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类综艺节目人文精神的体现

2022-06-25申易平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朗读者语言表达人文精神

摘要: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核心是体现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文学经典浩如烟海,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以有声语言创作为主要方式,彰显人文精神、活化真情实感。文章以《朗读者(第三季)》为例,通过分析七期节目,发现节目以人为本,延续“访谈+朗读+轻解析”的节目形式,节目通过变主题词为开放式命题的方式,营造开阔的思考空间,透过人文精神探寻答案。“电视朗读”把情感与文字带到观众面前,为文字语言与思想感情架起了桥梁,为观众找到一个情感宣泄的渠道。在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朗读背后,是语言表达言志传神、文字语言唤醒思考、情感输出引发共情的融合,冲击着观众的灵魂。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人文精神;语言表达;情感输出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181-03

一、引言

2021年9月,央视《朗读者(第三季)》播出,再次掀起全民朗读熱情,引发受众共鸣。节目以人为本,延续“访谈+朗读+轻解析”的节目形式,变主题词为开放式命题,每期一问,营造开阔的思考空间,透过人文精神探寻答案。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文学经典浩如烟海,节目以有声语言创作为主要方式,彰显人文精神、活化真情实感。

二、情真意切的语言表达,言志传神

语言表达是现代人参与文化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朗诵艺术源远流长,自古就是传承文化和传播思想的手段。从书面语到口头语,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进而表情达意、言志传神。因此,朗读是有声的语言艺术,通过声音,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升华文章主题,是体现语言美的最佳方式之一。

《朗读者(第三季)》继续延续“电视朗读”的方式,而非传统“剧场朗诵”。字正腔圆的传统“剧场朗诵”可能更符合专业人士的艺术审美,若想让朗读引发大众的共鸣,必然要选择最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以贴合受众的审美。节目将文本作者的思想、表达者的情感和受众的理解关联起来,采用“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发挥朗读传承文化的功能,顺应现代文明发展需求,符合大众传播特性[1]。

《朗读者(第三季)》第六期节目采访了驰骋商场四十年的“玻璃大王”曹德旺,他对儿时艰苦生活的回忆看似平淡,却蕴藏了深厚的人生哲理,如“做人要有标准,穷,穷得清;富,富得明”“把头抬起来,胸挺起来”“熬过这个难关,你一定会成功的”“年少时,母亲希望他成为‘一个值得付托、值得信任的人’”“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天下最幸福的事情,走到哪里都受人家尊重,这很幸福,比有钱幸福”等,深刻的道理在生动的故事中得以诠释,说服力强。

关于朗读,一定要把握作品的基调,并在理解、感受、表达的统一中,在情、声、气的统一中,使作品的基调得以充分展现。朗读中基调的把握应该蕴含感情色彩、态度分寸,更应融入朗读者本人的理解、感受,不仅要有具体感,更应有整体感,这是朗读的精髓,也是朗读的关键。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则只能沦为简单的念字,无法言志传神。一段打动人心的语言表达,具备朗读创作的有序性,沿着“理解、感受、表达”,实现有声语言的创作。理解即弄懂朗读内容的含义,感受即体会朗读内容的情理,理解与感受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理解基础上感受,在感受中深化理解,表达才会水乳交融、情动于衷。

《朗读者(第三季)》第四期节目主题为“哪些时刻,你不够勇敢”。朗读人康辉选择的朗读作品为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该绘本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寓言作品,康辉谈及对作品的理解时说:“活了100万次的猫,它从来没有真正地爱过谁,直到第一百万零一次的时候,它体会到了爱,它真正地活了,虽然这个绘本最后一句话是:它再也没有活过来,可是我想它活得比之前的100万次都更真实、更勇敢。”用活了100万次都没有真正爱过谁、直到第一百万零一次体会到爱的猫,鼓励那些努力生活着、努力面对生活中泪水的人们。康辉眼角的泪、哽咽的声音让人感动。而在整个朗读作品的过程中,康辉的表达情真意切,观众不仅在采访中被感动,更在朗读中升华感情、产生共鸣。

三、直抵人心的文字语言,唤醒思考

董卿受访时介绍:“《朗读者》在读本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一切可以打动人心的文字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读本。”[2]与前两季相比,第三季将主题词变为开放式命题,营造更为丰富的思考空间,以人文精神探寻答案。《朗读者》第一季至第三季节目主题词及命题见表1。

由此可见,从主题词到开放式命题,无论节目主题表述形式如何变化,主题的设定都带有生活的缩影,且遣词造句皆具备感情张力。主题的设定和选择有助于引导朗读嘉宾的访谈方向,也对朗读文本的选择有一定倾向,故综合考虑后,由朗读者本人选择朗读文本。以前五期节目为例,其朗读者及其朗读文本见表2。

此外,每期节目的开场白和结束语主题鲜明、富有哲理,通过主持人董卿深情生动的表达,生活的缩影通过文字直抵人心,引发遐想与思考。例如,第三季第一期节目的开场白和结束语。

