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医生马海德为何投身中国革命

2022-06-23王婉如

党史纵览 2022年6期
关键词:宋庆龄斯诺红军

王婉如

2021年9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斯诺、马海德、路易·艾黎等国际友人的亲属,向那些曾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宝贵贡献的国际友人致以深切缅怀。

信中提到的国际友人马海德出生于美国,原名沙菲克·乔治·海德姆,1933年来华从事医疗工作。1934年11月,他与宋庆龄相识,随后协助中共地下党开展革命活动。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他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起冲破重重封锁,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经过走访和考察,马海德决定加入红军,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中国革命。从此,这位美国医生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外国人,为何会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来到中国,扎根陕北,又是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了解中国社会状况,同情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

1933年9月5日,马海德与两位同窗好友抵达上海。他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了解中国社会;二是在上海行医,考察热带病。在取得行医资格后,他们于1934年初在上海九江路10号的大陆银行大厦内开设了诊所。同时,他们还在同仁医院和仁济医院等慈善医院里工作。在工作中,马海德发现病人们被送到医院时,往往已病入膏肓。医生们虽然技术熟练、善于用药,手术也做得很出色,但大多数病人还是因为体弱病重而死去。他渐渐地感到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战乱、饥饿、瘟疫,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目睹悲惨的社会状况,马海德不禁联想到自己儿时的贫困生活。他来自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早年全家感染流感,幸得一位老医生的救治才让他们渡过难关。这位老医生的善举为他埋下了梦想的种子,他立志成为一名正直、善良的医生。成为职业医生后,马海德竭尽全力救治每一名病人。然而,面对中国大量的无助的病人,他的心情非常沉重,不禁开始思考这些病人的情况为何如此悲惨,自己该如何帮助他们。

马海德对中国人民渐渐产生了同情,在上海从医的经历使他明白医院想要做点好事,却障碍重重,原因不是缺钱,也不是缺人,而是限于中国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

1934年秋,与马海德一同来华的好友相继返回美国,马海德却独自在上海继续从事诊所的工作。在他的住所附近,有一家德国人开的书店——瀛寰图书公司。在那里,他阅读到共产主义书籍,还结识了艾格尼丝·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在华的国际友人,通过交谈,马海德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时,通往中国革命的大门正悄然为他开启。

宋庆龄的教育和培养点燃了他的革命火种,他要求前往革命根据地

1934年11月,在史沫特莱寓所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的秘密集会上,马海德结识了自己敬仰已久的孙夫人——宋庆龄。他后来说:“从那天起,在我生命的航程上扬起了新的风帆。”宋庆龄也对这位坦率、热诚、幽默的美国小伙印象深刻,觉得只要经过引导和培养,他今后一定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在宋庆龄的关心和支持下,路易·艾黎和几位外国朋友共同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宋庆龄鼓励马海德也参与学习。在学习小组中,马海德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马列著作。当读到《共产党宣言》时,他被深深打动了,他说:“因为我的家庭是无产者家庭,一读《共产党宣言》,我就被它吸引住了,加之我在上海的见闻,我非常能懂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必要……”为了帮助大家做到理论结合实际,路易·艾黎经常给学习小组成员讲中国工农红军的斗争故事。他还告诉马海德:中国有个苏区,是共产党开创的一块新天地,无数先进人士聚集在那里,他们正在为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艰苦卓绝地战斗着。马海德渐渐对中国工农红军产生了无比崇敬之情,进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到红军中去,参加前线的革命活动。

1934年底,马海德就向宋庆龄提出想去革命根据地看看。宋庆龄没有同意,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宋慶龄与马海德认识不久,她对马海德前往根据地的目的尚不清楚;另一方面,1934年中央红军的革命遭到严重挫折,此时并不是介绍国际人士前往苏区的好时机。

此后,宋庆龄一直利用各种活动考察和培养马海德。1935年夏天,宋庆龄嘱托马海德把她的两位客人护送到一艘开往苏联的轮船上。由于马海德持有外国护照,在租界内通行无阻,他很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宋庆龄打来电话向他表示感谢。后来,马海德才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两位重要的共产党人——陈云和陈潭秋。他们二人赴苏是为了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并将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情况告知共产国际。

平时,马海德经常主动向宋庆龄汇报近期的工作情况和学习想法。在他的心目中,宋庆龄是他的革命导师,她从革命理论到革命实践上、从坚定的原则到灵活的方法给予他指导,给予他“革命的理想和力量”,指引他前进的方向。马海德曾向宋庆龄讲述在医院工作的所见所闻,诉说自己作为医生感到无能为力的苦闷。宋庆龄听后告诉马海德:中国社会贫富不均的根源问题在于社会制度,想要更准确地了解社会,就必须通过调查。而且,只有深入工厂和工人阶级,才能了解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工业十分繁荣,但糟糕的工作环境使得为谋生而挣扎的工人更加困苦,工厂事故层出不穷。在上海公共租界从事工厂劳保稽查工作的路易·艾黎发现,电镀工作对工人的伤害很大,他希望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法。宋庆龄也表示支持,她鼓励马海德和艾黎在工厂开展调查,了解上海工人阶级真实的生存情况。

