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阳地区生态防护林更新技术

2022-06-16于凤军

新农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更新防护林技术

摘要:生态防护林更新技术包括人工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制定了人工更新效果的评价标准。这些技术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朝阳地区;防护林;更新;技术

人工更新,是天然林或人工林经过采伐或破坏之后,在各类迹地上(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间空地等)用人工的方法更新还林。人工更新与人工造林的区别是,人工更新是在大都未起显著变化的迹地上更新还林,新一代林分的生长变化规律,也大体上以原有林分的立地条件和林型为基础而发展。至于人工造林,一般是在撂荒年限较久的荒山荒地上进行,原来林分的立地条件和林型,已经起了显著变化。

1.1 人工更新的技术环节

实践表明,为使人工更新取得成效,须注意抓好以下技术环节。

树种选择与使用良种:适地适树是人工更新树种选择的基础,过去有的地方注意不够,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上以单一树种集中连片种植,形成大面积的纯林,不仅保存率低,林木生长不良,而且带来了病虫害蔓延等后果。使用良种,一般可使林木产量增加15%~20%。目前在人工更新中,虽然也采用一定数量的良种,但仍存在着种源不清、良莠混杂的现象,有待改进。为了保证人工更新的成功,以获得优质高效的林分,在树种选择时,除要注意良种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外,还要充分利用生长快、材质好、抗性强、防护效能好、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的生长特性,是在当地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最能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使人工更新的成功率大,林分生长效果好。

更新整地:从整地的要求来说,也要因地制宜,实行全面整地或局部整地,其更新效果是不一样的。实行集约化经营以及实行机械化作业的土地,可采用全面整地。局部整地,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整地的株行距一般为2米×3米。带状整地适于地形平缓、土壤湿度较大的迹地,带状整地宽度一般0.5~1米,采用多体犁一次耕翻或用单体犁多次耕翻,在坡地上要进行横山带状施工。块状整地多适于坡度大、伐根很多的迹地,整地规格为40厘米×40厘米或60厘米×60厘米,用锄(镐)或铁铲去草皮,锄松土壤,清除杂物。在水分过多的积水地,可采用高台整地。在坡度大、干旱和容易引起土壤冲刷的迹地,实行鱼鳞坑和水平阶整地,以防止土壤流失和侵蚀。无论采取哪种整地方法,整地深度均应达30厘米。

更新密度:人工更新密度,通常是以单位面积上人工栽植的苗木株数表示。人工更新密度,须决定于树种特性、土壤肥力、植被条件、迹地水分状况以及培育森林的目的,在确定人工更新初植密度时,应遵守以下原则:在交通条件较差,人烟稀少,经营粗放的深山远山林区,密度宜小一些;相反,在交通方便,劳动力充足,小径材的利用价值高的浅山、近山林区,栽植密度宜大一些。对于培育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的森林,密度可大一些。对某些速生用材树种,经营强度很高,在开始人工更新时便按成材时的密度进行栽植,然后按经营果树一样保证成林不考虑中间利用,而栽植株数就要少,对以培育小径材为目的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则单位面积上的栽植株数需增加。同一更新条件下的更新密度,因树种生物学特性不同而有差异,对树冠大生长迅速的树种及需光强的喜光树种,栽植密度要小,对树冠小或要求郁闭早及生长慢、耐荫的树种,栽植密度则大一些。因林地生产力不同,单位面积上更新株数也不能干篇一律,在土层深厚的湿润迹地,栽植可稍密。

幼林抚育:幼林抚育是为了改善幼树的生长环境,帮助幼树对杂草灌木的竞争,提高幼树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幼树的加速生长。加快幼树郁闭成林,及早形成幼树对杂草灌木竞争的优势,因此,幼林抚育对人工更新成活率、保存率及幼树的生长发育有着重大关系。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三分造,七分管”的经验,是反映了更新工作的客观要求。几十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凡属人工更新成活率与保存率不高的林地,是与忽视了幼树及时抚育分不开的,重栽植轻抚育,会使大量的幼树生长纤弱而死亡。目前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是手工方法,实行对幼树除草、松土、培土、防寒。根据更新迹地的立地条件、整地方法不同,采取不同程度的抚育。一般在地形平缓、水土流失轻、全面整地的幼林地,实行全面松土除草,在坡度大的幼林地,为防止水土流失,宜采用带状块状除草松土。对栽植过浅、苗根裸露或苗木倒斜的要扶正培土。在氣候寒冷,土壤水分过多,日温差变化大,易受冻拔害的迹地,栽后1~2年内于秋未用杂草或草袋子覆盖防寒,翌年春撤除。在进行幼林抚育时,也可以结合松土除草,埋青培肥,或将抚育下的杂草灌木,铺盖在幼树的周围,既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又可抑制新的杂草丛生,防止土壤板结。而杂草灌木经过腐烂之后,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1.2 人工更新效果评价 ???

