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铜鼓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传承路径研究

2022-06-24丁静

大观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摘 要:广西铜鼓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民族区域文化,是中国—东南亚铜鼓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新环境下,广西铜鼓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都面临着传承与发展困境,加强对广西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关键词:广西铜鼓文化;铜鼓舞;文化传承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文化传承的广西铜鼓视觉设计艺术创新研究”(20FMZ021)研究成果。

广西是我国唯一具有沿海、沿边以及沿江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包含有壮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以及仡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在多个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铜鼓春秋时期起源于云南,之后慢慢传播至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的广大区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铜鼓文化圈。八桂大地上壮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以及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在迎接佳节、婚嫁丧娶时,往往都有敲铜鼓乐、唱铜鼓歌、跳铜鼓舞等风俗习惯,铜鼓文化至今仍然以其古老的表达形式渗入人们日常生活,对人们的行为理念产生一定的影響,并且慢慢发展成为该区域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铜鼓所表现出来的原始社会功能越来越弱,许多铜鼓被收藏进博物馆储存起来,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铜鼓文化生态建设,导致铜鼓文化逐渐没落。因此,对铜鼓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一方面,我们要原汁原味地保留铜鼓文化的物质形态;另一方面,还要激活铜鼓文化的生命力,确保在新时代背景下铜鼓文化依然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广西铜鼓文化的地位

广西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骆越古国就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繁荣的骆越文化。铜鼓从诞生、发展到流传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不仅是记录骆越人民生命、生产以及生活的活标本,还很好地承载了骆越人民的精、气、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铜鼓文化可以看作广西民族文化的图腾标志。

(一)铜鼓在广西的覆盖范围广泛,藏量规模大,类型多样

“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具有“铜鼓之乡”的美誉。在广西绝大多数地方都能够看到铜鼓的身影,现阶段广西河池以及百色两座城市的铜鼓传世最多,尤其以红水河流域最为集中。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现存传世铜鼓超过了2400面,而我国境内现存的传世铜鼓数量就达到了1400面,占总数量的58%。其中,广西地区包含的传世铜鼓数量至少有900面,广西东兰县是我国传世铜鼓数量最多的区域,达到了612面,占据了世界传世铜鼓总数量的25%,占据了国内传世铜鼓总数量的50%左右。广西收藏的铜鼓数量十分庞大,类型多种多样,资料也非常详细。目前保留下来的铜鼓最早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也有明清时期的,多种多样的铜鼓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民族生产、生活以及审美等方面的状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铜鼓的历史价值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一种十分精致的艺术品。其不管是外部形状,还是外侧装饰的纹饰及雕塑,都充分展现了农耕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广西铜鼓可以看作广西民族文化的图腾标志。在经过上千年的不断发展与传承过程中,铜鼓不单单是一种打击乐器,还被视为权力“重器”以及通神“神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在许多区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在明朝、清朝之后,出现了许多关于广西铜鼓的史料记载,这些文献基于各种视域详细阐释了广西铜鼓的问世、发展与丰富的艺术特性。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在2013年建设了第一批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村,如表1所示。

二、广西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

(一)铜鼓文化传承人匮乏,铸造工艺逐渐失传

铜鼓的铸造工艺、外部造型、图样以及文化功能等都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同时还在不知不觉中促使该区域人民的思想理念发生了转变,展现了广西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的经典传统文化及思想的价值。铜鼓文化以及相关铸造技术是依托于传承人而存在的,其以声音、造型以及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为途径进行不断传承与发展。然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铜鼓文化传承人逐渐老去,许多铜鼓铸造技艺、铜鼓舞蹈以及歌曲等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同时民间现有的许多铜鼓也出现了被损坏的现象。

通过研究发现,当下铜鼓文化传承人方面面临着以下问题:第一,铜鼓文化传承人年龄出现明显的断层,人员年龄结构不科学,当下铜鼓文化传承人年龄普遍在50周岁以上,中青年传承人缺乏;第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村寨中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到城市工作,还有一些寨子的家庭整体搬迁到城市中生活,从而导致村寨中年轻人数量越来越少;第三,在现代网络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村寨,对铜鼓文化产生了较大冲击,许多年轻人盲目追求外来文化,而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的魅力与精髓,也不想去传承铜鼓文化。

(二)铜鼓权属与保管模式不科学,造成铜鼓损坏较多

首先,当下我国严令禁止民间通过各种手段销售与购买铜鼓,但是仍有一些商人唯利是图,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铜鼓的买卖,使得一些珍贵的铜鼓流落到其他国家。其次,铜鼓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损坏,由于当下铜鼓核心铸造工艺已经失传,人们难以铸造出与以往具有相同效果的铜鼓,当下广西许多村寨中使用的铜鼓大多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铜鼓,其在频繁地使用中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敲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最后,广西铜鼓的权属和保管主要包含国家收藏、村寨宗族保管以及村公保管三种形式,而当下一些现存的铜鼓主要由村寨宗族以及寨子里的老人保管,在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将铜鼓视为代代相传的宝物,即便铜鼓已经损坏也不愿意更换“新鼓”,从而造成一些铜鼓损坏严重。

(三)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铜鼓文化传播与发展困难75154E19-A425-4EEF-AB5B-78681ABF3EA6