开场白:我们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吗?没有一个人能够彻底地改变世界,但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冲动,却决定着我们的进步和飞跃。就如同我们无法改变四季,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冷暖;我们无法改变生死,但是可以改变生死之间的各种体验。诗人佩索阿说:“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鲁迅先生在去世之前写下了“无数的人们和无穷的远方,都和我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改变世界吗?《朗读者》第三季希望在一如既往的人性的光辉中,帮助大家找到答案。

结束语:如果说我们曾经对世界作出过一些什么改变,那是因为我们和孔子,和孟子,和亚里士多德,和贝多芬、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们在一起。是历史的积累,是智慧的传承,是千千万万人的努力,让改变世界成为可能。而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其中的意义,也仿佛是人类文明对宇宙的意义一样,在浩瀚无垠当中,叩击出微弱却伟大的回响。

在节目开场白与结束语中凝练地阐明主题,不仅可以帮助观众理解节目内容,更为文字背后的故事铺垫情感。不论是朗读者的人生阅历,还是文本本身的故事情节,其都能同观众心中相同或相近的情感交融,进而在引发共鸣的同时唤醒思考。节目在朗读者、写作者、观众三者之间找到了连接,将三种视角的理解层层叠加,使文化传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高而不冷的情感输出,引发共情

《朗读者(第三季)》探寻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每一个观众都可以从中有所收获,一段成功的朗读不仅要在理性上引人思考,还应在感性上引发共情。文化自信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长期的浸润与沉淀才得以生成。人对于生命的感悟也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断经历、总结经验才能懂得更多。节目通过“高品位”的文学气质,彰显“不冷漠”的人文情怀。

一方面,节目讨论的开放式命题呈现出小切口、大价值,低起点、高落点的特点。节目的开放式命题从个人的亲身经历、人生体验出发,尝试激励观众探索与思考精神世界。如第四期节目的命题为“哪些时刻,你不够勇敢”,其中,运动员刘虹打破年龄、身份的约束,在竞技赛场赢得更大突破,走上更辉煌的人生道路;工作20多年几乎零失误的康辉,令人钦佩的坚持练就趋近完美的专业水平;经历艰辛磨砺,守护秦岭13年的潘文石,换来生态保护区环境的大转变,更为许多濒危动植物换来了继续繁衍的机会。这也正如康辉在节目中所说,“我们探讨的不够勇敢,也可能是我们做的最勇敢的尝试”。

另一方面,离不开有代表性的朗读者。目前的七期节目共有26组朗读嘉宾,以科学家、作家、企业家为主,少量演员、主持人。邀请极具分量的时代人物来朗读,包括“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等各行各业的榜样力量,每一个个体都蕴含着深厚的思想与力量,也反映着时代的底色。节目中的每一组朗读嘉宾都有着真实平凡的普通人不平凡的经历,以此为代表,唤起普通人的内心共情,在回忆、探索与展望中,实现对时代的生动注解、深刻思考,进而引发共情。每个个体都与时代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如代表国家形象主持人的康辉、征战赛场19年并两次打破纪录的中国田径运动员刘虹、对野外充满热情的86岁生物学专家潘文石……他们虽身份不同,但代表了每一个热爱事业的人,代表了时代浪潮下的每一个普通人,是这个时代富强与奋斗的密码。不难发现,真正有人格魅力的朗读者,会在舞台上折射出特殊的光芒。

因此,包括独特的人生经历、饱满的情感力量、深刻的思想认知、质朴的语言品格、顽强的精神意志,这些看似“高品味”的品质,通过卷首语、开场白、采访、朗读、结束语引发观众的共情,不同命题给观众不同的感受,不同观众与命题的某种契合、某种联系出现时,观众与节目的共情便油然而生[3]。

五、结语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体现。“电视朗读”带有极强的互动性和感染力,这也体现出有声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巨大意义。与“纸质阅读”不同的是,“电视朗读”面对面地把情感与文字带到观众面前,为文字语言与思想感情架起了桥梁,为观众找到一个宣泄情感的渠道。不仅加深了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学习了经典的文学作品,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净化观众的心灵,同时引发新思考、传递新观念,更培养了观众的精神审美。那些个人经历背后的顿悟和感动,在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朗读背后,是语言表达言志传神、文字语言唤醒思考、情感输出引发共情的融合,冲击着观众的灵魂。

以《朗读者(第三季)》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突出重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象级节目,而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新风向,这与人文精神紧密相关,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高度契合。《朗读者(第三季)》回归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递,重新解读和阐释传统文化,探索思想感情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之路。習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中强调,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朗读者(第三季)》节目的播出,不仅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更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观众从朗读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中感受意境、体悟生活,获得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董卿,石平.董卿再谈《朗读者》创新经验 以文学之名叩问生命[J].广电时评,2017(12):23-25.

[2] 董卿.《朗读者》的“时令”:在《朗读者》第二季研讨会暨同名书籍多语种海外版启动仪式上的发言[J].电视研究,2018(12):8-9.

[3] 孔祎宁.情感输出与价值认同:从《朗读者》看文化类节目的共情传播[J].北方传媒研究,2022(1):65-68.

作者简介 申易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创作。

猜你喜欢

朗读者语言表达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