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究

2022-06-17陈诗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要素习作

摘 要: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从确定单元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安排教学过程,设计单元评价四个方面谈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大单元教学 实施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0.018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单篇的教学,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单元整体意识,学生在学习时也没有构建起整个单元、整本书的系统知识网络,并没有真正进行深度学习。这样的语文教学质量欠佳,导致学生基础知识结构不扎实,获取的是碎片化的知识,不能将每次所学到的知识填充于逐渐构建起来的知识网络,没有培养起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每天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疲于应付这些量多质差的作业,分离了能力与作业的正确关联,弱化了布置作业的真正目的,没有意识到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有单元整体意识,构建整本书、整学年、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图谱,实施大单元教学,致力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下从四个方面谈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

一、确定单元目标

1.正确解读教材

明确单元教学主题,确定单元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正确解读教材。教师只有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有正确的分析和解读,才能够基于教材实施大单元教学。那么如何正确解读教材呢?以統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为例,教材以“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线进行编排。教学中应当紧扣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很重要,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直接教语文要素,而要把语文要素分解细化、融入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解读教材时可以把每个单元、每册书的语文要素都整合列表,形成整个小学阶段的单元语文要素图谱,这样在脑海中就会形成明晰的语文要素网络,把握语文要素教学具体要求,能够更好地将语文要素融入教学。每个学段对学生的要求都不同,教师构建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要素图谱能够精准定位每个学段、每本书、每个单元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整理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要素图谱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熟悉掌握的过程,是对教材的全方位解读,整理好后还要常翻,常翻常新,熟稔于心。

2.细致解析“语文要素”

教师还要对“语文要素”进行细致解析。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教师就要思考怎么样做表示在“关注”呢?“关注”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指向读写技能的训练,学生学习文章有新鲜感的句子是为了能够运用,希望学生能够学习“写”的技能,通过学习,自己也能够写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第三单元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首先学生需要能够从文章中找到有丰富想象的地方,其次,丰富的想象又可以细化为奇特的外部世界,奇特的内心想法,奇特的人物形象等等。只有对语文要素进行细致解析,才能够将其有目的、有方法地融入于语文教学当中。

3.抓单元核心问题

在确定整个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明确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上课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所取舍,这就需要我们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要抓住这个单元的核心问题。从“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出发,进行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都应有一个核心问题,确定了核心问题就明确了单元教学主题,厘清了单元教学目标。那么核心问题应当如何确定呢?进行大单元备课时,可以抓住语文要素、课后练习、学习提示、文章题目和文章关键词句,从中提炼整合出这个单元的核心问题。确立了单元核心问题后,就可以依照目标进行教学,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的。以核心问题为依托和主线,能够促使整个大单元教学顺利进行。

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还需要注意一点,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同时关注基础要求、单元核心问题和单课特点。学科基础要求是基本,单元核心问题是引领,本课特点是特色。单课值得关注的鲜明的语言特点或人物情感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整合教学资源

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将课内外资源进行整合。教师可根据课内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网络媒介,补充相应的课外教学资源。课内资源包括课文、课后题、口语交际、习作、园地等,课后题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是教师在教学时容易忽略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进行大单元教学备课时要明确这单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组,确定单元内教学资源的教学顺序,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合理调整教学顺序

单元整合教学的课型包括精读课、略读课、习作课、练习课和综合课。精读课讲授单元核心知识点,训练学生学会解决单元核心问题,主要是学习方法;略读课是巩固和运用单元核心学习方法;习作课是运用单元中的核心表达形式训练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明确每种课型的作用后,我们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要利用教学资源学核心知识,抓核心方法,致力于实际运用,培养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教学资源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可依据教学目标多样组合单元教学资源,合理调整教学顺序。如进行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时,要求“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第三课《桂花雨》和第四课《珍珠鸟》这两篇课文属于借物抒情,教师就可以先上第三课和第四课,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借物抒情的方法,之后再上第一课《白鹭》和第二课《落花生》,合理调整教学顺序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运用方法,无须刻板地根据教学顺序进行教学。

2.充分利用课后习题和阅读链接资源

课后练习题提炼了每篇文章的核心问题,是教师把握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将课后练习题转化为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课后练习题的作用。教师可梳理课后练习题,将课后练习题与课文教学有机结合,使课文的教学指向性更加明确、清晰,学生学完文章后也可自行检测是否能够回答每课的课后习题,以此判断是否掌握文章核心知识和学习方法。

