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交叉的新商科教育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2022-06-16庄汝龙李梦瑶陈进富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商科学科交叉模式

庄汝龙 李梦瑶 陈进富

【摘要】数字经济的到来,对商科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科发展走向交叉融合和多样复合,人才培养也逐渐走向创新融合。基于此背景下,学科交叉视角下新商科教育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学科交叉视域下新商科教育的转型,针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障碍,对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并提出适合于我国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加快我国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提升竞争力。

【关键词】学科交叉  新商科  人才培养  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宁波大学教研项目“跨界与融合:基于學科交叉的新商科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YXMXZD20220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6-0166-03

1.学科交叉视域下新商科教育转型

在科学技术纵深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商科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2018年,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在此背景下新商科、新商科人才概念呼之欲出。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模式正在彻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共同探讨和支持新商科教育的人才发展、现代学习系统的发展和大量创新人才的发展,已成为应对许多复杂挑战的关键因素。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学科交叉下新商科教育转型的方向。

1.1 新领域:从“单一松散”到“多样复合”

以专业交叉融合为切入点,新商科要求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弱化学科界限,实现在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从学科变化来看,开始注重专业学科和课程体系的交叉与融合,促成多元复合交互型学科模式的形成。新商科讲究学科互涉,要求打破原有的割裂封闭的体系。一方面,建立从“单学科知识传递”到“多学科知识建构”学科复合的连贯结构;另一方面,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交叉重组,构建基于新商科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如进行大类培养,给予人才更多的灵活选择权,多样化的理念逐渐取代标准化的教育理念,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跨学科模式。从行业形态来看,打破行业技术之间原先存在的明显壁垒。传统商科注重培养某一方向专业人员,随着现代行业业务与科技交叉的深度融合,对人才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只具备单一知识体系的从业者面临优胜劣汰的局面。而新商科则淡化专业色彩,讲究培养跨学科型、综合型、多层次、复合型人才,实现应对诸多挑战的行业现状,促进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格局。

1.2 新形态:从“传统横向延伸”到“技术纵向递进”

理念上,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促进新商科交叉培养模式的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一大潮流,是实现我国新商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传统商科是以工业经济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新商科则是以数字经济为背景,以人的发展为导向。传统商科的课程内容界限分明,横向延伸面广;而新商科着重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技术纵向递进,旨在完善人格、开发人力、服务他人、发展自我,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的人才。形式上,传统商科忽视技术对商科的推动促进作用,二者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新商科教育则关注数字经济所赋予的时代内涵,鼓励融合现代科技,把前沿技术应用在学科教育中,打通各个学科之间学习的通道,实现线上线下“跨域”融合,大力推进“网络教学”“云课堂”等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碎片式学习交叉学科的广度和深度;使人才发展与社会发展相接轨,教学形式不断实现创新性交融与发展。

1.3 新目标:从“传授知识为主”到“培养能力为主”

宏观上,新商科根据供给侧改革需求,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育实践能力扎实,具备多种学科知识的岗位适应性强的全面发展人才,同时注重创业实践的基地和平台的搭建,重视实训专创融合,把校内学习和企业实习相结合,走企业化、合作化之路,实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开辟一条具有显著特色的商科人才道路。传统商科下,人才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教学质量过于重视理论和学术研究,学生国际化视野不足,创新思维受限,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需求。微观上,商科从社会市场实践中来,也要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产”“教”融合。新商科实现将人才的培育目标由单一技能型转向多样复合型,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型到以学生为中心;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提高了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避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与“学”融合,通过“师生对话”来实现任务驱动和探究。相对于传统商科的单一教育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改进。

2.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障碍

如何破解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实现人才可持续均衡发展,成为目前高教改革的重要抓手。

2.1 管理理念模糊,跨界方式存在藩篱

顶层设计存在偏差、高校管理层漠视和跨学科培养机制缺失,抑制了人才培养成效的发挥。高校对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思路模糊,且在思想上、价值观念上的追求目标不尽一致,协调各方利益较为困难,因此不能有效打通通道,进行实质性推进。由于存在学科桎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属于某一特定的专业,人与人之间存在明显学科上的边界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科的凝聚力,但同时阻断了资源的配置流通,从而使人才在交流与融通、协调与合作方面受到一定的掣肘和牵绊。此外,资源配置在专业、系、学院里不合理,容易产生内耗及诱发内部矛盾和分歧,利益分配链条需要进行规范和平衡。

2.2 实施欠缺灵活性,跨界体系系统不完善

跨学科人才培养离不开强有力及灵活的实践平台的依托,但目前跨学科实施平台课程建设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且大部分局限在本专业的教育资源框架内,引起了资源的相对浪费。传统高校发展模式下,学科平台专业色彩浓厚,具有“孤岛现象”的学科惰性。在学科实践中,专业教育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讲究培养专业对口的“专门人才”,存在“一切服务于专业,一切为了专业”的思想,这种固化模式导致学生自我选择和设计的机会少,知识过于专门化,并使学生走上社会后发展后劲较小,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2.3 组织载体偏差,融合效果不显著

