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

2022-06-21苗长虹赵宏波张佰发

开放导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社会经济

苗长虹 赵宏波 张佰发

[摘要] 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协同推动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通过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17—2020年黄河流域8个省区和79个地市的高质量发展状态进行评价与分析,发现在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动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平稳上升,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均逐步向好。但在省域和地市尺度上,上中下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经济发展、社会保障与生态保育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匹配现象;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和省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总体上发展质量较高,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发展协同性强,但生态高质量发展水平需要提升;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协同性还需要增强。未来协同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全流域一盘棋,做好顶层设计,积极构建 “美丽生态带、活力经济带、魅力文化带”,推动开放合作,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关键词] 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   高质量发展指数   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 X22;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2)03 -0027-13

[基金项目] 马工程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2020MSJ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旅融合发展驱动黄河流域古都城市更新的机制与成效研究(42171186)。

[作者简介] 苗长虹,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地理、流域地理、黄河学;赵宏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张佰发,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地理。

引 言

黄河流域横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文明厚重,是国家重要的粮仓和农牧业基地、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内外交流通道和交通运输枢纽,但水资源十分短缺,生态本底比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生态环境保护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流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非常突出。进入新发展阶段,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只有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好新发展理念,着力破解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统筹协调好全流域、上下游和各地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着力推动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在内涵上表现为充分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因此,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和前提,高质量发展测度和评价必须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

同时,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和要求来看,高质量发展还应包括社会、生态等维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核心在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因此,高质量发展测度和评价要体现社会和生态高质量发展,重视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

目前,学术界对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和水平测度已有非常丰富的成果,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和水平测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借鉴已有的研究,基于高质量发展评价的逻辑关系,结合黄河流域的发展实际,融入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我们从经济—社会—生态高质量发展3个维度构建了多层次多目标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

二、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态势分析

(一)省域尺度高质量发展态势分析

根据上述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计算结果可知,在流域尺度,2017—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由2017年的0.387上升到2020年的0.486。

从不同维度来看,2017—2020年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维度高质量发展指数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图1),其中经济维度高质量发展指数由2017年的0.148增长至2020年的0.184,社会维度和生态维度高质量发展指数则由2017年的0.128和0.11分别增长至2020年的0.146、0.156。特别是在2019年9月黄河流域国家战略提出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最快,其次是生态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表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省域尺度看,2017—2020年黄河流域8省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在逐年提升,但省域之间仍存在差距,呈东高西低格局(表2)。山东的高质量发展指数最高,位居第1,其后依次是河南、陕西、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指数最低的省份为青海。

从经济维度看,2017—2020年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样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間特征(表3)。山东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持续保持第1位,2020年达到了0.396,其后依次是河南、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甘肃,指数最低的省份为青海。另外,从东中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距看,2017年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为青海的18.65倍,到2020年为9.65倍,表明黄河流域东中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距在逐步缩小。6AA69EA7-78F7-41AD-A996-CCD33225BBEB

从社会维度看,2017—2020年黄河流域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省域差异可分为两类(表3)。一类区域包括内蒙古和山东,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持续较高,稳居黄河流域前两位。从具体指标看,山东和内蒙古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标水平也要整体优于其他省域,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高。二类区域包括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2017—2020年以上省份的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处于变化趋势,其中河南由2017年的第6位上升为2020年的第4位,陕西由2017年的第4位下降为2020年的第5位,山西由2017年的第5位下降为2020年的第6位。总体来看,除了山东、内蒙古外,黄河流域其他省域的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差异较小,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从生态维度看,2017—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是陕西,生态高质量发展指数持续位居第1(表3)。内蒙古、河南的生态高质量发展指数位次出现下降,其中,内蒙古由2017年的第2位下降为2020年的第5位,河南由2017年的第4位下降为2020年的第6位。甘肃、青海与山西的生态高质量发展指数位次上升,其中,甘肃由2017年的第3位上升为2020年的第2位,青海由2017年的第5位上升为2020年的第3位,山西由2017年的第6位上升为2020年的第4位。从具体指标看,陕西在植被覆盖度方面指标较好,而宁夏的单位GDP的污染排放量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流域其他省份。

