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广播影视的智能化转型研究

2022-06-24徐雄庆

大观 2022年5期
关键词:智能化数字化

摘 要:广播影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性产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有着显著的影响力。伴随着媒体种类的多样化与传播平台的持续拓展,广播与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传媒市场背景之下备受冲击,广播影视传媒的发展方向很大程度决定着媒体对于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对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广播影视传媒的持续发展,简要分析数字化背景下广播影视的智能化转型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数字化;广播影视;智能化;转型研究

注: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工智能与影视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2020SJA2297)研究成果。

伴隨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持续创新与改革的压力。在数字化背景下,媒体之间的融合方式及发展方向均有明显的改变,而广播影视必然会向新型媒体转型,以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在广播影视融合智能化技术的同时,需要明确基本的定位,基于自身现状积极拓展发展领域,从而确保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因此,探讨数字化背景下广播影视的智能化转型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价值。

一、数字化背景下广播影视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广播影视的数字化

近些年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广播影视传播体系与公共服务体系正在加快构成。目前我国广播影视传媒行业正从数字化向着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发展,这也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所提出的发展方针。近些年,各种融合技术研讨会议的举办,电视高清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整体转型,在互联网成效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无线广播电视的覆盖模式已经实现了数字化的过渡。其中广电覆盖工程也在全面实施卫星技术运行体系的基本建设,有线、无线、卫星的相互补充促使广播影视的传播网络基本成型,媒体云平台的建设以及智能电视操作系统、机载卫星电视、无线双向覆盖、数字音频广播等多方面技术均在不断的突破。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经有近千个电视高清频道,并且我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胶片电影向数字化电影的整体置换,构建了拍摄、制作、发行、放映、运营以及管理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数字化技术体系,同时还有多项电影产品借助技术研发获得了突破,弥补了国内在广播影视方面的技术缺陷。

为深化广播电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广电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智慧广电发展的重点任务,推动广播影视在内容生产、传输介入、终端服务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进行融合,同时实现全业务、全流程以及全网络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战略转型。按照相关规划要求,全国省级与相对发达地区的电视台基本实现了高清化发展,同时广电有线和无线卫星网络的融合覆盖已经初见规模,不同类型广电终端可以达到标准化与智能化发展,同时也为智慧城市、社区与家庭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化

在新华社发起全媒平台签约仪式后,中央与地方主流媒体相继签署了相关协议,加入了融内容生产、渠道分发以及版权追踪等功能于一体的媒体开放平台。在积极推动媒体融合的情况下,以新媒体专线升级版、移动直播等为创新点的现代新媒体创新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在此环境下,可以积极构建新闻采集和加工、生产、传播以及反馈等一体化的现代新媒体运行系统,这也为后续入驻的媒体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在全媒体平台开放环境之下,自媒体创作者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同时用户稿件大量进入全媒体平台,许多稿件带有多媒体属性,适用于各种发布平台,能够及时反映各种社会热点和事件,这也为广播影视的发展提供了明显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三)时政新闻报道的融媒体化

从相关政策角度来看,新媒体需要进一步提高融媒体背景下时政新闻的报道质量,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质量,深入学习并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意识形态,改进融媒体时政新闻的报道质量,坚持持续创新并基于品牌、重大主题,充分发挥舆论作用,进一步提高融媒体环境下广播影视传媒的质量与水平。在广播影视经营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内容为核心,善于主动寻找报道题材,突出时政新闻报道大众化、通俗化以及时效性的特征,采取多样化手段,进一步推动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设备的应用,探索各种新的媒体产品形式。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工作并保持沟通交流顺畅,使重大时政报道的优势与亮点在融媒体环境下得以展现。

二、数字化背景下广播影视传媒的

智能化转型思考

广播影视传媒的创作流程主要涉及前期创作、中期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等多个环节。各种智能化技术有着相当明显的应用价值,同时在不同环境中也有不同的应用优势。下面以智能化技术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为例,探讨数字化背景下广播影视的智能化转型方法。

(一)实践应用

首先,前期准备阶段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特别是在新闻写作方面已经可以脱离人的参与进行创作。在场景设计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在几年前就能够实现场景编辑的应用,在网络层面上也能够为开发者提供使用支持。从创作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故事编写方面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例如我国开发的人工智能“彩云小梦”入驻喜马拉雅App,由其续写的小说故事会发布在喜马拉雅平台。在影视行业,人工智能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剧本创作,尽管其现在还存在缺乏逻辑性和情感化的难点,但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将来完全有可能代替人进行剧本创作,将节省下来的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进行更加集中化、高效益化的应用,从而降低广播影视创作的人工、时间与经费成本,为广播影视传媒的发展提供支持。

其次,中期拍摄阶段的应用。相对于剧本创作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拍摄方面的功能更加强大,其能够预先模拟相应的场景图片,按照算法实现对场景的拍摄。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按照特定图片自动生成后续的图片,并将后续图片通过特定算法进行组合,完成作品的部分拍摄。此外,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另一个优势便是不会因为场地、自然条件而受到约束。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场景的寻找和搭建往往会涉及较长的时间和高额的成本,在拍摄期间场景还有可能会受天气环境的影响。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搜索网络上海量的图片并运用特效合成所需要拍摄的场景,显著提升作品的制作效率,使更多优秀作品可以被高效率、高质量地创作出来。

