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2022-06-17于娟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部编知识点历史

于娟

摘 要:在初中阶段,历史是一门非常关键的学科,学好历史对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除此之外,历史也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中,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常识性知识,然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低效化的问题并未得到全面解决,本文从部编教材的角度上,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对策与手段。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 初中历史 教学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0.031

历史是初中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部编教材根据全国统一要求进行編制,同时,在全国统一发行与应用。运用部编版教材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历史人物所处背景,还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客观看待历史。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做到立德树人。以部编教材为依据,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一、合理把握部编教材特征,重视主流价值理念

(一)贯彻落实唯物史观,合理阐述历史事实

部编历史教材把唯物史观有效融入教材当中,凸显出历史课程的时序性与整体性。例如,历史教材将三国两晋南北朝设为独立章节,同时,给出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等定义,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使历史知识产生了一定的时序性。不论历史是朝着纵向发展,还是横向铺陈,都并非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纵向时序性是历史发展的主线,教学需要按照教材内容循序渐进进行,横向整体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才能站在整体的角度上研究问题。

(二)凸显出我国民族的多元一体

部编历史教材着重强调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古至今,我国都是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辽阔的疆土,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国民族承载着共同的历史命运,应提升各民族的向心力,维护我国的团结安定,这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例如,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中,凸显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北魏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过程。即便少数民族政权曾与中央政权相分离,但是,它只是民族政权间的矛盾,并非是国家间的冲突,最终也实现了统一,天下大化。

二、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部编历史教材已经广泛应用在我国很多地区,每个学校都针对教学应用方面实施了相关的教研工作,从而能够让教师体会到此教材的意义,在此期间,能够获取到相关的教学课例,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但是,很多教师在使用部编教材教学时存在较多问题。

一方面,理论知识和生活相脱节。历史这门学科并不是单纯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达到吸取经验教训的目的。但是,现阶段,很多教师的历史教学和生活是相脱离的,一些学生无法领悟到历史知识的真实含义,不了解所学知识能够起到的作用,除了应付考试,不具备学习的动力,因此,造成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也不了解相关的社会常识。另一方面,在历史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传统,不具备一定的灵活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教师要以部编历史教材为依据,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审视。

三、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手段

(一)点线面相结合,提升学生整合知识点的能力

在部编历史教材中,通过点线面的结合,能够全面凸显出历史的面貌,使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趋势,充分展示出历史的线索,提升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

1.以点带点,构成线索

教师应引导学生由单个知识点进行延伸,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例如,在《商鞅变法》一课中,商鞅变法作为知识点,学生可在学习这节课时,研究商鞅变法的实际内容对秦国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同时,再探讨其影响是否存在积极意义,或者通过商鞅变法了解“秦一统”的局面。通过学习某个知识点,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观,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点线融合,以点带面,增强学生的整合能力

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中,教材将其设为一个独立单元,则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张骞出使西域,进一步掌握丝绸之路的意义,同时,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丝绸之路在全世界产生的影响。之后对所有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学生看到丝绸之路对现今的意义。借助点线面结合的方法,不光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增强其对知识点的整合能力。

(二)以典型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题,进行教学

部编历史教材借助了点线结合的方式,可以把历史全面呈现出来。借助部编教材,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完善,教师要把握住历史发展线索,凸显出以点带面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例如,在《洋务运动》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找到本课中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来进行学习。学生要以李鸿章为着手点,掌握其言行事迹。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导者,参与了这场运动的各个环节,促进了洋务事业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另外,学生在看到这一历史人物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时,也应看到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如,以李鸿章为主的集团为了保护清政府的统治,影响了我国的近代化进程。所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指导,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研读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以教材为依据,完善教学方法

在讲述史实的过程中,应重视时空特点,明确因果联系。在教学时,教师要把历史事件结合到当时的时间与空间中,从而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背后的事件产生一个清楚的认知,同时,调动学生分的积极性。教师可借助形象的语言来阐述史实,尽量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画面,加深学生的印象与记忆。比如,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中,大泽乡起义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是却离不开历史的必然性,秦朝过重的赋税,导致百姓民不聊生,才有了后续的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之后很多贵族也起义跟随。

(四)借助地图资源辅助教学

地图是十分关键的史料资源,若能借助地图资源,则能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把地图和教学有机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在《秦统一中国》一课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使学生深入了解秦灭六国的事实。为了能充分发挥出地图资源的作用,要将其和《秦朝形势图》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够获取到秦朝征服了少数民族统治地区等历史信息,借助这类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秦统一后民族融合的问题,从而感知秦统一的意义,提升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出学习效果