通过对比相同省份不同维度的高质量发展指数位次可知,黄河流域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三大功能并未实现协调发展。如山东和河南经济维度高质量发展指数多年份始终位于黄河流域8省区前两位,但两省的生态维度高质量发展指数位次较差,山东4年份平均位次为6.75,河南平均位次为5.5,经济发展与生态保育存在明显的不匹配现象。

(二)地市尺度高质量发展态势分析

1.  空间分布

从空间分布来看,2017、2020年黄河流域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东高西低特征(图2a、2b)。山东、内蒙古等省区的城市发展指数较高,甘肃、陕西与山西等省区的城市发展指数相对较低。

根据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可将所有地级市分为四个级别。一级区域主要包括青岛、郑州、西安、济南、威海、烟台等,该类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动力足;二级区域主要包括洛阳、淄博、日照、东营、太原等;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西部和南部,还包括河南、陕西、内蒙古和宁夏的部分地级市;四级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陕西、青海、甘肃,该类地区经济规模较小,发展动力相对不足。

在经济维度,2017、2020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东高西低特征(图2c、2d)。山东、河南等省内城市指数较高,甘肃、陕西与宁夏等省内城市的指数相对较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一级区域主要包括青岛、郑州、西安、济南等,该类城市经济效率高、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二级区域主要包括洛阳、淄博、日照、东营等;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豫鲁交界地区,还包括陕西、内蒙古的部分地级市;四级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陕西、甘肃、宁夏等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该类地区经济规模较小,创新能力弱。

在社会维度,2017、2020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游和下游高、中游低特征(图2e、2f)。山东半岛与河南的郑州、洛阳等城市指数较高,甘肃南部、陕西与宁夏等省域交界地区城市的指数相对较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一级区域主要包括东营、郑州、鄂尔多斯、青岛等,该类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二级区域主要包括太原、洛阳、西安等;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豫鲁和晋陕豫交界地区,还包括甘肃、内蒙古的部分地级市;四级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东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等地区,该类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低,民生设施亟须改善。

在生态维度,2017、2020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生态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中下游高、上游低特征(图2g、2h)。陕西的商洛、安康和甘肃的陇南等城市指数较高,甘肃西北部、内蒙古与宁夏等地区城市的指数相对较低。生态高质量发展指数一级区域主要包括商洛、陇南、安康、汉中等,该类城市植被覆盖率相对较高,生态治理效果显著;二级区域主要包括太原、洛阳、西安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等;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和晋陕豫交界地区,还包括陕西北部的地级市;四级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西北部、宁夏与内蒙古等地区,该类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质量亟须改善。

2. 空间集聚特征

从空间集聚特征看(图3a、3b),无论是综合指数,还是经济、社会、生态各维度指数,Moran指数均通過显著性检验,其中综合水平的Moran指数4年份平均值为0.37,经济、社会和生态Moran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33、0.58和0.4。在局域空间自相关方面,高-高类型地级市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如青岛、潍坊、淄博、济南等,说明该类地区与周边地区同为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较高的地级市;低-低类型地级市主要包括陕西、青海和甘肃的部分地级市,说明该类地区与周边地区同为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较低的地级市。黄河流域地级市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

在经济维度(图3c、3d),高-高类型地级市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以及河南焦作,说明该类地区与周边地区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较高的地级市;低-低类型地级市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宁夏和甘肃南部等,说明该类地区与周边地区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低的地级市。黄河流域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存在“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

在社会维度(图3e、3f),高-高类型地级市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以及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包头等,说明该类地区与周边地区同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较高的地级市;低-低类型地级市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宁夏和甘肃南部等省际交界区,说明该类地区与周边地区同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低的地级市,表明黄河流域地级市社会高质量发展集聚特征更加明显,省际交界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成为社会高质量发展薄弱地带。6AA69EA7-78F7-41AD-A996-CCD33225BBEB

在生态维度(图3g、3h),高-高类型地级市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南部以及甘肃东南部的陇南等,说明该类地区与周边地区同为生态高质量发展指数较高的地级市;低-低类型地级市主要分布在甘肃西北部、内蒙古的中部等地区,说明该类地区与周边地区同为生态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低的地级市。同时,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指数的空间集聚特征更加明显,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成为生态高质量发展的薄弱地带。

