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项目四座西汉早期墓发掘简报

2022-06-23史雪飞

客家文博 2022年2期
关键词:底径泥质陶罐

史雪飞

广州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项目位于荔湾区西湾路东侧(图1),金羊大厦的西侧,该地块西距珠江约530米,东南距离南越王宫署遗址约3.6千米,地表均为水泥地面,部分区域有建筑物。项目地块所在区域地势较高,1953年以来,周边发现大量古墓葬,属于广州市“西村—瑶台—三元里”地下文物埋藏区。2010—2011年,在西湾路旧广州铸管厂发掘南越国时期墓葬84座。

图1 广州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项目位置示意图

2018年5月至6月,为配合广州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项目工程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地块范围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项目编号为“2018GXS”)。发掘面积约130平方米,清理汉代至唐代墓葬、灰坑、水井等遗迹23处。其中,汉代早期土坑墓9座:墓底铺石子墓5座和不铺石子墓4座;随葬品均为陶器,有陶碗、陶罐、陶盒等,现将4座不铺石子墓的发掘材料报告如下。

一、2018GXSM4发掘情况

(一)墓葬形制

M4(图2),位于发掘区北部,墓口距现地表深约1米,地表原系混凝土地面及垫土,清表后即发现该墓墓口。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北偏东8°。墓坑整体长约3.36米、宽约2.22米、深约0.66米。M4发现了葬具腐朽后残留的边界,能与墓边的填土区别开来,但是残留葬具的边界内部没有范围更小的边界,所以认定这个边界是棺腐朽后的边界,不是椁的,边界外的填土就是棺外填土(同下M5)。墓室由棺外填土、枕沟构成。距墓口约0.36—0.5米面露出棺顶板痕迹,可隐约看到纵向并排的板4块,每块约长2.94米,宽0.31~0.46米,厚约0.04米。墓棺室内长约2.94、宽约1.70、高0.5—0.56米;因棺板塌陷棺外填土高0.5—0.56米,棺外填土北部宽约0.2米、南部宽约0.22米,西部宽约0.22米,东部宽约0.3米;墓底有两条横向枕沟,北部枕沟长约1.52、宽约0.16米、比墓底深约0.08米,南部枕沟长约1.6、宽约0.24、比墓底深约0.08米,两条枕沟间距1.84米。墓内填土为黑褐色砂质黏土,土质较疏松,水平状堆积,无明显分层。出土陶钵、陶罐共2件(套)。

图2 2018GXSM4平面、剖面图

(二)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共2件(套),均为陶器,器类有钵、带盖罐等,分布在墓底北部。

1件。M4:1(图3,1;图版1),泥质黄白陶,质较软。子口微敛,短直沿,尖圆唇,扁垂腹,平底内凹,底较厚。原内外施釉,现釉层均已脱落。轮制,可见清晰轮痕。通高:7.7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6.7厘米,腹径:11.8厘米,壁厚:0.2—0.4厘米。

图版1 M4:1陶钵

图3 2018GXSM4、M5出土器物

1件。M4:2(图3,3;图版2),泥质灰陶,质硬。敞口,短直沿较斜,尖圆唇,扁鼓腹,平底略凹。有盖,子口合盖,盖面较宽,盖沿近直、方圆唇,盖顶较平,顶部置一双线半环耳。轮制,可见清晰轮痕。外壁施釉,现釉层均已脱落,残留釉痕呈褐色;盖面饰多圈细弦纹,罐身素面。通高:11.2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14.1厘米,底径:6.1厘米,壁厚:0.3—0.5厘米。

图版2 M4:2带盖陶罐

二、2018GXSM5发掘情况

(一)墓葬形制

图4 2018GXSM5平面、剖面图

M5(图3,图版5),位于发掘区北部,M4东侧,墓口距现地表深约1米,地表原系混凝土地面及垫土,清表后即发现该墓墓口。长方形竖穴形土坑墓,墓向北偏西4°。墓坑长3.4米、宽1.70~1.76米、深0.5~0.6米。距离墓口深约0.32—0.38米可见棺痕,墓室内长3.1米、宽1米、高0.5米;棺外填土北部宽约0.2米,南部宽约0.1米,西部宽0.32米,东部宽约0.4米,高0.12—0.26米。墓内填土为黑褐色砂质黏土,土质较疏松,填土无明显分层;出土器物共9件(套)。

