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新工科”和新《国标》双重视域下的英语专业改革之路

2022-06-25苏剑光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新文科人文性国标

摘要:2018-2020年,一些关系到外语专业改革和发展命运的文件和政策相继出台,学界围绕新《国标》和“新文科、大外语”的讨论,明确了英语专业发展的本质、瓶颈和方向性问题。全国一些外语院校改革的方案和做法很值得全国各英语专业借鉴,其中不乏贴近ESP新工科转向的思路。而把握政策大方向、坚持英语专业的“人文性”、结合具体校情落实改革,则是大多数英语专业走向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新文科、新工科”;新《国标》;人文性;英语专业;改革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4.071

对全国英语专业来说,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注定意义重大。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2018年1月,《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文统称新《国标》)颁布,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给英语专业内涵式发展和课程质量的提升加码。同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长吴岩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吹响了“新文科、大外语”的号角,英语专业改革势在必行。

1围绕新《国标》和“新文科、新工科”的英语专业改革三问题

时至2021年,集中于学界和顶层设计的讨论已经逐渐下沉到了各外语专业院校、中等决策层,乃至广大英语教师层面,新工科建设也已经在各高校着手开展。各方面力量已经对英语专业长期存在的问题达成了共识,结合新《国标》、新文科、新工科,主要凸显于三个方面。

学界所胶着的首要问题是英语专业的“人文性”,讨论围绕着新《国标》展开。《国标》颁布前后,学术界权威期刊发表了大量论文,英语专业是凸显“人文性”还是致力于“专门用途”的观点逐渐分野。前者认为,英语类专业是高等院校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才(仲伟合,2014)主要是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专业知识性课程拓展知识面,通过实践性课程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王巍巍,仲伟合,2017)。后者的观点是,《国标》的“人文性”方向是好的,但是英语类专业应该放下架子,新时代英语专业的定位方向是专门用途英语(ESP)复合型人才培养(蔡基刚,2019),专门化和语境化是解决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主要矛盾的途径(蔡基刚,2018)。争议的结果是最终英语专业回归了“人文性”。

英语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专家认为,“对外语专业来说,核心素养就是用外语去言说与写作,使用我们本专业的外语进行言说与写作,训练我们的学生用外语去发表言说、演讲,从事无论是日常的说明文还是学术写作,则将成为我们独有的品质与核心竞争力(郭英剑,2019)”。同时,英语专业必须要培养满足国家战略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即“除了应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以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涉及外交、外事、金融、经贸、文学、语言学、法律、新闻和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外语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从事的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蔡基刚,2020)”。现实情况是只有少数专门外语院校和全国顶尖大学的英语专业能够实现把重点放在前者,二者兼顾,其培养的人才也能走进外教、新闻、跨文化交流等工作领域。绝大多数英语专业面临的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也就是实用性这条路。然而,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上,这些学校走的是“语言技能+人文”的老路子,结果使得学生在“人文”和“实用”方面都不占优势。

“新文科、新工科”建設对英语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是“跨学科”。“新文科、新工科”的“新”在于要“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王铭玉,张涛,2019)”。外语人要跳出“人文学科小天地”(蔡基刚,2020),跨学科要明确“跨什么、如何跨、跨到哪里(戴炜栋,2020)”,从而“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吴岩,2019)”,其症结正好切在英语专业长期存在的“千校一面”的问题上。“双一流”建设发展战略的提出给英语专业改革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新文科”又绘制了清晰的发展蓝图。持续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朝着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方向前行,英语专业才能和“新文科”建设心往一处跳,劲往一处使。“新文科”的发展思路为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思想源泉,如果能把握好“新文科”的跨学科脉搏,结合ESP教学和新工科理念,各校可以在深挖英语专业学科潜力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去跨学科。

2英语专业整体改革和发展策略

很多高校英语专业一直致力于改革,“新文科、大外语”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为各校领导层和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各校的改革方案不乏新文科和新工科的跨学科思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规划了“全人教育”的培养路径。根据校情确立专业校标、建立了由“英语拔尖人才”“英语专业人才”和“英语复合型人才”构成的“一拔尖”“四方向”“一复合”的人才卓越分类培养体系(张欣,202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培养路径是“5语+多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印度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欧洲语言及亚非语言)+通识(人文、社会、科学技术通识知识)+专业(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政治、经济、法律)+实操构成的育人五模块培养模式”(向明友,2020)。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外语专业院校,大连外国语大学致力于学生跨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增加跨学科知识比重、规划教材体系、延展跨学科交叉知识、改革教师教学方法、多元化考核方式、提高信息素养,助力跨学科知识获取”(田秀坤,贾丽雪,2020)。大外俄语专业“俄语+区域学人才培养”(王钢)的发展路径将人才培养和区域学理论研究、课题申报、教材建设结合了起来,值得英语专业借鉴。以文科见长的综合性院校山东大学则提出了“通识教育体系2.0工程、加强文科交叉复合人才培养同时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的改革方案,打造“3M(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微专业)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袁凯,姜兆亮,刘传勇,2020)。其他如戏剧与影视学科“技术驱动、需求导向、学科内部和学科与四新的融合、在线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创新”(张阿利,王璐,2020)的做法也可以为英语专业改革提供思路。