3. 耦合协调状况

使用经济指数、社会指数和生态指数可分别反映经济、社会和生态高质量发展状况,但并不能揭示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可使用耦合协调度反映各地市不同维度协调发展状况(图4)。2017年,处于高度耦合状态的共有9个地市,其中山东有6个高度耦合協调地市,除此之外,郑州、西安和太原均为高度耦合协调状态;较高耦合的共有24个地市,广泛分布于山东、河南两省;中度耦合地市最多共有37个,低度耦合则有9个。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耦合协调状态与2017年相似,整体上仍表现出上中下游差异现象,下游山东、河南地市多处于高度耦合和较高耦合状态,中上游地市则多为中度耦合和低度耦合。

4. 不同城市类型分析

由于城市性质和功能等级的差异,为增强可比性,本文选取黄河流域的国家和省域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进行重点分析。全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有2个分布在黄河流域,分别是郑州和西安;黄河流域的省域中心城市除各省区省会城市之外,还包括青岛这一副省级城市。为增强发展的空间均衡性,各省区也纷纷支持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或省际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如河南的洛阳,陕西的宝鸡,山西的大同、临汾、长治,山东的菏泽,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甘肃的酒泉等。同时,黄河流域作为国家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分布比较广,在79个地市中,有40个资源型城市和24个老工业基地。

首先,将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以及部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指数进行对比(图5)。可以看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郑州、西安,作为副省级城市的青岛和济南,在综合指数、经济指数、社会指数和生态指数上均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其中郑州和青岛表现更为突出,表明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郑州、西安、济南和青岛4市作为流域中心城市承担着引领发展的核心作用。太原、呼和浩特、兰州、银川和西宁为省会城市,各发展指数相对较低,其中西宁最低,表明5市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在省域副中心城市对比中,各城市差异较大,其中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洛阳和作为呼包鄂榆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鄂尔多斯各指数较高,而作为甘肃副中心城市的酒泉各指数较低,整体上仍呈现出“下游城市指数高、上游城市指数低”的发展特征。

其次,在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对比中(表4),各市发展质量各不相同。在综合发展指数方面,山东的东营和淄博两市远高于其他地市,而山西的长治发展较差;在经济指数方面,同样是东营和淄博的经济发展指数较高,濮阳和长治较低;在社会指数方面,东营2017年社会指数为0.188,而山西的晋中和长治2017年社会指数仅为0.062和0.063;在生态指数方面,各地市差异较小,2020年最高的为三门峡的0.043,最低的为石嘴山的0.028。

三、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

生态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坚持全流域一盘棋,做好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全流域的角度,统筹好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因此,要坚持全流域一盘棋的思想,从总体上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一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强国家层面的协调指导,统筹研究解决黄河流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动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跨省区的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在促进区域合作中的统筹、协调、指导和服务职能,实行重大设施统一规划、重大改革统筹推进,率先在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产业转型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做好全流域的战略谋划与布局。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布局和重点领域,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形成全流域齐抓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共同大发展的新局面。通过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对流域的水资源治理与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人口与城镇布局、产业发展与动能转换等重大问题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各区域定位,科学合理划定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规范保护开发秩序。

(二)建设流域美丽生态带,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本底

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廊道,是充满活力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水源涵养和水源补给的重要作用。同时,黄河中上游流经的黄土高原和荒漠戈壁,是世界上最大也是生态最脆弱的区域之一。此外,下游的冲积平原为人口密集的农业区,地上悬河和水资源问题突出。因此,应坚持全流域一盘棋、上下游联动的系统思维,注重问题导向、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合力建设黄河流域美丽生态带。

一是提升流域上游水源保护和涵养能力。加强上游河源区、河谷区、河套平原区和鄂尔多斯高原区的湿地和水源地保护,实施湿地恢复、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恶化退化草场治理以及水土保持等措施,注重高原植被和水源涵养林的保护。

二是抓好流域中游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加强黄土高原、汾渭盆地和太行山区等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科学合理优化淤地坝、梯田、林草措施布局,以减缓水土流失、拦减泥沙、减轻河道淤积,提升河道生态功能。加强汾河、渭河等支流的污染治理,控制排污总量,削减排放强度,改善水体质量。6AA69EA7-78F7-41AD-A996-CCD33225BBEB

