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思维发展的绘本教学策略
——以《远古森林的来信》为例

2022-06-17陈雅琴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远古泥巴形象思维

陈雅琴

(宁德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福建 宁德 3521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提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培养阅读思维,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思维是借助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推测未知的事物,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智力活动。思维能力是指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绘本是由文字和图画两种媒介组合而成的独特的文学形式,其唯美悦目的图画、精彩曲折的情节、寓意深刻的主题,每一处都充满作者的巧思,字里行间、画里画外都值得品读欣赏。绘本《远古森林的来信》,以儿童的视角为原点,讲述了主人公泥巴去远古森林解救被猎人捕捉的小鹿人的故事。一路探险,一路收集象形字,旨在引导儿童感受汉字之美,争当汉字守护者,同时懂得人与环境和谐相依的理念。本文以该绘本教学为例,探索依托绘本阅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实施路径。

一、绘本文体的思维特质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建华·加德纳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语言、音乐、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自知—内省、人际关系、自然观察等八个方面。多元智能强调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只关注“智力”这一个方面的发展。[1]绘本内容的包容与多元、图文的审美与排列、思维的内涵与外延等,都能让学生某一方面的智能寻找到发展的路径。一般来说,绘本具有以下几种思维特质:

(一)形象性。从文学形态上讲,绘本是美术和文字相互配合、相互丰富、相互渗透的结果。虽然每本绘本的文、图构成不同,有的绘本文字多,有的绘本文字少,甚至有的绘本是没有文字的,但优质的绘本都会依据故事主题,整体考虑情节、场景、人物的变化,画面生动、和谐,极具艺术美。绘本的形象性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二)发散性。绘本特有的画面、色彩、文字及细节描写与留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抓住绘本的发散性,可以调动儿童阅读的积极性,增强他们与文本的互动,进而启发他们联想与想象,体验阅读的快乐。

(三)聚合性。绘本图画直观形象,文字简洁明快,但主题并不简单。优秀的绘本往往具有聚缩性,即通过简单的画面、文字来表达深刻的内涵,把人生哲理传递给读者,提高读者的思辨能力。

二、聚焦思维发展的绘本教学实施路径

(一)前置任务,引发阅读期待,发展思维的形象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发展联想和想象,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是指根据图形、图像、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对已有的形象进行思维、想象加工。绘本图文兼美,故事形象及内容贴近儿童认知特点,阅读时,结合绘本封面猜人物、猜情节,能够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

教学绘本《远古森林的来信》时,课始,教师布置前置任务,引导观察绘本封面,让学生根据绘本封面上的图片以及配套的文字,猜想故事所描述的大概情节:“这个长着鹿角、鹿腿的人是谁呢?她看起来似乎很伤心,周围的小动物也都是惊慌失措的样子。请你猜猜看,他们怎么了?”观察角色的服饰、表情及动作,找依据猜情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借助音频,让人物活起来:

大家好!我叫泥巴,是一名汉字守护者,平时喜欢历险,喜欢在生活中寻找汉字。我的爷爷是一名博物馆的馆长,喜欢收集古物,他送我的收字宝贝“宝葫芦”,可以收集喜欢的东西,也可以实现许下的心愿。今天,我收到一封远古森林的来信,可是看不懂,你愿意帮帮我吗?

《远古森林的来信》没有一个文字,只有图像。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结合已有经验大胆猜想,在交流与讨论中激发形象思维,引发阅读期待,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调动感官,持续阅读动力,提升思维的发散性

梁漱溟提出关于思维的八个层次,首先要对问题感兴趣,能用心思考;其次,深入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发现自己和别人见解的差异,再次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八个层级层层深入,为思维发展提供支架,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教学中,应依托思维层级,创设多样的情境,带领学生走入故事,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跟随主人公一步步探险求知,身临其境地持续阅读。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辨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活动一:我会观察

看一看。(出示鹿人,有鹿蹄、鹿角,长着人脸)仔细看,这是谁?她为什么哭了?再看看这些小动物,他们为什么看起来很惊慌?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有新的发现。

