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素养在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中的可行性路径研究

2022-06-26李鑫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7期
关键词:艺术素养路径研究

【摘要】艺术素养对于塑造人格有着重要意义,舞蹈教学是艺术素养实施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学前舞蹈教育来说,艺术素养的培养对提升大学生将来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和身心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被更多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专业及其他专业的学生、教师乃至相关的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鉴于此,本文对艺术素养在高校学前舞蹈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做了详细分析,期望能对高校培养学前舞蹈教育人才有所帮助。

【关键词】艺术素养;学前教育舞蹈;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7-057-04

【本文著录格式】李鑫.艺术素养在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中的可行性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07):57-60.

基金项目:长治学院2020年度校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混合式教学在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C202018)。

艺术素养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生提升自己的这项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参加舞蹈课,学生可以逐步丰富自身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在以后的舞蹈教育工作中引导孩子通过舞蹈获得技能,体验舞蹈之美,同时有利于自己做一名真正的儿童艺术的教育者。因此,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能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创造优势。

一、学前教育学生艺术素养的内涵及维度

學生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对未来自己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含了学生具备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是学生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养。艺术素养是一个发展的观点,不仅可以表达为“学生发展艺术素养”,还能表述为“学生艺术素养发展”,“发展”是艺术本身所拥有的生命力,学生发展艺术素养主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艺术素养的培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地不断地进行培养。艺术素养是一个大学生从价值观到实践再到适应能力的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以外,最重要的便是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当下面临的困难并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发展能力。[1]

艺术素养教育是舞蹈美育的核心,强调普及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能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我的发展。个人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所持己见,对艺术常识的认知及对生活中艺术的参与度,以及对艺术魅力的感知力和创作艺术的能力都属于艺术素养的范畴。此外,个人在对文学作品、戏曲文艺、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影视作品等进行赏析时,能表达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涵养。很显然,从本质上来看,独特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是艺术素养的根。需注意的是,艺术素养不单单能凸显一个人对艺术的向往,还是一个人的精神追求。通过舞蹈素养的训练,学生可以进一步领悟学习的价值,更好地将艺术融入生活。

(一)教学能力维度

其一,教学过程顺利推进的基础是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这项技能的核心内容包括研习和归纳舞蹈知识,善于理解和挖掘舞蹈文化理论知识、学生的舞蹈潜能,可以创编幼儿舞蹈的能力等。当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在不断革新,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实中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这类学生要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提升舞蹈教学的能力,尤其是对舞蹈内在的文化和外在技能的学习。

其二,重视舞蹈素质教育,落脚于舞蹈教育过程,即学什么?如何学?教师应有较强的艺术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还应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形象的舞蹈用语言加以说明。

其三,组织或开展与幼儿舞蹈相关的特色课程和丰富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兼顾本校的实际情况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才能稳步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和高校的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其根本是透过舞蹈美育来实现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最终达到身心统一的效果。

(二)专业知识维度

高校学前教育师范生首先要具备的艺术素养是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这意味着这类学生须具备幼儿舞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未来的工作领域发挥出最大的引导效用。

首先,师范生想要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舞蹈教师,丰富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表演各种舞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包括舞蹈理论、基本舞蹈技巧、基本芭蕾训练、古典舞蹈身韵、民间舞蹈、幼儿舞蹈创编等。只有掌握了不同类型的舞蹈风格与特点,在教学中融会贯通,才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地教授给孩子们。

其次,为了创造有趣又丰富的课堂,综合层面的教育知识则是这类师范生须掌握的,包括幼儿教师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灵活逻辑思维能力、教育观、儿童观等。在此基础上,融入“真善美”,充满“童趣”的舞蹈动作元素,整堂课的舞蹈教学内容才会变得丰富,学生才能更有兴趣地上完本堂课。

再者,基本育儿知识也是这类师范生需要具备的技能,了解学龄前儿童的体质、影响学龄前儿童发展的因素、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发展特点、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学龄前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等,这些技能的掌握都有利于教会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以不同的体裁来挑战新的舞蹈,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舞蹈水平,提升他们的舞蹈艺术素养。

(三)身心素质维度

在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专业中,身心素质教育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一项基础内容,它关系到未来这些幼儿教师自身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2]具体来讲,该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具备普通人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具备像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优秀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出色的自制力这些较特殊的心理素质。这类师范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要专注于身心素质的培养,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习舞蹈,课上需加强芭蕾形体方面的锻炼,从多个层面来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舞蹈艺术素养体现了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人才的要求,想要更好地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就要把舞蹈美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把舞蹈的意识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相融合,再把舞蹈的律动教育与舞蹈鉴赏教育相融合。同时在舞蹈文化美育方面,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康肌体和心理品格。

