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的分析

2022-06-15王越康萍赵英杰

森林工程 2022年3期
关键词:森林公园公众参与发展路径

王越 康萍 赵英杰

摘 要:该文从不同层面探索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金殿国家森林公园等多地的游客为样本,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从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生态保护的认知度、森林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度、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的支持度以及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支付意愿等方面展开调研。调研数据的分析得到,森林生态旅游相比其他森林旅游项目更受游客欢迎和喜爱,但是森林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缺乏统一管理等问题。为此根据各地景区旅游项目开展状况,提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改进策略,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森林生态旅游宣传、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标准和制度、增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提升公众参与的质量等。该分析结果为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提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路径;公众参与;调研;改进策略;森林公园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023(2022)03-0047-07

Analysis of Fores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WANG Yue1, KANG Ping2, ZHAO Yingjie2*

(1.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Harbin 150008, China;

2.School of Grammar and Law,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forest eco-tourism from different levels, with tourists from Wuying National Forest Park, Jingga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nd Jindian National Forest Park as samples,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tourists awareness of forest eco-tourism and forest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 impact of forest eco-tourism on the environment, tourists support for forest eco-tourism, and tourist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forest eco-tourism were investigated.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data showed that forest ecotourism was more popular and loved by tourists than other forest tourism projects, but forest tourism scenic spots generally had problems such as extensive development and lack of unified management.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ourism projects in various scenic spots, th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forest eco-tourism were proposed. Specific measures included strengthening forest eco-tourism publicity, improving forest eco-tourism management standards and systems, strengthening penalties for illegal acts and enhanc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quality etc. The analysis results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Chinas forest eco-tourism.

Keywords:Fores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path; public participation; research; improvement strategy; forest park

0 引言

目前,我國进入了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建设的关键时期,以体验、健康、教育和文化等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新业态已经兴起。后疫情时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过去后的时代,Post-Pandemic),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然而,传统的生态旅游方式引起的森林资源和环境破坏问题屡见不鲜。2010—2019年,相关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更侧重于从生态足迹、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等角度探讨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可持续性[1]。《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强调要坚持以“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根本遵循,基于此,对森林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研究,是深入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新格局,是实现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综合效益的途径,也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为目标的内在要求。本研究针对以上的目的要求对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部分提供参考。A3978E1C-A65B-4A7D-A93C-7C02694F8E16

1 森林生态旅游概况

进入“绿色发展”新时代,中国森林生态保护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修护、野生动物生境和廊道建设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新变化、新特征,推进形成森林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是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历史使命。

森林生态旅游是以原生态自然物质环境为依托,以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的森林生态体验、森林生态认知和森林生态教育的旅游活动的统称[2]。

“十三五”时期,我国森林旅游游客总量达到75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6.8万亿元。2016—2019年,森林旅游游客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4.5%,占国内旅游人数的比例从27%上升到30%。2020年下半年,森林旅游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复苏势头强劲,全年游客量达到2019年游客量的84.2% [3]。而传统的森林旅游方式在实际运营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传统的森林旅游景区缺乏统一布局,项目同质化严重,创新力不足,并且缺少正确和完善的机制引导,造成生态资源的破坏和浪费[4-5];游客缺乏环保意识和观念,在游憩过程导致旅游资源屡遭破坏;森林旅游地区普遍存在稳定性差、环境脆弱和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等问题。

到2035年,我国计划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 26%,森林蓄积量达到 210 亿m3,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 2 亿hm2左右[6]。森林生态保护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和保障国家木材资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中国关于森林生态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还很薄弱,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存在众多问题。在林业转型、需求升级等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则更为突出[7]。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開展,有利于探索我国森林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径。

2 调查地点与方法

为了真实、客观地了解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现状,课题组以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实地调研获取数据。突破以往个体景区研究的片面性,本文对全国典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地——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金殿国家森林公园等多地的游客进行了调查,这些地区是全国游憩的著名景区,也是森林保育和修复的重点地区,人口流量大,人群结构覆盖广泛。

调查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总计发放 135 份问卷,回收135 份,回收率为 100%,有效率为100%。利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将全部有效数据用于分析。

研究内容包括: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的认知度调查;森林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度调查;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的支持度调查;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的支付意愿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的认知度调查

