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免烫衬衫接缝部位起皱的实践

2022-06-16李凤霞宋海燕和玉芳宋法强

纺织器材 2022年3期
关键词:起皱衬衫手法

李凤霞,宋海燕,和玉芳,宋法强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淄博 255100)

0 引言

客户反馈免烫衬衫各部位起皱,特别是门襟、侧缝、底边、袖窿等部位起皱严重,影响服用效果。测试这4个部位的平整度级别如下:门襟为2.5级~2.7级,侧缝为2.7级~3.0级,底边为2.8级~3.0级,袖窿为2.8级~3.0级。常见的起皱因素有面料的质量、厚度、悬垂性、方向性、伸展性、工艺回缩性、热塑性等,这些因素也会对织物结构造成影响[1]。此外,缝制手法不当、设备工具调试不良、样板不合适等也会导致起皱。在缝制衬衫时,要求操作工经验丰富、工艺技法娴熟、动作精准,对任何工艺、款式及面料都能熟练操作,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分析和改进操作工艺,规范操作流程,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2]。大量统计表明,客户反馈的全身起皱,是由衬衫各部件的缝制设备、手法及样板不同引起,笔者对衬衫不同部位起皱原因逐一分析。

1 右门襟起皱

1.1 操作手法

在缝制右门襟时,要将左手向前送衣片的习惯,改为右手略微扶衣片顺着喇叭口使衣片边缘卷入,左手将衣片下层轻轻向后拉的手法(见图1)。通过新手法,可改善门襟起皱级别0.2级~0.3级,见图2。

图1 右门襟操作手法

图2 右门襟起皱改善统计

1.2 设备调整

缝纫设备运行良好是确保成衣缝制品质的前提,因此在每批产品投产前,均需调整好输送装置。此外,设备的调试还包括所有影响缝制部位与线迹质量相关的机件与部位,如机针、压脚、线张力、旋梭及送布齿等[3]。

1.2.1粗细合适的机针对减轻面料起皱至关重要。通过更换细针(DB×1SF TN 11号特效防绒针),调节底面线松紧度(底线张力为70 cN~100 cN),可减轻起皱程度。

1.2.2送布齿调节为前高后低。送布齿高度,前面为1.5 mm,后面为1.0 mm,可减少对面料的摩擦,有利于减轻起皱问题。

1.2.3选用防皱压脚,减少面料在压脚下起皱。

1.2.4更换小孔针板,减少机针在针板孔的振动;更换细牙送布齿,减少送布齿对面料的摩擦。

1.2.5调节压脚及拖轮压力,压脚旋钮的高度为30 mm~40 mm,使面料输送和压脚送布的速度保持一致,减轻起皱程度。

1.2.6调节拖轮和压脚送布量,使拖轮比压脚快1针~2针。

1.3 调整结果

结果表明,免烫衬衫右门襟的起皱级别提升了0.3级~0.5级,见图3。

图3 右门襟起皱改善统计

2 左门襟起皱

2.1 操作手法

左手拉衣片松紧适宜,保证缝头均匀、条格顺直,右手轻扶门襟条,保证缝完后左门襟对格、平服;素色、条子面料需将衬布放在机台左侧的托盘上,直接从喇叭轨道进入缝合。

2.2 设备调整

更换细针;调节底面线松紧度,使底线形成线环;调节送布齿高度为1.0 mm~1.5 mm。

2.3 调整结果

结果表明,免烫衬衫左门襟的起皱级别提升了0.3级~0.5级,见图4。

图4 左门襟起皱改善统计

3 侧缝起皱

3.1 操作手法

缝制袖底缝时,由于面料有弹性,双手不能拉而是要向前送,减少因面料回缩造成起皱;缝合前后衣片时,左手要轻微用力拉起,右手自然拉平;特殊面料,要根据面料特性调整手法。

3.2 设备调整

更换12号机针,调节底面线松紧度,使底线形成线环;调节送布齿高度为1.0 mm~1.5 mm,调节拖轮和压脚送布量,使拖轮比压脚快1针~2针,且上下拖轮平整。

3.3 调整结果

设备调整后,侧缝起皱级别提升0.2级~0.4级;再结合手法调整,可使免烫衬衫的侧缝起皱级别提升0.2级~0.5级,见图5。

图5 侧缝起皱改善统计

4 底边起皱

4.1 操作手法

卷边距合身2 cm~3 cm时下喇叭,手工卷好缝头,一手在前将衣片拉起与合身距离约为2.5 cm;在左片和后片第2个弧度处,将衣片前送而不后拉,后片第1个弧度和右片处,要将机器的吃量打开。

4.2 设备调整

对底边起皱级别要求高的客户,建议使用差动卷底边机,并根据面料特性调节小爪吃量与针码相同,高度为2.0 mm~2.5 mm,图6为普通底边机和差动底边机的起皱级别对比。

