗的认识和了解,不仅迅速获得了A的好感,建立起了双方的互信,而且与少数民族班上的学生形成良好互动。接着,辅导员还了解到该生从小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对于退学警告无法接受,以至影响到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基于前期建立起的信任,辅导员耐心引导她,同时帮她分析并认识到这个退学警告并不是对她个人学习能力的否定,只是生病住院和学校规定导致的结果,并鼓励她“克服困难,奋勇前行”。最后,辅导员针对该生对学校管理制度的疑虑,通过与该生面对面、网络聊天,讨论时事热点、分享书籍阅读,对其开展了从“国家认同”到“民族团结”,从“学校发展”到“个人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多次的谈心辅导、寝室走访和短信交流,该生不仅重塑学习的信心,而且对宗教信仰也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

2.在学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方面,进行结对帮扶,养成良好习惯。辅导员一方面从其他教师和同学处寻求帮助,安排班长和室友督促其上课、完成作业和预复习,与任课教师联系争取补课和实验的机会;另一方面,辅导员发挥所学的专业特长为其提供帮助,推荐管理学相关书籍,帮助其合理安排时间和设立自我管理模式,通过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帮助A了解自己,并对未来进行规划。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该生不仅补上生病期间落下的课程和考试,获得40学分,取消退学警告,而且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未来也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动力。

3.在身心健康方面,悉心关爱,使其健康成长。辅导员在该生生病住院期间,与医院获得联系,争取医生、护士更多的关照和人文关怀,同时,协调班上同学,解决生病期间的少数民族饮食问题,保证营养和充足的休息时间。出院以后也经常关心其饮食和休息情况,提醒其加强体育锻炼。在心理健康方面,由于该生并不存在精神疾病,只是由于退学警告和身体异常带来的情绪低落。因此,輔导员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帮助其走出低谷,同时还针对其一直以来的强烈自卑心理进行疏导,帮助该生建立真正的自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该生身心健康方面都恢复正常,身体上也不再经常受慢性肠胃疾病的困扰,心理上也恢复健康状态。

4.在生活方面,争取各方资源,给予全力支持。全方位、持续性地跟踪生活各方面的情况,针对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相应的支持。针对该生家庭经济情况,辅导员在学费减免、各类奖助学金、临时补助等方面提供相关信息,并帮助其争取相关补助,让其不要因经济困难而错失学习机会或过分减少学习时间和牺牲身体健康;针对该生少数民族的习俗特点,在饮食、生活习惯上帮助其了解所在地的情况,更好进行适应。同时,还指导其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和培训,结交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一系列的支持和帮助,该生不再为生活困难发愁,能更加积极地投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课余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二、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立

通过对典型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的纵向案例研究,识别了问题类型与主要成因,详细分析阐述了帮扶过程与成效,形成“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体系”(图1),由思政教育、学业发展、健康保障、生活支持4大子系统组成,辅导员的能力通过动态配置以支撑这个体系的正常运行。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体系中,4大子系统同样重要:(1)思政教育子系统是管理体系的核心,只有保证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整个体系的顺畅运行。思政教育子系统需要以宗教信仰为切入点,建立起民族学生的信任感,才能改变认知,对其进行引领和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学业发展子系统是管理体系的关键,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学到理论和实践知识是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只有保证了学习的顺利进行才能使整个体系具有真实意义[5]。学业发展子系统可以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切入点,通过与任课教师、同学进行结对帮扶,辅导员运用自身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辅导以实现这一系统的良好运行,从而实现学生生涯发展。(3)健康保障子系统是管理体系的根本,身心的健康是进行所有社会活动的基础,只有保障了学生们的健康才能使整个体系具有存在的价值。健康保障子系统强调对学生的悉心关爱,不仅需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而且辅导员本身所掌握的与健康相关知识和警惕性非常重要。(4)生活支持子系统是管理体系的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只有融入当地生活,在生活方面没有困扰的时候才能更加专注于学习,只有保障了学生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才能实现整个体系的目标。生活支持子系统需要给予学生全方位、持续性的跟踪,并为其创造各类机会。

三、基于管理体系的辅导员能力动态配置

在通过案例分析形成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帮扶启示与帮扶过程中辅导员的主体作用,并形成基于这一管理体系的“辅导员能力的动态配置”(图1)。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本文中辅导员能力的动态配置主要聚焦于通用能力、理论能力和实务能力,在管理体系的4大子系统中通过这3个方面的动态配置支撑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1.了解民族宗教,建立健全沟通机制。要实现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无障碍沟通,认识了解民族宗教是前提。要对民族宗教有所认识和了解,首先需要以一种尊重和敬畏的心态去面对它们。所以辅导员不仅需要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了解教派的相关知识,而且要有深入思考,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唯物辩证的思想去看待和分析这些宗教及其教义。只有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和信仰有所了解,才能和他们建立对话。只有对宗教有自己的认识,并且客观、有力有据的时候,学生才会对你产生信任,从而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

2.“授之以渔”,实现持续帮扶成效。上至国家、各地方政府,下至高校、各院系都出台了许多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政策和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在被实施的过程中大多偏向于“授之以鱼”,缺乏从方法上的可持续性的帮扶。久而久之,不仅这些帮扶的成效越来越低,而且使少数民族学生对这些帮扶形成了依赖。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注意将“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例如,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勤工俭学的岗位,将原本的困难补助经费用于勤工俭学的发放。还可以将原先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均等普发补助与其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联系起来,形成不同等级普发制。

3.感受真正需求,完善思想引领体系。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教育基础差、普通话水平低等特点,对少数民族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找到其真正需求。这些需求不一定被学生本身意识到,有时候甚至会存在一些误解。这时候就需要辅导员主动、耐心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其充分认识真实的自我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思想上的引领。

四、结语

本文通过纵向案例分析构建学生管理理论并对辅导员工作实践进行具体指导,深化了对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研究。主要贡献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丰富相关研究的方法。引入纵向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帮助对象的长期跟踪,能更有效地对学生发展过程进行监测,并对帮助成效进行评估,增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2)形成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体系。从全面、系统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进行研究,形成包含思政教育、学业发展、健康保障和生活支持在内的少数民族学生多维度的管理体系,为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并为考核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成效提供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3)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过程中辅导员能力的动态配置。根据管理体系形成的辅导员能力要求,从理论上为辅导员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工作提供方向上的指引,从实践上有助于辅导员更有重点地开展该项工作,使工作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宋敏,张焰,京生,等. 立足“两个服务”,实施“三维联动”,构建四类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新模式——中央民族大学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民族教育研究,2017(6):59-64.

[2]李明,龙晔生.非民族类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8(1):76-82.

[3]易桂姣,荆玉梅.跨文化心理学视域下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77-79.

[4]罗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63-65.

[5]蔡文伯,杨丽雪.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9(1):83-90.

作者简介:姚明明(1985-),女,汉族,福建仙游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学生体系构建案例分析
互联网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影响的调查
浅谈提高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成绩的路径
伊犁师范学院“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焦虑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