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DR Gs 角度分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某神经中心的影响

2022-06-21黎晓雨周翔陈屹

智慧健康 2022年8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神经医疗

黎晓雨,周翔,陈屹

(1.西南医科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2.乐山市人民医院 质控科,四川 乐山614000 )

0 引言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其爆发的原因主要由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职业及食物中毒和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以及自然和社会因素交互影响所导致,其发展进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1]。2020年1月,全国各省份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2]。该事件已对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医院各项诊疗活动及运营首当其冲[3-5]。随着本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渐稳定,我国开始进入“后疫情时代”,其特点在于:疫情不会完全消失,偶尔可能小规模暴发,且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较长[6-7]。深入分析疫情对医疗活动所带来的挑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是“后疫情时代”抗疫常态化机制下保证医疗技术发展、提升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重点。

神经中心诊治的疾病以脑血管疾病为主。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脑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位病因,远高于美英日等一些发达国家[8]。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以出院患者信息为依托,综合了患者主要诊断、主要治疗方式以及年龄、并发症、伴随疾病等个体特征,把医院对患者的诊治进行统一标化,为医院间、专科间、医师间医疗服务 提供了统一的对标数据,实现不同医疗主体之间医疗质量、服务效率、医疗安全等方面的量化比较。本文拟从DRGs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某三甲医院神经中心运行的影响,并探讨应对策略,对神经中心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模式中继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于四川省卫生统计直报系统调取某三甲医院神经中心(包括A1、A2、A33个病区)疫情后(2020年2月-2020年11月)与疫情前同期(2019年2月-2019年11月)出院患者病案首页信息。收集DRGs、病例组合指数(case-mix index,CMI)、总权重、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低风险死亡率、下级医疗机构转入率、低风险死亡率下降等数据。从医疗能力、服务效率、费用控制、质量安全等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该神经中心运营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1.2 统计学方法

运用医院DRGs服务系统为平台对相关病例分组,从系统导出数据后,通过EXCEL(2019)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前后神经中心医疗能力比较

该神经中心3个病区的入组病案数、DRGs 总权重疫情后较疫情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CMI值:A3疫情后较疫情前有所增加,A1保持不变,A2有所降低,DRGs组数:疫情后三个病区较疫情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见表1。

表1 疫情前后神经中心医疗能力比较

2.2 疫情前后神经中心服务效率比较

时间消耗指 数:A3疫情后较疫情前增加;A1、A2疫情后较疫情前降低。费用消耗指数:疫情后3个科室均较疫情前下降,见表2。

表2 疫情前后神经中心服务效率比较

2.3 疫情前后神经中心绩效指标比较

平均住院日:A3疫情后较疫情前升高,A1、A2均较疫情前降低。入组平均费用:A3疫情后较疫情前稍增加,A1、A2较疫情前降低。平均药品费用:A2疫情后较疫情前降低,A1、A3疫情后较疫情前升高。药品消耗指数A3疫情后较疫情前升高,A1、A2较疫情后较疫情前降低,见表3。

表3 疫情前后神经中心绩效指标比较

2.4 疫情前后神经中心质量安全及其他指标比较

疫情后神经中心所有科室下级医疗机构转入率均较疫情前明显下降。疫情后A1低风险死亡率较疫情前下降,见表4。

表4 疫情前后神经中心质量安全及其他指标比较

3 讨论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医院及其各科室的运营、诊疗活动、学科发展、日常工作流程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DRGs从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效率、质量与安全3个维度评价医疗单位运行情况,它是国家探索医疗制度改革,包括考核机制改革、医疗费用改革等的重点方向。因此,从DRGs角度分析疫情对医疗主体的影响并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医疗能力方面,虽然疫情的影响是深远的,但由于疫情暴发后神经中心人员结构保持稳定,医疗骨干力量无改变,故预计医疗能力不会有大的改变,这一点在中心的CMI值和DRGs组数上能得到体现。该院神经中心CMI值和DRGs组数在疫情期间保持了稳定,并取得了一定的上升,表明其诊疗疾病范围和诊疗技术水平仍保持较好的状态。但疫情后中心总权重较疫情前同期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入组病案数的下降,其体现出了疫情后该中心业务量的下降。防疫常态化下,大量患者为了配合抗疫,自行减少来院就诊;同时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及疫情给人员流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多的患者选择就地就医,使得上转病例减少,跨区域就诊病例减少,使该中心原本具有的品牌效应和区域医疗中心的虹吸效应减弱,导致中心就诊病例减少,最终导致在DRGs组数和CMI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总权重较疫情前降低。可能的应对措施:①后疫情时代 在严格落实防疫制度的前提下,中心要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增强业务能力,提高对疑难病例的诊治能力,吸引难、危、重症患者前来就医,在疫情条件下继续发挥和巩固区域龙头医疗机构的作用和地位[9];②借助区域医疗中心在设备、场地、人员上的优势,设立缓冲病房、缓冲手术室、缓冲检查室等方式保障脑卒中等急危病例绿色通道畅通,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10];③开通网络医院,进行网络远程接诊、会诊,及时发现并吸引符合指征的患者前来就诊也是避免业务量下降的有效办法[11]。

服务效率方面,疫情给医院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疫情期间各级部门均制定了控制人员聚焦等相关政策,落实到医院必然要求控制病房人员数量,为了在不增加病房人员的情况下,保障病人应入尽入,得到应有的诊治,医疗机构需要尽可能加快周转,提高效率。这一点通过时间消耗指数的下降可以得出。可能的应对措施:①与上、下级医疗机构统筹协调,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实现“合适的病人在合适的地方得到合适的治疗”,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②设立缓冲病房、缓冲手术室、缓冲检查室等也是避免因等待“核酸筛查”所致诊疗延后的有效方法[10];③医院应当进一步优化救治流程,缩短术前等待日、检查等待日等,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服务效率,在为患者创造安全的就医环境,保障防疫政策落实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好、更高效的医疗服务[9]。

质量与安全方面,低风险死亡率在疫情前后无明显变化,可能原因在于该中心内、外科相结合的MDT诊疗模式,优化医疗结构,加之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将疫情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可能的应对措施:①疫情防控常态化无疑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给医务人员带来了额外的精神、心理压力,医疗机构需合理人员调度、适当心理监测和疏导,落实抗疫的同时为医务人员保驾护航,创造有利于“质量安全”的工作环境与条件[9,12];②通过立缓冲病房、缓冲手术室、缓冲检查室等方式确保危、急、重症绿色通道的完整畅通[8]。

绩效指标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患者入院要常规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发热等患者需要进行CT检查,导致患者的治疗费用较前增加。为了减少患者来院就诊的次数,疫情期间患者出院带药较疫情前更多,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平均药品费用及药品消耗指数。使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控费压力。应可能的对措施:①随着疫苗的使用、检测技术的改进,促进相关收费价格降低;②医保机构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减轻医院及患者的费用负担;③医院内部则需加强管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节约开支、减少浪费[13]。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导致上述疫情前后数据变化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本 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仅是众多因素之一,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疫情前后DRGs数据的变化,思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给医疗机构带来的影响并制定对策;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医疗机构的影响范围可能不止上述内容,更多其他领域的影响尚需进一步 研究分析;③针对疫情疫情影响所制定的应对策略可能还不够深入,其实际效果尚需实践验证。

综上所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该院神经中心的影响呈“危”“机”共存的状态,该中心应发挥专科特色和区域医疗中心的优势地位,把握政策导向,做好科学防疫,优化诊疗流程,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利益出发,则有望化“危”为“机”,在后疫情时代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高效的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神经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神经”病友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