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发声训练的运用思考

2022-06-26贾志融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7期
关键词:训练运用

【摘要】我国民族声乐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方式,既保留着传统的演唱精华又借鉴了西方的美声演唱方法,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就从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发声的差异出发,依据在中国民族声乐中融入美声唱法的价值,提出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运用美声发声训练的策略,给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提供重要参考,帮助学生从气息的运用、咬字训练及共鸣训练等方面迅速提升演唱技巧及演唱能力,给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美声发声;训练;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7-091-03

【本文著录格式】贾志融.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发声训练的运用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7):91-93.

音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质较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通过演唱的方式展现学习成果。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式是后续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的发声方式存在错误,不仅会给学生的演唱效果带来影响,长此以往,学生的声带也会受到一定的损伤,给演唱生涯带来不可忽视的伤害。因此,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美声发声方式对学生的发声进行训练。

一、民族声乐和美声发声的基本概述

(一)民族声乐

中国民族声乐是以目前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专业为代表的,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又是在继承并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艺术。

因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并且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民族声乐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民族声乐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以及民歌的演唱这三类,同时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剧以及喜阳唱法的民族化演唱。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我国民族声乐可以简单概括为“民族唱法”,这种唱法既保留了我国的民歌演唱形式,又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优点,是一种融合的演唱艺术。

(二)美声发声

美声一般是运用气息发声,然后逐步做到横膈膜控制呼吸,形成正确的喉头位置,解放喉头,稳定喉部器官,使声带运动与呼吸密切配合,再调整适度,在唱高、中、低、强弱不同的音符时,都有较为理想的声音效果。期间呼吸、喉头(声带)、共鸣器官密切配合,协调运动地发声,做到声区统一,富有力度和音色变化。相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美声演唱则相对简单,并且美声的发展历史比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要短,但其在短时间内建立了科学的歌唱体系,并且形成一种学派。美声发声的最主要优势就是科学性较高,这也是其能得到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对声音的优美程度有着较高要求,共鸣感更强,同时音域相对较宽,对音准的控制处于完美的状态,从而保持演唱中歌声的优美不被破坏。

二、民族声乐和美声发声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群众的审美存在差异,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与美声的演唱也存在明显不同。首先,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共鸣腔的使用方面。在我国传统文化对美的追求中,不难发现其主要追求意境与韵味的契合,在演唱过程中重视通过歌声渲染情感及营造氛围,将听众带入演唱者营造的氛围,从而采用局部共鸣的方式进行演唱。但是在美声演唱中,则会运用全部共鸣,将演唱者的头腔、口腔、咽腔以及胸腔等充分调动形成共鸣,让声音能保持长时间的明亮及高亢,同时也更加浑厚,充满力量。我国的民族声乐采用局部共鸣能达到清亮、圆润的感觉,但声音的力量感明显不够。其次,我国民族声乐与美声演唱在表演形式以及演唱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在民族声乐中,演唱者着重关注表演,在使用声音进行演唱时也关注其形体方面的协调性,让声音与形体之间完美配合,共同完成表演。也因这种审美的影响,民族唱法中的表演通常都伴随着舞蹈,给听众带来视觉及听觉双重享受,让表演更加全面。但是在美声演唱中,其表演形式就相对简单,演唱者将所有精力灌注到演唱情绪中,将自己的聲音作为唯一的表演形式,突出声音在演唱表演中的重要位置,利用声音带动听众的情绪,营造情感氛围,感染听众。在观看各种美声演唱表演时不难发现,演唱者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肢体并没有进行大幅度的变化。这也是我国民族声乐与美声演唱之间存在的差异。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加科学的发声方式及演唱技巧,可以将美声的发声运用到教学中,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最后,在咬字方面,我国民族声乐与美声演唱也存在不同。美声的演唱起源于意大利,其语言中元音的使用较少,开口音较多,在演唱方面的发声难度较低。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声位置相较于美声发声咬字要靠后很多,闭口音较多,追求字正腔圆,这也是美声的演唱效果趋向圆润柔美,而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趋向于清亮干净的原因。但不论咬字还是共鸣,我国民族声乐教学都需要向美声发声进行借鉴与学习。

