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右江麽乜”融入中职校园民族文化基地建设的路径

2022-06-17吴天元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基地建设非遗民族文化

【摘要】本文论述将“右江麽乜”融入中职校园民族文化基地建设的路径:完善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开发教学资源,形成一系列课程体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投入实践,促进基地长远发展,以提升中职校园民族文化基地建设的育人功能,促进“右江麽乜”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右江麽乜” 非遗 中职校园 民族文化 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1-0008-04

“右江麽乜”是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壮族特色文化标志性物品。“麽乜”(mō miē)是壮语音译,指神与母亲,寓意吉祥。“右江麽乜”类似于玩偶,常被缝制成小儿怀抱器具、小儿微笑等造型(如图1所示),其图案一般是壮族文化中常见的吉祥图案,代表着神对孩子的关爱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呵护之情。“右江麽乜”其内部填充物是多种中草药,诸如艾叶、菖蒲等,种类多达20余种,人们可以长年佩戴,有利于身体健康。右江壮族麽乜制作技艺是广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之一,“右江麽乜”造型丰富多样,但在制作方面依赖于老一辈手艺人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右江麽乜”的传承和发展。当前,中职学校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通过建设校园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将“右江麽乜”融入基地建设当中,打造良好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促进“右江麽乜”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完善设施建设,打造育人环境

环境是中职校园民族文化基地建设的重点,基地环境应当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与文化氛围。将“右江麽乜”融入中职校园民族文化基地建设,突出文化元素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基地开展体验活动,从中获得民族文化熏陶。我校通过完善“右江麽乜”雕塑、壁画、实物展示,以及打造电子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全方位营造立体化的育人环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

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校主要通过“右江麽乜”雕塑、壁画、实物展示等布设基地环境。一是雕塑的展示。雕塑是造型艺术,具有立体性、可供全面观赏的特点。我校设计、制作了“右江麽乜”伯皇怀抱龙珠的造型雕塑(如图2所示),并摆放在基地中的醒目位置。雕塑旁边是概括性的文字介绍,学生通过观赏雕塑、阅读简介,进一步激发探索雕塑蕴涵的文化的热情,再通过其他途径延伸获取“右江麽乜”的相关信息,为后续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二是壁画的展示。“右江麽乜”图案独具特色,我校充分运用壁画的形式展现丰富的图案内容(如图3所示),从而打造生动的文化环境。学生步入基地就能观赏到色彩艳丽、内容丰富的主题壁画,并由壁画图案引发丰富的联想,激发探究“右江麽乜”文化内涵的积极性。三是实物的展示。“右江麽乜”实物成品多样、制作“右江麽乜”的材料丰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右江麽乜”,掌握制作“右江麽乜”时需要用到哪些工具、材料等,我校在基地中布置了“右江麽乜”主题展示柜台,如在“右江麽乜”的制作工具柜台中,展示制作“右江麽乜”的主要工具、材料,如针、木槌、镊子、剪刀、簸箕、石磨、线、布料、棉花、艾叶、菖蒲、苍术、菊花及其他装饰品等;在“右江麽乜”的成品展示柜中,按照传统的福寿系列、原生态民族风系列、纯天然的艾香系列、高端的沉香系列等,一一整齐摆放展示实物(如图4所示);在“右江麽乜”的样品及证书展示柜台中,主要展示我校学生参加“右江麽乜”制作各类比賽的参赛作品及获奖证书等。通过打造基础设施、进行实物展示等,学生在参观基地时对“右江麽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探究“右江麽乜”文化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制作“右江麽乜”的兴趣。

(二)电子图书馆的建设

电子图书馆是学生在校园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我校在校园文化基地建设中增设电子图书馆,将与“右江麽乜”有关的文献资料载入其中,丰富了内部馆藏资源。学生结合基地内部“右江麽乜”的实物展示,以及查阅电子图书馆馆藏资料,进一步丰富“右江麽乜”学习内容,加深对“右江麽乜”起源、形成过程、文化内涵和作用的了解。我校将“右江麽乜”故事、制作流程、元素运用、文化传承等制作成视频,以便在基地进行播放展示,或是在校园进行宣传播放,又或是教师用于制作微课进行课堂教学等;学生也可以利用移动端登录电子图书馆获取视频信息,了解制作“右江麽乜”的动态信息等。电子图书馆开通了视频直播通道,我校邀请“右江麽乜”相关专家、手工制作艺人等,在线上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样的宣传与教学途径使“右江麽乜”的内涵和制作方式更加通俗易懂,促进师生加强学习和理解,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可见,将“右江麽乜”融入校园民族文化基地建设,营造浓厚的环境文化氛围,有利于创设全方位的育人环境。

