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教学研究

2022-06-24丁雯婧

大观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

丁雯婧

摘 要:公共艺术鉴赏课程以其充实的人文学科内容、丰富的审美内涵成为高校实现以美育人、传播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途径。但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美育目标的有效达成。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提出了以提高公共艺术课教师美育教学素养为核心,以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为抓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为杠杆,以开拓学生审美體验的场所为途径,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对作品进行人文解读的方法,以真正达到以美育德、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目标。

关键词:高校美育;鉴赏课程;教学方法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因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根本上靠集“真善美”品格为一体的劳动者来创造。这样的劳动者也可称作现代化的人。而在当今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就是促进人的现代化,使受教育者成为自觉追求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正如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之外,没有其他途径。”可见,高校开设的艺术鉴赏课程必须紧紧围绕这样一个目标而展开。然而事实上,目前高校开设的艺术鉴赏课程不仅没有站在这样的高度上,而且在具体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

一、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公共艺术鉴赏课程是贴合大学生兴趣爱好,以丰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艺术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的重要载体。因其本身具有的艺术审美功用,成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文件《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提出“开齐开足”的意见要求。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尤其是全国教育大会后,新时代学校美育新政的公布实施,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大部分学校已基本开设音乐、美术、舞蹈等规定的八门限定性公选课程。但在目前的公共艺术鉴赏课程美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到位。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仍然以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导致绝大部分缺乏艺术教育背景的非艺术专业学生,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出现了上课时“身到心不到,人在心不在”的现象。

第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不适应学生的审美需要。现阶段,就全国范围来讲,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教学大纲,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所以授课内容一般都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来选择。由于缺乏课前研究和学情的调查,这些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往往缺乏针对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紧密。这样一来,学生普遍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也就在所难免。

第三,教学方法不适应美育要求。目前,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的课堂设计以传统的讲授专业性知识为主,并且课堂教学组织过于松散,往往是教师一个人从头讲到尾。同时,以撰写论文为单一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出现审美体验感较弱等问题。

第四,学校、教师、学生对公选课均重视不够,研究不足。教师普遍存在备课应付、教学环节缺乏认真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度低等问题。而学生普遍存在着“混学分”的想法。

以上问题,如不加以解决,不仅与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目标相差甚远,而且很难满足新时代高校美育对公共艺术课程从之前的“开齐开足”提升为“开齐开足上好”的教学要求。而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关键要以教学设计为切入点。

二、科学的教学设计是开展好高校公共艺术

鉴赏课的关键

美国教育家泰勒的教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组织经验”即教学设计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可以说,教学内容的传授与教学目标的达到,关键在于实施过程。而实施过程所构成的主要因素有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时空。这就是说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内,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要紧紧围绕目标与内容,依据一定的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受教育对象——学生认知与掌握教育内容,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据此可见,有效的教学实施,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那么,针对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才能抓住关键问题,如何才能实现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这不仅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解决前文列举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一,在设计理念上,要认识到公共艺术鉴赏课程不应仅仅存在于这一个半小时短暂的课堂上,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应包含着课前准备与课中交互及课后体验三个方面。在每一节课结束前,教师都应对接下来的课程进行相应的安排,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可让学生在完成简单的课后作业后,及时获得提前预习下一章节内容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主动搜集相关图片、了解人物生平、观看作品简介、阅读推荐书目的章节等,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而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应该尽量多样化、趣味化,让学生在自发的兴趣中主动完成作业。例如,在山西民间音乐赏析课程中,教师在讲授山西民间音乐的类型与分布现状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山西民间音乐地图”,在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二,对于公共艺术鉴赏课程“有感课堂”的建立。教师应针对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突出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从解除学生的心理焦虑入手,将简单的问答或邀请学生上台表演这类“僵硬”的互动适当地进行转变。例如,在戏曲鉴赏课程中,教师在示范剧中的唱腔时,可带领学生一同将其演唱的板式以节奏击出,让学生亲自体会板式的魅力。同时,教师不可忽视超星学习通平台的作用,可在授课过程中可发起问题、投票等,让学生在线参与。

第三,教师应重视课堂节奏的变化设计。可根据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及时切换讲授、示范、互动、视频播放等教学环节。其中,视频的播放应控制在3至5分钟。教师应及时根据视频内容进行提问、讲解、总结,使课堂节奏更加张弛有度。“一讲到底、一放到底”的“满堂灌”会使课堂失去活力。

第四,公共艺术鉴赏课程的延伸设计。延伸之一,公共艺术鉴赏课程的课后实践活动也可与学生的第二课堂和校内外实践活动进行融合,作为课堂内容的延伸。其不仅可以结合本土化内容展开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也可以探索更多课堂以外的、学生们自己喜爱的活动,并且最终可将活动计入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作为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延伸之二,在教学设计中还应注意,公共艺术鉴赏课程不应以课堂教学的结束、书面考核的完成为课程的完结,而且要重视课程结束后的实践活动。可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相关的艺术社团活动,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课后继续在社团活动中实现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深化对该门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认知。此外,让参与音乐鉴赏课程、合唱训练课程的学生,可有机会参与学校相关竞赛活动的打分。教师可以在观察学生与专家打分的差异的基础上来侧面分析课程效果。

