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研究

2022-06-17张敏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初中语文

张敏

摘 要: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内在要求。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主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与情感态度的培养,注重对健康个性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要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主体意识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0.025

一、初中学生主体意识的现状

1.家庭溺爱、孩子娇惯,学生主体意识不够

现代的“七〇后”家庭,普遍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都围着一个孩子转,格外疼爱他们,时刻担心哪方面照顾不到,自己的哪方面做不好,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自主生活的能力慢慢就会缺失,缺少独立的人格,遇到问题时没有主见,孩子的主体意识严重缺失。对此,当前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务必要多关注孩子的主体意识,并将其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牢记少一分溺爱,往往多的是一分成长。

2.学校定位不准,过度追求成绩,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缺失

当前,学校承担着繁重的升学任务,学生学习成绩是教育局考核学校的重要指标。此外,选择名校对家长来说也至关重要,家长在择校时,也会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重要的考量标准。如此,在家长、学校的双重压力下,学校也会将提高学习成绩作为办学的主要目的,将提高学生成绩视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校会持续增加作业量,增加学习压力,而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缺少有效关注。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意识将持续缺失。对此,今后学校应提高认识,要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型人才作为目标,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3.社会浮躁,学生不专心,主体意识缺乏

当前是国内经济复苏发展的关键期,各行各业都在加快脚步前进,这种“浮躁”的气氛在各行各业蔓延。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学生难免会出现浮躁情绪,很难专心做好一件事情,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学生的主体意识的严重缺失。对此,今后学校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身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缺乏的原因

当前,个别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不透彻,教学角色转移不到位,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难能得到很好体现。尤其是在赶教学进度时,课上没有师生互动,在问题引导上教师更习惯将结果讲出来,以节省教学时间,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将导致我们的学生慢慢形成依赖的习惯,主体意识会慢慢缺失。

课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课上学习的热情。直接原因是虽然新课改执行多年,但不少教师仍然只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上很难主动配合去学习,学生课上学习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凸显。

不少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尤其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参与者的角色。课上,他们更习惯听教师的安排,按部就班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明显不够。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

1.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下,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不高,主动学习的学生更是少数。究其根本,是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材内容比较枯燥。而学生在学习任何知识时,兴趣都占据重要位置,在兴趣的影响下,学生能够更为主动进行学习,进而提升学习质量。教师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善。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更多精美的图片,明艳的色彩吸引学生,给予视觉冲击。与此同时,根据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发现,部分文章具有生动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阅读起来更为流畅,随着阅读兴趣不断增加,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学生不断主动阅读,进而实现综合发展。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更为快速、准确找到与文章相关的内容,将其放在大屏幕上进行展示,色彩绚丽的图片能够吸引学生,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同时,从声、色、形等多个方面向学生传递知识,营造良好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语文的魅力。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展示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图片和视频,画面中石拱桥的形态深深吸引着学生,如此精美的桥是如何造出来的呢?这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了一个疑问,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找出答案。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展示问题,促使学生到文章中寻找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将课文中涉及的桥名圈出,并分别标出建成时间,从而发现这些桥是按照建造时间进行说明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文在整体安排说明顺序上的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各个桥的深刻认识。

2.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

对中学生来说,想要实现其主体意识的提高,需要进行学习环境和氛围的营造。学生长期处于良好的环境或者是氛围之中,会不断受到熏陶,进而逐步实现自主学习。但是如何进行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使其与学生需求相贴合,需要教师重点关注和思考。传统形式下的教学需要改变,以往的问答形式较为单一,以教师提问和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为主,这样的互动略显单调,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体意识很难得到调动。因此,可以将问答形式进行改进,朝着“答写”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并给予学生自主思考时间,学生思考以后,可以举手示意,教师此时可以将学生回答问题的形式,改为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实践,从而达到作答的目的。这样的互动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促使其进行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进而为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医疗常识,对当时的医疗环境进行描述,将白求恩对国家的奉献体现在何处,通过情景创建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展示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3.开展课堂自学