图版5 M5棺痕边界照

(二)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共9件(套),均为陶器,器类有陶瓿、陶盒、陶碗和陶瓿等,分布在墓葬底部南北两端。

2件,均为泥质灰陶,质硬;器型基本一致;近直口,短直沿,方唇有凹痕,斜肩,扁鼓腹,上腹部附二双线半环耳(上单羊角钮座),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腹中部,平底略凹,器内壁底中部有凸块;有盖,侈口,斜直沿,圆唇,盖面隆起,顶部置一双线半环钮;外壁施釉,釉层多已脱落,残留黑褐色釉痕斑点。M5:1(图3,4;图版3),上腹部饰两组双线弦纹,其间饰斜行篦纹。下腹部饰不规则的水波纹。下腹近底处,有折棱。盖面饰两组凹弦纹和两组斜行篦纹。通高:9厘米,口径:6.4厘米,腹径:12.7厘米,底径:5.6厘米,壁厚:0.2—0.5厘米。M5:2(图3,5),上腹部饰两组双线弦纹,其间饰斜行篦纹。下腹部饰水波纹。盖面饰两组凹弦纹,其间饰一组斜行篦纹。通高:10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12.7厘米,底径:5.7厘米,壁厚:0.2—0.5厘米。

图版3 M5:1带盖陶瓿

1件。M5:3(图3,6;图版4),泥质黄白陶,质硬。子母合口,敛口,斜直沿,圆唇,浅折腹,上腹近直,下腹斜收,平底,三短扁足。盖直口,直沿,圆唇,盖沿有凹痕一圈,盖面隆圆,顶部置平圆钮。器身及盖为轮制,腹壁内可见清晰螺旋形泥条痕迹。器足为手制贴附。陶坯成型后在器表刻划纹饰。外壁施釉,釉层多已脱落,残留釉痕呈褐色。器身上腹饰一道凹弦纹,其下饰水波纹,下腹素面。盖面饰三组凹弦纹,弦纹之间饰二行反向斜行篦纹。通高:8.8厘米,口径:10.2厘米,腹径:11.5厘米,壁厚:0.4—0.7厘米,足高:1.7厘米,盖径:11.6厘米,盖高:4.3厘米。

图版4 M5:3陶三足盒

1件。M5:4(图3,2),泥质红黄陶,质软。近直口,方唇,折腹,上腹较直,下腹弧收,平底略凹。轮制,可见轮痕。折腹位置距口沿高度大于距器底,转折处无棱,内壁弧底。通高:3.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4厘米,壁厚:0.4—0.6厘米。

5件。器型比较接近,基本上都是侈口,平折沿尖圆唇;短颈,圆鼓腹,平底;轮制,可见轮痕。M5:5(图3,7;图版6),泥质灰陶,质硬。溜肩,下腹斜收至底,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腹中部。无釉。肩部及腹部外壁以方格纹为地纹,以圆形几何印纹作为主纹(圆圈内为双线井字形),腹部饰四道凹弦纹。通高:23.6厘米,口径:16.5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5厘米,壁厚:0.5—1.1厘米。M5:6(图3,8),泥质红黄陶,质软。弧肩,下腹略斜,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腹中部;无釉。肩部及腹部外壁以方格纹为地纹,以圆形几何印纹作为主纹(圆圈内为十字格内饰点纹),腹部饰三道凹弦纹。通高:23.7厘米,口径:15.3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6.4厘米,壁厚:0.8—1.1厘米。M5:7(图3,9),泥质灰陶,质硬。略侈口,口不平,短平折沿,溜肩,器身最大直径靠上,平底略内凹。外壁红黄色陶衣,施釉,釉层多已脱落,残留釉痕呈褐绿色。肩部及腹部外壁饰方格纹。腹部饰二道凹弦纹。通高:11.8厘米,口径:10.3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8厘米, 壁 厚: 0.3—0.5厘 米。 M5:8(图3,10),泥质灰陶,质硬。溜肩,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腹中部。通体施釉,釉层多已脱落,残留釉痕呈酱褐色或黑褐色。肩部及腹部外壁饰方格纹。腹部饰二道凹弦纹。通高:13厘米,口径:10.7厘米,腹径:14.8厘米,底径:9.4厘米,壁厚:0.5—1厘米。M5:9(图3,11;图版7),泥质灰陶,质硬。略侈口,短平沿,溜肩,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腹中部,底部粗糙有支烧痕迹。外壁红黄色陶衣,施釉,釉层多已脱落,残留釉痕呈褐色。肩部及腹部外壁以方格纹为地纹。腹部饰二道凹弦纹。通高:12.3厘米,口径:10.6厘米,腹径:13.5厘米,底径:7厘米,壁厚:0.5—0.8厘米。