随着生态旅游项目在我国旅游市场中不断涌现,生态旅游相对于传统的大众旅游而言,是一种自然取向的观光旅游,这种旅游的突出特点是兼顾自然保护与资源开发,在顺应自然环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旅游环境的优点、特点、亮点不断优化,维持自然风貌并满足游客的需要。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是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即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的认知度关系到未来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兼顾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能否得到市场的正向反馈[8]。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的认知度调查情况见表1。

本次调研中重点考察了游客对于生态旅游的认知情况。由表1可知, 94.07%的游客在“开发森林旅游项目时是否应该首选开展生态旅游”问题上认为应该首选开展生态旅游,由此可见生态旅游相比其他森林旅游项目是更受游客欢迎和喜爱的,这也与生态旅游更侧重体验、健康和教育的文化特性相关。在“您会选择生态旅游吗?”问题上,选择生态旅游的游客占96.30%,而认为生态旅游项目较少,且缺乏了解途径的游客占3.70%,这部分游客表示不会选择生态旅游。由此可见,游客非常重视生态旅游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方面,生态旅游能够弥补森林旅游项目发展的短板,注重保护性开发;另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市场接受度较高,绝大部分游客支持景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各地景区以传统旅游项目为主,游客缺乏认识和参与生态旅游项目的途径。针对此类问题,景区应当加强森林生态旅游文化宣传,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参与森林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

由表2可知,在“中国实行森林生态旅游任务是否很紧迫”的问题上,65.19%的游客认为生态旅游非常紧迫应立即实行,34.07%的游客认为应先保证旅游生活的质量,再谈生态旅游,仅有0.74%的游客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比森林生态旅游更重要。由此可见,游客对森林旅游发展现状的认识是比较清晰的。作为森林旅游的主要参与者,游客对于森林生态保护的重视度较高,这也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离不开,有134人清醒地认识到旅游业的前景是开展生态旅游,以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事实上,游客对于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紧迫性认识同森林生态保护的现状是相符的,据调查,我国森林资源中幼龄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60.94% [9],而生态旅游对于中幼林的保护意义重大。森林质量的提升也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作用。

总的说来,游客作为森林旅游的主要参与者[10],对于森林生态保护的重视度较高。绝大部分游客支持景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但是由于森林生态旅游项目较少,景区宣传范围和力度不够,游客了解和参与森林生态旅游的途径较为匮乏。

3.2 森林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度调查

森林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类模式,能带动地区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同发展,使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改善现存的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矛盾的现状,并具有满足人类环境享受需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森林景区环境对人类活动承载力有限,森林生态旅游也对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11]。森林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情况见表3。A3978E1C-A65B-4A7D-A93C-7C02694F8E16

由表3可知,在“森林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方面, 66.67%的游客认为森林生态旅游造成自然保护对象受到损害, 62.22%的游客认为森林生态旅游带来了更多的垃圾, 45.93%的游客认为人造景观喧宾夺主, 22.22%的游客认为当地文化受冲击。通过对135份调查样本统计可知,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展缺乏管理标准和制度,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森林保护区的生态,更是造成了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而森林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对象、景区垃圾和人造景观方面,景区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导致景区工作效率低下,旅游旺季游客激增,垃圾堆砌在游客的活动区域不仅影响正常游览,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为了吸引旅游者,园区已建设一定的人工景观,并有增加趋势。由于部分游客生态保护觉悟较低,认识不到自然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出现游客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问题。这些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森林旅游是粗放型开发,缺乏统一管理,没有严格分区经营,导致游客在旅游旺季大量涌入时园区内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而完善景区管理不仅能够减少森林生态旅游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能进一步发挥森林生态旅游的积极作用。

3.3 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的支持度调查

由表4可知,在“是否赞成旅游景区内发展观光游憩比资源保护更重要”的问题上, 99.26%的游客认为旅游景区内资源的保护比发展观光游憩更重要,由此可见,不规范的旅游活动导致观光游憩与资源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而大部分游客更关注生态资源保护,认为观光游憩应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开展。以金殿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由于园区内的文化景廊占地面积大,游憩活动大面积开展,导致主要植物景观占地面积大且稀疏;因游览项目缺乏监管和制约,园区内出现了地表秃裸、养护不及時等问题[12]。在“是否赞成限制游客人数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的问题上,赞成限制游客人数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的游客占88.15%,这部分的调查数据显示,减少环境损害是当下森林生态保护的重点。大部分游客非常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并且多数人认为应通过控制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限制游客的数量,优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在“是否赞成对破坏森林旅游景区动植物资源的游客进行处罚”的问题上,99.26%的游客认为应对破坏森林旅游景区动植