学生在大环境中实现主体意识的增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很重要。学生需要明确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在主体意识的影响下实现自主学习。以往的教学过程一般是教师进行学习指导,学生随着其思路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产生一种依赖,此时想要向自主学习转变就会出现困难。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将文章的主旨进行总结,学生会无所适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学生也会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学起,又不知该如何学。所以,短时间内想要学生适应自主学习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地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的引导,促使其接受这一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从简单的语文知识开始,对学生开展相关教学,先进行必要的指导,然后放手,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后,引领学生进行相互探讨,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分享,每个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知识,通过交流,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掌握更多的技能。

4.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判断和分析学生的优势以及不足,显示学生的独特性。部分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接受新知识比较慢,理解能力不足,在语文学习中越来越吃力。此时若不能及时改善,长此以往,学生会慢慢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主体意识的培养无从谈起。为此,教师需要重视这个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为主,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鼓励,并给予强大的支持,比如以言语鼓励的方式,对学生说“你真棒”等,使得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内驱力。中学生的抗挫力比较弱,需要通过鼓励和表扬等外力刺激他们。教师可以选择分层教学,无论是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还是在课堂外进行作业的布置,都可以进行分层,这样便能够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逐渐恢复学习的信心,不断生发学习动力,实现再循环。

5.通过质疑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在被动学习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进行主动学习是学生的自主需要。主动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当学生遇到比较困难的语文知识时,源源不断的自主学习动力能够帮助学生突破自我。作为教师,要避免学生出现畏难心理,要结合多种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不断迎难而上。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以往基于传统形式的课堂,学生提出质疑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实时关注,当其质疑时,牢牢抓住這一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研究。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从质疑的角度着手,通过提问,刺激学生主动分析问题,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将最贴近实际、最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载体传递教学内容,触碰学生的心灵和情感,进而让学生进入学习和思考的状态,同时开展讨论,促使思维相互碰撞。当学生能够学会主动质疑的时候,便能够充分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自主学习和思考,进而对学习内容进行理解。

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永久的生命》的过程中,教师先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把握文意,第一层主要是写生命的易逝,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一层侧面表现出了什么?学生认为这体现出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无奈。第二层又写了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关于小草和牛犊的部分进行细致阅读,由此能够感知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对于文章的第三层,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也是永恒的,看似矛盾,却道出了生命的意义。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讨论,以“人为什么要活着”为主题,在学生的相互讨论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6.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拓展教学互动

“活动育人”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教育理念,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秉承这一科学理念,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个性特长。学生在活动中遇到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我们以“读书日”活动为契机,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如诵经典古诗词、读书征文比赛、写读文学作品心得,写观影视作品体会、改编文学作品、课本剧展播、古诗词诵读大赛、中华好诗词擂台赛等。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和学生一道展示才艺,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实践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感知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7.运用鼓励与竞争机制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为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想方设法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可以让成绩好一些的学生来回答,难度小的问题可以让差一些的同学来回答,对于学生发表的见解,教师要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如“你说的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会想问题”“你的脑袋真灵敏”“不要紧张,慢慢说,教师相信你一定行”等充满挚爱、信任与期望的艺术语言,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学贵有疑”,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要鼓励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质疑问难;课中,激励学生对课文的重难点深思质疑;课尾,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课文的过程,做反思、问得失,在问的过程中,促使其他学生积极动脑筋、积极参与、积极交流合作。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在教学中,通过默读、自由读、同桌互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引读、分角色读、轮流读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了解课文内容。其次要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各抒己见的机会,交流合作的机会。

总而言之,学生不能只依靠教师进行学习,而是要不断增强主体意识,学会自主学习。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将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中,实现外部环境对自己的积极影响。需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由此促使学生带着针对性和目的性进行学习,避免学习精力的浪费和学习信心的消失。

参考文献:

[1] 蔡学林《构建自主开放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学语文》2014年第27期。

[2] 陈赛莉《发展创新教育,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当代教研论丛》2019年第9期。

[3] 洪爱云《创建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新课程》2014年第12期。

[4] 秦晓燕《在“自主”中收获在“开放”中提高——谈如何构建自主开放模式的初中语文课堂》,《语文天地》2014年第20期。

[5] 陈文昌《初中语文自主学习的适度性把握策略》,《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8期。

[6] 黄永红《浅谈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考试与评价》2012年第11期。

[7] 王永利《对初中语文课堂小组有效合作的思考》,《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