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岳阳楼记》德译本赏析

2022-06-22袁悦

今古文创 2022年20期
关键词:岳阳楼记目的论

【摘要】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翻译都应该遵循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代表之作。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从目的论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的角度出发对《岳阳楼记》德译本进行赏析,以得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德译实践的启示。

【关键词】 目的论;《岳阳楼记》;三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0-01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0.032

一、引言

《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岳阳楼壮阔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抱负和远大理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文中范仲淹所传达的理想追求与高尚情怀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本文选取的《岳阳楼记》德译本收录自大中华文库——唐宋文选汉德对照版,由德国著名汉学家吕福克所译。笔者将以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基础,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出发,对《岳阳楼记》德译本进行赏析,希望由此能够获得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德译实践的启示,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对外传播。

二、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翻译理论,由Hans Vermeer在《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首次提出。Vermeer认为,所有翻译行为都应该遵循三条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的目的对翻译行为和译文起决定性作用,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与方法都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连贯性原则强调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也就是说译者的译文必须流畅通顺,具有可读性,使译入语读者能够顺利地阅读和理解。忠实性原则认为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不能歪曲原文的意思,其中翻译的目的以及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这三条原则中,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也是翻译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都是从属于目的原则的。

三、目的论原则下《岳阳楼记》德译本赏析

根据翻译目的论的观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本文将分别从这三项原则出发结合具体的译例对《岳阳楼记》德译本进行赏析。

(一)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根据目的原则,翻译的目的决定了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岳阳楼记》德译本由德国著名汉学家吕福克所译,其目的在于增加德语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古代汉语多以单音词为主,一词多义现象较为普遍,语言凝练,常出现省略现象。根据该语言特点,译者在翻译《岳阳楼记》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其翻译目的主要采取了意译和增译的翻译方法。

例1:衔远山,吞长江。

译文:In der Ferne erstreckt er sich bis an die Berge, er verschlingt die Wasser des Großen Stroms.

这句话主要描绘出了洞庭湖雄伟奇丽的景色。针对该句译者主要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原文中“衔”字在德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达,译者根据这句话的含义将其意译为了“sich erstrecken”,取其“延伸,伸展”之意。虽然译者这样翻译并没有完全表达出原文的形象生动,但是却符合其翻译目的,使译入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明白原文的含义。对于原文中的“长江”一词,译者也没有直接采取音译的方法将其译为“Jangtse”,而是将其意译为“die Wasser des Großen Stroms”:“壮阔河流之水”。译者这样翻译虽然未直接提及“长江”,但却能够使译入语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长江”以及“洞庭湖”流域的雄伟壮观之景,是完全符合其翻译目的的。

例2: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译文:Unermesslich scheint seine Ausdehnung, sein Ufer nicht überschaubar.

该句仅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八个字就描绘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水势,译者在翻译该句的时候,根据其翻译目的,分别采用了意译和增译的方法。原文中的“浩浩汤汤”一词在德语中并不能直接找到与之对应的表达,“浩浩汤汤”一词多形容“水势浩大”,“横”意为“宽阔”,“际”指“边际”,“涯”意为“尽头”,“横无际涯”意为“广阔无边”,译者根据这两个词的意思,在翻译的过程中用“unermesslich”:“不可估量,無法比拟”和“nicht überschaubar”:“无法一览无余”这两个形容词来描绘洞庭湖雄伟浩大,无边无际的水势,以充分表达原文之意。同时为了促进译入语读者对原文含义的理解,译者还增补了该句的主语“seine Ausdehnung”:“它的范围”和“sein Ufer”:“它的河岸”,使译文对洞庭湖美景的描绘更加具象,这样不仅贴合原文意思,而且能使译入语读者更加直观地体会洞庭湖的波澜壮阔。

例3:前人之述备矣。

译文:Andere haben den herrlichen Ausblick vom Yueyang-Turm vor mir zur Gefüge beschrieben.

在本句的翻译中,译者主要采用了增译的翻译方法,对原文的句意进行了补充。原文中的“述”是名词,意为“描述”,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名词进行了词类转换译成了动词,并采用完成时形式将其译为了“haben…beschrieben”:“描述”,同时补充了“前人”所“述”的具体内容,“ den herrlichen Ausblick vom Yueyang-Turm”:“岳阳楼的壮丽景色”用来充当动词“beschreiben”的宾语。译者这样做不仅进一步补充了原文所省略的句意,而且能够更加方便译入语读者对原文含义进行理解,符合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原文中的“备”是“很多,足够”的意思,译者在译文中用了一个名词性结构“zur Gefüge”代替,译者这样做不仅能够更加充分地表达出原文中的“充分,详尽”之意,而且能够更好地达到使译入语读者充分理解原文句意,向译入语读者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在《岳阳楼记》德译的过程中为了使德语读者充分理解原文含义,更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向德国读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译者主要采用了意译和增译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二)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强调译文要通顺流畅并且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使译入语读者能够读懂并理解。连贯性原则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即译文的语内连贯也要以翻译的目的为前提。在《岳阳楼记》的德译过程中,连贯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译者对译文的处理要符合德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

例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Ist es verwunderlich, dass der Anblick der Landschaft ganz unterschiedliche Empfindungen bei ihnen auslöste?