1.利用图片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學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在部编历史教材中,增设了文物图和书画以及地图等图片,图片与文字有机融合,能够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增设插图实际上是为了和文字相映衬,提升文字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获取到更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更是为了构建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而获得教师想传达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的合理性。例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中,教师为学生介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后,要借助教材中的插图,使其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如:起点、经过地方以及目的地等,分析物品的输入和输出,加深对丝绸之路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了解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往来的大动脉,能够达到促进东西方经济交流的目的。教师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提问:丝绸之路与当今的“一带一路”在路线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在物品的运输方面,存在哪些异同?通过提问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2.与古诗古文相联系,实现学科间的彼此助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是单纯的历史知识教学,缺乏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慢慢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这几年中,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科之间好似泾渭分明,但却相互联系与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其他学科内容来丰富自身,特别是语文课程中的古诗和古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古诗和古文属于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历史教学的合理手段。学生不光能从课本中了解历史知识,还能从古诗和古文中挖掘到历史信息,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史实评论的主观性。另外,把古诗和古文渗透到历史教学当中,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强文本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古诗《春望》引入到本节课中,深刻的诗句加之凄凉的音乐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此首古诗文描绘安史之乱时,诗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其境遇正是所有百姓的境遇。安史之乱时唐朝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由兴盛不断走向衰亡,这也是中国历史转型的关键点。通过古诗文引入的方式,加之教师的引导与深入分析,安史之乱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而是生动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六)为历史课堂注入活力

人类发展的历史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然而,一些学生却觉得初中历史课堂非常单调、乏味,复杂难懂。实际上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更加重视知识讲授,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将知识系统化传输给学生,却不重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现阶段,在新课程中,将学生放到课堂的主导位置,使其可以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积极主动探索知识。

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若想实现学生课堂地位的转换,教师应明确教材的结构与构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将学生带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和问题当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历史课堂当中。

课堂演绎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的最有效措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一场历史剧,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以一种多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其深刻感受到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借助学生对历史细节的好奇心,把相关知识融入其中,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历史知识。

(七)立足时序,深化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对于部编版历史教材来说,对历史时间顺序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由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接下来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材会对每个时期的发展进行阐述,生动描绘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编排内容进行讲授,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的发展顺序,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

比如,在“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单元中,教材将唐朝的繁荣富强景象勾勒了出来,那么为何会产生这种富强的局面呢?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正因为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治世手段为基础,接下来才有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以历史发展顺序为依据,能够让学生掌握历史时间发展的因果关系。在历史课堂中,让学生说一说历史人物的治世方法,研究每位人物对唐朝发展所做的贡献,从而才能使其对唐朝的发展有一个深入的认知,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另外,学生应对历史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了解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情对当代以及未来所造成的影响。比如,在分析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时,史书中对武则天大力鞭挞,这种评价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她把军阀势力赶出历史舞台实则是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站在积极的角度上来说,武则天创立的“殿试”制度,为唐朝的开元盛世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所以,在分析和研究历史人物时,需要将其带入到当代的时空背景中,学生才可以对人物产生一个清楚的认知。

总的来说,身为新时代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抓住部编历史教材的特征,重视主流价值理念,强调史实的合理性与因果联系,对史实有一个准确的认知。运用针对性教学手段,点线面相结合,提升学生整合知识点的能力;借助地图资源辅助教学;立足时序,深化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充分发挥出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逐渐形成辩证的历史思维;以教材为依据,完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佳静《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以盛唐气象为例》,《考试周刊》2021年第3期。

[2] 伏勇《以史为鉴传承经典——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37期。

[3] 徐巨堂《基于学生兴趣学习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思考》,《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2期。

[4] 姜路平《用爱浇筑用心经营——“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

[5] 严立明《陶行知问题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教学为例》,《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6] 魏杰宝《构建有效情境打造生动课堂——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科学咨询》2020年第2期。

[7] 王华清《让爱国生根让情怀落地——刍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思考》,《考试周刊》2020年第1期。

[8] 赵艳霞《“问题主线”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科技资讯》2020年第16期。

猜你喜欢

部编知识点历史
一张图知识点
例谈部编高中教材基于价值观立意的确定方法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浅谈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选取和使用
大还是小?
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国家认同元素
新历史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