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理抗议”到“心理抗疫”

2022-06-15李蕙君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2年6期
关键词:距离感传染居家

李蕙君

【开栏语】

居家抗疫,给许多人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困扰。如何驱散心理阴霾,恢复阳光心态?让我们这个栏目来助您一臂之力。

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各地几乎都陆续出现过封控、居家等防疫措施,很多群体娱乐活动都受到了影响,随着时间的持续,人们害怕扩散的不仅仅是病毒,还有焦虑不安的情绪。

安全距离是多元适度的

据研究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与人际交往的关系是这样的:亲密距离:15cm-44cm(只限于恋人和夫妻);熟人距离:46cm-122cm;社交距离:120cm-370cm;公众距离:370cm-760cm。长时间的居家,虽然与家人相处很热闹,但过近的距离也会引发焦虑。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一方面需要亲近感,另一方面也需要距离感。可见我们对于距离感的需求是多元和适度的。然而疫情期间,天天都跟家里人待着,时间长了就会由于独处空间被剥夺而产生焦虑,具体表现为:1.家庭成员之间的恐慌会互相传染;2.由于过度焦虑而出现的大量矛盾;3.人际距离过近而引发的紧张感;4.旧有矛盾的爆发;5.内疚的情绪( 家庭责任越大的人和老年人越会内疚感增加 )。

接纳自己的情绪状态

在涉及生命健康安全的疫情面前,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是人类面对危机的正常应激反应,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帮助人及时地发现和应对威胁。接纳自己此刻的情绪状态,这是每个人在面对威胁时的正常反应,不要去否认和回避。很多时候,我们控制不住担忧,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认为担忧有保护作用——可以防止我们所畏惧的事情发生,这是潜意识应对威胁的方式,不是脆弱、控制能力差的表现。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般人面对改变时会有5个阶段,惊讶、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但一些善于接纳的人会从第一个阶段直接跳到最后一个阶段,事情发生,他们立刻说,我接受。在别人抱怨、愤怒时,他们已经开始准备应变之法。

别把焦虑“传染”给孩子

面临压力时,社会支持系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所以要尽量通过社交工具保持与家人、朋友的联络。除做好自身心理建设外,还要关注、理解家人的情绪。焦虑和恐慌情绪很容易传染,特别是小孩子非常容易受到情绪的暗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给孩子提供关于疫情必要和可靠的信息。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采用鼓励和强化的方式,帮助孩子正确洗手、佩戴口罩、鼓勵分餐、学习咳嗽和打喷嚏时的礼貌等。孩子会因此产生一些被要求、被约束的感觉,所以可能产生排斥和抗拒。这时家长不应采取呵斥、吓唬的方式,而应循序渐进。

学生也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群体,有的是在学校全封闭管理,有的是居家学习在线上课。家长要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避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鼓励帮助孩子接纳学习形式和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学习成绩波动,不要过度自我苛责。

猜你喜欢

距离感传染居家
居家的日子
Our Mood Can Affect Others
居家信条
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
听说,笑容是会“传染”的
地方台将观众变为用户的作为与成效
传染
微生高的往事
江国香织文学中女性的孤独
格斗中距离感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