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策略单元教学为例,提高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

2022-06-17魏春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预测课文策略

摘 要:在策略单元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把方法指导和文本赏析有效结合,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并能自觉运用到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策略单元 教学思考 作业设计 读写结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0.019

阅读方法指导只是学生学习语言一个方面,但语言能力的发展是需要实践的。閱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通过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输入与输出间自由转换,提升语感,建构富有个性的语言体系,读写结合,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理解吸收,在写作实践中理解表达,在读写教学中,用思辨、归纳的方法审视语言表达规律,用迁移、创造的方式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策略单元教学是统编版教材中新出现的一个单元体例类型,这一类单元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形成运用阅读策略的意识,成为积极的阅读者。教师要从策略单元的学习入手,为提升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探索道路。

从三到六年级,每年级第一学期都会安排一个策略单元,一共四个,分别是“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的阅读”。策略单元一般安排3到4篇课文,前面的课文进行策略的指导;后面的课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策略;课后题与“交流平台”等对本单元的策略进行梳理、总结,并指导学生拓展、运用。

例如三年级的“预测”单元。预测本来是一种自然存在的阅读心理。二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些课后题,如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其实就已经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运用预测策略。那么在教材中专门进行这种阅读策略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这种无意识的阅读心理,转变为一种有意识的阅读策略,并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主动进行预测。这有利于呵护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初始期待,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预测之后的验证,也会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趣味和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成为阅读的积极参与者,还成为阅读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心理,三年级的预测单元里的课文全部选的是童话,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进行预测,也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四年级的策略单元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提问的方法。其中,《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局部和整体大胆提问;《夜间飞行的秘密》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问,扩大提问范围,避免了问题的单一性和狭窄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呼风唤雨的世纪》在学习前两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问题分类整理,学习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略读课文《蝴蝶的家》引导学生对以上提问策略综合运用,并尝试解决问题。

这个单元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但是同时也要注意,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问方法的指导上。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进一步借助问题理解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是要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理解,提出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要处理好提问和阅读理解的关系,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提出自己的真实问题,再一起梳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

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到,四、五、六三个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所选课文文体类型是不同的,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学到的阅读策略在阅读任何文体类型的文章时都可以使用。四年级这个单元的课文文体类型就很多样,像《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童话,《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是说明文,《蝴蝶的家》是散文。

五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是现代社会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也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学生进入高年级,课内外阅读量逐渐增加,阅读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所以,掌握并运用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进行高效阅读尤为重要。因此在这个阶段,安排这个阅读策略学习,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提高阅读速度,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同样,五年级阅读策略单元的四篇课文题材也各不相同,有散文,有改写的历史故事,有说明文。这样的编排思路也是想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都能有一定的阅读速度。

六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进行编排。“有目的地阅读”引导学生明白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对阅读的干扰。确定阅读内容后,还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指导学生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尽快完成相关阅读任务,是高效阅读的一种表现。这个单元甚至出现了《故宫博物院》这样的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将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逐步实现“有目的地阅读”。

任何一种阅读策略的学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统编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编排设置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它的各单元语文要素都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特点,同样一种阅读策略,具体到每一课,教学侧重点都不同,而且充分体现“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用方法”这样的指导思路。对精读课文,老师讲得比较细,举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让孩子读出兴味,略读课可以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做到心中有全局,树立整体意识,有这样一种提法,叫大单元备课,把一个单元的内容放在一起备课,这个单元里的任何一个内容都可以是你充分关注到并且为单元教学服务的,像三年级预测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是《名字里的故事》,我们就可以考虑让孩子说说自己名字的来历、寓意,有什么故事,接着尝试根据同学的名字,预测这里面可能会包含怎样的故事,这也是一种预测的训练,把这些都关注到之后,做一个充分整合,灵活处理整个单元的教学。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通过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输入与输出间自由转换,提升语感,建构富有个性的语言体系,读写结合,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理解吸收,在写作实践中理解表达,在读写教学中,用思辨、归纳的方法审视语言表达规律,用迁移、创造的方式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所以部编教材提倡的就是阅读与表达并重,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紧扣语用,向烦琐的分析式阅读教学告别,不要再带着孩子一段一段按顺序分析课文,就好像体育老师教孩子学游泳,在教室里讲游泳的理论、讲浮水的知识、讲划水的动作,但就是不让孩子下水,孩子永远学不会。只有让孩子到水里去,孩子才能学会游泳,他需要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这就是说阅读要与表达并重,读和写一定要结合起来,我们引导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读、带着问题深入读、在对比读中发现语言、结构特点,在不同形式的读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语文教學中还要有“写”的多种训练,可以是模仿(仿写词、句、段学说话),可以是迁移(借用文章句式、段落结构学表达),还可以是创造(借助文体特点、写作方法学创作),用不同形式的“写”来叩问文本,深化阅读,激活思维,学会表达。读是写的基础与借鉴,写是读的升华和创造,在真实的言语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三年级的预测单元,读写结合训练点可以设计两种,一种是可以试着在故事旁边写:

我读到         ,就猜到了       ,因为            。

这样的训练既有思维锻炼,又有语言表达。

另外一种则是让孩子尝试预测后面的故事,例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后面还会有谁来呢?老屋会怎么说呢?老屋会答应它吗?试着把你预测的内容写一写。《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后面,胡萝卜先生又走过了哪些地方,谁会拿它的长胡子做什么呢?这些可以算是读写结合训练的第一条途径,“结合预测想象,进行故事创编,或是续编”。

我们在教学中,除了预测故事情节发展,设计读写结合训练外,还应看到这个单元童话语言的特点,做一做借鉴语言形式仿说仿写类的练习,做一做积累描述性的词语练习,把课文中的词语迁移运用到孩子的语言实践中。并不是在预测单元就只能做和预测有关的读写结合训练,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是在借助课文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这个也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我把它叫作“借鉴语言形式仿说仿写的途径”。

四年级提问策略单元也有明确的有关学生语言实践的训练。《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课文的提示语中就直接有“你的问题是什么,把它写下来和同学交流”这样的要求,《呼风唤雨的世纪》提示语是“读课文,写下你的问题”。《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后有问题清单,而且这几课也都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问题清单,这就是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思考的问题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那么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这时会学生有很多问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把那些重复的、相似的问题进行合并,接着大家还可以选出最值得分享的问题,全班交流,展开课堂学习,在寻找答案的同时理解文本,这也是一种读写结合的训练。

我们还可以设计“结合课文关键词训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里有一个主线问题就是“为什么随着第五粒豆的生长,小女孩的病就好了呢?”我们可以让学生画出文中有关于第五粒豆的生长变化的句子和小女孩慢慢病好的句子,然后圈画关键词,发现其中隐藏的信息,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迅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点,进而借助问题理解文本。

或者还可以这样设计,当大家都认为是小女孩非常感激小豌豆,她亲吻了小豌豆,那我们反过来想想,假如你是小豌豆,这个时候你会对小姑娘说什么?小女孩如此快乐,小豌豆快乐吗?文中最后并没有写小豌豆的心理,那我们可不可以给它添加一个心理活动呢?它前面说“该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它对自己现在这样满意吗?文中写了想飞进太阳结果落到了水沟里的豌豆的心理,为什么不写这第五粒豆的心理?我们来替作者写一写。这样的“角色代入,引起情感共鸣”,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教学中,可以设计“画一画蝙蝠探路的示意图与飞机借助超声波和雷达夜航的示意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设计“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发明创造”的知识介绍。还可以把文中的科学实验用表格形式呈现出来,把自己在其他有关仿生学的文章中看到的科学实验也尝试用表格形式表达,因为能看懂表格、会自己制作表格也是高年段非连续性文本的一个阅读内容。

到了五、六年级的阅读策略单元教学中,本身就包含许多的读写结合要求和训练。不论什么样的课文,都不能缺少语文的味道,也就是不能少了言语实践、读写结合。

我们在设计读写结合训练时,可以结合课文的阅读策略要求,比如设计“竹节人制作指南”表格,分类材料、工具、过程、玩法,这里尤其要指导学生关注一系列动词、量词的使用,准确表达,才能介绍清楚玩法。还可以设计“通关秘籍”,学生们都很喜欢玩游戏,让学生设计竹节人的“基础玩法”“高级玩法”“至尊玩法”这样的游戏说明。这一课还有一个阅读任务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那么课文里的四字词语就非常重要,这些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形象生动,充分表达出竹节人战斗时的紧张和激烈程度,充分写出孩子们斗竹节人的热情之高,竹节人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之多。让孩子们用上这些词语去说一说自己玩其他传统玩具的场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读写结合训练。这就是“以不同的文本形式设计训练”。

《宇宙生命之秘》的教学中有一个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的不同目的,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作为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阅读方法,提取关键信息、圈画批注、概括总结、联系生活和学习经验等等,可以设计读写训练:“根据以上方法阅读课文,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这样的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也是一大学习要点,也可以设计相关训练。

现在的教学改革方向,有一个主题就是“课堂转向深度学习”,关键点就是学生要自己亲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积累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因为语文是一个综合性课程,老师们可以看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描述,包括四个方面,“语文教学承担着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审美的创造与鉴赏”,其中语言建构是基础,我们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建构语言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阶段,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建构语言的能力,语言建构和运用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持,一是需要积累语言材料,语言材料积累得越多,语言建构能力越强,二是要加强语言经验。这就又回到我们刚刚讲的内容,扎扎实实做好学生的语文读写结合,读是写的基础与借鉴,写是读的升华和创造,在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 丁有宽《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教例与经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

[2] 蒋军晶、刘双双《如何设计阅读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3] 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魏春鹂,1976年生,女,汉族,陕西咸阳人,大学本科,中小学高级教师,任职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天王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预测课文策略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背课文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