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HP的职校学生能力评价模型构建探究

2022-06-16倪珺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评价模型综合能力

【摘要】本文基于多元智能评价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理念,对多级指标评估进行功能设计和数据采集。根据中长期数据积累,系统通过AHP算法进行智能化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记录、数据生成、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按照授权呈现学生能力动态评价模型。系统通过数据库智能化功能,实现由变量到自变量,即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直观地观察到成长状态,教师和学校通过分析与诊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内容,阶段性地提出成长建议,帮助学生能力发展轨迹更贴近样本指标,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职校学生评价  综合能力  评价模型  AHP层次分析法

【课题项目】2021年第四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指向类型教育的上海中职学校改革实践研究”子课题(A2205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6-0172-03

一、目前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学生评价模式的改革方向。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介入到专业课程评价中,形成“学校+企业”的多元评价主体,以及“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评价形式。但评价多应用于具体课程中,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操作性较强的职业教育人才的整体评价标准[1]。目前职业院校评价体系偏重结果评价、统一评价,对学生现状进行单一鉴定和描述,评价方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性评价的趋势。人才评价要求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坚持学生未来的持续发展为导向,除了对学生能力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持续发展的期待值和预测值的分析,搭建多元化、立体的评价模型,为学生各项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學依据。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开发一套以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导向,以检验学生各项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领域个性化动态评价模式。

二、研究意义

(一)确立现代化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标准

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设计和搭建多主体、多维度、多方法的以职业能力和素养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确定新时代技术型人才标准,有针对性地培育现代经济和服务业所需人才,有目标地对接产业行业发展,有效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二)推进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优化

职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源头,积极推进职业院校评价改革,建立适合职校学生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认清能力现状,明确能力发展目标和方向,在既有能力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推进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优化。

(三)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创造评价依据

职业院校每个学生作为个体,其发展轨迹和倾向都有其独特性。现代化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强调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根据评价体系不同结果因材施教,评价信息客观动态可测。通过对动态评价结果的调整和反馈,能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与意识,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评判依据[2]。

三、研究目标

本文以AHP模型在职业学校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设计学习者能力评估模型,并基于模型开发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系统的各个模块功能,应用于学生能力实际评估中,为职业教育领域个性化动态评价方式提供了一套可借鉴、可推广的评估策略。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背景下的新型考核评价模式

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由多种复杂要素构成,随着学生的成长评价指标和标准不断动态更替,之前的评价体系难以实现多维过程性评价,也难以直观观察到学生成长过程的变化区间和能力增量值。出于职业院校的能力评价指标必须要直面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本课题中,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能力评价的各个指标与评价标准。

(二)根据考核评价体系,动态创建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模型

建立动态与开放的评价模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采用行为和能力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构建多元主体评价结构,提供发展性评价的指标条件和个性化评价策略。根据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模型反馈调节,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理论支点

1.多元智力理论。在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点里,人由七种紧密连接但又相互独立的智力区域构成,各项智力虽然所处领域不同,但是相互之间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因此,所有学生都有其自身发展区域的潜在能力,可能表现区域不同。在这个结论前提下,教师需要以促进学生潜在能力发展为导向,公正客观地看待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各项活动促使学生的优势能力向其他能力领域迁移,达到各种能力的相对平衡,促进全面发展。

2.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在建构主义的观点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放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积极营造互动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既定教学环境中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作用下,学生能够积极自发地建构知识体系框架和内在关联。因此,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灌输理论和传播技能,更要求学生通过内在学习动力和自发学习意识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整个过程。

3.两种理论对系统开发的运用价值。①强调学生成长轨迹。联合企业、行业、机构和院校四方,制定职业能力标准,确定相关指标项,以标杆的形式为学生确定发展目标。学生在校参加的各项活动都应作为数据的采集点,形成一个立体的评价系统,体现出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②进行有意义的自我建构。将学生既有知识体系和技能经验作为新知识、新技能的生长起点,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起点中发展出新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指标的设定尊重认知规律,递进性、阶梯式地为学生确定了阶段性的标杆,学生可以找到自己现有状态与标杆之间的差距,从各个点上通过自我调整,实现有意义的自我建构。

(二)建立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模型

本课题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理论基础进行模型搭建。

1.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权重分析法,该分析方法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层次分析法能有效解决多个目标、多种层次的递阶结构问题,从而避免了单纯定性分析所具有的主观臆断性和单纯利用定量分析时对相关数据的严苛要求[3]。

2.建立AHP结构模型。AHP分析模型是层次分析赖以建立的基础,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特征,一个好的AHP结构对解决问题是极为重要的。①构造判断矩阵。建立层次结构后,上下两级层次之间指标的支配关系就被确定了。假设上一层级的指标 A 作为准则,对下一层级指标 B1,B2,…Bn 有支配关系,判断矩阵的构建就是在准则层 A 下按 B1,B2,…Bn 的重要性赋于它们相应的权重值[4]。②计算指标权重。在得到判断矩阵 A 后,采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 A:Mi=aij(i=1,2,…,n),n为矩阵阶数,Wi是Mi的n次方根,Wi= (i=1,2,…,n),对向量W=[W1,W2,…,Wn]归一化,Wi=,则W=[W1,W2,…,Wn]T为要求特征向量,即作为B1,B2,…Bn的单排序相对值,也即相对上级指标的权值。同时,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姿max=,其中(AW)i 为向量 AW 的第 i 个元素。③矩阵一致性检验。矩阵一致性要求决策者在进行两两比较的过程中能够保持其思维的一致性。我们要一致性检验各判断矩阵,以能够保证在应用分析层次上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在得到max后,就可以进行一致性检验了。其步骤如下:第一,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进行计算(CI);第二,对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进行查找(RI);第三,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进行计算(CR),当 CR<0.1 时,表示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要求;当 CR≥0.1 时,表示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需要对判断矩阵做适当修正。

