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媒体融合发展研究

2022-06-25许伟丽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发展困境媒体融合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媒体融合是一项几乎所有媒体都在积极思考并踊跃尝试的行业实践,高校学报的媒体融合发展不是将纸媒和新媒体进行形式上的简单融合,而是将传统纸媒的资源、管理等优势同新媒体的理念、技术等特色相融合,创造新的产品,开发多元化传播介质,探索深层次的数字化蜕变。文章基于当前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普通高校社科学报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系统梳理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争取学校全方位的支持,提高编辑数字素养,探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点,构建多元、立体、交互式媒体融合平台,努力创建校际合作运营的新媒体平台等实现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提升其学术影响力、知识传播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一定的策略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媒体融合;发展困境;创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025-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21BXW011

一、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升级,融合多种媒体形态、媒体功能、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的信息传输模式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知识传播的平台、学术交流的窗口、学校的名片、文化软实力提升重要抓手的高校社科学报,面对媒体融合带来的信息化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打破传统出版壁垒、推动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彰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对外传播价值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但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囿于自身有限的资源和条件,在实现媒体融合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瓶颈。作为高校学报重要一极的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在面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时,如何拓展生存空间、体现自身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位从业者必须认真思忖的问题。

二、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的召唤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媒体融合发展强调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使其传播价值和功能都能得到全面的提升。新媒体时代对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必须转变传统的出版方式和传播渠道,借助媒体融合的快车道,革新学报发展模式,转变以往“得过且过”的生存状态,踏上顺应时代主潮流的“破茧成蝶”创新发展之路。

(二)提升知识服务与信息传播功能的需要

高校社科学报是本校科研力量展示和传播的载体,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兼具意识形态属性。普通高校社科学报作为社科学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助力科研发展、提供知识服务和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报是高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平臺,同时也承担着向世界传播中国智慧、中国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崇高使命。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迎合社会需求、读者需求和作者需求,积极转变经营理念和模式,必然能够充分发挥其知识服务的功能。同时,利用新媒体丰富的信息传播途径,构建纵向、横向交错的多元、立体传播渠道,学报将会更好地发挥其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的推进和引领作用[3]。

(三)促进学报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手段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传统的期刊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慢且信息内容单调,不能满足读者对多样化的内容和形象、生动、鲜明、交互和立体传播方式的需求。因而,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如果仍然墨守成规,坚持传统的出版与传播模式,其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都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终将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学报只有融合新媒体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内容形式,拓宽传播渠道,争取更多读者的肯定与支持,才能在学术期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才能更好地践行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服务人民的使命。可以说,促进学报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学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手段。

三、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媒体融合发展的困境

国家政策的引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给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提供了精神上的强心剂、行动上的照明灯。很多社科学报借助改革的东风,以新时代、新思维、新目标为指引,寻求符合时代特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版和传播模式。在媒体融合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中,很多高校社科学报都做出了积极尝试,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由于自身的地域范围、政策支持、科研水平、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对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学报都是非法人出版单位,享受主办单位的拨款。因此,高校学报不用像其他学术期刊和出版社那样参加市场竞争,为广告盈利和发行盈利等问题煞费苦心,不用担心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结果。大多数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在其所属学校的“绿荫”下过着安逸、得过且过的生活,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经济效益意识。此外,大部分学报的管理权掌握在学校手中,同时由于学校政策、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学报工作人员在工作上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同时也缺乏对期刊自身发展定位与发展方向的深度解析,因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行动中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和热情。

(二)编辑队伍发展落后于信息时代需求

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的编辑人员除了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和文字素养、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高尚的职业操守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数字处理技术、媒体加工技术和网站搭建技术等。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的编辑队伍都存在人员老化和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很多编辑部由于人员不足,编辑的工作强度较大。编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刊文的审阅、修改、排版和校对上,忽视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平台的构建[4]。同时,年长的编辑对新媒体的热情不高,年轻的编辑因为工作压力大,也没有钻研新媒体应用技术的时间与精力。整体来看,大部分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编辑的媒体融合发展理念和技能都有所欠缺,滞后于时代发展。

(三)新媒体平台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

目前大部分学报的媒体传播平台的功能设置都比较简单,如学报简介、投稿须知、论文模板、本期期刊、过期期刊等功能,存在同质化现象。功能设置方面缺少编辑、作者和读者的即时沟通互动,同时平台推送的内容缺乏集音频、视频、图画于一体的立体视听感受,无法满足受众多元化的媒体需求,不利于学报吸引力和关注度的提高。此外,信息化传播平台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负责管理和维护,有效的管理维护和信息的及时更新有助于平台阅读量和点击率的提升。但编辑部人员配备不足,编辑人员数字素养和媒体传播技能有所欠缺,使得平台的内容更新不及时、功能设置欠丰富,媒体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

