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连秋雨话“五育”

2022-06-16施颖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

施颖

【摘要】立德树人是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五育并举”是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教育工作者应响应新要求,关注课程“育人”,坚持“五育并举”,挖掘课程中的“五育”因素,把“五育”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将“五育融合”的教学实践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五育融合”  《秋天的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6-0142-03

“双减”背景下,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成了各学校面临的挑战。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基础上,学校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双增”政策,增加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增加学生体育锻炼和审美熏陶的时间,提升身体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然而,目前一些学校和家长对于体育和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还存在不足。学校想要真正落实“双增”政策,只有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将“五育并举”融入学校的课堂中。

教育专家宁本涛教授对“五育”的定义:所谓“五育融合”,就是让“五育融合”进“日常”,即在一门学科中,通过教学设计将“五育”要素分析和设计出来,最终在课堂中彰显。

本文以《秋天的雨》教学为例,挖掘课程的“五育融合点”,谈谈课堂教学五育融合的实践。

一、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突出德育实效

赵福楼在《谈谈语文核心素养》中提到,想要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除了要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锻炼,还要注意纳入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学分析和鉴赏能力。除此之外,思想价值的融入也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是思想熏陶、价值观念构建的启蒙阶段,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

《秋天的雨》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拥有同一个主题:“秋天的美景”,也就是说,对于这篇课文的主题,已经有了前面两篇课文进行铺垫和呼应。在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古人借助优美的诗词展现了秋景之美。紧接着,在第二单元第二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更是进一步感受秋天铺满金色枫叶的水泥道无规则之美。在《秋天的雨》这一课,有了前面的课文进行铺垫,学生对于秋天的美景已经有了了解,而这篇课文则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本课围绕秋天“色彩美”“气味香”“丰收乐”三个方面,赞美了秋天,歌颂了大自然。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走近秋雨到走进秋雨,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表达的丰收和欢乐的情感。从课伊始的导入到课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熏陶不断提高,对大自然产生深厚的情感,加强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識,这正是德育渗透在学科中的体现。

为了从课堂走到生活中,可以设置课后选做题。比如将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画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把自己看到的秋天或想象的秋天用一段话写出来;结合课后题目“秋天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以诗歌的形式进行创编。通过设计综合实践作业,将对秋天之情注入到作品中,这正是“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之一。

二、教师智慧主导,提高智育水平

1.情境导入,点燃思维

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由此可见,点燃思维是教学的关键。课堂所教的知识并不是填鸭式的,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和创新。而想要点燃思维的火花,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对于《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进行谈话导入:同学们,“一场秋雨一场凉”,夏姑娘才刚刚离开,顽皮的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姑娘接来啦!今天,老师把秋雨请到了我们面前,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播放秋雨的视频),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喜欢秋雨吗?为什么?通过音乐和情境的渲染,启发学生谈谈自己对秋雨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秋雨带来的乐趣。

2.整体感知,概括整合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阶段性发展过程。在我们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概括段落主旨的习惯,掌握正确的概括方法。例如,在初读课文时,可以借助关键语句初步感知课文。《秋天的雨》层次清楚,第2、3、4自然段结构相似,把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整合起来再加上开头和结尾是对本文的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变成了一首小诗,培养学生的概括整合能力,成功实现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3.赏析美句,重点指导

让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新词,是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具体而言,对于这篇课文的第2自然段进行理解和赏析,是本课的重中之重。这篇课文结构清晰,句式丰富,对于“五彩缤纷”等新词学习,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运用方法,学生理解有难度。为了突破重点,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并自主查阅字典,初步理解“五彩缤纷”等新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五彩缤纷”还富有动态美的含义,并通过辅助插画、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掌握这个词汇的运用。在此过程,不仅迎合了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架构支架,读写结合

对第2自然段重点词句进行赏析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句式,指导学生口头表达:秋天的雨还会把色彩分给谁呢?出示课件:它把______给了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根据实际需求,补充相关图片,借助图片给学生带来一些思路和灵感,为读写结合提供帮助,这样才能够使课后题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真正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学生也在此过程中欣赏语言、内化语言、积淀语感。智育活动贯穿始终,课前课后学生有了“智”的飞跃,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最终指向的是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三、强化劳体锻炼,提高多育融合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开拓精神财富的学科,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融入体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因此,在课堂设计中,应加入劳育和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课堂活动,实际操作

