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大格局

2022-06-17郭立宏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育人思政

郭立宏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中央基于历史、现实和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激发协同育人活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思政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与时代底色←

一是鲜明的政治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鲜亮底色,同时也是由人文社会科学所特有的阶级性、政治性学科属性所决定的。高等教育要发展,必须首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科学的学理支撑。思政课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高校要充分运用优质学科资源,及时提供充足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话语体系,用学术来讲政治,保持思政课的理论高度和学理深度,把知识、思维、方法、情感等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三是显著的育人实效。思政工作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政工作开展得怎么样,最终要看学生的心灵是不是受到了洗礼和滋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是不是更加坚定起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是更加自觉,是不是已经形成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西北大学是一所典型的综合性大学,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底蕴深厚。学校经历了陕西大学堂、西北联大等重要历史时期,已经有120年的办学实践。二是学科门类齐全。学校向来保持综合学科的主体框架,目前涵盖11个学科门类,具有鲜明的特色。三是注重交叉融合。学校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注重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四是综合实力强劲。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均走在全国地方高校前列,具有良好的文化影响力。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协同育人发展活力强劲,涵育了特色鲜明的思政育人优势。

→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彻底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等方面,给予思政工作和思政课重要支撑,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用好高校集中的学科和人才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透彻、阐释透彻。有条件的高校要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形成特色学科方向,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比如,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依托延安红色革命文化,形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当代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研究”等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为思政课提供坚实的政治性和学理性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要紧扣历史脉搏,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不断为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怎么看”“怎么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统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计划,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互融互通。要坚持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持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高校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是影响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肩负着崇高的育人使命。首先,必须立足中国实践。有生命力的理论一定源自于实践,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哲理,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基于特有区位资源的有力依托,基于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其次,必须研究中国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前所未有、深化改革前所未有、机遇挑战前所未有。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最后,必须实现理论创新,理论越彻底对现实的解释力就越强。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眼光,加强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理论总结和研究阐释,不但要体现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更要体现出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长期以来,西北大学在中国思想文化、中东与世界史、政治经济学、丝路文明考古、中国古典文学、资源环境与社会管理等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具备深刻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丰富的育人元素。学校及时将这些学科学术资源充分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管理、服务保障各个环节的育人资源。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

守好思政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为辅助的“一体两翼”思政课教学体系,坚守课堂阵地,搭建实践平台,深挖文化载体。要深刻理解党中央重要要求,深度把握学校育人特色优势,理直气壮地开好课程、配足师资、定好标准、不打折扣。学校整合多学科资源,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识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探索推出叙事式教学法,讲好中国故事、大学故事、身边故事,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理论原理。在新技术运用上,建设思政课网站、微课、微信平台等网络教学资源,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把现实和事实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直观感悟新时代实践伟力。近年来,西北大学探索形成了“课堂厘理、实践正论、文化铸魂”的思政课育人新模式。“课堂厘理”就是坚守课堂阵地,在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上方向不偏,释疑解惑,明是辨非。“实践正论”就是搭建实践舞台,系统推进实践教学,引导师生不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伟力,提升精神意志,历练能力才干。“文化铸魂”就是深挖文化载体,充分发挥陕西省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学校百余年办学史文化育人资源,延伸思政課堂,坚定“四个自信”。17758201-3D5E-4CE4-841B-79E69847C37D

用好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要各守一段渠、各自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要充分激发各个学科的育人活力,尤其是要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厚底蕴、价值内涵内化到教育教学中,转化为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要厚植各类课程发展根基,延伸课程思政育人效应,善于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把大学精神与文化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激发大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西北大学深挖各个学科蕴含的人文科学精神和思政育人元素,建设了包括语言文学类、历史与文化类、宗教哲学类、心理学类、社会科学类、科学技术与工程类、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等七大模块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连续37年为全校学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通识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学校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培育了一批精品示范课堂,把理想信念、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大学精神和专业知识融为一体,这是推动价值性与知识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有益尝试。

→坚持育人队伍的主导性和全员性←

建设一支信仰坚定、堪当大任的教师队伍。打铁还须自身硬,育人队伍的主导性体现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上,体现在正确的引导、总结提炼和课堂把控上。因此,首先要引导全体教师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为党尽责、为国育人的坚定信念,以及为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而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学术价值追求会将学术做到极致,即追求代表学术行当的荣誉和成功;社会价值追求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可为社会进步和区域发展作出贡献;历史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产出的成果、作出的贡献被载入历史,会被后人铭记和传颂。

创新教师队伍积极投身思政教育的机制。在顶层设计上,积极引导教师进行思政教育模式创新,设计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评估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西北大学常态化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使各年龄段思政课教师和课程思政骨干教师都得到了提升、发挥了作用;同时注重分类评价,获国家级讲课比赛二等奖以上或省级讲课比赛一等奖的思政课教师,申报副高职称不受评审条件限制,促使教师投身思政教育成为高度自觉。

抓住“全员育人”这个关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员”是关键。要发挥名师大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教师用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统筹推进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外名师队伍建设,同时抓好辅导员、导师、管理干部、后勤保障队伍,明确并落实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环节的育人职责,营造“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氛围,促进全体教职员工聚焦育人、协同育人。17758201-3D5E-4CE4-841B-79E69847C37D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