二、影响学前教育舞蹈中的艺术素养培养的因素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设置不合理

通常来讲,一门专业课不但要具备专业性,还要具备实用性。其中,学前教育舞蹈课程中的芭蕾形体基训和民族民间舞能有效地提升艺术素养,这两门课程的数量相对较少,一些相关的舞蹈文化、幼儿精品剧目赏析课程几乎没有,这样的情况难以保证学生舞蹈艺术素养的提升。舞蹈素质教育理念没有被有机的融入学前舞蹈教育中,学校更多地注重学生今后的舞蹈技能,而不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样缩小了学生的生产视野,自身的行业意识和定位能力,无法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同样,就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来讲,专业技能指的是熟练地掌握舞蹈理论知识,具备正确理解舞蹈知识、理论和实践方法之间逻辑联系的能力,以及持续增加多舞蹈动作记忆和实践的能力。在舞蹈授课的过程中,专业性可以体现出一名舞蹈教师对知识的内在消化水平,思考问题和改进舞蹈教学效果的能力;实用性则是指通过舞蹈课的学习,面对社会上不同的个体或是群体,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都能迅速适应特定的、相关的舞蹈实践,精准定位舞蹈行业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在不断增强自身舞蹈实践的能力和信心的基础上持续走创新之路,提升学习舞蹈的实用价值。所以,在学前舞蹈课教学过程中若能将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优势有效结合起来,避免两者的弊端,就有可能增强这门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从而在未来提升幼儿学习舞蹈的综合能力。

然而,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課程的设置并不专业,实用性也不强,通常过于强调专业的舞蹈教学方法和目标,实用的舞蹈课只占课堂时间的一小部分。在许多方面,实用性与专业舞蹈课程相互独立,致使整个课程系统呈现出碎片化和无序性,严重打乱了课程设置的结构,课程各个分支之间的有机关系已经消失。最终,舞蹈授课目标和教学方向逐步进入相悖的状态,使受教育者的艺术素养中缺少了应用知识理论的综合能力。再者,这类师范生因在校期间学校课程的不完善而没有深入地了解舞蹈这个行业,找工作的视线较为狭隘,行业敏感性、预测能力停滞甚至下降,舞蹈练习的动力和信心也会下降,舞蹈创新能力、舞蹈理论水平、动作灵活变化的技能也没法得到快速提升。同时,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内在的思维能力受限,难以从质量上实现解决舞蹈动作难题的突破。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衔接性不强,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逻辑性偏差,造成整个教学环节缺乏连贯性[3]。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最终的结果有直接的影响,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应以人才定位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素质“综合性”培养。因各大高校建设规模、层次结构的不同,学前教育专业也存在着差异性,师资团队的艺术素养也各不相同,这对各个高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类人才也会造成直接的影响,间接导致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不准确。现阶段,在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和事业前景的规划中,目标定位没有将艺术素养的培养重点突显出来,致使整个教学效果没法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实践教学中课时量不够

高校学前教育的舞蹈课时长通常是三年,舞蹈基础主要集中在前两年,包括芭蕾舞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和幼儿舞蹈考级组合;第三年主要学习幼儿创编舞蹈,但整个课时量远远不够,致使学生没法精修舞蹈创编的一些技法,关于作品的创编能力也是有所欠缺。最终,学生的舞蹈实践能力变得相对薄弱。

(四)对舞蹈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高校已对学前舞蹈教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适当地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舞蹈素养。但就整体来看,高校对学前教育舞蹈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重心还没有高度重视起来,譬如,舞蹈美育开展不完善,不完整的学前舞蹈教学体系,舞蹈素养未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把现实中的具体教学开展情况纳入实践的范围等。在舞蹈素养培养力度欠缺的情况下,提升本专业学生的舞蹈素养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五)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首先,学校在学前舞蹈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关注较少,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程式化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同时学习的兴趣不强。换个角度来看,舞蹈艺术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固定化也影响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详细来看,教师传授的一些舞蹈技巧大多源于实践教学,从某种程度来讲对直接性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很难积极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趋于僵化的舞蹈课程内容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还会阻碍学生自身舞蹈素养的提升。

其次,学校的培养方式存在缺陷,例如,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上忽略学生的创造,机械化进行动作的口传身授,无法满足学生自我表达、自我创造的需要,课堂上学生之间的沟通、配合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氛围缺乏。这样学生难以理解舞蹈素养学习的重要性,更不理解艺术素养对于今后从事艺术相关工作的重要意义。究其原因,学校的导向性作用,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从本质上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度。

三、高校学前教育舞蹈中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学前教育师范类课程比重,整合舞蹈教学课程

1.把舞蹈素质教育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课程的重心

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以其为教育理念并将其运用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模式。鉴于未来幼儿教育这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会不断提高,从事本行业的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体系,还应是一个艺术复合型人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所以,当前的高校要重视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在课程的编排上凸显专业性和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具体要求。