图版6 M5:5陶罐

图版7 M5:9陶罐

三、2018GXSM7发掘情况

(一)墓葬形制

M7(图5),位于发掘区北部,M4和M5南部,墓口距现地表深约1米,地表原系混凝土地面及垫土,清表后即发现该墓墓口。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北偏西5°。墓坑长约3.15米、宽约0.88—0.96米,北部比南部略窄,深约0.32—0.34米。墓内填土为黑褐色砂质黏土夹杂红黄色山岗土,土质较疏松,填土无明显分层;出土器物共9件(套)。

图5 2018GXSM7平面、剖面图

(二)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共9件(套),均为陶器,器类有陶罐、陶三足罐、陶碗等,分布在墓葬底部北端。

6件。M7:1(图6,1),泥质红黄陶,质硬。口微敞,近直口,方圆唇,束颈、溜肩,扁鼓腹,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腹中部,下腹部及近底处有两道凹槽,有棱凸,平底。轮制,可见轮痕,器底有明显切割痕。腹部饰二道凹弦纹。通高:6.9厘米,口径:6.5厘米,腹径:9.7厘米,底径:4.4厘米,壁厚:0.2—0.5厘米。

图6 2018GXSM7、M12出土器物

M7:2(图6,2;图版8),泥质红黄陶,质软。敛口,尖圆唇,扁鼓腹,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腹中部,平底;内壁底抹平形成台面。通高:7厘米,口径:6.9厘米,腹径:11.7厘米,底径:4.1厘米,壁厚:0.2—0.5厘米。

图版8 M7:2陶罐

M7:3(图6,3;图版9),泥质红黄陶,质地较硬。侈口,近直口,方唇,束颈,溜肩,扁鼓腹,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腹中部,下腹斜直,有浅棱,平底。内壁底抹平有凹痕和中间凸块。轮制,可见轮痕。外壁施釉,残留黑褐色釉痕。通高:6.5厘米,口径:6.7厘米,腹径:9.5厘米,底径:5厘米,壁厚:0.3—0.5厘米。

图版9 M7:3陶罐

M7:5(图6,5),泥质灰陶,质硬。敞口,短平沿,尖圆唇,短颈,溜肩,圆鼓腹,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腹中部,平底。轮制,可见轮痕。肩部及腹部外壁以方格纹为地纹,以圆形几何拍印纹作为主纹。腹部饰四道凹弦纹。通高:20.7厘米,口径:16.2厘米,腹径:22.4厘米,底径:12.2厘米,壁厚:0.5—0.7厘米。

M7:6(图6,6),泥质红黄陶,质软,残碎,从上腹及口沿看应该是小陶罐。敛口,斜折沿,圆唇,微鼓腹。M7:7,泥质红黄陶,质软,残碎严重,无法修复。

1件。M7:4(图6,4),泥质灰陶,质硬。敛口,短直沿,尖圆唇,鼓肩,垂腹,器身最大直径位于腹下部,近平底,三短扁足。轮制,可见轮痕。腹部饰细弦纹。通高:8.1厘米,口径:5.3厘米,腹径:10.4厘米,壁厚:0.2—0.4厘米,足高:1.8厘米。