在现代互联网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不同文化与思想进入村寨,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在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对传统铜鼓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低,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当下青年群体对铜鼓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在没有形成良好兴趣的情况下很难主动去学习铜鼓文化,对铜鼓文化的发展历史、内涵以及风俗等不甚了解,从而造成铜鼓文化在实际传播与发展中面临较大困难。在广西一些村寨中绝大多数年轻人对铜鼓文化都是一知半解,只是在节假日中感受过,对于如何敲打铜鼓、如何跳铜鼓舞等则全然不知,这都对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此外,还有一些村寨的铜鼓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出现了鼓面损坏和遗失的现象,铜鼓演奏技艺及核心铸造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三、广西铜鼓文化保护与创新传承路径

当下在政府主导以及社会广泛参与的背景下,推动了广西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使得相关地区的青年群体对铜鼓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有效增强了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促使铜鼓文化传播到广西之外的地区,使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力。然而,从广西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来看,其依旧面临着较多问題,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广西铜鼓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一)重视对铜鼓铸造技术的探究,弘扬铜鼓文化

铜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最早是由炊具(即铜釜)演化而来的。在铜鼓刚出现时,其以红铜为主材料,装饰以太阳纹等简单图案为主,后来随着不断发展又慢慢产生了更为精致的锡青铜鼓,不管是在造型上还是在形态上都有着质的飞跃,因此铜鼓成了象征皇室权力与地位的物品。现阶段,要想推动铜鼓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必须加强对铜鼓的运用,以此为基础实现铜鼓文化的不断传播。然而,当下许多铜鼓都因年代久远而出现损坏,核心铸造工艺也已经失传,所以加强对铜鼓铸造工艺的分析与探究,依托当下新兴技术手段,生产出与以往完全相同的铜鼓就显得非常重要。

现阶段在广西环江县地区已经建设了铜鼓铸造研究基地,工作人员在充分了解铜鼓传统铸造工艺的基础上,采用古代人们铸造鼓时所使用的铜、锡、铅三种材料,通过不同的比例将其混合在一起进行试验,铸造出了与古代铜鼓较为相似的产品。这种鼓不仅外部造型美观,声音也十分洪亮,能够很好地满足民间用鼓需求,然而在铸造工艺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另外,为了促使铜鼓得到有效传播,相关人员依照各个民族对铜鼓纹饰不同的需求,铸造出各式各样的铜鼓,使得人们在市场上就可以购买到外观精致的铜鼓工艺品。事实上,可以将传统铜鼓不断发展的过程看作铜鼓文化与铸造工艺不断优化的过程。只有保持较高的创新水平,对铜鼓进行不断改进,才能实现对铜鼓文化与铜鼓铸造工艺的有效保护。

(二)加强对铜鼓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广西铜鼓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弱。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一些村寨中的青年群体对铜鼓文化的兴趣越来越低,也不热衷于参加村寨里举行的铜鼓表演活动,参加铜鼓表演的人员以及观看人员以老年人居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铜鼓铸造工艺、铜鼓舞蹈及歌曲的传承人严重匮乏。这样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铜鼓文化上,我国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当下,社会必须重视对铜鼓文化传承人的培养,积极建立铜鼓艺术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全面而系统的培训活动。为了提高培训效果,不仅要调动民间组织的积极性,还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吸引社会群体参与其中,依托蚂拐节、祭青苗节等各种传统节日,唤醒和引发人们对铜鼓文化的记忆和思考,激发其参与传统铜鼓表演活动的兴趣。根据铜鼓民间传承人的年龄、技能水平等开发与之相契合的培训模式,邀请专业教师以及民间师傅共同开展知识与技能讲解,依托收徒授艺、口传身教以及开发乡土教学材料等方式,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落实教学活动,将铜鼓铸造工艺、铜鼓舞蹈以及歌曲等不断传承下去。与此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可以开设文化旅游专业课程,将铜鼓文化以及相关技艺融入其中,在进行铜鼓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同时,培养出更多高水平专业人才。

四、结语

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铜鼓文化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成为壮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铜鼓的铸造技艺开始慢慢被人们遗忘,铜鼓文化也因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如何使用有效手段加强对广西铜鼓文化的保护,同时实现对其的进一步弘扬与发展,是现阶段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当下广西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应积极吸引社会大众参与进来,并结合广西壮族文化特色,构建出切实可行的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

参考文献:

[1]秦红增,万辅彬.壮族铜鼓文化的复兴及其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42-45.

[2]袁华韬,黄万稳,唐剑玲.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东兰县长江乡兰阳村周乐屯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61-66,84.

[3]吴德群.功能创新与结构“移植”:壮族铜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9(5):154-160.

[4]黄文富.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思考:以铜鼓习俗为例[J].歌海,2018(3):119-123.

[5]蓝颖,鄂小花.文化生态视角下广西铜鼓文化探析:以北流六靖铜鼓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8(11):45-50.

[6]张晓明,黄江杰.政府主导下的广西铜鼓文化保护研究:以东兰县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3(2):79-84.

[7]林琳,江日青,陆春潞,等.乡村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广西东兰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探究[J].南方论刊,2022(2):81-84.

[8]陆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与区域认同:以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J].歌海,2021(4):36-40.

[9]张婷,陈光喜,黄帆.基于AR技术的广西壮族铜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途径研究[J].设计,2017(12):138-139.

[10]李富强,卫彦雄,唐春松.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广西实践”[J].社会科学家,2021(4):145-149.

[11]杨明霞.新媒体传播视域下广西铜鼓纹饰发展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20(3):127-130.

作者简介:

丁静,硕士,河池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艺术设计。75154E19-A425-4EEF-AB5B-78681ABF3EA6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