再次,后期制作阶段的应用。当前我国广播影视的大多数作品都需要进行后期制作,其中最为典型的制作内容便是配音。当前很多影视作品都需要配音,这种方式不仅对于配音演员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可能会导致观众产生视觉和听觉疲劳。观众往往希望不同的人员拥有专属声音,但是我国配音市场的人员数量存在明显不足。对此,可以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对广播影视配音市场的补充。当前市面上的智能音箱基本上具备了切换语音的功能,用户可以基于智能音箱实现对不同声音的播报控制,这种技术在配音市场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智能化技术在语音合成方面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丰富的语音资源库进行组合调整,从而形成全新的声音。这种高效率、快速化的配音方式能夠使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周期明显缩短,同时制作成本会明显降低。当前智能化技术在后期配音方面应用的主要问题在于情感色彩不足,无法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这也是今后智能化技术在影视方面的重要研究方向。

最后,发行宣传阶段的应用。广播影视作品在投放到市场之前往往会先进行发行宣传,这一阶段涉及时间比较长,所涉及的费用在整个作品成本方面的占比也比较大,并且很容易受到场地与天气的影响。对此,可以应用智能化技术完成发行宣传工作,从而减轻制作人在发行方面的经济压力,降低资金方面的投入量,对于制作人员而言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对作品本身进行精雕细琢。智能化技术本身拥有大量数据,能够对广大受众进行任务型测试和分析,测算出哪些群体对作品感兴趣,然后对这部分群体聚集区域进行定点信息投放和推送,使人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到广播影视作品的宣传内容,抓住受众注意力的同时显著提升宣传效果。

另外,针对当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也能够使观众在特定设备的支持下随时观看立体化的宣传活动内容,使观众获得更加精准的宣传信息,从而提高广播影视作品的信息宣传与传播效果。对于制作方来说,这样的宣发活动使用网络自动推送,使制作团队免掉了场馆租借、现场布置等资金花费,而且不受场地局限,使更多观众可以参与制作团队设计的宣发活动,也避免了因现场人数过多而引发的一系列安全问题。从这些方面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在减少资金投入、保障人员安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帮助影视传媒作品在后期更好地进行宣传,从而更好地扩大作品的知名度。

(二)关于智能化技术的展望

因为智能化技术和广播影视传媒的结合属于全新的发展领域,当前有部分影视传媒制作者比较排斥这种新技术的引入,特别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其认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会导致整个作品中凝结创作者心血的思想性和情感性遭到破坏,从而导致作品不伦不类。但是伴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持续发展,虽然其无法实现情感层面上的替代,但是在部分需要精准控制技巧的层面上,智能化技术可以有效替代人类。例如,在电影拍摄过程中最为常见的运镜手法。以往的运镜是通过摄像人员扛着摄像机进行运动,这对于拍摄人员的体能和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追逐、奔跑场面的拍摄方面,拍摄人员需要跟随演员一同进行奔跑,此时很容易导致跌倒事件的发生。智能化技术在这一方面便可以有效替代人类,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前做好镜头运行路线和速度的设计,能够严格控制镜头的运行方式,从而达到让制作者满意的拍摄效果。

在奔跑、追逐场面的拍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技术,使拍摄设备自行跟随拍摄人员进行移动,解放部分拍摄者的双手,降低劳动强度,同时也能够保障相关人员的安全性,使整个作品的拍摄过程更加顺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播影视传媒的从业人员应当积极鼓励并引导智能化技术的引入,赋予广播影视制作全新的生命力。

当前,智能化技术还无法完全替代人工完成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虽然智能化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替代大部分人的工作,但是广播影视传媒领域部分内容的特殊性,导致其无法将所有工作完全交给人工智能。智能化技术本身说到底仍然是模仿人的行为,其无法拥有人类的基本情感。但是人类情感本身又属于广播影视传媒最深层、最本质的内涵,而这一种情感所产生的共鸣又是观影者欣赏影视作品的根本。因此,在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成为重要助手,但它不是主导者,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还是需要由人来掌控。即使智能化技术能够达到音乐、拍摄以及画面等多方面的制作要求,但是仍然需要创作者将自己的情感投入作品,坚持真情实感的基本原则,从而更好地激发受众的内心情感,这也是广播影视作品能够获得成功的根本。

三、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积极创新并采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策略,基于广播影视传媒的经营现状以及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传播特征,持续提高自我竞争力,强化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展现智能化技术的优势,从而为数字化背景下广播影视的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智强.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中的技术探讨[J].电视技术,2022(1):110-114.

[2]李海涛.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信号源传输方案[J].电子测试,2022(1):119-121.

[3]刘晓明.浅谈网络数字化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新通信,2021(24):94-95.

[4]郑文英.广播播控数字化及机房综合升级改造设计与实践[J].广播电视信息,2021(11):90-93.

[5]江晓华.网络数字化时代的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1(11):144-146.

[6]董新生.广播电视发展中数字化技术的实践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21(18):213-215.

[7]崔忠芳.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专访西安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惠毅[J].中国广播影视,2021(17):27-29.

[8]李佳一.广播影视传媒如何实现“互联网+知识产权”创新突破[J].西部广播电视,2021(19):50-52.

[9]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科技文体传媒中心成立科技为体育赋能创势整合驶向远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5):2,137.

[10]刘星.广播影视传媒如何实现“互联网+知识产权”新突破[J].当代电视,2017(5):85-86.

[11]丘家琪.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建筑智慧化设计的机遇和挑战[J].建筑与文化,2022(2):46-48.

[12]杨锦洲,林枫,黄一申,等.sss新形势下智慧城市规建运一体化矩阵模型研究[J].信息通信技术,2021(1):47-53.

[13]张峰.“智慧城市空间信息资源规划的模型和实现方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徐雄庆,南京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智能化数字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一种智能化移动学习系统的设计思考
智能化仪器仪表的翻转课堂设计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