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读课程标准,深耕现有教材,捕捉命题方向

2022-06-24李爱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1期
关键词:复习策略

李爱弟

【摘要】广东省初中历史中考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命题,虽然中考试题难度在不断增加,但若能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用好现有教材,就会发现中考题目其实有迹可循,从而制订出有效的复习策略。

【關键词】历史中考;试题研究;复习策略

近年来,历史学科在广东省高考中的地位提高,从而也引发了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难度提升。下面,笔者对2021年广东省初中历史中考(以下简称为“2021年历史中考”)第31题试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复习策略之拙见。

一、研读课程标准,切实执行教学活动建议

中考命题紧扣课程标准,有迹可循。2021年历史中考第31题主要考查了初中课程标准中以下内容:

1.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2.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3.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因此,在备考的过程中,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标准的价值定位和推敲课程标准的能力指向。如何能更准备把握课程标准呢?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作出了明确的指引。

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笔者有以下的教学活动建议:搜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料,编写一期板报。从文物图片和唐诗中感受唐朝的社会风尚。2021年历史中考的第31题考查的内容与教学建议如出一辙。2021年历史中考的第31题第(3)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重点考查民族交往、交融,而第(2)问: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本题所给出的材料就是文物和唐诗。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纳了教学活动建议并认真落实,本题对于学生来说,就能成为很熟悉的题目了。

二、深耕现行教材,挖掘教材内涵

中考试题遵循“无情景不命题”的原则,面对“新情景、新材料”的试题,作为教师是否需要在浩瀚的题海中寻求运气,看能否恰巧找到与中考类似的史料供学生练习呢?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可供命题者使用的史料和素材不胜枚举,也并非是中学教师能够及时充分了解的。当学生面对“新情景、新材料”的试题,在思考试题答案的时候,唯一的应对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是指课程标准的内容及教材内容。

面对第31题的第(1)问,一大段的文言文材料,使中下层的学生有了明显的畏难情绪,甚至连材料都没有认真读完,就轻易地写上答案,而这些答案也往往是错误的。对于语文功底较好的学生,他们能够翻译这段文言文,固然可以取得这一问的满分。但毕竟这是历史试卷,难道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的语文功底而设问吗?显然不是。这显然是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021年历史中考的第31题其实是源于教材的命题。回归到课本,我们可以发现本题与课本的内容密不可分。

从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87页的第二段写到: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其后列举了氐族、羌族、匈奴族、羯族、鲜卑族的具体内迁方向,并配有“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的插图。从中,提示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清晰地区分少数民族的的名称,也要明确“五胡”在内迁前主要所处的方位。而第31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当学生熟悉了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及方位,当看到材料中出现了“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故匈奴、乌丸、鲜卑等”这三句话中,就能很轻易地可以归纳出“胡”的民族具体有:匈奴、乌丸、鲜卑。其中,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是对教材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用好这一资源。

在统编版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少数民族的内迁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写道:羯族因附属于匈奴,故称“匈奴别部”。羯族与匈奴一起内迁,内迁的羯族人多居住在山区,主要从事农业。羯族人的体貌特征为深目、高鼻、多须。这说明了少数民族在内迁的过程中,羯族人的容貌与汉族人不同,并不易改变。对照第31题提供史料:“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学生就能比较容易理解第(1)问的第2小问: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13页的插图“唐三彩骑驼乐舞俑”,根据统编版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的详细介绍:“唐三彩骑驼乐舞俑”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在骆驼背上有四个人俑,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中间的胡人舞俑正伴随着乐舞旋律翩翩起舞。这件乐舞俑饱含浓郁异域情调,反映了盛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也体现出各民族间交往的空前盛况。结合教材和教学用书,假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汉人和胡人的乐俑进行对比,再结合之前讲解的羯族人的外貌特征:深目、高鼻、多须。面对第31题第(2)问要求通过史诗互证、图文互证的新型方式来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也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唐代;高鼻,深目,紫髯(多须);胡人;西北。

再看第31题第(3)问的答案:民族交融加深,隔阂与偏见减少,“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我们是否觉得答案是多么的似曾相识呢?翻开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19课的第三个子目“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即第95页),这一子目的第一段最后两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第二段的最后一句: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根据以上的一一对比,我们惊喜地发现,第32题的答案几乎来源于课本知识。因此,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深耕教材,用好教材,对教材的内容、插图、补充材料等信息要进行深挖,重视教师教学用书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三、研究中考试题,捕捉命题方向

笔者认为,2021年的历史中考试题第31题是有迹可循的中考题,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以及唐朝的社会气象。与2020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第7题和第9题考查的方向是一致的,考查的依然是家国情怀以及核心素养。

2020年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第7题和第9题的原题如下:

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

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皇帝安于享乐     B.奢靡之风盛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尚武风气流行

另外,2021年历史中考试题第31题第(2)問: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回顾2020年第31题第(1)问: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连续两年的中考都在材料题考查了考生对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的认识,特别强调了“孤证不立”的原则,实际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史料进行补证和释证的意识。笔者大胆猜想,在明年的中考中,关于史料的分类、史料的不同功能,以及不同史料间互相印证的信息,将会再次出现类似的命题。

从2021年及2020年的广东省历史中考试题的对比来看,前一年的中考题对下一年的中考题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对于重要知识点,命题者有可能会在短期内重复出题,而不会因为避免大家容易猜中题而在综合题上考查冷门知识点,或者出一些怪题、偏题。因此,我们今年必须更加深入地研究2021年历史中考试题,对2021年出现过的重要知识点,要精准提炼主干知识,做到全面复习,达到滴水不漏的程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对中考的方法:研读课程标准,精准把握主干知识,深耕现有教材,用好教学参考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研究往年中考命题来捕捉命题方向,聚焦核心素养,发挥历史教学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克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历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齐世荣.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陈家运,邓义文.初中阶段主题式命题特点分析与备考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19(1).

[5]周玫燕.浅谈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8).

[6]张泽惠.立足核心素养取向,回归历史教育本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3).

[7]张亚龙.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7).

[8]王子涵.用好“新”教材 备好“旧”高考[OL].http://www.zxls.com/generation/2021/09/29/291170.html.

猜你喜欢

复习策略
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
高三英语复习策略探析
2017年高考物理复习策略
浅谈2016年6月之后的四级听力复习策略
浅析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策略
生物中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中职高三语文复习对口单招策略研究
对口单招《电工基础》复习策略
2017届高考政治学科复习策略
二轮力学实验专题的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