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罩文化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价值渗透

2022-06-15张晶王保艳

中学生物学 2022年4期

张晶 王保艳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口罩佩戴问题可作为中学生物学价值渗透的切入点。利用口罩文化进行价值渗透的原因为:贴合疫情防控的现实背景,与生活关联度大,对待口罩文化的态度体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西方在此问题上的价值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和观念两方面。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情境创设、对比分析、合作交流和总结归纳进行价值渗透。

关键词 口罩文化 中学生物学教学 文化差异价 值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随着疫情形势逐步严峻,疫情防控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其中“口罩佩戴与否”的问题更是一度被推上中西方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由此,“口罩文化”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再次引发公众的重视与讨论。而在教育层面,生物学作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之一,《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引导学生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则强调要着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此疫情防控背景下,教师利用中学生物学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该社会议题,成为对学生进行价值渗透的重要契机。

1 “口罩文化”的定义

基于社会背景及“文化”词条的释义,“口罩文化”的定义为:新冠疫情背景下催生出的一种公众自觉佩戴口罩的社会现象,是中国社会公众普遍接受的一种能够传播并继承的意识形态。

2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利用“口罩文化”进行价值渗透的原因

2.1选用“口罩文化”进行价值渗透的原因

此议题贴合疫情防控的现实背景,紧跟时事,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口罩的佩戴与否与生活关联度较大,易引起学生共鸣。另外,各国对待口罩佩戴与否的态度不一,恰好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口罩文化”作为这种差异体现的代表,易于学生从分析它入手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2.2将“口罩文化”融入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原因

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治与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免疫调节及传染病预防相关知识有直接联系。通过补充讲解“口罩文化”,教师可以在贯穿稳态与平衡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等生命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承担起利用生物学知识参与疫情热点议题讨论、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社会责任,以便于更好地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对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通过价值渗透,学生能够认识到中西方对“口罩文化”的态度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但价值渗透的最终目的还是使学生在理解和尊重此类差异的基础上,更加认可我国在对待“口罩文化”的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并在生活中加以践行。

3 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利用“口罩文化”进行价值渗透的策略

3.1选择恰当的渗透时机

教师可将对“口罩文化”的分析安排在特异性免疫或传染病预防学习之后,如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的第四章第二节“特异性免疫”之后,将此内容作为一节情感延伸或思政课。此时,学生已掌握特异性免疫、传染病预防等的相关生物学知识,能够认识到防护病毒侵染、阻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性。另外,适时利用疫情时事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一方面可在回顾总结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则可利用对文化差异的辩证思考进行价值渗透,帮助学生建立更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观。

3.2遵循一定的渗透原则

3.2.1知識接轨性原则

进行价值渗透的载体内容要与学生所学的中学生物学知识接轨,兼顾知识回顾与价值引导。以“口罩文化”为例,教师在分析有关问题时,应先带领学生回顾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传染病的预防方法等理论知识内容,再引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考与讨论,保证所讲内容与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的关联度,不可与学科脱轨,以体现中学生物学教学在社会热点议题上的特殊性与参与度。

3.2.2生活联系性原则

进行价值渗透的载体内容还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最好是学生可接触到的事物、容易参与其中的活动或议题。口罩作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常规防护用具,每位学生都需要佩戴和了解;且口罩佩戴问题所引起的社会冲突多次被媒体报道,也使学生对此有一定的关注度。另外,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相关社会议题讨论的机会,亦可加强价值载体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3.2.3客观尊重性原则

教师在借助载体内容进行价值渗透时,要注意讲解和分析的客观性,不能带入主观情感,更不能向学生传递对内容好坏的主观判断。在对待“口罩文化”的问题上,教师要通过讲解分析,使学生理解中西方的价值差异,并引导学生尊重这种差异,以更客观和更包容的心态认识和接纳不同。

3.2.4积极引导性原则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价值渗透时,要考虑价值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贴合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原则。教师要使学生理解中西方对待口罩佩戴态度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引导学生基于民族文化与当前中国社会现状思考价值取向,立足社会主流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开展有效的渗透教学

