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格局下绍兴城市能级现状及提升建议

2022-06-20严皎婕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能级双循环绍兴

□文/严皎婕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绍兴)

[提要] 城市能级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依托,城市能级的提升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绍兴为例,确定杭州、宁波等五个城市作为绍兴城市能级评述的对标城市,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对绍兴城市能级提出建议。

城市能级是指一个城市的某种功能或诸种功能对该城市以外地区的辐射影响程度,主要由城市的基本功能决定。城市能级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依托,城市能级的提升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内的城市能级提升,一方面需要考虑到区域内各城市间同质性问题,即实现互融互通,以加强长三角地区内循环的流畅度;另一方面在规划设计城市能级提升时还需要考虑异质性问题,即凸显各个城市某种或者几种特有功能,以提升其在区域中的发展优势和鲜明定位。

一、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城市能级。从国外城市能级研究情况看,19 世纪后期,Martinez-Alier 将能量应用到城市研究中去,将能量与城市化联系起来;在20 世纪初叶,Geddes 提出了将能级或能量概念与城市的发展联系起来;M.Puglisi 和S.Marvin 将能级理论应用到城市系统中去,认为英国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给城市和区域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会;Shu-Li Huan 把城市能级的理论和城市空间的演变规律研究结合起,通过二者关系的研究得出了城市能级与城市空间演变规律之间的关系等研究成果。以上学者的研究为城市能级概念发展及其在城市建设及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国内城市能级研究情况看,目前学术界在城市能级的研究上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城市群、经济带或者区域中心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如,方应波等学者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体系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国内主要城市群的城市能级进行了比较研究;张卫良等学者以福州、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为案例分析对象,提出了提升城市能级的机制和实施路径;刘鹏发以浙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城市能级指数测度模型构建,提出城市群能级提升的措施。二是根据研究对象不同,构建了不同的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如,刘鹏发在浙中城市比较时采用了经济功能、创新功能和支撑城市功能三个指标;孙志刚认为“能级”是指城市相对于外部区域发挥集聚和扩散作用的程度,主要体现为三个功能,经济功能(集聚-扩散能力)、创新功能(科技创新辐射力)和服务功能(基础支撑能力);叶南和客王聪在研究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时把指标体系分为了经济功能、创新功能、信息枢纽功能、城市开放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五部分。上述学者的研究表明两点:一是对城市能级提升的研究不应是只针对某一特定城市的单一研究,而应当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需要寻找对标城市或参照城市;二是城市能级的提升研究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二)文化创新。安东尼·葛兰西首次提出了文化领导权(功能)的概念。布尔迪厄最早提出作为生产要素的文化概念,即文化资本。李波认为文化有四大社会功能,分别为文化的意识形态再生功能与社会治理功能、文化传统继承功能与传统创新功能、文化软实力与文化霸权主义功能和打造创意经济竞争力的文化功能,并指出随着工业化社会新型生产方式的到来,人们更加关注文化打造创意经济竞争力的功能。唐宁指出文化经济活动中的文化是一个能带来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包含各种元素的广义概念,其内涵不仅包括诸如歌剧、舞蹈、艺术等所谓的精英文化,还包括大众文化,如消费行为。韩太祥对文化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文化对企业家或企业行为的影响;二是文化作为一种资本形式对经济的影响;三是文化与经济共生演进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典型化趋势。思罗斯比认为文化生产是生产过程中包含某种形式的创意,经济增长的原因不仅可以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进行分析。上述学者的研究都将文化看作是一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认为文化具有功能性,能够无形中影响社会治理和推动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在城市能级提升中,不仅需要考虑经济硬实力的发展,也需要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去思考,更需要发掘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协同性。在国家提出国内国外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本文将以绍兴为例,研究如何通过文化创新促进城市能级的提升发展。

二、绍兴城市能级现状分析

(一)对标城市选择。本文主要从浙江省内寻找对标城市作为绍兴城市能级研究的参照对象,分别为杭州、宁波、嘉兴、湖州和台州。选择依据主要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绍兴市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三个文件。在《规划》中根据区域常住人口标准划分,绍兴与宁波、台州被划入II 型大城市,常住人口为100 万~300 万人。在《纲要》关于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内容中,浙江省涉及两个,分别为杭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其中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绍兴四市。《报告》中对2021 年主要工作安排明确提出,绍兴要聚焦高效循环,构建内外开放新格局,深入实施“融杭连甬接沪”,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杭绍甬智慧高速、杭州中环绍兴柯桥段等建设,建成杭绍台铁路绍兴段、杭绍台高速城区段,实现地铁1 号线柯桥段与杭州地铁5号线贯通。据此决定了以上五个对标城市。