三是加强滩区综合治理,化解人与水、水与地的矛盾。合理划定滩区的行洪和生态空间,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保护黄河的岁岁安澜。规范滩区居民生产生活空间,有序推进滩区的变迁安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推动节水、土壤改良和农业特色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四是加强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系统,开展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价,加强河口湿地修复与保护,建立并完善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法制和补偿体系。优化和节约利用水资源,增加湿地人工补水。提升三角洲生存环境适宜性,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丰富鸟类和植被等生物多样性。

(三)建设流域活力经济带,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体系

一是打造以中心城市為中心、城市群和重点开发区域为支撑、重要交通通道为辐射轴带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构筑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网络体系。加快郑州、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强化面向中西部地区的综合服务和对外交往功能,着力构建区域经济中心、科创中心、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提升青岛、济南在黄河流域下游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兰州、西宁、太原、银川、呼和浩特等省域中心功能,发挥流域其他中小城市的战略支点作用,形成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相互支撑互动发展的格局。提升中原、关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呼包鄂榆、山西中部等沿线城市群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发展西宁—海东、兰州—白银、西安、郑州、洛阳、太原、呼和浩特、济南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路桥高速铁路,打造西宁—兰州—西安—郑州发展轴,形成联结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发展轴线。依托济青高铁、济太高铁,加快建设太银高铁、济南—滨州—东营高速(城际)铁路,打造银川—太原—石家庄—济南—滨州—东营发展轴,形成联结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东中西部的北部发展轴线,推动上下游联动发展。加快发展郑州—济南发展轴线和包头—鄂尔多斯—榆林—延安—铜川—西安发展轴两条南北轴带,推动左右岸联动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挺起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脊梁”。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现代食品制造等产业,提高园区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水平。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现代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化工、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会展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推动青岛、郑州、西安、兰州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依托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国家高技术服务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科技咨询、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四)建设魅力文化带,凝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黄河流域作为世界上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分布着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应充分挖掘整合黄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建设魅力文化带,构筑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是保护好黄河文化遗产。积极开展黄河流域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普查工作,建设黄河流域文化遗产项目库和抢救性调查及保护项目,系统保护好黄河文化遗产。如加强对流域的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历史文化名城(古街区、古村古镇)以及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文化遗产的调查普查,加强保护力度,延续黄河历史文脉。

二是挖掘黄河文化资源,阐述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支持具有独特艺术成就、代表性强、影响力大和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争取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博物馆、展览、媒体网络、课堂等多种渠道,讲好建筑、遗址、风俗、节庆、礼仪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阐释其时代价值,以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加强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强红色物态文化、红色行为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红色制度文化传承和升华,形成激励沿岸人民在新时期继续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支柱。整合黄河文明的核心思想和优秀成分,打造黄河文化话语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黄河文化价值体系,以创新黄河文化。

三是推动黄河流域文旅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文旅产业,构建具有地域连续性的黄河旅游文化黄金带。整合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文化资源要素,统筹考虑上中下游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下游齐鲁旅游文化区、中游中原农耕文明旅游文化区和上游多样化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区,加快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文化亚区及重点旅游文化走廊,构建沿黄地区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体验区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集聚区。深挖黄河文明的文化内涵,建立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文化浓郁的高品质文旅融合型特色小镇,建设一批集休闲度假、文化创意、康体养生、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推出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主题文化旅游线路,推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如生态廊道观光游、草原湿地体验游、高原盆地荒漠戈壁特色游、古都古城游、红色文化学习教育游、农耕文化以及传统民俗体验游等。搭建文旅融合平台,充分利用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媒体等,策划和培育先进的文旅项目,将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优势和特色转化为旅游发展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促进传统文化的活化和产业化。

(五)推动开放合作,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6AA69EA7-78F7-41AD-A996-CCD33225BBEB

一是推动高水平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各类产业园区,积极对接东部沿海和发达国家,引资引智相结合,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资源、农业、装备制造、科技、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企业、产品、技术、标准、品牌、装备和劳务“走出去”。强化青岛、烟台海上战略支点作用,加强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开放作用,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向西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合作,建设内蒙古联通俄蒙向北开放窗口。依托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建设航空港、国际陆港等平台,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开放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依托电子口岸,建设集申报、监管、物流及金融等政务和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单一窗口平台。