有些课文后还有阅读链接,阅读链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链接资源,引导学生将课内外阅读资源进行对比阅读。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后链接了汪曾祺的《自报家门》。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可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写的是上学路上的情景,细致描写了水泥道,而《自报家门》则写的是放学路上的所见,写了各种各样的商铺。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利用阅读链接再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就可以知道只要用心观察,不管是在上学路上还是放学路上,生活中处处有美丽的景色,我们需要把这些美景生动地记录下来,运用阅读链接进行对比阅读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第六课《秋天的雨》后链接了《太阳时钟》,这两篇文章一个是从颜色、丰收景象和动植物准备过冬三个方面来写秋天,另一个是详写动植物准备过冬的具体过程。对比阅读后,丰富了学生对秋天的描写方法。阅读链接是课内文章的补充与延伸,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文章对比阅读,可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学会举一反三,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继续实践。因此,教师要利用阅读链接,不要忽视其作用,尽量将其转化为课堂教学过程,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安排教学过程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安排教学过程时,教师不可忽视单元导学环节,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单元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也需细化任务,让学生在任务式学习中获得知识,学习方法。

1.上好单元导学课

实施大单元教学是把整个单元当作一个整体,教师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初可以给孩子们上单元导学课,通过各种形式唤醒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兴趣。让学生也建立大单元学习意识,整体感知这单元有哪些学习内容,建立单元知识结构。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入到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境中,尽量想办法创造真实的情境,與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观照现实,启发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方法能够在现实中运用。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学校生活,学校生活是学生很熟悉却又容易忽略的,教师在进行单元导学时可以通过展示校园图片,校园生活视频等形式唤醒学生的校园生活记忆,引导其用心感受校园生活。教师创设校园生活情境,带领学生了解边疆小学的独特风情,感知植物世界对学校的丰富想象;体会孙中山在私塾上学时不懂就问的求学品质,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尝试写出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如何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描绘得更加生动具体。重视单元导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单元整体意识的有力途径。

2.细化单元学习任务

教师进行大单元教学时还可以将单元整体细化成几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特有的学习情境中去完成任务。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要求学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整个单元的学习都服务于最后这一篇观察习作。因此教师在单元导学时就可以细化任务,提前布置观察任务,观察动植物,观察不同时间段,不同的场景等等,先是进行观察,完成观察记录单,再根据观察记录单让学生写一些小练笔,最后写出一篇大作文,写出自己所观察到的眼中的缤纷世界。细化任务、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更好地达成单元目标。完成一个大单元的教学后,教师还可以进行总结反思,这单元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任务是什么?任务细化是否到位,是否有助于单元任务的完成,单元教学目标是否已达成,并适时进行调整,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下一单元的教学。

四、设计单元评价

1.设计单元作业

与大单元教学相呼应,作业设计也要有所改革,备课组可以一起进行单元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要落实单元教学总目标和每课的具体目标。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可以在开头进行总体的单元说明,使学生更加明晰这个单元的具体要求。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要注意明确每个单元的核心问题,再将核心问题细化到每一课,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同时每课之间又是有联系的,服务于单元大目标。教师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要思考如何通过作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思考单元作业设计如何才能突破低阶思维,锻炼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如解释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等。现有的学生作业鲜少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备课组一起设计单元作业能够把控作业质量,落实语文要素,检测大单元教学效果,取得针对性的巩固效果。

2.创新单元评价形式

在设计单元评价时,教师可创新单元评价形式,设计一些活动评价表,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教师可组织一场童话表演活动,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理分工。学生需要准备表演的服装,制作道具,设想台词,还要花时间排练,最后展现成果,整个过程考察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以此来评价学生对这一单元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将童话剧搬上学校大舞台,为学生搭建更大的展示平台。在进行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时,教师还可设计习作清单,习作清单上列出每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和写作的总体要求,设立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两栏。对照习作清单,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知道每次习作的具体要求,自评是一个自省的过程,在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习作是否符合习作要求,并作出相应的修改调整,以便写出更好的文章。

总之,大单元教学有其必要性,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思考,在实践中不断调整适应。实施大单元教学,教师需要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创设大单元教学任务和情境,设计好单元教学评价。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相信教师能够更加明晰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巧《从“教语文”到“教人”——大概念单元教学解读与示例》,《教育观察》2020年第24期。

[2] 翟婧仪《大单元教学思考与设计》,《基础教育研究》2021年第12期。

[3] 唐畅《基于部编版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以六年级上册语文为例》,《知识文库》2020年第24期。

[4] 刘玉琦《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名师论道》2021年第23期。

[5] 于甜《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

[6] 谢宏达《基于真实交际情境,提升表达素养——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谈大单元理念下的习作单元教学》,《辽宁教育》2021年第5期。

[7] 武宇鑫《小学语文“导学式”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为例》,山西大学2020硕士论文。

[8] 纵瑞怡《以大单元教学促语文深度学习》,《江苏教育》2021年第6期。

[9] 郁利菊《指向“大单元教学”,促进深度学习》,《语文天地》2020年第10期。

[10] 刘敏《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实施》,《小学教学参考》2021年第27期。

[11] 毕英春《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策略与思考》,《江西教育》2020年第8期。

[12] 周梦霞《加强单元统整,走向情境运用——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谈大单元理念下的阅读策略单元教学》,《辽宁教育》2021年第5期。

(陈诗炜,1993年生,女,汉族,福建厦门人,小学语文二级教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要素习作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也谈做人的要素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习作展示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