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秘礼物, 要不要?

2022-06-23黄珊珊

中学生博览 2022年8期
关键词:上台玩儿道理

黄珊珊

“神秘礼物”是我最近在心理课堂上的一个活动。

把“礼物”放在盒子内,想要用“礼物”的同学请举手。当然,这时候会有不少同学举起了手,毕竟是礼物,在枯燥的初三学习中至少也是个调剂。

当我说:“不管等下打开盒子以后,你看到的是什么,都必须吃下去。”一片噪杂的呐喊和议论后,一部分同学放下了手。接着,我继续“说明”:“这个礼物一定吃不死人,但非常有可能不怎么好吃。”又有一部分同学放下了手。“仍然想要这个礼物的同学可以直接上台来(人很多的时候通过学号确定同学)。”上台后,临到最后一步前后悔的同学仍然可以选择退出。最后,打开盒子,学生看到的东西不像是“礼物”,而是辣椒、蒜头、橘子皮之类的东西。台下的学生又是各种起哄、呐喊,这时,我请没举过手的、举手又放下的、上台的、打开盒子的同学依次分享感受和看法。

整个活动中,一直在使用“象征”和“隐喻”,通过活动外化学生的内心活动。“礼物”象征学生想要的结果(好的成绩、好人缘等)。“礼物”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你在追求它、想要获得它的过程并不知道“结果”如何。这个礼物究竟是什么?能吃吗?好吃吗?活动不能只是热闹一下,笑一下就过去了,关键在于教师的提问和对学生观点的回应。每次提问,我都会预设一些学生的回应,但多次施教下来,学生带给我的思考远远多于预设。

提问一: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愿意要这个“礼物”呢?

学生的回应:不敢;我有点儿慌,担心吃到不能吃的;我很懒,懒得上台;我吃饱了,吃不下任何东西了;就是不想吃,不想参与;我想先观望看看别人吃;那么多人举手,反正也轮不到我,就不去分一杯羹了吧。

提问二:你为什么愿意要这个“礼物”呢?

就试一试呗;豁出去了;要玩儿就玩儿大的、刺激些的;我很好奇;反正吃不死人;坐下面看没意思,我要上台试一试。

提问三:(当学生打开盒子后)对于这个“礼物”,你怎么看?后悔刚刚的决定吗?

台下的同学:老师没选我去打开,我赚翻了;幸灾乐祸,觉得她(打开礼物的同学)真惨;我也想要,我爱吃辣椒。

台上的同学:好吧,有点儿失望,但没关系;当然不后悔,上都上台了。

第一轮分享完之后,我继续做了一个延伸活动,又拿出另外一个神秘盒子。很多学生会遗憾自己在上一个“礼物”时的不勇敢、无行动,面对新的机会,是否愿意行动起来呢?活动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的确会比之前更加果敢,立刻冲上讲台,“已经错过一次机会了,无论如何都要把握住,不管里面是什么东西,都要试一试”“感觉非常好玩儿,我想自己试一试,即使不好吃,也坦然接受”。也有些同学即使很想要,还是选择观望。

第二轮,我放在盒子中的“礼物”和第一次一样,甚至更“差”。这里的设置其实是想要延续现实生活中的“接二连三”的挫败。“已经有了第一轮‘那样的’礼物,这次应该是好的东西”,学生往往有这样的期待,“上次考差,这次应该会好点儿吧”。

两轮之后,让两位“幸运儿”当着同学们的面吃掉礼物。一般这个时候,会有同学能发现我的“小设置”。我在两个礼物上都写了字,一个是“一颗糖”,另一个是“免写作业”。学生听到后,会更加激动,尤其是听到“免写作业”,几乎异口同声“哇哦”。但当我询问“免写作业”是好事,还是不好的事呢?学生的反应却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反而是更多的同学说“不好的事”。整个活动旨在说明两个“道理”:

每个人都想“成功”,内心都有想要的东西,在想要的同时也害怕要不到。就拿中考来说,学生想要考好,但也害怕考差。“想考好”和“怕考差”,“想要成功”和“害怕失败”是每个人内心都会有的两种声音,只是孰强孰弱。在活动中,学生所说的“试一试、挑战一下、很刺激、要玩儿就玩儿一个大的”就是“想要成功”的表现;而“有点儿慌、不想试、懒惰、害怕”等是“害怕失败”的表现。“想要成功”让我们更有动力,“害怕失败”让我们不断退缩,畏首畏尾,自我设阻。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前者多于后者,不断觉察和调整。我会让学生在“☆☆☆☆☆☆☆☆☆☆”中分别涂黑当前自己“想要成功”和“害怕失败”所占的比重,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相信结果是好的”能让我们提升“追求成功”的动机。在活动中,相信老师带来的“礼物”是“好”的;在生活中,相信努力和追求的结果是“好”的。“礼物”虽然本身充满不确定性,可能追求和争取“礼物”的过程比“礼物”本身更可贵。在课堂中,台上的学生因为真切体验了拆礼物和吃礼物的过程,感受会更真切。生活比课堂复杂,在拆“生活的礼物”的过程中,认真参与其中的人收获会更大。而且,很多时候事情的性质和意义需要我们深入、冷静地思考。正如我在课堂中设置的“免写作业”,它究竟是不是好事呢?学生的回应已经说明这是一个需要辨证去看的问题。任何“礼物”,任何想要的东西,同时都伴随着享受礼物“好的一面”,接纳“不好的一面”。令我非常感动的是,下课后,有学生过来告诉我说:“老师,我不用免写作业,我还是按照班级要求完成。”所以,请相信结果一定是好的,所有的发生都有意义,勇敢地接纳暂时的“不好”。

单看这两个道理,学生不见得不懂,但正确的道理不一定能被内化。“道理我都懂,可我做不到”是很多学生的常态。作为教师,我们想设计出好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链接自身,在玩乐中有所思考。游戏中,少了阻抗和抵触,多的是投入和体验,道理得以内化。

作为学生,亦期待有游戏和活动的心理课堂,在轻松中感悟道理,少一些预设好的回答,多一些自然而然的领悟。教师须细致地观察学生的生活,觉察他们的内在冲突,设计游戏活动,用游戏的过程隐喻现实,与学生的冲突一一对应。正如“神秘礼物”代表不确定性,“要或不要”代表面对不确定性的态度和行动,那么,要敢于面对不确定性的道理早已融入游戲的每一步抉择中去了。

编辑/王语嫣

猜你喜欢

上台玩儿道理
快看
玩儿
色彩玩儿起来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上台说汉服
班长上台(节选)
意外收获
还远着呢
道理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