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秉绶隶书研究

2022-06-24白岩

大观 2022年5期

白岩

摘 要:伊秉绶是清朝书坛的重要人物,对中国书坛有着承上启下的促进作用,推动了书法创作的变革。伊秉绶对以碑学为主的风气进行实践创新,使碑派书法成为当时的改革对象。因此,从伊秉绶的生平简介入手,从书法美学的角度出发,重点剖析伊秉绶隶书结体特点,学习他借故创新的艺术精神,并探讨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发展水平和书法演变过程对其书法风格的影响,以更好地进行书法创作。

关键词:伊秉绶;隶书;结体特点

一、伊秉绶生平简介

伊秉绶(1754—1815年),字祖似,号墨卿。伊秉绶好学聪颖,少年时已熟读许多儒家书籍,并潜心研究众多名家儒士的理论,儒家学说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伊秉绶。他在30岁时进京赶考,中榜之后便留在京城,之后受到大学士纪晓岚的赏识和重视,便拜纪晓岚为师。他在任职期间问民疾苦,维持地方治安,还重视培育下一代并传播新文化。

伊秉绶在诗、书、画、印方面无所不精,但最引人关注的还是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伊秉绶在书法上获得如此高的造诣要归功于他的学习经历,他并不是一味地进行模仿,而是将学到的东西经过自己的理解内化为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伊秉绶在研究碑学时,并没有将帖学搁置一旁,而是对帖学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从其传世的作品中很容易发现,碑帖学一样笔力深厚,笔意精湛。

伊秉绶早期学习隽秀工整一派的小楷和点画秀美、行云流水般的《兰亭集序》,将《兰亭集序》临摹得恣肆横生。他的独特之处是将颜真卿的楷书与他的隶书融为一体,将颜体的篆籀之气与汉魏风骨合二为一。在任知府一职期间,他创作了一系列的隶书作品,淳朴的书风进入成熟期。在晚年时期,伊秉绶远离官场,免去许多纷扰,身心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

从古至今的书法家们一致认为伊秉绶擅长书写大字隶书,这从他所创作的众多对联中就可以看出,磅礴大气、飘逸洒脱的特点尤为明显。伊秉绶早期主要写小字隶书,这一时期他反复探索和革新。在广东惠州做官的三年期间,他有了写字创作的机会,这直接促进了他的大字隶书的形成。嘉庆十年(公元1531年),伊秉绶在扬州做官期间,创作了大量的隶书作品,促进了隶书书风的形成。伊秉绶的隶书面貌独具一格,笔道深厚,搭配均匀,四周整齐饱满。他并没有吸收汉隶蚕头燕尾的特点,用笔饱满圆润,幅度并不是很大,所以展现出来的线条粗细基本相等,结构左右对称。伊秉绶在创作隶书时,对墨色变化有着超高的控制能力,他在书写过程中多用浓墨和饱墨,墨色淳朴自然,线条简洁直率,毫不夸张做作。他所作的大字对联,气韵生动,字体结构坚韧挺拔,气势雄伟,他在早期的书学过程中对汉隶《张迁碑》《衡方碑》《礼器碑》等名碑名帖用功很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严谨而不笨拙、雄厚而飘逸、墨饱且笔力扎实的书写风格。伊秉绶以学习颜真卿书法为主,推崇唐碑楷书,崇尚篆隶笔意,追求古朴、沉稳、质厚的书法风格,通过不断的吸收与选择,打造出了崇尚古拙的艺术形象,并在其中加入了很多名家的笔意、笔法,使书法风格和个人风格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纯粹性。

伊秉绶临帖,从“二王”、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到“宋四家”、董其昌,范围广,涉及面大。他先学“二王”的笔法,后又学习颜真卿、柳公权的笔法特征,又以小篆的笔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书写过程中。在清代众多学习隶书的书法家中,伊秉绶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能给人一种欲罢不能的感受,这便是伊秉绶隶书的独特之处和特殊地位。而伊秉绶的隶书更是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他的书风得到了书坛多位书法家的高度赞扬和赞美。笔者在大学期间主攻伊秉绶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每个书法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不同,在学习伊秉绶隶书时展现出来的书写风格也不相同,因此书法学习者应深入学习伊秉绶书法,以更好地体现出伊秉绶隶书的强大生命力。