首先,在高校中,学生参加科研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等团体组织,可以结识来自不同专业的伙伴,有助于消弭专业壁垒,促进思想火花的碰撞,开阔学生视野,符合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但这类组织具有阶段性,客观层面上,学生的数量、结构、专业上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不能保证绝大多数的群体得到锻炼,同时相应专业缺乏指导,也导致持续性的跨学科思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其次,学科专业文化是学科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同学科存在文化差异与文化隔阂,如果不能正确整合、综合、融合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跨学科人才培养仍会受限于专业组织的协调性。目前,我国研究生考试存在普遍的跨考现象,在备考复習阶段,由于前期本专业的知识和考试专业没有进行过打通转换,后期学习便会存在较严重的备考压力和学科陌生薄弱感,如何在前期的学习周期内进行引导和再造思维,实现“井”文化向“海”文化的转变,仍旧是一大焦点、难点。

2.4实施受限、不完善的配套制度

于人才培养方案而言,人才培养是一个讲究“细水长流”的大工程。一方面,目前许多方案中基础通识和必修课程的比例明显大于选修和复合交叉课程。由于主修的压力过大,学生课余时间学习其他专业学科的时间较为不足,大多学生只能局限在本专业的培养框架中,限制了跨学科人才全方面、个性的发展和跨学科知识的累积。另一方面,目前主辅修、双学位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制度仍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出现“有名无分”的现象。此外,国家目前没有实行“双学位制度,“双学位”的相应政策也没有跟进,相对而言,社会认可度和学生的归属性不强。比如,清华大学在2011年有66个本科专业,但仅有7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中山大学2012年仅开设了21个“双学位专业”。

3.跨学科教育人才创新培养路径

3.1优化顶层设计,因地制宜行己路

跨学科交叉融合是商科人才培养路径的核心内容和全局要素,只有创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制度环境和保障机制,打破学科资源流动和文化交互的壁垒,才能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优化与教学落实。

3.1.1 合理调整高校内部结构。首先,各个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对与新商科相关的学院、专业等进行合理调整以真正实现不同专业的交叉,为培养新商科跨学科人才提供有利条件。其次,对不同院系、专业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新商科跨学科提供良好的师资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调整高校招生简章内关于专业的限制,鼓励应届考生进行跨专业报考,为新商科增添高质量、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3.1.2 优化高校教学体系。首先,高校可以以自身对新商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学生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与修改,采取科学的手段,以不同专业的各自特点为基础,扩大教学范围,更新教学体系,调整教学大纲与内容,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融入信息、科技、大数据等有关的跨专业知识,使跨学科人才发展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同时,高校可以建设更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新商科跨学科人才教育过程中适当引入不同学科的师资力量,实现新商科跨学科人才教育中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其次,在课程的开设方面,高校可以根据新商科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需求调整学生开设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比例,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增加学生实践的空间,从而更好地融合不同学科知识并化为实践与创新的动力。

3.1.3 调整高校考评体系。在新商科跨学科的考核过程中,传统的知识型考核可能无法真正测试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因此,高校可以进行多元化、多阶段的考核方式,建立实践、创新、知识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2 开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3.2.1 创新跨学科人才教学体系。企业作为高校人才输出的第一大主体和毕业生反馈机制的重要一环,与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息息相关。此外,企业内的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较好地从实践出发引导学生。校企合作融合了学校与企业的内部资源,为新商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模式。高校应抓住机会、盘活社会资源,邀请跨行业的企业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育人主体之一,参与复合型课程的开发和联合实践基地的建设,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校企合作应以高校的教学与企业的高端信息技术相融合,发展跨专业教学。同时,可以通过特训营、体验式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因此,应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内的专家、导师等转化为师资力量,同时与企业联合培养具备学术与实践双才能的教师力量,为新商科跨学科人才的教学提供更优质的师资力量。

3.2.2 构建跨学科人才创新平台。新商科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新技术与不断的实践创新。因此,应通过校企合作构建新商科跨学科人才创新平台,建立实践基地以及企业实习基地,为各个学科、各个渠道的资源提供开放平台,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庞敏,闫波波,李璐伶,陈芯仪,胡彬彬.基于协同创新与学科交叉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21(20):188-189.

[2]张国平.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3-44+50.

[3]丁茜,谭井华,魏世洋,等.新时代背景下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109-110.

[4]冯志明.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支撑系统构建研究——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62-67.

[5]王慧颖,焦微玲.数字经济时代新商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1(10):60-66.

[6]张晓报.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突破——基于理念、制度和方式的分析[J].江苏高教,2017(4):48-52+98.

[7]吴向明,余红娜,陈春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97-425.

[8]何瑛,郭家荣,苏欣.跨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文科人才培养路径:基于商科的视角[J].商业会计,2021(19):11-16.

[9]李晨光,郑强国,魏秀丽,等.新商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创新探索——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9):196-197.

[10]李政辉,孙静.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以世界一流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9(6):140-145.

作者简介:

庄汝龙(1988年-),男,汉族,浙江宁波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改革。

猜你喜欢

新商科学科交叉模式
现代商业流通视阈下新商科专业群重构
新商科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探讨“新商科”人才培养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