物资源的游客进行处罚,防范人为因素对森林旅游景区内生态环境的破坏。据调查,我国法律法规中并没有相应的处罚标准对游客的行为加以限制,而各地景区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且各地的管理制度不统一、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没有法律依据,盲目“收取罚款”可能激发景区和游客矛盾。因此,立法者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合理的处罚标准,限制游客行为以维护园区内生态平衡。

3.4 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支付意愿调查

由表5可知,在“对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支付意愿”中,全部游客均表示愿意为保护环境、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做出自己的贡献。虽然统计数据中显示79.26%的人愿意捐赠1 000~2 000元,看似愿意捐献的数额比较少,但这个比例与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当。11.85%的游客的支付意愿在5 000元以上,说明高收入的受访者有能力也有意愿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公众的消费选择更多样化。消费水平升级的同时,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和支付意愿也在不断上升,然而可参与的森林生态保护途径和方式较少。提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质量,可以从多方入手,例如拓展捐款形式、建立生态保护捐款平台等[13]。

4 结论与建议

4.1 加强森林生态旅游宣传

通过本次调研和讨论可知,96.30%的游客表示愿意选择生态旅游。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不够了解,也无法区分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的不同,由此看来景区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森林生态旅游宣传,采取一些主动的宣传策略,向游客传递生态文化和生态伦理观念[14]。例如,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等不同的渠道宣传环保知识,借助各类网络媒体引流,扩大森林生态旅游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人了解生态旅游的娱乐性、康养性、环保性。宣传工作还可以把旅游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媒体引导大众文明旅游,积极设置生态环境议题,批判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带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促进旅游地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景区也可以开发设计具有特色植被物种的旅游项目与产品,既能凸显出当地特色,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景区建设和谐稳定地发展。

景区在宣传、引导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应该加强监管和自查自纠,接受公众对景区的监督与评议,积极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改进工作。

4.2 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标准和制度

通过此次调研的统计来看,66.67%的游客认为当前森林生态旅游问题频出,自然保护对象受损害,45.93%的游客认为过多的人造景观取代了原本的自然风貌。这些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各地景区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力,也是园区的粗放型开发,缺乏统一管理造成的。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标准和制度,协调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森林保护优先于开发,要处理好垃圾和人造景观过多的问题需要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标准和制度。

因为森林生态环境在各地区呈现不同的形态和修复的需要,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展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分级分区保护和开发[15]。开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的森林保护区可以分为一级开发区、二级修复区、三级保育区。一级开发区是环境承载力较强区域,也是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开展和游客活动的核心区域,空间结构做好功能分区,可以开展较多游憩活动,集中处理、运输景区垃圾;二级修复区的环境承载力较弱,以保护和修复为主,可以开展低密度的引导式的观光游览项目,较大限度地减少游客活动对修复区的影响,限制人造景观的建造,维持森林原貌;三级保育区是森林生态保护的核心地带,也是野生动物生境和生态廊道建设的重点,该区禁止旅游开发,实行严格保护。A3978E1C-A65B-4A7D-A93C-7C02694F8E16

总的说来,森林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景区管理不规范、缺乏标准和制度造成的,所以完善相关制度和标准可以有效改善森林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级三区保护机制强调对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具体表现在管理、受益和游客体验在空间上的协调,在开展旅游项目的同时,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对区域内生态的干扰和影响。