二、伊秉绶隶书的结体特点

(一)伊秉绶隶书概述

康有为称清朝碑学的两个代表人物——邓石如、伊秉绶为“南伊北邓”。伊秉绶的隶书分为两种,小字隶书是他书法发展期间的作品,而大字隶书则是他书法成熟期间的代表作。

伊秉绶的小字隶书隽秀灵动,以序跋和砚铭为主。他早年临习的《乙瑛碑》《史晨碑》等均属于汉碑体系中的中规中矩、稳妥一派的类型。他的小字隶书风格比较接近汉碑,蕴含着别具一格的气韵。他的小字隶书不拘泥于汉隶的灵动舒缓,并且蕴含着自己独特的风度。中年时他的小字隶书趋于成熟后,便进入向大字隶书转变的时期。

当代见到的伊秉绶隶书作品,大多是楹联及牌匾的样式。伊秉绶的隶书字形方正饱满,章法的连贯性及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将其艺术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隶书特色在于横平竖直、宏伟肃穆,既能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气势,又具有精致小巧的特色。

(二)结体特点及造型创新

伊秉绶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建筑家,他的建筑不局限于构型,在构型中渗透着儒家“中和”的哲理意蕴。伊秉绶的成功离不开其对空间结构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创新。他的隶书结体略宽,通过查看他现存的艺术作品不难看出,大多数的字都将四角撑满,但又没有突破边框的界限。他的隶书内部结构看起来疏朗、通透,一些左右结构的字不会因疏朗而失去紧密的特点,内部、外部的張合被拿捏得恰到好处。对于一些左大右小或左小右大、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的字,伊秉绶会进行合适的调整,他常常会将小改大,将短改长,以达到体势饱满的效果,让人觉得这些变化合乎情理,自然而又协调。虽然他追求外收内放,却没有造成死板、空洞的缺陷,而是形成了一种厚重而不缺韵致的创新风格。

总的来说,伊秉绶隶书字形方正,端庄厚重,结体考究。他的字大方而规矩,比较看重线条和空间的均衡布局。本文以《隶书“咏风觞月”五言联》为例来分析伊秉绶隶书的结体特点,如图1所示。

“具”字四横长短统一,平行分布,间距一致,但在转折之处给人以平缓舒畅的感受。较长的横画在起收笔处仍有汉隶书风的存在,但没有强烈的波磔变化,收尾的地方顺势而出。

“古”字以中竖为轴线,左右相辅而行。长横伸展,与“口”字的封闭性空间形成强烈的比对,一张一合,一松一紧,为笔画间的字增添了丰富的韵味。

“咏”字的左偏旁部首“言”上面四横间距相等,统一排列。下面“口”字留白增大,形成了显著的对比。左侧的“言”字紧凑,右侧的“永”字疏朗,二者在笔画相撞时进行了避让和穿插的处理。“永”的捺微微提起,给整个字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势态。

“多”字的四撇初看略有相似,但再看又有所不同,线条粗细、笔画深浅、用墨浓淡、运笔枯湿皆有巧妙变化,能显示出独特的趣味。

“意”字的卧钩将厚重沉稳之气与昂然之势蕴含其中,令人惊叹。同时,“意”字中,伊秉绶将卧钩的提按、墨色的浓淡和笔锋的绞转体现得淋漓尽致。

剩下几个字的结体空间在均匀中又有改变。伊秉绶对结构为左右的字进行了适当的大小安排,使得这几个字的内部错落有致,外部却方正平稳。

三、伊秉绶隶书的影响及意义

(一)伊秉绶隶书对清代书坛产生的积极影响

伊秉绶的隶书高古朴拙的庙堂之气与雄浑的气势相辅相成,形成了其独特的书风。伊秉绶隶书借古开今,取众家之所长,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为后来的书法学习者提供了借鉴。很多书家景仰伊秉绶并进修其隶书,以伊秉绶隶书为模仿取法的对象。比如:刘华东的隶书结体严紧,笔画强健有力,深得伊秉绶用笔之韵味;黄葆戊的书法作品,笔画藏头护尾,中锋用力,他的书法显露出沉稳之气;章友芝有意将字体进行拉高,突破了汉隶的扁平之态,表现出高昂之姿,并且其用笔粗壮厚实,筋骨兼并,能让人感受到其雄健老练之感。通过这些书法家及其余书法爱好者的传承与发展,伊秉绶隶书顽强的生命力与艺术魅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独特艺术精神对当代创作的益处及启示