三、开拓学生审美感受及体验的场所

鉴赏类课程一直是大学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多以自身的兴趣爱好与学习的难易程度为参考来自主选择所修的公共艺术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让学生通过观看PPT或视频资料来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其授课形式与日常课程也并无太大差别。作为“接收方”的学生,自主体验感其实并不强。加之学校一贯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大多难以得到保障,更难以满足现当代大学生强烈的艺术体验需求。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增强其与现代文化的联系,以提高学生课堂兴趣为入手点,注重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感,并且将美学理论、艺术理论相结合来开展艺术欣赏实践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一)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亲身示范可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承担鉴赏类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一般以各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为主,其专业素质可以得到保障。而教师在课堂上的现场示范,对于增强学生的艺术体验感是十分有益的。鉴赏类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多是对各种艺术作品的欣赏。视频中的艺术作品虽然经典完美,但毕竟隔着屏幕,始终没有“不够完美的”现场表演所带来的真实冲击感强烈。事实证明,由教师亲自示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最强的。每每在示范过后,教师总能收到学生热情的掌声作为回馈。对于拥有十年以上的专业学习的任课教师来说,在授课过程中恰到好处的现场示范,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专业的教师形象,更好地获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可。而且这样做重要的是可以给学生带来最直观、最真切的艺术体验,不仅能够瞬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对于课堂气氛能够起到很好的活跃效果,往往在赢得掌声的瞬间为下一步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较好的铺垫。除专业的现场示范以外,教师还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实物展示的内容,如音乐欣赏中的乐器实物,戏曲鉴赏中的盔头、水袖等。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及时邀请学生参与模仿相关内容,使学生“乐在课堂”,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审美体验。例如,在戏曲鉴赏课程中讲解剧中程式化的手势的时候,教师可邀请学生“一试身手”。再如,在诗词赏析课程中,教师在即将完成对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讲授时,可将全体学生分为几人一组,配合有意境的视频与《春江花月夜》的古曲,让学生轮流朗诵诗歌。因此,努力将课堂变为一场赏心悦目的“艺术沙龙”活动,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二)作品人文背景的解读是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有效方法

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要立足于分析经典艺术作品的文本。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各类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是学生首先需要直观去把握的。但要想真正实现艺术美育课程教学目标,却不能让学生仅仅局限于欣赏艺术作品形式与内容,而要让学生“跳出来”,在教师的讲解下,对作品语境等进行更深入的解读。这是引导学生对人生的更高层次进行思考与领悟,也是引导其达到更为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在公共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分析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深刻意蕴及作者的人生境界进行体悟,从而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诗词鉴赏课程中,对元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可从其丰富的意象入手,为学生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引导学生还原作者当时的游子心境,体悟其中的人生感与历史感。

此外,大量优秀的传统艺术作品中必然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这是先人最为真挚的情感表达。如,在戏曲鉴赏课程中除了介绍剧种的概况、发展、审美特征等基本内容以外,还应着力探讨其作品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国传统审美意趣、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等问题,以此向学生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在作品分析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论支撑

经典的艺术作品一定是经过了时光的打磨,在人类历史中恒久闪耀着真理光芒的。公共艺术鉴赏课程所选取的一定是能够超越古今艺术时空的最为经典的作品。在教学中借助人文背景引导学生在赏析经典艺术作品时达到深层次的审美体验的時候,教师应适时融入美学理论、艺术学理论的知识,给予学生理性分析作品的理论支撑点,从而达到更专业、更多层次地分析理解艺术作品的美育效果。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艺术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进行比较,而且可以让学生透过艺术作品的个性,观察艺术的普遍规律,还可以从艺术的审美特征入手,带着学生具体分析艺术作品的展现方式,更可以结合中西方美学与哲学思想,为学生深入浅出地剖析艺术作品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例如,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对歌曲《黄河大合唱》的赏析。教师可以从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维度,引导学生运用音乐美学理论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掌握作品的创作动机。在了解1939年初《黄河大合唱》诞生的历史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吟》诗歌,冼星海谱曲后,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并从词作感受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亲身示范或对作品人文背景的解读,还是给予学生一定的理论支撑,公共艺术鉴赏课程的灵魂,始终是美,是带领学生在领略无数经典艺术作品之后获得不同的美的深层次体验。每一门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程,带给学生的都应是一次以美启真、以美达善的心灵之旅,其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知识素养、鉴赏美的判断能力和创新美的思维能力,在有限的课堂中给予学生最为丰富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胡晓松.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与创新[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49-52.

[2]苗迎春.浅谈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创造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119,121.

[3]顾晓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文化内涵[J].文化产业,2021(10):83-84.

[4]葛春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4):14-15.

作者单位:

山西工商学院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
“双一流”视阈下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方法的兼容性发展
融入数学语言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冠心病见习教学中应用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探索立体几何的教学方法
探索立体几何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