二是深化流域合作分工,推动区域联动发展。进一步推动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兰州—西宁城市群等区域增长极在产业布局、要素配置、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协作,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加强产业统筹协调,完善上中下游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实现产业合理对接、错位发展。深化科技创新要素合作,围绕黄河流域重点领域开展协同攻关,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和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有序流动。依托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文化交流与配套设施建设,强化上中下游区域间文化资源协作,共同推动全流域文旅产业发展。加强省际交界地区协作,推动青海、甘肃、内蒙古等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引导陕西、宁夏、山西等中游地区统筹资源型产业合理布局。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产业合作,打造中西部地区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探索跨区域经济协作、产业分工、利益共享等新机制。推动豫鲁毗邻地区在新兴产业、环境治理、滩区发展等方面合作,健全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开放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敏纳,蔡舒,覃成林.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态势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3):379-383+419.

[2] 张佰发,苗长虹.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J].资源科学,2020,42(3):460-473.

[3] 李梦程,王成新,刘海猛,等.黄河流域城市发展质量评价与空间联系网络特征[J].经济地理,2021,41(12):84-93.

[4] 黄贤金,陈逸,赵雲泰,等.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研究——基于国土开发强度视角[J].地理研究,2021,40(6):1554-1564.

[5] 陆大道,孙东琪.黄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地理学报,2019,74(12):2431-2436.

[6] 杨永春,张旭东,穆焱杰,等.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及关键对策[J].经济地理,2020,40(6):9-20.

[7] 汪芳,安黎哲,党安荣,等.黄河流域人地耦合与可持续人居环境[J].地理研究,2020,39(8):1707-1724.

[8] 周蓓蓓,欧向军,李自鹏,等.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0,36(11):1239-1245.

[9] 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35(7):1-7.

[10] 秦华,任保平.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37(6):26-37.

[11] 陈志刚,姚娟.环境规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资本利用的空间关系——以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2):277-290.

[12] 张中良,牛木川.长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测算与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22,38(2):59-66+74.

[13] 崔盼盼,赵媛,夏四友,等.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耦合特征[J].经济地理,2020,40(5):49-57+80.

[14] 马海涛,徐楦钫.黄河流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估与空间格局分异[J].经济地理,2020,40(4):11-18.

[15] 任保平,付雅梅,杨羽宸.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及路径选择[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1):89-99.

[16] 董会忠,韩沅刚.复合生态系统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以黄河流域7大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2021,36(6):96-107.

[17] 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18] 马艳梅,吴玉鸣,吴柏钧.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基于熵值法和象限图法[J].经济地理,2015,35(6):47-53.

[19]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20]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等.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4):11-18.

[21] 劉涛,曹广忠.城市规模的空间聚散与中心城市影响力——基于中国637个城市空间自相关的实证[J].地理研究,2012,31(7):1317-1327.6AA69EA7-78F7-41AD-A996-CCD33225BBEB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Trinity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in 8 Provinces and 79 Cities

Miao Changhong, Zhao Hongbo, Zhang baifa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n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of Henan Provi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Abstract: To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it is necessary to coordinate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By constructing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y, and evaluating and analyz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atus of 8 provinces and 79 citie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rom 2017 to 2020.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driven by major national strategi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as risen steadily, and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y of the basin have gradually improved. However, at the provincial and prefecture-level scal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s of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there is an obvious mismatch between the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national central cities, sub-provincial cities and provincial central cities, Provincial sub-center cities generally have high development q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synergy between economy and society is strong, but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addition,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old industrial base cities have achieved certai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fective, but the synergy between the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y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o joint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plan the top-level design, actively build a “beautiful ecological belt, a dynamic economic belt, and a charming cultural belt”, promote open cooperation, and release new momentum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nomic-Social-Ecological Integrati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dex; Yellow River Basin

(收稿日期:2022-05-03   責任编辑:罗建邦)6AA69EA7-78F7-41AD-A996-CCD33225BBEB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社会经济
1961—2019年黄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黄河流域需要更多“冬枣式”农业——关于大荔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