隶书的高峰期在秦汉时期,而清朝的隶书有复兴的迹象。以金农、邓石如和伊秉绶为代表的清代隶书书法大家,独辟蹊径,开创了一条新的艺术道路,给处于低迷状态的清代书坛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清代书法的快速崛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贡献是用笔墨及宣纸营造出了汉碑的效果,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学习。

他们的作品均借古开今,但又开创了新的书法艺术形态。伊秉绶隶书中存在着一种中和之气,这也是他个人品格、胸襟和修养的高度体现。在创作中,无论是浓墨还是淡墨,都是中锋行笔,他对于中锋的灵活应用值得当代的书法家学习与借鉴。一般情况下,应用中锋行笔有时会略显机械化,从而缺少灵性,但在他的笔下,用中锋行笔塑造出的线条苍茫浑朴,与众不同。他在隶书构架方面的创新,能让人感到新奇、大胆,虽然有点匪夷所思,但又不乏传统审美意趣。

四、学习伊秉绶隶书的建议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伊秉绶隶书具有以下特点:在结体方面,外部宽松,内部紧凑,每个字大小相仿;在笔法方面,伊秉绶将篆书笔法引入隶书,平直笔画增加,而波磔强烈的笔画减少。从古至今,人们对书法创作的看法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着。经过对伊秉绶隶书的研习,笔者懂得了隶书书写是可以借鉴篆书笔法的。隶书与篆书二者在笔法上是对立统一的,既彼此联系又有所区别。在创作时,伊秉绶弱化了隶书的提、按与起笔上的方与圆,加强了篆籀之气,改变了之前隶书扁平和没有明顯的空间错落及大小变化的艺术风格。在用墨、布局等其他方面,伊秉绶隶书与汉碑又有很大的不同,在规整中增添了一丝艺术趣味。

对联是书法创作中较难的一种形式,但伊秉绶比较擅长书写对联。他将五言对联、七言对联在整体布局中安排得错落有致,在变化中又有内在的和谐统一。笔者的毕业作品就采用了对联的形式,效仿伊秉绶的对联作品进行创作,并将自身对伊秉绶隶书结体特点的领悟和艺术风格的赏析融入作品,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作品。

笔者创作的内容是苏轼的一句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笔者看来,伊秉绶与这句词所表达的意味有着高度的契合。人们在学习乃至之后的工作环境中,都应该坚持自己,创造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

刚开始进行创作时,笔者并不能完全掌握字体的大小和安排布局,便对照字帖将伊秉绶的对联作品进行一次次的临摹,慢慢体会其中的奥妙。经过多次临摹之后,再将自己要创作的内容按照作品的大小布局进行创作,虽然换了书写的内容,但章法、布局均未改变,写成之后觉得不好的地方再进行修正,好的部分留作参考。周而复始,在经过数次这样的创作之后,笔者找到了自己需要改进和值得肯定的地方。除此之外,笔者在创作前还会先在字帖上寻找是否有与要创作的作品相同的字,看伊秉绶是如何进行变化处理的,因为即便是一样的字也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然后将这些变化进行比较与临摹。在有了这些基础之后,按照自己对伊秉绶隶书的理解进行脱稿创作。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及时与老师沟通,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点评指正,修改其中不好的地方,保留其中的精华,用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幅作品。经过半年的仔细揣摩,笔者领悟到了伊秉绶隶书中特有的精神气质及审美情趣,为自己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通过对伊秉绶隶书的学习,笔者感悟最深的一点便是中和之气,能给人一种稳重、大气的感觉,但其中又不失细微之处的变化,需要细细品味。伊秉绶不局限于法则的束缚,敢于创新,这对如今的书法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书法学习者应学众家所长,而不能拘泥于某一书家的书法,因为书法是融会贯通的,相互之间有很大的联系,要正确对待其中的关联并加以研究,以便进行日后的创作。同时,在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书法学习者也应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作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模仿,艺术领域从不缺艺术匠人,缺的是艺术创新者。

此外,当在创作中遇到诸多困难时,书法学习者也应迎面而上,不能一味地退缩或放弃,这是每一位书法学习者都应具备的品质,只有经过一次次的修正,才能呈现出近乎完美的作品,达到令人赏心悦目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林云瀚.简析伊秉绶隶书的“中和”之美[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4):40-41.

[3]李亚茹.伊秉绶隶书浅析[J].东方藏品,2017(1):119.

[4]吕昱衡.伊秉绶的人格精神与书法美学追求[J].书画艺术,2018(1):40-49.

作者单位:

太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