(二)绍兴城市能级评述。绍兴城市能级排名全国靠前,但区域内竞争力不高,存在提升空间及必要性。根据2020 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显示,绍兴排名第31 位(浙江省占8 席,其中杭州第5 位、宁波第15 位、嘉兴第37 位、台州第41 位、湖州第55 位),全国排名较为靠前。但就浙江省内部相比较,绍兴第31位的排名与杭州、宁波之间的差距较大,与嘉兴的差距细微,处于赶超有差距,却又容易被超越的位置。同时,2020 年浙江省56 个市(区)城市能级排名也印证了这一点(绍兴柯桥区第14位、越城区第19 位、上虞区第27 位、诸暨市第22 位、嵊州市第43 位)。在根据影响力指标、竞争力指标、支撑力指标、吸引力指标和创造力指标构建的城市能级评价报告中显示,综合排名前十位的市辖区均在杭州、宁波两地。绍兴柯桥区综合排名第14 位,位居绍兴大市域内之首。在县级市综合排名中,绍兴仅诸暨市位列前十(排序如下:慈溪市、义乌市、余姚市、海宁市、乐清市、诸暨市、桐乡市、平湖市、瑞安市、温岭市)。其中,在对标城市中,宁波和嘉兴分别有两个和三个县级市入列,反映出在县域能级中绍兴与嘉兴存在较大差距。综上所述,考虑到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绍兴应该更理智地对待全国排名;另一方面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绍兴应该更着眼于区域城市能级排名的提升。(表1)

表1 2020 年浙江56 个市(区)城市能级得分及排名一览表

绍兴在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定位不鲜明,缺乏识别度。绍兴2016 年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被定为II型大城市,省内宁波同级,于2019 年全市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域规划范围内,但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浙江9 市里,绍兴在规划范围名单中仅被全名提及1 次(杭州14 次、宁波11 次、湖州1 次、嘉兴5 次、绍兴1次、台州2 次),另两次均以“杭绍甬”词条出现(杭绍甬一体化、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由此可见,绍兴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发展中区域优势不明显,发展存在感较弱,定位不够鲜明且缺乏有效的辨识度。

绍兴文化资源支撑力强,公共文化服务力突出,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区域文化创新力较弱,公共评价有待提高。根据2018年度浙江省文化发展指数(CDI)评价报告显示,在对标五市中,绍兴文化发展总指数、文化资源支撑力和公共文化服务力均排名第一,其中文化资源支撑力超全省一倍多(14.50∶6.84),说明在浙江省域内对标五市中绍兴拥有最丰富的文化要素。此外,在总指数、文化价值引领力和公共文化服务力上,绍兴发展指数均高于全省发展指数,进一步说明绍兴在浙江省域内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显著的文化优势。但从文化产业竞争力、区域文化创新力和公众评价指数看,情况不容乐观。表2 数据显示绍兴文化产业竞争力为-11.73,六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三;区域文化创新力为10.41,排名同样是倒数第三;公众评价2.71,排名末位。以上数据对比表明,绍兴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要素,但在开发建设,创新发展上认识不足。先天拥有的省域内庞大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以至于文化创新力弱,文化产业竞争力差,公众评价口碑低。(表2)

表2 2018 年度浙江省文化发展指数(CDI)评价一览表

绍兴创新能力持续强劲增长,但创新投入产出比有待提高。根据2019 年度浙江省设区市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统计,2019 年绍兴创新指数由2018 年的全省第五位提升至2019 年的全省第四位,仅位于杭州、宁波和嘉兴之后,且提升幅度位列第三,表明绍兴创新能力正在持续增长。从对标城市指数对比来看,绍兴创新指数与第一位的杭州和第三位的嘉兴之间差距正在拉大(2018 年与杭州、嘉兴差值分别为51.7 和9.1;2019年差值为55.7 和12),与湖州的差距甚微(2018 年-7.4,2019年2.9),表明在全省创新力均有所提高的大背景下,省域头部城市与绍兴之间的差距正在有所拉大,同时没有拉开于其他城市之间的差距,随后有被赶超的可能。此外,从表4 可以看出,2020 年绍兴虽然在研发经费支出和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配置上有良好的表现,但也同样存在与头部城市差距明显的现象。更需要注意到的是,在研发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占比项下,绍兴在对标城市中排位倒数第二位,仅比最后一位台州高出0.54 个百分点,这与其持续增长的创新指数不符,表明创新的投入产出比低,亟待提高。(表3、表4)

表3 2018~2019 年浙江省各设区市创新指数及增幅一览表

表4 2020 年浙江省分地区研发经费、人员及支出与地方生产总值比一览表

三、绍兴城市能级提升建议

绍兴城市能级的提升要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去思考。绍兴外贸依存度高达80%,在逆全球化思潮和疫情的影响下,绍兴一方面要努力保持外向型经济的平稳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努力参与到国内大循环中,特别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如何与长三角其他城市互融互通,实现区域内的微循环,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城市能级是绍兴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能级提升的建议:

(一)绍兴市域内各区县市之间的平衡发展,找准定位,各取所长,提升绍兴城市能级综合实力。依据2020 年浙江省56个市(区)城市能级排名,绍兴各县市区间能级排名比较分散(绍兴柯桥区第14 位、越城区第19 位、上虞区第27 位、诸暨市第22 位、嵊州市第43 位),要提升绍兴能级综合实力排名,必须做到全市域内各区县市平衡发展,且在发展中找准各自的定位。在《规划》中将绍兴城市发展分为优化开发区域(越城、柯桥、上虞)、限制开发区域(新昌)和重点开发区域(诸暨、嵊州),这也基本为各县区市的发展找到了方向。首先,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出现阶段性饱和的优化开发区域,应该禁止大拆大建,不盲目扩建,且慎批建设用地,鼓励在现有基础上提质提量发展,通过技术升级、市场升级、管理升级等方式,打造创新经济,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在生态敏感性较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的限制开发区,应该充分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平衡好生态保护和旅游业可能引起的生活污水污染的大前提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游、精品游、体验游,以浙东唐诗之路为主线,实现文商旅融合发展。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还具有较大潜力的重点开发区域积极链接杭州湾科创大走廊,布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文化要素,利用文化资本,固长板补短板,充分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创意经济竞争力。在《规划》中提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要推动文化旅游合作发展,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殊文化品牌。绍兴作为浙江省域内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城市,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在稳固提升现有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采用通篇布局、统筹规划的科学发展观,深入挖掘未开发或开发不够详尽的文化资源,利用“东亚文化之都”这一平台,打造江南文化休闲旅游城市品牌。在已有的“跟着课本游绍兴”的研学游基础上,根据时间线、故事线、人物线、戏曲线等实现“名仕游”“宋韵游”“越剧游”和“浙东唐诗之路体验游”等多条文旅线路的开发,充分展现绍兴的江南水韵文化。也可以通过推介绍剧、社戏、莲花落、莺歌班等地方特色戏种,绍兴“醉糟霉臭”饮食特色展现绍兴有别于其他江南城市不同的一面。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中应避免重复的、同质的建设。景点建设不应千篇一律,特色小镇不应如出一辙,新农村建设不应如法炮制,要充分发掘各文化资源的异质性,充分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创意经济竞争力。

(三)充分利用创新要素驱动,打造文化吸引力,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间的文化连接,培养外向型文化输出。将文化要素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利用“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等与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共性文化,作为绍兴与长三角城市群间的文化联结,采用多区域文化元素联动,助力绍兴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如,绍兴鲁迅故里与上海鲁迅公园、鲁迅纪念馆、山阴路鲁迅居所之间的联动;越剧、绍剧、婺剧、昆曲之间的联动;上虞瓷源文化小镇与浙江省博物馆的越窑青瓷展品的联动等。更可以利用东亚文化之都、阳明心学研讨连接日本、韩国等国家,培养外向型文化输出。同时,利用互联网数字经济,积极布局文化IP 市场,打造一批具有绍兴特色强辨识度的文化IP,搭建“IP+”模式,可以采用“IP+绍兴地方特色产业”“IP+绍兴老字号”“IP+绍兴古城保护发展”“IP+文旅”等形式将绍兴形象更加具象化,提高绍兴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辨别度。

(四)“孵化+创投”,利用好在绍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长三角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加快人才引进,提升研发投入产出比,发展高端服务经济。如前文所述,绍兴在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区域文化创新力上都表现欠佳,可以尝试采用“孵化+创投”的模式改善现状。所谓孵化,即文化创新从无到有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试错且时间成本较高的过程,建议产业内企业牵头,充分利用好在绍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尽可能缩短孵化时间,降低孵化成本,找准孵化项目。所谓创投,即创业投资,需要把孵化的项目产业化,这一过程除了政策的支持还需资金支持,建议利用好长三角文化金融服务平台,连接上海徐汇、南京、杭州、宁波和蚌埠等五市区,依托平台搭建起政府与市场、资本与项目之间的桥梁,进一步推动城市间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项目共做,加快绍兴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互融互通。在人才吸引方面,绍兴除了出台人才新政3.0 版吸引人才入绍外,还可以通过融杭连甬接沪一体化发展,在杭甬沪搭建人才飞地,更快地享受三地文化创新的溢出成果,提升研发经费的投入产出比,促进高端服务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能级双循环绍兴
“拼、抢、快、优”,展现钱塘“高能级”担当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绍兴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绍兴大闯关
纠缠Ξ-型三能级原子与纠缠腔场相互作用熵的纠缠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