3中小规模院校英语专业的改革和发展策略

高校英语专业在“新文科、大外语”背景下的改革和发展必定要坚持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深挖专业潜力,要踏踏实实结合校情,不搞表面上和形式上的改革,要协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课程质量的提高,通过这一次的改革实现专业的“变”和“新”。“变”从整体安排和调整培养目标开始。另外一个方面是课群的设置和调整。新《国标》中的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分类所提供的只是一个大框架,框架里面填充什么、怎么填充,是需要联系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的,这也是新《国标》里清楚表明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彰显办学特色”。

改革的第二个问题是要深挖专业的“人文性”,重点首先落在专业核心课的建设上,即明确专业核心课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就中等规模院校而言,在所有专业基础和核心课上全面开花是很不实际的,策略有两个。以高阶课带动基础课,教授文学、翻译、文化、语言学等核心高阶课的教师教授一门核心基础课,既能做到师资利用最大化,也能实现基础课和高阶课在教学理念和设计层面的统一。另一个策略是确定核心课方向,如文学或翻译,以点带面,以文学带动文化、翻译带动文学、文化。在教什么和怎么教方面,新《国标》提出了明确的能力、知识、素养培养规格;新文科建设提出了“金课”的标准,专业核心课要具备高阶性和挑战度,基于丰富的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思考,触发学生思辨,进一步结合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就“跨学科”和“创新”而言,在强化现有的文史哲通识课群和拓展自然科学通识课群的基础上,结合本校优质专业开设两组课群。一组是和“新文科”联系比较紧密的经济管理类基础知识、基本研究方法、专业双语课群;另一组是和自动化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跨专业学习难度比较大的专业文本、翻译、写作类(即ESP)课群,引导学生学习这类专业在英语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体系、行文规范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深入其学科或者行业的内部去。这样“跨学科”以英语知识体系为主,其他学科为辅;可以同时推进,也可以一步步来,一切视具体校情而定。在人文类通识课方面,可以适当加深课程的深度,并结合社会、时代发展的前沿、热点话题,拓展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思辨和创新的平台。同时逐步培养一批具有跨学科研究方向和能力的英语专业教师,开设专业通识课或者跨学科核心课程。课程的设置方式尽量灵活,比如课堂教学、课外讲座、创新实践、文化考察,并且要落实到课群建设的具体操作层面上。

“跨学科”和“创新”包括学生视野的拓展、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的掌握,然后逐渐递进到某些具体学科在英语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体系、行文规范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深入其学科或者行业的内部去,这样的“跨学科”改革可以同时推进,也可以一步步来。要把握英语专业的“人文性”,专业基础和核心不能丢。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能够切实地协同课程建设和课程质量的提高,专业本身就会得到提高。结合具体校情的跨专业课程建设、灵活的课程设置形式,自然能凸显本校的特色,打破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的局面。在教学研究和课程设置上和社会、时代发展前沿结合,迎接和拥抱、而不是拒绝和排斥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英语专业就会长期保持活力,进而从内部滋生出蓬勃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专门化和语境化是解决新时代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主要矛盾的途径[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3):9-13.

[2]蔡基刚.英语专业开展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国标》修订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31-137.

[3]蔡基剛.再论新时代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纪念《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发表22周年[J].当代外语研究,2020,(1):44-57.

[4]戴炜栋.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交叉融合,传承创新[J].外语界,2020,(4):2-3.

[5]郭英剑.论外语专业的核心素养与未来走向[J].中国外语,2019,16(1).

[6]王刚.新文科视域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态势分析——以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区域学人才培养为例[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0,(2):74-79.

[7]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

[8]田秀坤,贾丽雪.“新文科”背景下外语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0,(4):79-84.

[9]王巍巍,仲伟合.“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J].外语界,2017,(3):2-15.

[10]吴岩.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2019,(2):3-7.

[11]向明友.新学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改革刍议[J].中国外语,2020,17(1):19-24.

[12]张阿利,王璐.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前瞻:时代需求、建设重点和核心价值[J].现代传播,2020,(12):164-168.

[13]张欣.新文科、大外语与英语专业“全人教育”培养路径[J].外国语文,2020,36(5):14-18.

[14]仲伟合,张清达.“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语教育战略的思考[J].中国外语,2017,14(5):4-9.

[15]袁凯,姜兆亮,刘传勇,等.新时代新需求新文科——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7):67-83.

基金项目:本文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综合英语》、河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新《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教学基于ESP的新工科转向研究(2019GJJG4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北省教育厅2019-2020年度高等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国标》背景下英语专业教学基于ESP的新工科转向研究”(2019GJJG436)。

作者简介:苏剑光(1978-),女,青海西宁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新文科人文性国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凝心聚力,共同迎接“新国标”时代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中小学塑胶跑道“新国标”立项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