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高师生问题提出能力调查

2022-06-23刘广军崔耀楠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问卷师生核心

刘广军,刘 伟,崔耀楠

(周口师范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1 问题提出

随着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学核心素养下问题提出能力的研究已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高师生作为未来的教师,是今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重任。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现状如何?对问题提出的认知如何?能力现状如何?运用现状如何?带着这些问题对某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高师生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问题提出能力的现状,为培养高师生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问题提出能力提供参考。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对象

选取某师范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2016级~2019级共4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学历层次均为本科,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2 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分为5个维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对问题提出的认识现状、对问题提出的能力现状、高师生对问题提出的运用现状及未来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认知现状。本问卷共计27道题,包括26道选择题和1道开放题。对于开放题的处理方式,通过分类处理总结出调查者的观点,然后进行分类概括。

2.3 分析工具

本问卷总计发放450份问卷,回收问卷440份,有效问卷423份,无效卷17份,有效率为96%。通过excel软件与spss13.0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建议

3.1 调查结果

3.1.1 高师生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不能很好掌握

高师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未来他们从事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调查表明:高师生对于数学核心素养内容的掌握不容乐观,有52.7%(表1)的学生不清楚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更谈不上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表1 高师生对数学核心素养内容的了解情况

3.1.2 高师生对问题提出的认知度较低

问题提出能力能够反映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调查表明,高师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不强,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对所学知识和问题探索欲望较低,过分相信教师和教材,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较重,没有提出问题的习惯,不能深刻理解问题提出的核心要义和内在价值,把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较困难。

表2 高师生是否怀疑老师所说的话和教材上写的不完全正确

表3 高师生是否对所学知识、问题充满好奇,并有探索欲望

表4 高师生觉得影响自己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主要方面

调查表明,65.25%的高师生比较相信老师和教材所讲的内容,缺少必要的质疑精神,只有19.86%的高师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1.3 高师生对问题提出的技能掌握不够牢固

掌握数学问题提出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调查表明:高师生对知识或者材料中的某些方面,缺乏提出问题能力,对不同的信息或题型适用什么方法提出问题认识模糊,认为开示范课和专家指导给出操作步骤更有利于教师开展问题提出教学,对如何提高问题提出的技能缺乏自身动力。

由调查表看出,针对已学的知识和材料有50.59%(表5)的学生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有40.19%(表6)的高师生对不同的信息或题型找不到提出问题的技能,77.04%(表7)的学生认为提高问题提出能力的技能需要专家指导和优秀教师上示范课获得。

表5 高师生是否自觉对知识或者材料中的某些方面提出问题

表6 在教学设计中高师生是否对不同的信息或题型适用什么提出问题技能,有清晰的认识

表7 高师生认为提高课堂教学设计中问题提出能力需要

3.1.4 高师生对灵活运用问题提出的技能存在不足

对于数学问题通过变换条件、结论和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调查表明,在遇到问题时,高师生不能多角度思考问题,不能通过转换角度或者方法去思考问题,自主探索能力较弱,灵活运用问题的能力较低。表8-表10说明,只有30.5%的高师生选择自己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61.47%的高师生不在考虑题目变换时出现的新问题,59.34%的高师生遇到困惑不能多角度或者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

表8 高师生遇到问题会选择什么方式解决

表9 高师生在解决问题后,是否思考过对题目或者条件进行变化得到新的问题

表10 高师生在学习碰到困惑时,是否会换个角度或者方法去考虑

3.2 措施建议

3.2.1 注重高师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提高对问题提出的认知度

在高等院校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质,清楚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1],针对高师生数学核心素养下的问题提出能力培养这条主线,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制订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考核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激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数学的思维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提出数学问题,提高对问题提出的认知度,不断提升高师生的数学素养。

3.2.2 制定评价标准,培养高师生问题提出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2]针对高师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可以制定一个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注重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结果的多样化,评价主体和评价目的的多元化。要依据高师生自身现实状态与过去进行比较,关注和促进高师生的发展。重视综合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实施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关注高师生个体差异,从而实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要重视高师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实现培养高师生问题提出能力的目标[3]。作为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高等师范院校,要引导高校教师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掌握课堂教学艺术,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培养高师生的提问意识、提问态度和提问能力,给高师生创造出问题提出的空间,来培养高师生的问题提出能力。

3.2.3 强化教学实践,教给高师生问题提出的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校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地向高师生传授问题提出的方法和技能,培养高师生的问题提出能力。以“问题提出”任务为核心,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则从“主导参与者”转变为“引导促进者”。将“问题提出”引入数学课程和课堂教学中,阐释“问题提出”在数学课堂中所发挥的作用[4]。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通过解题发挥,让学生探求解题规律,进行变式练习,辨析质疑是否存在其他问题,是否可以推广引申,在解题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解决后,通过变换、推广、类比,是否有新的数学发现,是否能建立数学模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启发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提高问题提出的意识。高师院校也可以举办一些类似运用提出数学问题的活动,加强高师生对问题提出的理解与掌握,开展教学设计中问题提出的讨论,让高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探讨交流,提高问题提出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提出的方法多种多样,只有善于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强化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猜你喜欢

问卷师生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麻辣师生
问卷大调查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问卷你做主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