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全”媒体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2-06-17雷倩倩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数字时代媒体新闻传播

雷倩倩

【摘要】本文阐述“四全”媒体发展趋势下新闻生产、传播的新内涵,根据“四全”媒体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要求,提出突破教材不匹配、教学辅助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制约,革新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活页教材编写工作,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构建完善的学科多元实践平台,形成融合型师资培养机制,培养符合数字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关键詞】数字时代 “四全”媒体 新闻传播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2-0105-03

数字时代,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媒介融合塑造了传媒业的新生态。在此环境下,新闻传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内容生产、传播各环节也经历着巨大变革。“四全媒体”成为传媒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新闻生产、传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生产、传播理念亟须革新。为紧跟传媒行业的形势变化,适应市场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在高职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相应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四全”媒体赋予新闻生产、传播新内涵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段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媒体发展的本质内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前沿,立足媒体发展趋势,为媒体发展适时提出了“四全”媒体的论断,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目前,学界对“四全”媒体的内涵认识基本达成初步共识,认为其分别从时空、形态、主体、效能四个维度创新了传统传播观念。

“全程媒体”意味着对新闻报道产品由原来的“固态化”变为“液态化”,新闻报道发布不再是“发布即结果”,而是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束全过程精准捕捉和记录,并实现全时空、全过程实时更新和发布,内容呈现流动性;“全息媒体”意味着新形态突破原传统媒体的媒介技术、表现手法和呈现终端,从单一的物理传播形态转为构建融合多种媒介手段表现和传播内容、提供服务的综合性媒体、从原来具有一定“排他性”的媒介平台转为融图文、视频、音频、可视化数据、VR/AR、游戏等为一体的立体、多维的“内容广场”;“全员媒体”意味着新形态打破了原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话语垄断状态,“人人皆媒体”的时代来临,社会环境下的个人、单位、组织机构等均能加入信息交互的过程中,打破了此前记者、编辑职业的垄断性,传播主体和受众客体之间的“隔离带”正被拆除,媒体机构与受众之间话语权的边界逐渐模糊,多元化参与、多向性互动的特征愈发明显;“全效媒体”意味着媒体功能全效化,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媒体具有平台化特点,多功能应用聚集在同一平台上,通过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依托于对用户精准的“画像”,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分众化、个性化、精准化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各媒介机构、平台不断推进内容、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建设,突破了以往媒体机构传播信息的单一功能,服务性大大增强,通过平台功能融合,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四全”媒体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新要求

“四全”媒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有助于新闻内容生产、传播的整合和升级;另一方面也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复杂的舆论环境,要求培养过硬的媒介素养

当下,迎来了“人人皆媒体”的时代,人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声。相较以往,舆论场域更加纷繁复杂:一方面,四面八方涌现的信息真假难辨;另一方面,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信息传播产生的声量、影响力呈几何倍数放大。在新闻生产、传播过程中,对传媒行业从业人员能辨明信息真假、准确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从业人员在发挥专业专长、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影响力的任务中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二)行业竞争白热化,要求培养深度挖掘、整合信息的能力

“万物皆媒体”加剧了传媒行业的竞争环境。曾经两极化的传播模式已被打破,自媒体愈来愈发达,作为传媒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不断输出优质的新闻内容,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因此,在制作短、平、快信息的同时,还要注重新闻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也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选题能力,能够设置有效的议题,引导话题,引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同时,能够整合多渠道有效信息,对大众关注的议题进行深入挖掘。更深、更广的内容才能真正提升新闻内容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受众的黏性,提升媒体机构的品牌形象。这就要求报社新闻人才不仅要有新闻知识储备,还需具备多领域知识,能够及时抓住并报道新闻热点。因此,这要求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对信息整合的能力、对议程设置的能力。这也意味着,新闻生产、传播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见识,还要有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发现议题,展开纵深维度的策划,出色地完成信息的整合。

(三)智能技术发展,要求培养复合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机构从业人员在职业功能上强调“专业性”:报社的文字记者强调文字写作技能,摄影记者强调拍照技能;电视台出镜记者强调出镜主持和采访技能,摄像记者强调视频拍摄技能。全媒体时代,基于平台功能的融合性、丰富性,图文、视频、音频、游戏、VR等各类新技术得以充分应用,在具体工作中,行业对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掌握采写、编、播、发各环节应用技术”的要求。

三、“四全”媒体发展趋势下新闻传播学科教学面临的挑战

新环境对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诉求:培养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但在当下媒介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在教学实践中仍面临着较大挑战。

(一)适用教材匮乏

在时代的需求下,新闻传播行业因时而动、因势而动,面对实际情况,需要在新闻生产、传播的实操过程中做出即时调整和回应。但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成型,往往建立在长时间实践的基础之上,经过检验才能总结、归纳形成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并且新闻传播学科的教材从编写到审核再到印刷出版,往往需要数年时间,而在此期间,媒介形态无论是内容生产,抑或传播渠道、传播形式都发生了迭代,导致教材的滞后性更为明显。尤其在高职教育中,教學强调实践,在选择教材时,不少教师都经历过课程无教材可选的境况;又或是选择的教材中理论比重大,实践方法尤其是符合当下趋势的实践方法少之又少;另外,在权威性的教材中,理论和实践内容都偏重于传统媒体的情况较为突出,有些教材甚至仍引用十几年前的新闻案例,难以满足新趋势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这一情况导致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的现象。