碗2件。M7:8(图6,7),泥质灰陶,质硬。直口,方唇,折腹,上腹较直,下腹斜收,平底内凹。轮制,可见清晰轮痕,底部可见明显螺旋形切割痕。外壁施釉,残留黑褐色釉痕。内壁有滴釉现象,滴釉处釉色呈褐绿色。上下腹颜色不同,可能是叠烧形成的。折腹位置距口沿高度大于距器底,转折处无棱,内壁弧底,有抹平形成的台面。通高:4厘米,口径:9.5厘米,腹径:8.4,底径:4.7厘米,壁厚:0.4—0.6厘米。M7:9(图6,8),泥质红黄陶,质硬。近直口,方唇,折腹,上腹较直,下腹斜收,平底内凹。轮制,可见清晰轮痕,底部可见明显螺旋形切割痕。通体施釉,外壁残留褐色釉痕。折腹位置距口沿高度等于距器底,转折处有棱,内壁平底,有抹平形成的台面。通高:3.5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3.8厘米,壁厚:0.4—0.6厘米。

四、2018GXSM12发掘情况

(一)墓葬形制

图7 M12清理出器物45°平面照片

M12(图8),位于发掘区西南角,墓口距现地表深约1米,地表原系混凝土地面及垫土,清表后即发现该墓墓口。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北偏东3°。墓坑长约3.78米、宽1.76-1.88米、深0.48—0.68米。墓室由生土二层台和腰坑组成。距墓口深0.18—0.38米可见生土二层台,南部没有发现生土二层台;二层台北部宽约0.26米、西部宽约0.24—0.3米、东部宽约0.26—0.38米,高约0.28—0.32米。腰坑位于墓底中部,口径约0.68米,深约0.52米,内置陶瓮。出土器物共8件(套)。

图8 2018GXSM12平面、剖面图

(二)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共8件(套),均为陶器,器类有陶碗、陶罐、陶瓮和陶盒等,分布在墓葬南端,其中陶瓮在墓葬中部腰坑内。

6件。均上腹斜直,下腹斜收,折腹处均有棱;平底略内凹;均为轮制,可见清晰轮痕,底部可见明显螺旋形切割痕;通体施釉,大部已经脱落,外壁只残留斑驳黑褐色釉痕。M12:1(图6,9;图版10),泥质红黄陶,质硬。微侈口,近直沿,圆唇略内卷,上腹较直有浅凹痕。器底有一道弧形凹槽。折腹位置距口沿高度小于距器底,内壁弧底。通高:3.7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 4.1厘 米, 壁 厚: 0.2—0.5厘 米。M12:3(图6,11),泥质灰陶,质硬。近直口,方唇,折腹有浅棱凸,下腹斜收有缓折痕。轮制,可见清晰轮痕。折腹位置距口沿高度等于距器底,内壁平底。通高:4.2厘米,口径:9.2厘米,底径:3.8厘米,壁厚:0.2—0.8厘米。M12:4(图6,12),泥质灰陶,质硬。侈口,方唇。内壁底圜底。轮制,可见清晰轮痕。折腹位置距口沿高度等于距器底,内壁圜底。通高:4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5厘米,壁厚:0.4—0.6厘米。M12:5(图6,13),泥质灰陶,质硬。近直口,方唇。折腹位置距口沿高度大于距器底;内壁弧底,有抹平形成的浅台。通高:3.7厘米,口径:8.6厘米,底径: 3.9厘 米, 壁 厚: 0.4—0.6厘 米。M12:6(图6,14),泥质灰陶,质硬。侈口,方唇有凹痕。折腹位置距口沿高度大于距器底,内壁弧底。通高:4厘米,口径:8.8厘 米, 底 径: 4.6厘 米, 壁 厚:0.4—0.6厘 米。 M12:7(图6,15;图 版11),泥质灰陶,质硬。口微敛不平,方唇。折腹位置距口沿高度小于距器底,内壁弧底。通高:3.7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4.5厘米,壁厚:0.4—0.6厘米。

