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储粮备荒:中国历史上的“常平仓”

2022-06-16王军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粮价储粮粮食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我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粮食储备传统。而从汉代便开始设立的名为“常平仓”的仓储制度,在平抑粮价、储粮备荒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储粮历史悠久

在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窖穴,后经考古发掘,发现其中藏有很多已经腐烂的粮食。这表明,最迟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先祖们便开始有意识地储存粮食。

到了夏朝,仓储制度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制度。自周代开始的历代王朝不仅重视中央仓储的建设,也注重在地方兴仓储粮,仓储制度渐趋成熟,仓储规模不断扩大。这其中,“常平仓”制度,便是我国粮食储备制度最大的创举。

所谓“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在丰收之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粮价过低伤害农民利益,歉收之年卖出所储粮食,以平抑市场的粮价。

之所以實行这个制度,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众所周知,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小农经济长期盛行。这种经济体制最大的弊端是抗压能力差,假若碰上天灾、战争,农民很容易破产。为了让农民在遇到歉收之年时,也能安稳度日,古人创造性地建立了这项具有公益性质的制度。

“常平仓”的理论源头

最早提出“常平仓”制度构想的是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他敏锐地察觉出平抑粮价的重要性。《管子》一书指出,“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战国时期,魏相李悝在国内推行“平籴(音dí读‘迪’,意为买米)法”,第一次将管仲的构想付诸现实。他的具体做法就是:丰收之年高价收粮,歉收之年低价卖粮。新法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魏国的经济和国力也随之得到了迅速发展。

“平籴法”富国强兵的作用,就此开始被人们重视。汉武帝时期,爆发了旷日持久的汉匈战争,受此影响,国内经济形势逐渐吃紧,农民几乎被逼到破产边缘。在此背景下,长于理财的桑弘羊被汉武帝起用,由此,“平准法”开始推行于天下。

“平准法”继承了“平籴法”所反映的思想,同时又拓展了“平籴法”的内涵。具体来说,即在京师长安设置名为“平准”的机构,由大农属下的平准令掌管。大农诸官所掌握的物资,包括均输贡物所剩余的物品,以及工官制作器物中用作商品的部分,基本上集中到这里。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平准就以低价抛售;价格下落,则由平准收购,使物价保持稳定。

不容忽视的弊端

“平准法”已经初具常平仓制度的雏形,完成这一转变的是汉宣帝时期的耿寿昌。他于五凤四年奏设“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这是“常平仓”之名第一次在历史文献中出现。

耿寿昌创设“常平仓”,在当时却颇多非议,代表人物是后来当上汉宣帝太子太傅的萧望之。在包括萧望之在内的反对者眼里,设置“常平仓”难以洗刷与民争利的嫌疑。

萧望之所说不无道理。凡事都分为两面,“常平仓”制度的公益性值得肯定,但是它的弊端也不能就此忽视,那就是汉元帝政府并没有这么多资本支持这项制度。

历代沿用“常平仓”

“常平仓”制度为东汉至魏晋时期大部分朝代所因袭。隋唐之际,随着国家统一,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常平仓”获得进一步发展。除了官办的“常平仓”外,另外一种具有赈济性质的仓储形式——义仓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

元明历朝,“常平仓”制度置废不常。到了清朝,“常平仓”制度已经相当完整,不过,随着清朝由盛而衰,“常平仓”也逐渐空虚以至于枯竭。清朝灭亡之后,这项制度随之废止。

(摘自《新周报》 王军 等/文)

猜你喜欢

粮价储粮粮食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中储粮湖南分公司全面完成“标准仓、规范库”创建
粮商心声:放开粮食市场
程国强:中国现阶段粮价不宜接轨国际
中国粮价问题的透析与对策
新闻浮世绘
把粮食保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