四、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在媒體融合发展的格局下,大力推进高校社科学报的传统出版与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提升学报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必须抓住机会,利用优势资源,迎接新媒体时代的挑战,凝心聚力改变在学术期刊中的弱势地位,提升办刊质量,优化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路径,努力实现“小期刊,大作为”,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借势造势,争取学校全方位的支持

学报的发展与本校的发展息息相关,学报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提升能为本校的学科建设、教学水平和科研力量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层次的提高也会为学报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

首先,要争取学校领导对期刊的重视。很多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在学校处于边缘地位,在资源分配和成员发展方面处于劣势。因而,学报领导要与校级领导多沟通,使学校领导更好地了解学报的工作现状、困境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理念与举措,努力争取领导对学报工作重要性的充分认可。其次,争取学校的物质、技术、财务与人力的支持。要想实现学报的媒体融合发展,必须争取足够的发展资金,购置设备和软件,提高人员待遇,改变办刊经费捉襟见肘的困境。同时,也要改变编辑部岗位设置不足、编辑年龄偏大的情况,吸引更多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专业人员来学报工作,为学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直接的源泉动力。

(二)与时俱进,增强编辑的数字意识、提高数字素养

首先,作为刊文质量的把关者、知识展示与传播的实践者、时代主题的引领者,编辑是期刊发展的核心力量。信息时代的新方向要求编辑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文学素养、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等,还要具备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性思维和数字出版、新媒体传播的专业技能。其次,增强编辑的数字意识和素养,需要学校给编辑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专题讲座与培训,以专业师资力量助力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学校还要加大对数字出版和新媒体应用等技术人才的引进,提高编辑团队的业务能力,助力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深度挖掘,探寻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点

首先,学报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萧规曹随,要剖析自身发展现状,扬长避短,把握学术前沿脉搏,掌握社会需求,立足于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深挖本校优势专业、特色学科和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有针对性且灵活的选题策划和栏目设置。这样,传统的综合性栏目设置模式被解构,专业化、特色化、优势化的栏目应势而生,能为学报吸引高质量的稿件。其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宗旨和原则。高质量的稿件是学报质量提升的生命线。因此,学报要依托特色栏目、专业栏目和优势栏目,有目的地约稿和征稿,再经过审稿、编辑和校对等流程完善稿件,实现以“名篇”“名栏”带动全刊发展。最后,优质的栏目和高质量的内容必须配备多元化、多渠道的媒体传播手段,才能实现刊文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四)借助东风,构建多元、立体、交互式媒体融合平台

目前,一些普通高校社科学报仍采用邮箱投稿系统进行稿件处理,遑论构建媒体融合发展平台了。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学报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势在必行。首先,建立网上采编智能服务平台。学报可以依托中国知网等平台或者自建网上采编系统,使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稿件复审和终审等工作在系统上顺利展开。编辑和作者可以在系统上就稿件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极大地提高采编工作的效率。其次,学报要在信息的新媒体传播方面借鉴其他高校学报的成功经验,构建多元、交互式媒体融合传播平台,以推动知识传播与普惠的进一步发展。学报编辑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针对受众对知识内容、形式和手段的新需求,构建集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APP、QQ、快手或短视频等多种传播渠道为一体的多向循环传播方阵,力求提升学报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打造知识传播新高地,实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五)守正创新,努力创建校际合作运营的新媒体平台

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在高校学报中处于基础层面,影响力和传播力较重点大学学报要弱很多。各个学报虽然规模较小、独立经营,但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专长。“合则强,孤则弱”,这一原则也适用于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的创新发展之路。各学报可以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牵头,也可以独立行动,与同一地区或同一类型的学报组成期刊媒体融合共同体。在这一平台内实现优势学科强强联手、期刊栏目联合策划、校际资源共享、开放获取,共同推进信息与知识的多元化出版与传播,探索普通高校社科学报的跨校集群化运营模式,以期实现学校与学报发展的双赢效果[5]。

五、结语

在媒体融合这一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高校学报使用新媒体是大势所趋。鉴于时代的召唤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社科学报特别是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应加深对期刊寻求媒体融合发展必要性的认识,明确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创建优势、特色专栏,提高编辑团队的综合素养,以提高刊文质量为中心,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为引领,以数字出版和新媒体传播平台为技术支撑,积极推动中国当代学术话语权的建构,展示中国经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永泰.“破五唯”语境下高校社科学报的困与思:以综合性高校社科学报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21,22(4):63-69.

[2] 晏小敏,邓桂英.“互联网+”时代高校期刊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策略[J].出版广角,2019(6):49-51.

[3] 谭晓萍.新时代高校社科学报的四个转向[J].报刊纵横,2021(2):27-30.

[4] 孔文静.高校学报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瓶颈突破[J].媒体观察,2021(13):93-97.

[5] 董一歌.地方高校学报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创新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38(10):82-85.

作者简介 许伟丽,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编辑理论与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发展困境媒体融合可持续发展
宁夏回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基建投资预算贴合工程造价控制阶梯化管理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