二、开发教学资源,形成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是培养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的关键。中职校园民族文化基地建设要注意开发“右江麽乜”教学资源、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让“右江麽乜”更加深入地融入基地建设中,发挥其育人效果。我校以“右江麽乜”制作的核心技艺和工艺流程为导向,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增设了“麽乜”故事、裁缝制作、动漫设计、民族工艺美术、平面设计、绘画、公共艺术等课程,突出了“右江麽乜”的文化特征和艺术特征、制作技艺变迁及传承过程等,以项目化教学的方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校在“右江麽乜”制作培训方面实施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的方式。短期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学校社团成员和社会培训人员,为期1—3个月;长期培训主要是学校开设的学前教育或幼儿保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为期1—2个学期。例如,以下是我校2021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右江麽乜”课程安排情况(如表1所示)。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优化“右江麽乜”产品设计,结合传统技艺加上时尚、现代化手法,从造型、设计、图案、色彩、材质及内容等思考进行“右江麽乜”创新制作,如提出引导性问题“依照传统手工艺流程,你认为是否可以采用现代化工艺大量生产‘右江麽乜?”等,以激发学生探究“右江麽乜”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实践创新,促进“右江麽乜”的推广。曾有学生提出将“右江麽乜”与地方旅游业结合的想法,对此,教师针对相关实践项目,通过学校渠道申请资源,组织一批学生与本地旅游企业洽谈校企合作项目。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学生主要负责给游客或爱好者介绍“右江麽乜”文化背景、“右江麽乜”的手工技艺和制作方法等。由此,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继续深入探究,既加强了对“右江麽乜”的重视,又提升了专业认知水平和创新意识。1A6C18EB-7DEF-4D63-B352-096D3EEB3F9D

三、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师资队伍是专业发展的关键。在“右江麽乜”非遗传承中,教师扮演着信息传递者的重要角色。中职学校应当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让“右江麽乜”全面融入中职校园民族文化基地建设,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我校成立了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如图5所示),充分挖掘“右江麽乜”文化育人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应用到师资队伍建设当中。一方面,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促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右江麽乜”的文化背景和育人价值。例如讲述“右江麽乜”背景故事,同时提出问题促使教师交流讨论,如“与‘麽乜传说有关的主人公伯皇为了取回太阳神火种——龙珠,牺牲自己以拯救苍生,这个故事能否对学生的品德、思想培养起到引导作用?”等;或是鼓励教师积极、自主地学习“右江麽乜”文化知识,组织教师在校内展开“右江麽乜”工艺品义卖等活动,加强教师对“右江麽乜”制作技艺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我校在校园民族文化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中,秉持全员育人思想,通过组建师资教研小组,专门负责对“右江麽乜”的育人作用展开研究;教研小组的教师成员完成信息采集、统计工作,并将教研小组的研究成果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右江麽乜”的知识。

四、投入实践,促进基地长远发展

为了推进校园民族文化基地的长远发展,我校营造自主创业、自主管理的校园民族文化基地环境氛围,通过建立现代学徒制四方联动的非遗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政府、企业、学校、手工作坊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创设帮扶车间、文秀巾帼励志班,培养大批手工技艺人才,从而使“右江麽乜”手工技艺从民间走进课堂,进一步提高“右江麽乜”的制作产量、扩大“右江麽乜”的生产规模。学校加强了与政府对接、与兄弟学校合作、与农户绣娘对接、与企业合作等,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项目合作点,在兄弟学校和具有地域优势的乡村创办手工作坊,将生产帮扶车间设置在农户家中;通过拓展市场,充分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右江麽乜”手工艺人创业、就业,致力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如图6所示)。

在引导学生将产品设计理念融入“右江麽乜”制作的过程中,我校采用传统技艺融合现代制作的手法,在保留“右江麽乜”核心元素基础上,打破传统设计理念,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设计相结合,开发了国潮经典、红色记忆、古韵歌谣等系列产品;运用多种材质物品如金属、塑胶、陶制品、木制品等制作了富有“右江麽乜”元素特色的生活用品,如时钟、笔筒、耳坠、杯子、胸针、存钱罐、手机壳等(如图7、图8所示);在融入“右江麽乜”元素制作各民族服饰的过程中,从图案、色彩、材质、造型等方面,采用局部拼接或点缀的方法将“右江麽乜”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这样通过机械制作+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方式,制作了更多符合大众审美、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学生在参与设计、制作产品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右江麽乜”探究的兴趣,从中加深了对“右江麽乜”非遗文化价值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民族文化认同感。

总之,中职学校可将“右江麽乜”融入校园民族文化基地建设,利用自身办学与教学优势,让传统的手工艺和现代生活相融合,自觉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同时,引入“右江麽乜”,能够给中职校园民族文化基地建设,以及后续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校园文化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坚飞.融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以诸暨市职教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校为例[J].职业教育(上、中旬),2017(22).

[2]刘炳南.有效课堂视角下“非遗”融入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10).

[3]王渭兵.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的传承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

[4]李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9(3).

[5]商小咏.优秀地方民俗文化融入高職思政教育的价值及路径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9(38).

注: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右江麽乜非遗传承‘政-企-校-坊四方协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20B1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天元(1979— ),广西百色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教育及创新创业。

(责编 杨 春)1A6C18EB-7DEF-4D63-B352-096D3EEB3F9D

猜你喜欢

基地建设非遗民族文化
地方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