三、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的运用价值

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的运用价值可以围绕促进声乐教学发展、丰富声乐教学内涵和创新声乐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促进声乐教学发展

民族声乐在我国音乐艺术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需要每个阶段的音乐人进行传承与发展,确保其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保持活力,并且在不同时代发挥其独特魅力及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都将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进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比美声演唱,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缺乏科学演唱体系的支持,难以对学生展开高效、合理的演唱教学及训练,这给民族声乐的发展埋下隐患。民族声乐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进行传承与发展,因此,对其进行完善十分必要。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借鉴美声演唱的科学发声体系,让学生在科学的演唱体系支持下,深度挖掘其演唱潜力,同时在民族声乐演唱的初期就建立科学的发声方式,为今后的训练及演唱打下良好基础,让学生的声带得到保护,给学生追求艺术的道路做出重要贡献,大大延长学生的艺术周期。所以,从民族声乐的发展角度来看,要善于将美声演唱方式运用到教学中,突破我国民族声乐在教学中的壁垒,借鉴美声演唱的优势,结合民族声乐演唱情况,形成专属于民族声乐的演唱体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传承者,推动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

(二)丰富声乐教学内涵

我国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发展特点,在各民族的长期聚居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还包括非物质文化,在民族声乐方面也形成众多差异明显的演唱方式,并且采用当地的方言进行演唱更能体现出民族声乐的特点及差异。例如,东北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独有的“二人转”文化,这种文化的主要表演方式就是民族声乐的体现,因其贴合大众的语言及生活,在当地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受到群众的欢迎与支持。将美声唱法运用到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能极大丰富民族声乐的教学内涵,在学习美声演唱的过程中,通过对西方演唱文化的了解及对不同美声演唱作品内涵的领悟,给民族声乐的发展到来新鲜血液,让学生不仅了解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还能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从而给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推动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营造百家争鸣的音乐氛围,在促进世界音乐文化发展与交流方面也做出重要贡献。

(三)创新声乐教学方式

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重视其情感把握及表达,主要是在演唱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找到进步的空间,相对忽视科学给演唱带来的指导作用。美声演唱重视将各种相关学科进行充分整合,力求挖掘演唱的最大潜力,通过科学的方式阐述演唱的本质,并且建立了科学的演唱体系,将科学与艺术进行了完美融合。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一般是将美声演唱的体系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进行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科学研究发展进程。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运用美声唱法时,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辅助民族声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教给学生美声发声的同时,采用一对一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演唱水平,找到学生发声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师与学生的深入沟通中,学生的训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并且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及设备给学生展现美声演唱的音频及视频,能让教学的趣味性显著增强,这也是将美声演唱方式运用到民族声乐教学中,推动教师创新声乐教学方式的表现之一。

四、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发声训练的运用策略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美声发声训练的运用策略具体可以从气息运用、咬字训练和共鸣训练三个方面展开。

(一)气息运用

正确运用气息是演唱者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气息运用不科学的情况下,演唱者的喉部肌肉会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会给发声带来影响。气息运用问题也是教师需要对学生重点进行训练的内容,学生在接受系统学习前,通常是根据日常的演唱经验来运用气息的,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气息使用方法,在演唱不同的歌曲时会出现气息混乱的情况,这对追求意境与韵味的民族声乐演唱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所以,教师要借鉴美声发声中的气息运用技巧对学生展开教学。在美声演唱中,演唱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气息控制能力,对气息的转换及呼吸的深度等都能进行精准把控,这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美声演唱中的呼吸方式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方式存在相同点也存在差异,相同点体现在都需要平缓、放松的呼吸方式。不同点体现在美声演唱中要对呼吸的时间及呼吸的快慢进行准确控制,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时不仅要让学生将口、鼻都打开,形成共鸣腔体。在气息的控制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拿一张纸巾,用两只手抓住纸巾上面的两端,使其悬挂在嘴部面前,通过腹部发力向外呼气,通过纸巾被吹起的幅度保证气息的稳定,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的呼气时长及稳定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教师要锻炼学生声带闭合的能力,给气息提供支点,在声带的闭合振动中,达到气息稳定的目标。