有人说:“让儿童感受不到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第2自然段中,有很多生动优美的词,比如“扇哪扇哪”“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通过巧妙地抓住表示动态的词语,在体会这些词的生动所在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肢体语言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词汇,依据词汇所表达的意思,轻轻摆动自己的肢体,感受其中的轻柔美。同时让学生同桌两人做一做“你挤我碰”的动作,课堂上动一动,提升课堂氛围,也能感受动起来的乐趣。

2.想象场景,激发乐趣

课文的第3自然段描绘了果园各种水果的香味,香香的,甜甜的,充满了秋天丰收的喜悦。在这个环节上可以渗透体育,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热爱之情。通过圈画描写气味的词语,体会秋天果实气味香甜,感受秋天丰收的特点。对“勾住”一词特殊含义的理解,由“勾住”一词展开想象,通过做动作体验,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词义,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勾”字说明小朋友被水果的香甜的气味给吸引了,感受游戏的快乐,也认识到体能的重要性。

以“你会在果园里做些什么”展开讨论,在学生表达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在果园里的具体行为,并给予及时评价。比如有些孩子会说,我帮爷爷摘果子,我拿来了箩筐,我慢慢地爬上树,摘下果子放在箩筐里,再扛到屋子里。教师积极评价,积极参与劳动的示范。如果学生提出在果园里奔跑,可以及时引导强身健体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运动、游戏的快乐,同时认识到体能的重要性。在这个环节,语文学科融入体育,提升学生的体育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角色模拟,感悟体验

课文的第4自然段描绘了动植物准备过冬的场面。虽然描绘得非常生动有趣、热闹非凡,但其实这样的情境,在学生的生活中是很难看到的,如何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呢?我们知道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表演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因此,教师可以顺学而导,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先自由交流:“我是什么动物,我可能在做什么”,再以六人小组合作为单位,各组员选择一种动物,进行模拟劳动体验。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各样动物的头套,将准备过冬的画面呈现出来。在角色模拟中,将学生带入情境,将文章的情感表达与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观相融合。在这个环节中,课堂设计与劳动教育密切结合,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做学习的主人,也能在生活中做真正的小当家。

四、把握多角度,让美育熏陶锦上添花

1.语言形式美

语文活动是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将这个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中,借助语文课堂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让学生在美文中深刻體验,在学科中渗透美育,让美育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围绕着“色彩美”“香味甜”“丰收乐”,展示了秋天的美丽风景以及丰收的快乐。

本课不仅景色美,而且篇章结构美,语言美,丰收乐,处处都有美的体验。在初步感知课文时,通过抓住关键句将文章读成了一首小诗,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篇章结构美。

(课件出示小诗)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告诉人们秋天要来了。

秋天的雨,是一首丰收、欢乐的歌。

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句,组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在课堂中,教师先进行范读,学生再自由朗读,接着进行个人展示读,小组轮流读,在读中感受课文的篇章结构美和语言美,这是一种美的体验。

2.轻柔动态美

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品味喜欢的句子,如在品读银杏树叶缓缓扇动或者是枫叶轻轻飘落的相关句子时,通过抓住“飘哇飘哇”“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关键语句,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枫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和菊花在风中摇晃的动态之美,继而感受作者用词生动优美,不仅画面动态美,而且语言美,学生不由自主沉浸在美好的氛围,宛如身处在美好的秋天之中。

3.多种形式朗读美

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要美读。”可见朗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贯穿始终。通过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与课文中表达的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将喜爱秋天之情推向了高潮。借助朗读有效地进行美育的渗透,让学生读出美好,体会美好。

4.多种方式创造美

为了增强美育熏陶,本课设计综合实践作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比如朗诵诗歌、创作画作、制作手工等来歌颂秋天,表达和创作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形成体验美和创造美的初步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通过成果展示,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在交流中更进一步点燃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让美育熏陶锦上添花。

对于美育的培养而言,仅仅依靠一堂课的渗透,无法起到很明显的效果。只有长期的熏陶感染,美育才能真正地生根发芽。

五、结语

人是多方面发展的,“五育融合”是从“以整体的教育培养整体的人”这个根本方法出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五育融合”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单独性的存在,也不是任意几个的随意拼凑。“五育”当中任何一育的实现都不是抛弃其他四育而实现,而是需要和谐共生、相互渗透。

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将继续深入开展“五育”融合学科教学研究,挖掘课程中的“五育”要素,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落实育人方式改革,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高质量地开展“五育融合”的教学新实践,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宁本涛,樊小伟.成融合气象,育中国少年——“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综述[J].基础教育,2020(2):107-112.

[2]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5):1-5.

[3]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OL].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6-12-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