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轨之笔,蕴藉之美:浅探小说的“诗化”艺术

2022-06-23胡敏琦 罗银飞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20期
关键词:荷花淀诗化百合花

胡敏琦 罗银飞

【联读解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中提出,“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基于此要求,从互文性角度解读《百合花》与《荷花淀》,两者构思相似,立意相近,均以舒缓自由的叙事展现宏大的历史主题,给我们别样的审美体验。通过联读“现代诗化小说双壁”,架构互文空间,设计“美从何处来——硝烟下的唯美世界、美由何处生——真善美的诗化世界、美向何处去——对照中的美学世界”三个子任务,体会诗性美的艺术表征和真善美的内在情致,引领学生从文本的外在形式走向深层意蕴。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美从何处来——硝烟下的唯美世界

1.联动战争作品,感受另类叙事

导入:两军对垒,锣鼓喧天,兵戎相见,血流成河。战争是死亡和杀戮的代名词,夹杂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亦或“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惨烈。你联想到哪部战争题材的艺术作品呢,举例说说它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通过调动对战争文学的阅读经验,学生感受其是浴血奋战的英雄赞歌,是马革裹尸的惨烈史诗,有针砭文明的理性反思、纯真人性的强烈呼唤……在回顾中感受到:诗化小说是一种另类叙事风格——以诗意之笔再现中国革命历史。

2.体味动人片段,感知越轨笔致

毫无疑问,《百合花》《荷花淀》在战争题材作品中独树一帜,皆营造了清新自然、唯美动人的唯美世界。提前设置学习任务单,学生找寻文本的唯美之处,并细细体味这些文字打动人心的原因。试图从“三要素”及语言出发,探寻小说诗化特质,以解答“诗化之美何处寻”的困惑。

明确:《百合花》以“带路护送—借被子—牺牲”为线索,串连雨后赶集、天目山拖毛竹、故乡中秋三个片段,将战争空间拉向富有生活意味的乡村空间,塑造了从年轻稚气、心地单纯、可爱腼腆的小战士蜕变为战斗英雄的“小通讯员”以及从“惜被”时的笑而不语、腼腆羞涩,到“借被”时的含蓄俏皮、深明大义,再到“献被”时的隐忍克制、疼惜痛苦的新媳妇,简单质朴却饱含浓烈的情感。《荷花淀》拉开帷幕,白洋淀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人与景的交融构成了月下编席、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的场景。以水生与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军民勤劳纯朴,挚爱家园,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承载着作者对自己生活着的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为读者构建出了情景交融的世界。

任务二  美由何处生——真善美的诗化世界

1.品评诗化语言,言有尽意无穷

提炼两个文本三个要素的共同特质,作家们不约而同对文本做了减法——淡化战争的紧张,弱化战争的残酷面。同时,在环境美、人情美等方面做了加法,人与景的交融构成了硝烟下的唯美场面。诗化小说在“三要素”的处理上,创设美好纯净的环境,塑造纯真的人物形象,淡化情节处理,即使是残酷的战争也没有削弱美感。

诗化小说唯美动人的不只是眼前的人与景,还在作者字里行间的匠心。学生对诗化小说的艺术价值认知,不应止步于三要素,更需要挖掘语言的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评其中的物象、对话、细节、用词等,体会到语言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色。通过小组讨论,试图总结出诗化小说的诗性艺术特色。

2.拨开诗化笔致,直击人生本真

作家叶开评价《荷花淀》“当时的村庄气氛和背景,都极其不适宜进行诗情画意的描摹。这种描写,给我带来了一种极其矛盾的理解:要么这个村庄是山水田园诗里和平的世界,要么作者认为战争是‘美好’的。这是一种极其不协调的气氛……”用诗化笔调呈现战争,是否会淡化战争的血腥与残酷?

若《百合花》《荷花淀》书写女人们承受的灾难和痛苦,或战士们伤亡惨重,诗化小说的情调将会是低沉的,小说也可能失去了浪漫情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拓展相应的战争文学小说,参看《战争与和平》([俄国]列夫·托尔斯泰)、《飘》([美国]玛格丽特·米切尔)、《永别了,武器》[美国]海明威、《静静的顿河》([苏联]肖洛霍夫)等作品,思考诗化表征与厚重主题间“矛盾”的艺术处理。不难得出:真正优秀的战争题材作品,必然不是直面战争的残酷,而是以战争为底色,找寻人生的意义,探讨人类的生存和人性的本质。

3.独辟另类文风,把握边缘话语

然而,《荷花淀》在发表后虽受到一时的推崇,后又因其“唯美”情调受批评。《百合花》则一再遭到退稿,理由是“感情阴暗,不能发表”,在历尽周折发表后,仍引发争议。一般战争题材作品都会写的很悲壮,但孙犁、茹志鹃作了“诗化”的处理。从解放区文学的《荷花淀》到十七年文學的《百合花》,疏离于主流革命文学之外,对于“正面描写时代的巨大斗争生活”有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难以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颇耐人寻味的是,这也正是小说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备受读者青睐。

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断壁残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一切都是那么清新,美丽,充满着诗情画意。两位作家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战地的自然风光和家乡的风俗画卷,凝聚隽永的抒情意味。

任务三 美向何处去——对照中的美学世界

1.深谙对照原则,凸显矛盾张力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提出美丑对照原则:丑存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丑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无独有偶,我国清代巨擘王夫之提及“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

2.溯源诗化小说,推荐阅读书目

诗化小说的主题是多样的,战争只是诗化小说的一个子题。认识到此类小说的写作风格与文学价值,能对其它同风格文学作品的阅读提供借鉴意义。如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雷达评价:“富于诗性的小说,总是那种既让我们看清了脚下的泥泞,又令我们展望闪烁不定的星斗,且能唤起无尽的遐想和追问。”推荐阅读废名的《桥》《莫须有先生传》;沈从文的《看虹录》《摘星录》;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徜徉于诗化小说的艺术殿堂中,去感受文字温厚的力量,去触摸灵魂充盈的深度,“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

猜你喜欢

荷花淀诗化百合花
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
百合花
探究“水生嫂无名现象”的普泛性
湖畔派与中国“荷花淀”派生态观之比较
漂亮的百合花
《荷花淀》情节构思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