4.3 扩大对森林生态旅游违法行为的处罚范围

根据调查,99.26%的游客赞成对破坏森林旅游景区动植物资源的游客进行处罚,反映出绝大多数公众认为游客破坏景区的行为也应该纳入处罚的范围。而现行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违反森林法行政处罚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处罚暂行办法》)未对游客行为加以限制,并且法律规定的缺失必然会给行政处罚主体在做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时带来困惑。1984年12月13日,国家林业局(已变更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根据《森林法》的规定,制定了《处罚暂行办法》,而《处罚暂行办法》的处罚范围受到《森林法》内容的限制,处罚内容较为简略,对处罚的执行程序也未做规定。以责令限期更新造林为例,《处罚暂行办法》未对此种处罚类型的履行方式和期限做出规定,因为“补种树木”显然是法律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但是又不属于传统行政法理论所归纳的申诫罚、财产罚、资格罚和人身罚分类中的任何一种,行政处罚法很难对该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做出规定。此外,《野生动物保护法》认为野生动物资源是属于国家所有的,明确了国家拥有野生动物的所有权,目前主要追究的还是行政法律责任与刑事法律责任,并不能追究违法行为主体的侵害野生动物资源而需要承担的损害类的修复生态系统的民事赔偿责任。明确“谁损害谁付费”的处罚原则[16],向开发、利用者以及破坏者做出征收森林生态环境费用类处罚,或者补种树木的行为类处罚。立法者还应该明确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以便行为人能更好地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扩大《处罚暂行办法》《森林法》以及《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生态旅游违法行为的处罚范围,细化处罚内容,不仅能确保旅游和保护活动的正常开展,还能有效缓解景区、游客、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在实际执行中,执行者与被执行者都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处罚标准[17]。但在此之前,立法者要保证处罚标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才能得到执行者与被执行者的共同认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处罚数额和处罚方式会因信息的复杂多变难以确定,因此,需寻找一个适合的执行人来辅助处罚工作的开展,确保补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圆满完成。景区内应做好法制宣传,并设置专门的部门依法执行处罚办法,严格落实处罚要求,做好事前普法、事中处罚与事后检查。但无论哪一环节的处罚方式都必须贯彻执行处罚标准,这样才能發现处罚标准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做好反馈。

当前,生态保护与日常生活联系愈发紧密,如果想要有效保护森林旅游生态资源及促进森林旅游生态业的长远发展,立法机关就必须结合实际森林旅游生态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罚标准,防止人为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4.4 提升公众参与的质量——以捐款为例

目前,游客和企业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关注度在不断上升,从调查数据显示, 79.26%的游客对森林生态保护和旅游的捐款意愿比较高。公众积极参与森林生态保护有助于加深社会对于森林生态旅游的理解和支持,使得该类型的旅游方式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更深层次的探讨。当前,亟须建立健全公众和社会资本对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参与机制和配套管理办法。

以生态保护捐款平台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中明文规定,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能够在捐款平台上发布捐款,而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平台本身并没有公开募捐的资格[18]。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注意审查在生态保护捐款平台发布募捐的主体资格,确保捐款开支、人员薪酬和设备采购等信息的公开透明,防范募捐沦为无序混乱的状态,从而维系并提升社会大众对生态保护捐款平台的信任。同时,生态保护捐款平台应当建立统一、高效、公平的生态保护信息共享机制,为全国各地的生态保护组织提供服务。另外,相关主管部门还应当依法履职,严格核实生态保护捐款平台上各类募集信息的真实性,从源头上避免诈骗等违法行为的出现。

生态保护捐款平台应根据真实性、可信任度和诚信值对各个项目进行评级,以保证项目的真实以及信息的透明。开通线上生态捐款通道服务的同时,应创新捐款形式,丰富落地项目类型,确保森林生态保护项目持续健康运营。

生态捐款平台通过建立透明的资金池管理机制,实现24 h实时统计资金总额,定期发布财务报告,明列资金收用情况,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实时更新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以便捐款人能够清楚地了解到钱款去向,捐款使用情况,并及时获得来自受赠者的直接反馈。加强对生态保护捐款使用去向的监管,确保募捐款项被合理使用,同时还要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

森林生态旅游持续健康运营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此种生态保护捐款平台使得大量个体参与生态保护项目成为可能,也使生态保护众筹成为新的发展点,生态保护问题被发酵、呈现,监督主管部门关注解决问题。

5 小结

如何在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森林生态资源综合效益的充分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路径的调研方案,通过实地走访全国典型的森林生态旅游地,分析了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和森林生态保护的认知度、森林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度、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的支持度以及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支付意愿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景区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标准和制度,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正确引导游客行为,以及优化公众参与提出了政策导向,有助于缓解景区、游客、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此外,建立透明高效的生态捐款平台也是能够激发公众生态保护意愿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发展,为森林保护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经济来源。A3978E1C-A65B-4A7D-A93C-7C02694F8E16

【参 考 文 献】

[1]翁钢民,李建璞,杨秀平,等.近20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动态[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1,37(1):106-115.

WENG G M, LI J P, YANG X P, et al. Research trends of tourism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20 years[J].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1, 37(1): 106-115.

[2]汪輝,韩建玲.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与一般原则[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4):141-144.