具体来说,CI=(其中,n为矩阵阶数,?姿max 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RI 的取值则参照AHP给出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

(三)确定模型指标体系

1.设计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指标。模型指標体系划分为德、智、体、美、劳、职业发展能力六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二级评价指标及若干个观察点。与一级指标相比,二级指标接近过渡到观察点,更具观察性。数据采集有周期两个月和即时两种类型。周期性评价由评价者根据评价对象在规定周期内的某一方面的具体表现,进行A、B、C、D等级性测评;即时性评价,数据型的信息均由评价系统自动向校园网的相关栏目读取。

2.设计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分值。在确定评价的多级指标和维度的前提下,继续为每个评级等级确定评价标准,任务分值输入都会通过数据库的大数据处理功能使学生终端中所展示的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模型的最终成型,为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诊断和改进奠定数据基础。

(四)模型指标设定注意事项

1.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模型指标体系最基本的原则,能够用于实际操作、可以观察并记录下现象和行为表现,对于收集和记录的数据信息要求易于理解并易于分析和处理。

2.全面性原则。整个评价指标应当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评价内容做到多元化,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课程学习情况、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考证情况、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均应作为数据的采集点,能切实涵盖职校学生能力涉及的方方面面。

3.开放性原则。测评指标应该随培育侧重和行业要求变化而做相应调整,包括指标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以及指标的层次和权重的调整。同时也要注意,该评价同时将对学生产生改进的期望,以及今后学习策略调整的一些建议,使评价更有指导意义。

五、研究成效和案例

(一)搭建评价系统架构

系统基于上海某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构建,重要的功能包括软件应用框架、数字化校园系统、校园数据中心的全校数据库系统。

全新开发的功能主要是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问卷调查制作、观测点评分数据批量采集、问卷调查题库管理、问卷统计、数据建模子系统、数据仓库管理子系统。

(二)考核评价系统的实施反馈

1.建立行为测评机制。通过反复试验和验证,合理设置一、二、三级指标及各指标的权重,以提高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目标。同时通过使用使系统能进行智能化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记录、数据生成、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按照授权呈现(家长、在校生按个体呈现;校长、教务处、政教处以及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按个体的形式呈现)。系统能通过数据库智能化功能,实现由变量到自变量,即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直观地观察到自己的成长状态及差距,并能通过分析与诊断,阶段性地提出成长建议。

教师侧:教师在能力评估模块中主要在观察点的指标下对学生行为进行观测,给予相应分数和评级。①班主任评定模块:班主任对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崇尚功德、社会责任、心理健康等模块下二、三级指标和观察点进行评分和评级。②任课教师评定模块:各科任课教师对体质健康、审美表现、学习习惯、艺术情操等模块下二、三级指标和观察点进行评分和评级。③公司评定模块:实习公司对创新能力、职业适应、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信息处理能力等模块下二、三级指标和观察点进行评分和评级。

学生侧:评价系统设有学生互评模块。同伴之间对自我管理、心理健康、沟通协调能力等模块下二、三级指标和观察点进行评分和评级。和教师侧评定模块起到互为支撑和对应作用。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职校学生在评价时互相对照和比较,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评价,起到互相促进、借鉴提升的作用。

2.建立学生模型模块。智能能力评估系统通过将已有绩效的评价模式与行为样本的评价模式相结合,通过分析指标得分,对学生进行能力模型的建立,达到一级指标能力测评全覆盖,包括学生的知识状态、素养养成和行为习惯等。同时,对每项一级指标建立纵向曲线图,直观显现在校三年内的能力发展趋势。

3.提出学习改进策略。在评价过程中除了注重对结果性评价的分析和统计,能以评价为引导进行后续激励和促进,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发展,更要强调过程性评价,通过两种评价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终极目的。

六、总结

基于新时代技能型人才核心素养和用人单位能力需求为标准,以促进职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发展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为核心,本文所构建的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系统既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能力考量的需求,又可激励和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进行动态分析和定向追踪,具备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佑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7-19.

[2]亢利平.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设计原则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93-96.

[3]谭跃进.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8).

[4]金菊良,魏一鸣,丁晶.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水利学报,2016(3):398-412.

作者简介:

倪珺(1983年4月-),女,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评价模型综合能力
基于DEA的汽车上市公司相对效益评价
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的有效性评价模型
基于学业质量的增值性评价系统的分析与构建
利用废旧生活材料 培养设计创造能力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项目教学法在建设项目LCM课程实训中的创新应用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