(二)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程度不高,未能形成有效的融合性课程体系

传媒类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也是学养宽泛、知识内涵厚重的专业。合格的传媒人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在数字时代,信息传播较以往速度更快、信息容量更大。作为新闻传播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在未来的工作当中,需要处理的信息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需要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熟练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以及良好的审美能力,才能对海量信息做出正确判断与处理。但在高职教育体系当中,三年在校时间有限,通识课程安排相对较少,并且很难与专业的新闻采编传播技能紧密结合。而新闻传播学科与理工类学科的特点不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即使明白了新闻采写、传播的操作流程,但若没有深厚的文化基底、良好的审美能力,最后也很难做出优秀的作品。

(三)缺乏模拟真实情境的实践平台

新闻传播学科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教学中,教师仍面临实践平台不足的问题。由于缺乏真实情境,在实训中,学生无法身临其境体验新闻采访现场,写新闻稿件时没有鲜活的素材,发布传播时可使用的平台也非常有限。例如,在新闻采写课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新闻采写的作业,学生通常只能在校内完成,无法真正体会新闻采访中对事件发生过程变量的处理,很难得到真正的锻炼。在传播过程中,绝大多数内容只能在校内的微信公众账号上发布,缺少真正的“数据试金石”。这也容易让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的真实状况产生误解,不能正确认识该学科的价值和作用。

(四)了解行业前沿资讯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新闻传播学科教学需要专业的教师团队,在高职院校尤其需要有实践经验,熟悉行业动向,能实操、善实操的教师保障教学质量。目前,高职院校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师团队有真正新闻采编传播策划经历的人数依旧有限,传媒业业内人士与社会专家深度参与到教学改革中较少,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改革给的建议有限。如何加强新闻传播人才的引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成为高职院新闻传播学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四、“四全”媒体发展趋势下新闻传播学科教学优化路径

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四全”媒体环境下传媒业态的变化,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也应积极应对,与时俱进,进行改革。

(一)革新教学理念,在职业教育中重视理论教学

在“四全”媒体的发展趋势下,新闻传播学科教师要及时了解用人市场的需求,梳理新闻传播学科培养的人才未来进入社会后将扮演的角色,以不断调整学科的教学理念及方式。

新闻传播学科教师要注意到当下舆论环境的剧烈变化,调整过往高职教育重实践、轻理论的观念。理论作为实践的有力指引,在职业教育中不应缺席。通过理论,更好地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基础框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学学科的性质、特点。教师真正为学生解决“自己所学的学科是什么”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有更宏观的了解,掌握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在具体实践中有广阔的视野,处理更广、更深、更繁杂的信息,适应当下的行业市场需要。

(二)积极开展活页教材编写工作,适应现实变化

当今传媒行业日新月异,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要想与时俱进,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矛盾,应组织教师团队和业内专家团队根据高职教学特点编写活页式教材,紧跟行业变化,倒推工作流程,随时调整教材内容。通过常更常新,保证教材与行业变化紧密接轨。编写活页教材与时代、行业紧密结合的同时,必须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前提不变。编写、修订过程,需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教材,帮学生构建明辨是非、思维严谨、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三)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

一是进行课程设计时,要站在宏观视角,立足“四全”媒体的发展趋势,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意识贯穿专业课程,适度调整课程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注重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可增加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等课程的比重,为学生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可在课程安排时,要站在全媒体的视角构建课程结构,尽管新媒体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具体技能的操作应用上,以往传统的媒体的知识体系仍是该门学科的建设基础,新媒体技术应用相对微观层次的内容,应在基础理论体系之上进行拓展、深化,两者缺一不可,不应偏颇;三是应加大课程内容中实务训练的比例,通过不断反复训练,培养学生在“四全”媒体的发展趋势下,快速调动新闻策划、采、写、播、评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等能力。

(四)构建完善的学科多元实践平台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训是新闻传播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等重要环节,针对实践平台缺乏这一状况,一是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平台,例如,可将校内宣传部、新媒体/融媒体中心的项目与专业课程对接,既能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媒体实践机会,也能为平台提供更多丰富的内容。二是调动校外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与地方媒体机构、文化传播公司等单位、机构、组织合作,形成“校内教师+校外导师”模式,一方面通过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趋于真实情境的实训平台和项目,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掌握采、写、编、播等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在“四全”媒体的趋势下,全员皆媒体,学生也能成为“背包记者”,而不再是纸上谈兵。

(五)形成融合型师资培养机制

通过学校、学院层面,与本地专业传媒机构搭建“校媒共建”机制,实现校媒人才培养“双流动”运行模式。学校定时定期输送专任教师到专业媒体机构挂职、上岗实操,通过参与真实项目,培养具有真正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实现“双师”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从专业媒体机构引进业界媒体专家,成为校内教师的团队成员,通过专家掌握的行业前沿资讯,帮助校内教师开拓视野、提升经验值。与此同时,校内教师对行业的观察、思考,也能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校内外相辅前行,实现双赢。

在“四全”媒体环境下发展的趋势下,新闻传播学科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与传媒业的发展大势,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围绕行业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实践实训、师资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以培养能够适应全媒体环境的新时代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绍忠,谢文博.“四全”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J/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

0401/c40531-31005870.html,2019-04-01.

[2]唐卓.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路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7).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数字时代媒体新闻传播
我国报纸在数字时代的出版转型
数字时代室内设计中绘画作品的运用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数字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观念的创新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