在当前的生产实践中,朝阳地区中德财政合作造林项目用人工更新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作为评定人工更新的效果,规定保存率大于90%为一等,70%~89%为二等,50%~69%为三等,25%~49%为四等,小于24%为更新失败。在现行的人工更新规程中,也规定了人工更新三年后的保存率85%以上为合格,40%~85%要求补植,小于40%时为更新失败。对人工更新效果作合理的评价时,既要有幼树的数量指标,也要有立木个体的质量标准。在一片林地上,每一株合格的幼树,必须是健壮的,具有对抗各种竞争的能力。因此,对人工更新效果的评价,必须是数量和质量并重的综合指标。对于立木个体生长的质量评定,可以划分为三级。I级:植株健壮,生长正常,枝叶茂盛,叶色鲜艳,无病虫害;Ⅱ级:植株衰弱,生长明显矮小,枝叶不茂密,叶色不正常;Ⅲ级:濒死木。把幼林地的立木分级引入评定人工更新的效果,是评价人工更新质量的一项新措施。因为在一片林地上,往往幼林的成活率或保存率都很高,而幼树的个体生长衰弱,还是存在着受杂草竞争的威胁,幼林的稳定性仍然是无法保证的,如果在评定人工更新效果时,引入立木的树高尺度和质量等级,规定达到一定高度和立木质量数的立木比重,以及单位面积上成活的株数,作为评定的等级,则能更好地预测幼林的稳定性和幼林的郁闭期。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亦称促进天然更新,是林木本身具有一定的天然下种更新能力,但是在迹地上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天然更新的条件时,须采取改善這种条件的人力辅助措施,以达到天然更新效果的一种更新方法。

2.1 促进天然更新的条件

迹地选择条件:促进天然更新的种源是主要的,因而在迹地选择时要看有没有母树和种子来源,以及迹地环境条件。如经过强度采伐的择伐迹地;周围有母树而种子又能传播到的皆伐迹地;各种形式的渐伐迹地和有下种母树的各类疏林地,都是可以实行促进天然更新的。在草本植被过于密集,草根盘结度大,枯枝落叶过厚,但具备种源条件而依靠天然更新又有困难的迹地,也能促进天然更新。但是大面积的老皆伐迹地,往往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大,不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幼树的生活与生存,即使有种子来源,促进天然更新的效果也是不会好的。在没有足够种源的老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荒山荒地,基本上是不能用来促进天然更新,以免消耗不必要的劳力和资金。

母树选择条件:母树是保证种子来源的基础,这就是林木自身的更新能力。为实施促进天然更新,在采伐作业中,无论采用何种采伐方式,都必须保证母树的数量和质量及其合理分布,为保证种子来源,并能达到理想的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在皆伐迹地上,通常是保留团状或块状的母树群,有利于母树的稳定性。母树林每块面积0.2~0.3公顷,总面积占伐区面积5%~10%。在择伐迹地或渐伐迹地上,种子来源比皆伐迹地上要充足得多,但是在择伐时,往往也是因不合理的选木,而采伐了最好的林木,所以更新起来的林分将是一些品质较差的后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宜在森林择伐前,在林内先实行促进天然更新措施,以期能得到优良的后代。

2.2 促进天然更新的方法

促进天然更新的方法,主要是进行迹地整地,目的是使种子容易与土壤接触,为种子发芽、幼苗幼树的生长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整地,还可以减少土壤病虫害。

机械整地:有的用拖拉机牵挂三角形破土器,在迹地上往复耕翻,破坏地被物,划破表层土壤。采用机械整地,在土层厚的迹地,更新效果会好些;在土层薄的迹地,因整地后土壤矿质土过多地露出地表,往往会出现土壤干旱,不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幼树生长。

手工整地:是促进天然更新整地常用的方法,由于迹地的地形变化或迹地伐根等采伐剩余物的影响,常常是采用块状整地,即在迹地上呈规则或不规则地对l米×1米或1米×2米的地块上,破坏土壤表层,清除枯落物,整地深度5~10厘米,每公顷整地300~400块。

2.3 促进更新整地的时间

促进更新整地时间,要预测母树的结实年,在母树下种前完成,但也不宜过早,如在更新前一年将林地整好,其更新效果也并不好,这是因为土壤表层被雨水和融化的雪水侵蚀,对种子发芽不利。

作者简介:于凤军(1970-),男,大专,工程师。从事造林、营林工作。

猜你喜欢

更新防护林技术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云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