图6 起皱级别对比

4.3 调整结果

结果表明,免烫衬衫底边起皱级别提升0.3级~0.5级,具体见表1。

表1 手法调试和设备改善对底边起皱级的影响

5 袖窿起皱

5.1 手法调整

拼合袖山弧线和袖窿弧线时,要注意缝合对位,局部吃势不均会对袖窿及胸背宽产生影响,最终导致起皱。要做到:上袖开始和结尾的弧度处不能拉拽,严格按照对应剪口操作,上下过肩约8 cm的直丝部位要将衣片拉起;辑袖明线时袖笼开始的弧度处约13 cm和下过肩处右手要将衣片向压脚方向推。

5.2 设备调整

5.2.1 辑暗线设备调试

更换12号机针,调节底面线松紧度,底线形成线环;调节送布齿高度为1.0 mm~1.5 mm;调节拖轮和压脚送布量;根据面料调整拖轮拉力。

5.2.2 辑袖明线设备调试

将设备线迹更换为481链式线迹;送布齿高度调整为1.0 mm~1.5 mm;调节压脚压力,压脚旋钮高度为 35 mm~40 mm。

5.3 样板调整

调节袖窿弧度由深变浅1 mm~2 mm,袖窿平整度改善不大,不予采用。袖窿弧度由深变浅6 mm及以上,会给合身工序造成很大难度,也影响了前胸尺寸,不予采用。因此,尝试调节袖窿弧度由深变浅为3 mm~5 mm,结果袖窿平整度提高了0.2级~0.5级,可采用。

5.4 调整结果

结果表明,免烫衬衫袖窿起皱级别提升0.2级~0.5级。

6 后片收省起皱

6.1 手法调整

收省的正确操作手法是,操作时一手在前拉、一手在后抚平衣片。

6.2 设备调整

更换细针(DB×1SF TN 11号特效防绒针),调节底面线松紧度(底线张力为70 cN~100 cN);更换塑料平压脚、小孔针板及细牙送布齿;送布齿调节为前高后低,高度为前1.5 mm、后1.0 mm;调节压脚压力,压脚旋钮高度为35 mm~40 mm。

6.3 调整结果

结果表明,免烫衬衫的收省起皱级别提升了0.2级~0.6级。

7 上袖头起皱

7.1 手法调整

上袖头时,轻轻将袖口拉起直到没有皱起的小窝即可,拉起的力度根据面料的弹力而定。

7.2 设备调整

调节送布齿高度为1.0 mm~1.5 mm,调节压脚压力压杆高度为3.0 mm~3.5 mm;调节小爪吃量略大于针码(松软面料时吃量需小于针码),高度为2.0 mm~2.5 mm(厚面料稍高点,薄面料略低)。

7.3 调整结果

结果表明,免烫衬衫的上袖头起皱级别可提升0.4级~0.5级。

8 上领起皱

8.1 手法调整

上领时,3点定位两侧的剪口要向后片处偏1 mm;后领窝商标上侧位置上领时,要用手向前拉一下或放下底领操作。

8.2 设备调整

更换细针,调节底面线松紧度(底线张力在70 cN~100 cN);送布齿调节为前高后低,高度前为1.5 mm、后为1.0 mm;调节压脚压力,压脚旋钮高度为35 mm~40 mm。

8.3 调整结果

结果表明,免烫衬衫的上领起皱级别提升0.3级~0.6级。

9 合肩缝起皱

9.1 手法调整

操作时,双手向前送布,前片过肩衣片不能向后拽;过肩里在下过肩面在上时,过肩面领窝处位置要长出1 mm~2 mm。

9.2 设备调整

更换细针,调节底面线松紧度(底线张力为70 cN~100 cN);送布齿调节为前高后低,高度前为1.5 mm、后为1.0 mm;调节压脚压力,压脚旋钮高度为35 mm~40 mm。

10 上袖褀起皱

10.1 操作手法

上大袖褀操作手法,如图7所示。

图7 上大袖褀手法

10.2 设备调整

更换9号细针,调节底面线的松紧度(底线张力为70 cN~100 cN);送布齿调节为前高后低,前为1.5 mm、后为1.0 mm;调节压脚压力,压脚旋钮高度为35 mm~40 mm。

11 勾翻领

11.1 手法调整

勾翻领两侧吃量要均匀;缝翻领下止口合拢时吃量要均匀,圈领后内侧无起鼓为最佳;调大针码为3~4(不要调到最大),将吃量调到最大。

11.2 设备调整

使用自动切刀模板机;使用差动机,更换平压脚;更换粗线,调紧底面线松紧度,以不断线为准。

12 结论

通过缝制手法、样板、设备和工具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与改进,解决了免烫衬衫各主要部位起皱问题。门襟由原来洗后的2.5级~2.7级提高到2.8级~3.2级,提高了0.3级~0.5级;侧缝由原来洗后的2.7级~3.0级提高到2.9级~3.5级,提高了0.2级~0.5级;底边由原来洗后的2.8级~3.0级提高到3.1级~3.5级,提高了0.3级~0.5级;袖窿由原来洗后的2.8级~3.0级提高到3.0级~3.5级,提高了0.2级~0.5级。各主要部位起皱问题改善后,衬衣平整,赢得客户认可和信任,使后续大货订单更加稳定。

猜你喜欢

起皱衬衫手法
拟人手法真多情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时髦衬衫穿搭提案
格格不入
吊带衬衫
年轻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
针织衫&衬衫
洗碗时手指皮肤为何起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