3.3.1创设真实情境

教师在带领学生回顾课堂知识后,利用多媒体呈现由口罩佩戴问题引发的新闻案例,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在疫情初期对口罩佩戴态度的差异,引起学生对于口罩佩戴问题的关注。接着,教师向学生征求他们亲身经历或听说过的类似事件,让他们发表对于此类事件的看法,引发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新闻案例可参考:①2020年2月,纽约地铁站内一位戴口罩的亚裔女性被打,并被骂“有疾病的贱人”;②2020年3月,几个戴口罩的亚裔女生在加拿大某超市被超市员工粗鲁赶出;③2020年5月,两名亚裔女性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街头因戴口罩被骂,并遭人用锤子敲击头部。

3.3.2激发认知冲突

教师向学生询问他们在上述情境中的可能做法,追问学生是否还会在冲突过后继续佩戴口罩,并请学生举手表明态度,再请选择不同后续行为的学生说明各自的原因。学生讨论:继续佩戴口罩的一方可能倾向于对免疫知识的考量,侧重问题分析的科学原理;而不再继续佩戴口罩的一方可能倾向于对社会认可的考量,侧重问题分析的情感态度。由此引发学生观点的争论,学生之间相互争论切磋,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比较批判的能力。教师对两方态度不做评判,只做总结。而后,继续向学生询问对西方社会中这种行为的看法及学生想要了解该现象背后的文化原因的意愿。一层口罩,两种文化,教师借此引出对中西方价值差异的分析。

3.3.3进行对比分析

教师可采取讲授法和举例分析法,客观对比中西方在口罩佩戴问题上所呈现出的价值差异。具体内容可参考以下:

①文化差异层面。人们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的认同不一样。东亚国家的社会民众更认可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因此,人们认为佩戴口罩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是为公共生命安全负责。而西方则更推崇个人主义,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因此,口罩的佩戴与否更多取决于人们基于自身考虑的个人意愿,觉得戴口罩不舒服或对自己没必要就不会佩戴。根据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学说,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层面指的是某一文化中的人对延迟满足其在物质、情感或社会方面的需求所能接受的程度。对于追求长期取向的东方民众而言,人们愿意为疫情过后的健康和自由接受当前因戴口罩带来的不适与束缚;而追求短期取向的西方民众则更关注即时的自由和利益。

②观念差异层面。东方民众将口罩视为实用性用具,认为口罩不仅可以防护呼吸道疾病,也对冬季保暖、面部美观等方面起作用。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普遍将“戴口罩”与“生病”划等号。另外,在社会因素方面,某些西方国家因恐怖袭击问题频发而出台有关蒙面活动的限制法案,禁止或限制民众在公共场合穿着蒙面罩袍等遮盖面部的服饰。因此,在西方的公共场合戴口罩会让他人产生焦虑感。这种文化意识的排斥是使口罩佩戴行为受到阻碍的重要原因。

以上内容讲解结束后,教师可列表总结内容,直观对比中西方的价值差异,但是要注意在讲解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使学生客观看待差异为主要目标。 3.3.4开展交流讨论

讲解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所讲差异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再次发表对于该差异的看法,并分析哪种价值观更适合当前中国社會,更值得我们坚持和践行。然后,教师结合民族文化和当前国家发展现状,讲解坚持集体主义、长期取向等文化理念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强调其现实意义;最终,回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加以践行。教师在该过程中需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体现对学生社会责任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3.3.5注意总结归纳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结合学生讨论得出的观点表达个人想法,在保证表达内容政治正确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逻辑性。然后,教师可通过思维导图等形式总结课堂内容,总结完成后要注意询问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是否存有疑惑。若学生仍存疑,教师则需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释。若没有,教师则可直接承接课堂内容,寄语学生关注社会议题,承担社会责任,以此结束课程。

4 小结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为中学生物学教学带来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后疫情时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加强相关生物学知识的科普,并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社会议题的讨论,兼顾对学生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另外,教师在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要注意向学生渗透更符合我国国情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教育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影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用。

参考文献:

[1]章敏.创新教育——情境教学十二法[J].辽宁教育研究,2006,(1):106-107.

[2]鲍佳佳,王晨光.“世俗化”与法治的概念:法国《禁止在公共场所穿遮面长袍》新法案的讨论[J].法学杂志,2011,32(8):13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