WANG H, HAN J L. Connotation, features and general principles of ecotourism of wetland park[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 8(4): 141-144.

[3]王洋.“十三五”全国森林旅游游客量达75亿人次[D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1/19/content_5580910.htm,2021.

WANG Y. During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the number of forest tourism tourists nationwide reached 7.5 billion[D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1-01/19/content_5580910.htm, 2021.

[4]王会娟,董静.森林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评《森林环境资源与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理论与实践》[J].林业经济,2021,43(10):102.

WANG H J, DONG J.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forest tourism and eco-tourism-com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forest tourism products——theory and practice[J]. Forestry Economy, 2021, 43(10): 102.

[5]贾苗苗,刘斌.新时期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思路浅析[J].西部林业科学,2020,49(5):164-167.

JIA M M, LIU B.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of forestry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 2020, 49(5): 164-167.

[6]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DB/OL].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6/t20200611_1231112.html?code=&state=123,2020.

Master plan for major projects to protect and restore Chinas major ecosystems (2021-2035)[DB/OL].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6/t20200611_1231112.html?code=&state=123, 2020.

[7]王庆,林卿.新时代森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研究[J].生态经济,2021,37(10):137-143,163.

WANG Q, LIN Q. Study on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forest tourism in the new era[J]. Ecological Economy, 2021, 37(10): 137-143, 163.

[8]潘丽丽,王晓宇.基于主观心理视角的游客环境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地理科学,2018,38(8):1337-1345.

PAN L L, WANG X Y.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ntion to exhibit environmental behavior by tourists: a case study of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Hangzhou[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8): 1337-1345.

[9]王兵,牛香,宋庆丰.基于全口径碳汇监测的中国森林碳中和能力分析[J].环境保护,2021,49(16):30-34.

WANG B, NIU X, SONG Q F. Analysis of carbon neutralization capacity of Chinese forests based on full-aperture carbon sink monitoring[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1, 49(16): 30-34.A3978E1C-A65B-4A7D-A93C-7C02694F8E16

[10]吕君,陈田,刘丽梅.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1):259-270.

LU J, CHEN T, LIU L M.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ourists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1): 259-270.

[11]雷巧莉.森林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与规避路径:评《森林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研究》[J].林业经济,2020,42(5):101.

LEI Q L.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voidance paths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forest tourist attractions: a review of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forest tourist attractions[J]. Forestry Economics, 2020, 42(5): 101.

[12]韩雪,万晓敏,赵林森.昆明金殿森林公园2个园区景观生态效益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28(5):259-263.

HAN X, WAN X M, ZHAO L S. Analyses on the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wo sections inside Kunming Jindian forest park[J]. Journal of Nor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3, 28(5): 259-263.

[13]王丽丽,张晓杰.城市居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计划行为和规范激活理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6):92-98.

WANG L L, ZHANG X J. Factors affecting urban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PB and NAM[J].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7, 18(6): 92-98.

[14]陈秋凌,曾素素.新媒体背景下生态环保宣传模式的路径探析[J].环境工程,2021,39(12):306-307.

CHEN Q L, ZENG S S. The path analysi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paganda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J].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39(12): 306-307.

[15]李俊枝,吕洁华.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性管理问题探讨[J].学术交流,2015(6):151-156.

LI J Z, LYU J H. Discussion on adaptive management of forest ecological function area[J]. Academic Exchange, 2015(6): 151-156.

[16]王奕淇,李国平,延步青.流域生态服务价值横向补偿分摊研究[J].资源科学,2019,41(6):1013-1023.

WANG Y Q, LI G P, YAN B Q. Sharing of watershed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horizontal compensation burden by downstream cities[J]. Resources Science, 2019, 41(6): 1013-1023.

[17]梁志刚.森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反思与探索[J].现代园艺,2021,44(16):184-185.

LIANG Z G.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forest tour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J]. Contemporary Horticulture, 2021, 44(16): 184-185.

[18]黄雨露.基于“网络社交+公益”下大众捐款意愿影響因素调查及建议[J].辽宁经济,2020(6):52-53.

HUANG Y L. Investigation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ublic donation intention under the “social network+public welfare”[J]. Liaoning Economy, 2020(6): 52-53.A3978E1C-A65B-4A7D-A93C-7C02694F8E16

猜你喜欢

森林公园公众参与发展路径
森林公园游记
凶器哪儿去了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有效表达机制的构建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不采野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