图版10 M12:1陶罐

图版11 M12:7陶碗

1件。M12:2(图6,10),泥质黄灰陶,质较软。鼓腹,平底。有盖,盖面略隆。器身及盖为轮制,腹壁内可见清晰螺旋形泥条痕迹。盖纽为手制贴附。陶坯成型后在器表刻划纹饰。器身饰弦纹,其间饰绹纹。器盖饰三组凹弦纹,其间饰三行斜行篦纹,一行“X”形篦纹。器身残高:7.9厘米,底径:14.7厘米,壁厚:0.6—0.9厘米。

1件。M12:8(图6,16),泥质灰陶,质硬,通体有密集的黑色点状焦痕。体大,敞口,短平沿,尖圆唇,短颈,鼓肩,长圆腹,器身最大直径靠上,腹局部不平,平底内凹。轮制,可见清晰轮痕。陶坯成型后在表面装饰纹饰,入窑烧制。外壁施釉,多已脱落,残留斑驳褐色釉痕。肩部及腹部外壁以方格纹为地纹,以圆形几何拍印纹作为主纹(圆形内为方格)。下腹部饰十道宽凹弦纹。通高:52.5厘米,口径:30厘米,腹径:50厘米,底径:25.3厘米,壁厚:1.4—2厘米。

五、结语

4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没有发现特殊葬式,均属于西汉早期墓葬的形制。M7与《广州汉墓》的墓1014相近,为竖穴长方形直坑墓,属于Ⅰ型2式墓。M12与《广州汉墓》的墓1025相近,在墓底中部圆形腰坑中,内置一个陶瓮,属于Ⅱ型1式墓,只是M12有二层生土台。M4、M5与《广州汉墓》的墓1105相近,属于Ⅱ型3式墓。虽然M4:1陶钵略具有战国晚期的特点;但是M4:2陶罐,却与广州华侨新村西汉墓M22:6的陶罐形态相近,属于Ⅲ式罐,属于西汉早期。M5:5陶罐、M7:5与《广州汉墓》墓1173:24形态相近,属于B类Ⅲ型罐;M5:1、M5:2的陶瓿,与广州淘金坑西汉墓M19:9形态相近。M7:2陶罐,与《广州汉墓》墓1077:13形态相近,属于Ⅰ型①式盒(报告称为陶盒);M7:1与M7:3陶罐,与《广州汉墓》墓1029:6形态相近,属于A类陶罐。M12:4陶碗与《广州汉墓》墓1128:3形态相近,属于Ⅱ型①式碗;M12:8陶瓮与《广州汉墓》墓1125:3形态相近,属于Ⅰ型瓮;与中山大学北校区医学科研楼M11:6形态相近。从随葬品器型特征判断,也表明这4座墓葬年代属于西汉早期墓葬。

4座墓葬器物组合分别为:钵+罐;瓿+盒+碗+罐;罐+三足罐+陶碗;碗+盒+瓮;符合广州地区西汉早期墓葬的组合形式,并且具有比较典型的地方特色。从随葬器物的种类及质量来看,墓主人应该是南越国时期平民。

项目负责人:邝桂荣

发掘:史雪飞、李双全、罗世聪、罗来华

整理:史雪飞、王帅

摄影:郑立华

绘图:史雪飞、蒋友双、王帅

执笔:史雪飞

注释:

[1]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考古六十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68—69.

[2]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市博物馆.广州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25.

[3]同[2]31.

[4]同[2]36.

[5]何纪生.广东发现的几座东周墓葬[J].考古,1985,4:362.

[6]麦英豪.广州华侨新村西汉墓[J].考古学报,1958,2:52.

[7]同[2]96.

[8]广州淘金坑的西汉墓[J].考古学报,1974,1:159.

[9]同[2]121.

[10]同[2]96.

[11]曹耀文.中山大学北校区医学科研楼4号项目西汉早期墓发掘简报[J].广州文博.2021:9.

[12]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广州淘金坑的西汉墓[J].考古学报,1974(1):168.

猜你喜欢

底径泥质陶罐
陶罐(外一首)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元代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鱼藻纹盆装饰浅析(中)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陶刻技法简析
值钱
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的耀州窑系青瓷碗鉴赏
自制陶罐
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达勿坪白土梁寺洼文化墓葬群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