2.丰富与加强高校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形体课内容训练

普及型舞蹈美育通过把握舞蹈特性,建立与核心素养相对应的课程基本要求与目标定位,舞蹈的特性是身体运动信息传递或情感表达的载体。规训形态的舞种各自有一套文化内涵丰富、精神特征清晰的舞蹈语汇,是一定情境中“身体感知”的抽象与凝练。[4]在芭蕾基训课程中的训练中更多应是突出审辩思维,而不是一味地跟着教师机械地做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忽略芭蕾训练的文化理解和心理素养,导致学生忽略芭蕾形体训练的根本意义。在芭蕾形体课程的训练构成中,应增加师幼互动环节,加强对动作内在审美情趣的和文化历史背景的讲解,增强相应学生一个良好、挺拔、自信的精神面貌和正确的身体姿态,从而领悟“美”的感受。

3.不断完善高校学前教育师范生舞蹈素养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

吕艺生教授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十分重视“评价环节”。评价意味着观者对所欣赏的艺术作品提出自己的认识、观点和建议。其价值在于这一环节可以有效挖掘和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包含对涵养和理性的培育。[5]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同时要改变过去考评的方式。在高校教育教学不断革新的背景下,我们也应当用新理念、新方法建设学前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本专业的舞蹈课不同于其他艺术课程,需要更多注重学生的日常练习态度、练习的效果和表现出来的舞蹈美感,再结合课堂表现、自我创新力及参与舞蹈活动的状态来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一个教师、学生和社会多方评价的综合模式,并逐步将其完善。

(二)营造艺术职业氛围,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

对于学校来说,其首先应营造出一种职业氛围,这样对于初入校园的低年级学生,或是对于高年级的本专业在校生来说,都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专业意识,让他们的专业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具体可以这样做,首先,组织新生学前教育的讲座,包括舞蹈、美术、音乐等不同类型,先让学生对未来幼师这个岗位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素养的需求和专业特征,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样的讲座可以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前规划未来职业的方向。其次,学校应多开设一些舞蹈社团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鞭策学生提升自身的舞蹈技能。同时可以拓宽舞蹈表演平台,以公益的形式,走入平常的幼儿园或是福利幼儿园,让更多的学生能意识到学前教育这个专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自身的职业责任感。

(三)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融合舞蹈教学与实际

1.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

高校学前教育的舞蹈课区别于其他课程,需要个性化教学,学校需要设置不同类型的舞蹈课公开课、舞蹈展示课,聘用优质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课程。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其他学生来本校表演,让同专业的舞蹈生或爱好舞蹈的学生相互学习,让他们在竞争和合作氛围中不断高效提升自己的舞蹈水平。让一些优秀的、有幼儿舞蹈教学经验的学生表演舞蹈,讲述自己从事幼儿教学工作的经历,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倾听的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让同学之间相互学习,还能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2.融合校园文化活动的理论与实际

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教师就需要重视学生潜在的舞蹈心理活动,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更有趣,教师要让学生感悟生活与学习的美好,增强课下的沟通与配合。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舞蹈美感,进一步丰富学生舞蹈课以外的知识,促进舞蹈教学“多元化”发展。同时,学校可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或一些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节日的宣传力度,适时组织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深刻领悟优秀的革命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歌咏比赛、舞蹈大赛、艺术活动和文艺晚会等等,旨在让学生受到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提升其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这种劳逸结合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極的参与性。尤其在舞蹈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要注重学风、校风、班风、教风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兼顾食堂、宿舍和教室这些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渗透舞蹈文化气息。另外,还可以加强对舞蹈排练室或其他建筑的建设,例如,寻找专门的设计师来为舞蹈室设计出谋划策,多绿化学校的环境,让学生和教师在这种绿意盎然的校内环境中高效吸收理论知识,从而高效地提升师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学校应加强舞蹈多元化教学,坚持将舞蹈外在动作元素与内在文化内涵相结合。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舞蹈课堂教学,实现“综合性”教学。学校也应当增加教师舞蹈美育的培训,强化教师艺术素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实习岗位,以教学实践为提升专业的主要路径,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足,在分析、评价中提升艺术素养,达到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幼儿舞蹈启蒙的重任,教授专业知识是教学的内容,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是教学的宗旨。所以,在校的学前教育师范生需要先把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想要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则离不开学校这个主要的发展平台,只有多方一起努力才能更有效地为国之教育基础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尉艳.高职学前教育艺术素养的研究[J].智库时代,2020(22):224.

[2]洪小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设置[J].艺海,2019(12):122-123.

[3]黄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19(01):105-107.

[4]熊茵,孙洪涛,何沁.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的普及型舞蹈美育与艺术素养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0(02):105-106.

[5]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论文集[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174-175.

作者简介:李鑫(1992-),男,汉族,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长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舞蹈学。

猜你喜欢

艺术素养路径研究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之管窥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浅析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必备的艺术素养及其培养方式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科艺结合视角下的幼儿艺术素养培养研究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
情理交融夯实绘画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