在該句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进行意译的同时还将原句的两个分句转换成了一个以es作为形式主语的主从复合句。德语的句子多以较长的主从复合句为主,译者这样做更加符合德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译者将原文中的动词“览”进行词类转换,变成了名词“der Anblick”:“欣赏”,并且用“der Landschaft”:“景色”做“der Anblick”的第二格形式来表示原文“览物”之意。译者这样做是完全基于德语的语法规则的,使译文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并且能够使译入语的读者通顺流畅地阅读译文并理解原文的含义。

例5: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Ach, nach wem könnte ich mich richten, wenn es solche Menschen nicht gäbe.

在翻译这句话的过程中,译者根据译入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语言使用习惯,对原文的句式结构进行了调整。“噫”是文言叹词,多表示感慨、悲痛、叹息等,译者将其译为德语中的语气词“Ach”,是符合德语表达习惯的。译者根据句意将“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成了一个由“wenn”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不仅更加符合德语的语言习惯,而且使译文更加连贯顺畅,方便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同时,原文中的“吾谁与归”是一个倒装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序进行了调整,将其译为“nach wem könnte ich mich richten”,这样使译文更加连贯,符合德语的语法规则,符合目的论所要求的连贯性原则。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以其翻译目的为前提,同时遵循连贯性原则。在《岳阳楼记》的德译过程中,译者严格遵循目的论所要求的连贯性原则,将汉语原文中的分句和短句译为德语中的主从复合句,同时对一些词进行词类转换,使德语译文更加通顺流畅,符合德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三)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含义,不能对其进行扭曲。忠实性原则也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对原文的忠实程度仍然要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例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译文:Da der See in nödlicher Richtung zur Hexenschlucht führt und fern im Süden den Xiao- und den Xiang-Fluss aufnimmt, hat es häufig Verbannte und Dichter hierher verschlagen.

原文中的“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意思是“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补充了主语“der See”,将“巫峡”和“潇湘”分别直译为“Hexenschlucht”与“den Xiao- und den Xiang-Fluss”,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的含义,符合忠实性原则。原文中“迁客”多指“遭贬斥放逐之人”或指“迁移客居到某地或放逐客居于某地”,此处译者将其译为“Verbannte”:“被放逐者,被流放者”,是忠实于原文含义的。原文中的“骚人”狭义为“多愁善感的诗人”,也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该词来源于战国时屈原所做的《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在翻译此词时,译者并没有按照其字面意义采取直译的方式,而是用意译的方法将其译为“Dichter”:“诗人,作家”。译者这样做不仅忠实了原文的含义,而且符合译者的翻译目的,使译入语读者更加理解原文的含义,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例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Sie konnten in prächtigen Gebäuden wohnen und sich dabei um ihr Volk sorgen; sie konnten fern vom Hofe an Flüssen und Seen hausen und dabei um ihren Herrscher bangen.

第一句中的“居”意思是“居于,处在”,“庙”是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堂”指的是“高大的房子”,这里的“庙堂”指代“朝廷”,“居庙堂之高”的意思是“在朝廷做官的时候”。译者将其理解为“居住在华丽的建筑中”,有失偏颇。“江湖”本义指“河流,湖泊”,后引申为“远离朝廷和统治者的民间”,此处指的是“不在朝廷做官”。译者将其译为“Flüssen und Seen”:“河流与湖泊”,此处译者仅仅译出了“江湖”一词的本义,并未能将其引申义以及其在原文中所表示的含义表达出来。由于中德两国的文化差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未能完全理解“居”“庙堂”“江湖”等词语的隐含义,所以导致译者所创造的译文未能完全表达出原文的含义,这与目的论要求的忠实于原文略有出入。

忠实性原则要以翻译的目的为前提,译者要忠实原文含义以符合其翻译目的。在《岳阳楼记》德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透彻认识,所以译者所创造的德语译文在某些地方可能与汉语原文的含义存在一些差异,与目的论所要求的忠实性原则存在一些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为了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含义,译者在翻译的准备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源语文化知识,帮助译入语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意义。

四、结语

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出发对《岳阳楼记》德译本进行赏析。由此可以看出,吕福克先生在对《岳阳楼记》进行德译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意译、增译的翻译方法以达到其翻译目的,同时为了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根据德语的语法规则和语言表达习惯他将原文中的一些分句译成了主从复合句,并进行了词类转换。但是由于译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充分,在翻译某些具有隐含意义的词的时候未能完全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目的论及其三原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德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其翻译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同时译者的译文要兼顾语内连贯的标准,使译入语读者能够读懂并且理解原文的含义。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忠实于原文,这要求译者在译前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原文的含义,并且创造出忠实于原文含义的译文,更好地向译入语读者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张越,张凌.罗经国《岳阳楼记》英译版本赏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11):50-52.

[4]李琼,方莹.目的论视角下《醉翁亭记》英译本赏析[J].海外英语,2019,(19):143-144.

作者简介:

袁悦,女,河南开封人,辽宁省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

猜你喜欢

岳阳楼记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拥有一种“超能力”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浅析初中文言文教学
试评《岳阳楼记》作者的政治抱负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
基于语料库的《岳阳楼记》英译本译者风格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的习语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岳阳楼记》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