(二)咬字训练

歌唱是将语言与音乐进行融合的产物,因不同国家的文化及语言存在差异,因此演唱方式及风格也存在不同。在我国民族声乐中,不能因重视情感的表达而忽视对美感的修饰,不重视演唱中的咬字训练,会导致演唱呈现装腔作势的形态,让听众在聆听过程中难以进入演唱者的演唱氛围。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咬字的训练。演唱是将语言艺术转化为声音艺术的过程,这是对语言发音的延伸与拓展,所以演唱中的咬字及吐字训练十分重要。在美声发声中,主要是要求a、e、i、o、u这5个元音字母的发音程度要保持一致,发音力求准确,同时声音要稳定,让声音和语言能完美融合,对歌曲进行完整呈现。但是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主要追求以“声、韵、调”为基础的汉语发音方式进行发音,这种发音追求会给演唱带来较大难度,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演唱中经常出现发音不准、声音干扁、音色控制不稳定以及声音穿透力不够的情况,导致歌词在演唱中模糊不清,难以传达出歌曲的内涵。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美声发声在咬字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声音的把控度。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歌曲中语言的结构及韵律,并将歌曲进行深度、全面的讲解,让学生在了解歌曲内涵的前提下,根据每句歌词中的内涵及情感准确找到合适的咬字處理方式,从而在长期的练习中,逐渐找到最佳咬字方式,加强演唱效果。

(三)共鸣训练

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对演唱者的音域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歌曲都在学生的换声区位置,演唱难度相对较大。很多学生在换声区经常出现破音、挤嗓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共鸣。不同的音区是根据声带的振动以及共鸣来划分的,将各个共鸣腔的振动调整到最佳状态,能使各个共鸣腔在同一首歌的演唱中实现融合,是建立科学发声方式的重要基础。共鸣腔体主要包括胸腔、喉腔、咽腔、口腔以及面罩,我国民族声乐演唱中通常是采用局部共鸣的方式进行演唱,但是这种方式在学生的换声区演唱中难以提供有效支持,所以,教师要采用美声的整体共鸣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于刚接触演唱的学生来说,教师要让学生避免将嘴开得过大,让声音能在学生的口腔及鼻腔中产生共鸣,逐渐形成面罩共鸣。不难发现很多歌唱家不仅在演唱中能保持良好的音色,在日常说话时也能保持音色的明亮,这是因为他们将面罩共鸣运用到了日常的说话发声中,这样不仅能锻炼共鸣,还能对声带产生良好保护作用。

五、结语

纵观全文,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学生在演唱中经常出现破音、挤嗓以及声音干扁的情况,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气息、咬字及共鸣没有得到有效训练,教师可以将美声发声的方式运用到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融入美声发声能促进声乐教学发展、丰富声乐教学内涵以及创新声乐教学方式,并且在学生的气息运用、咬字训练以及共鸣训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我国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娜,郝宝珠.高师声乐教学中关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借鉴与融合之探究[J].人民音乐,2010(9):59-61.

[2]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2):122-126.

[3]刘坪.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7):189-190.

[4]陈婧.“新时代”的民族声乐也要“强起来”——高校声乐发展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76-80,101.

[5]邹筱丹.刍议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音乐探索,2020(3):55-59.

作者简介:贾志融(1998-),女,蒙古族,吉林省白城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训练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