阅读色彩缤纷、故事奇趣、文字绝妙的绘本,引导学生捕捉主人公独特的外形、神态、动作以及画面色彩的变化等细节,发现故事的发展规律,勾连前后情节内容。围绕一个目标发散思维,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探求多种答案,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

活动二:我的探究

想一想。这就是泥巴收到的远古森林的鹿人寄来的信,上面都是象形文字。小组交流,猜一猜这些象形字表达的意思。

活动三:我的发现

(1)分析判断。你从这封远古的来信中,还获取到什么信息?

(2)绘制地图。借助信笺上的象形文字,小组合作,动手绘制远古森林地图。

在小组学习中,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想法,整合意见,汇集信息。学生通过分析、判断得出,远古森林中鹿人的孩子被猎人抓走,情况十分危险,母鹿人通过信笺向小泥巴求救。通过绘制地图,将文字转化为思维导图,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四:我是主角我会演

(1)说一说。(出示小动物图,包括山狸、大熊、蓝刺头、黄鹂等)循着猎人的脚印,终于找到小鹿人的藏身之处,可是猎人身边有弓箭,还有凶猛的猎狗,该怎么办呢?小动物们会放弃吗?请你借助图画,思考并填写以下表格(见表1)。

表1

通过前面活动的探究发现、分析判断,学生已经有表达的欲望。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讨论:“来到远古森林的小泥巴会遇到什么麻烦?他们又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展开想象,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冒险,接受挑战、战胜困难,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演一演。现在你就是山狸、大熊、蓝刺头和黄鹂,猎人就在河边,大家一起上!大熊冲着猎人大声吼叫,蓝刺头乘机滚动身体,用尽全身力气刺向猎人。猎人发出哎呦哎呦的叫声,满地打滚。这时,泥巴念动咒语:“泥巴泥巴转,葫芦葫芦变。”一张大网罩住猎人,带着猎人飞出了森林。

教师将绘本故事变为童话剧,学生带着头饰进入角色,再现智斗的惊险场面。在音乐的渲染下,“小动物们”斗智斗勇,与观者互相配合,念动咒语,最终获得胜利。在紧张的氛围下,学生全神贯注,表演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与绘本角色高度贴合。这是充分阅读后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更是思辨中和绘本角色的平等对话,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促进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联结生活,延伸阅读轨迹,感受思维的聚合性

故事内容的读懂,并不代表阅读活动的终结,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读完读懂,那么故事依旧是一个外在独立的文本。阅读更重要的是引导儿童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实际与内心感受相联结,形成自己的认知,产生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解,延伸阅读的轨迹。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阅读时,必然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见解,甚至产生矛盾。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将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从多种可能性结果中迅速做出判断,得出结论。首先,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内容,边读边找“感点”。这些“感点”可能比较多,呈发散状;其次,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发散思维,畅所欲言,从多个不同角度谈自己的阅读感受,保护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为“聚合”思维打好基础。[2]

教学《远古森林的来信》时,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表演,绘本故事已入脑入心。此时,教师提出问题:“绘本中你最喜欢谁?最喜欢哪个情节?看完故事后,你想对小动物或者猎人说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充分表达交流,将多种多样的“感点”进行聚合。聚合时,需要注意将分散的“感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合重组,聚合到某一重要的“关键点”上,确保思维的严谨性。由发散的多个“感点”,最终聚合到一个“中心点”,并由这个“中心点”形成“爆破效应”。由发散到聚合的思维过程,见证了学生创造能力的生长。[2]

三、结语

绘本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想象、创造、思辨。在绘本阅读教学中,以儿童生命成长为原点进行思维训练,对提升阅读素养、培养阅读思维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远古泥巴形象思维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远古鳄鱼用两条腿走路
毛泽东诗词中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其现代诠释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远古厉险游
泥巴鞋子和泥巴小猪
梦回远古
泥巴泥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