1935年5月,马海德在艾黎的协助下走访了二三十家镀铬厂,对工人们的居住环境、饮食、工厂空气质量等进行考察,并参与撰写学术报告《上海镀铬业工人之卫生研究》。这篇研究成果于次年5月由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发表,8月,报告的中译文刊登在《中华医学杂志》上。这是在中国进行的第一项关于工业危害对青年工人产生影响的研究,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通过调查,马海德了解到中国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思想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正如艾黎所说:“马海德对上海这一工业城市的劳动状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从而给他不久前所获得的政治概念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随着更为深入的理论学习以及社会实践,马海德的思想有了飞跃性的提升,眼前所见令他更加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才能够真正结束这恐怖现实”。他对工人阶级产生了认同,参加革命的决心更加坚定。他说:“到中国来研究热带病,继续寻求医学救世的路是走不通的。工人的出路是反抗,社会的出路是革命,在这场斗争中我应该和中国工人站在一起。”

深入革命根据地,让他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希望和力量

1936年春,宋庆龄获得中共中央拟“邀请一位公道的记者和一名医生到陕北”的消息。6月,经宋庆龄介绍,马海德终于如愿以偿,奔赴陕北。与他同行的是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他们各自出发,在郑州火车站会合后,一起前往西安。在西安短暂停留一段时间后,他们与中共联络人员接头,奔赴当时中共中央的驻地——保安(今志丹县)。

7月9日,马海德与斯诺到达安塞白家坪,受到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周恩来还为他们拟定了陕北考察的线路和项目。7月13日,他们到达保安,在他们到达之前,中共中央就已经妥善地安排好了一切,几乎所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以及当地各界代表都站在街道上迎接他们。当晚,毛泽东步行至他们的住处看望他们,并对他们来苏区访问表示欢迎。7月14日,保安隆重举行欢迎斯诺、马海德大会,毛泽东出席并发表讲话。7月15日,毛泽东请他们到自己的窑洞里谈话,谈话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现阶段的外交政策,毛泽东对他们说:“一个独立自由的中国,对全世界将有伟大的贡献。”

由于毛泽东的作息习惯,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在晚上进行。毛泽东向他们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经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经历、中国共产党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动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方针政策,以及红军队伍中那些骁勇善战的指战员的个人事迹等,这些真实情况在当时并不被外界所知晓。

与毛泽东的谈话令马海德耳目一新,他发现自己“开始懂得中国,懂得共产主义”,他将这几次談话称为“至关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采访结束后,毛泽东鼓励斯诺和马海德走访根据地,并对马海德提出了一项特别任务:在走访过程中,考察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工作,并提出改进意见。马海德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一路上,他们访问了红军连队、地方政府、干部学校、后勤工厂和剧社,参加了连队讨论会,出席了群众大会,观看了文艺演出。他们在宁夏、甘肃前线,访问了西征途中的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采访了身经百战的红军将领,他们还随部队行动,参加了行军途中的作战演习。马海德从红军战士身上感受到一种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他们勇敢、坚强、自信,这种力量令他无比动容。同时,他不忘毛泽东的委托,以满腔的热情深入红军的各医疗单位,考察了前线后方大大小小的红军医院和门诊部。通过访问和考察,马海德接触到中国最普通的农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决定——加入红军,参加中国革命。

9月,埃德加·斯诺动身返回保安,准备回到北平后,将所见所闻撰写成书。马海德与斯诺道别,他决定跟随部队行军,参加革命。他跟随红一师师长陈赓的部队南下西(安)兰(州)公路,迎接即将走出草地结束长征的红二、红四方面军。在行军过程中,马海德同战士们朝夕相处,参与伤员医治工作,他渐渐地融入了这支队伍。

11月中旬,马海德跟随部队回到保安,将自己撰写的《视察红军卫生工作的意见书》交给了毛泽东。这份报告既肯定苏区卫生成绩,又根据实际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是第一份完整地反映苏区医疗状况的珍贵文献。毛泽东很欣赏这份实事求是的报告,并任命马海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卫生顾问。

在苏区近半年的参观考察,让马海德确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未来的光明、希望和力量,并决心为中国革命奉献一生。1936年底,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10日,他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马海德担任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驻延安的代表,协助国际和平医院建设,为建立健全抗日根据地医疗体系做了大量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争取各界对解放区的援助,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加入中国国籍,担任卫生部顾问,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与研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对于投身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马海德无怨无悔,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生活,我还是要选择这条路,这是毫无疑问的。”(题图为马海德)

(责任编辑:孔晓莉)

猜你喜欢

宋庆龄斯诺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宋庆龄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十送红军
白色恐怖下的宋庆龄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