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琉璃厂的文人“剁手”往事

2022-06-15元尚

北京纪事 2022年6期
关键词:琉璃厂朱自清书店

元尚

六月初的骄阳已经很有点可怕了。马路平直而宽阔,不过路边的行道树却稀疏而矮小,提供不了多少绿荫。走过全聚德烤鸭楼大厦,走过鲁迅先生当年演讲过的地方——师大院外高墙,随后发现了一座有如小型汽车加油站似的“一得阁”墨汁店。加紧脚步,好不容易才奔到了琉璃厂。看见在荣宝斋对面正加紧恢复兴建原有书铺的门面与店房。“邃雅斋”和“来薰阁”的原址都已出现了青砖砌成的铺面,除了柱子是水泥构件以外,其他似乎都保存了原貌。橱窗镶上了精细镂花的木框,还没有油漆。“浓浓文化,红红商业”,跃然纸上——这是黄裳先生在《琉璃厂》中为这条古街做的写真。

文人的消费圣地

北京琉璃厂,是天南地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街。它诞生在元朝,那时这儿建了座烧制琉璃瓦的琉璃窑,明朝定都北京后,修缮扩建紫禁城,需要大量建材,于是明朝继续用它烧制琉璃瓦制品的窑。从元到明,这里还没有后来那样的商业街,也没有后来那样的文化街。紫禁城建好了,琉璃窑也就功成身退了。到了清朝,出现了这样几个因素,促成海王村华丽转身,一气呵成。一个是在它附近建有不少会馆,会馆圈构成了琉璃厂成长的基础。第二京城读书人多,朝廷里的官员大都学而优则仕出身,家家都有古书字画,为琉璃厂开厂一鸣惊人积累了丰厚的货源。第三清朝时这里住进了大批文人墨客,组成了一个基本的“剁手”圈子。大量的古书字画古董在这里流通,一家家百年老店,应时而生。

琉璃厂的历史到底有多长,一种说法是从辽算起,不过这可不是凭书本推测出来的,而是有“考古”发现为证。清代乾隆年間,人们在这儿挖出来了一块石碑。上面的文字,辽“保宁十年(公元978年)六月一日薨于卢龙坊私第,享年八十。其年八月八日葬于京东燕下乡海王村”。978年立碑,地名燕下乡海王村,在当时北京东边。海王村并不是什么各色的名称。含义也比较简单,有河有水的地方,古代总会有水患,古人认为水归海王管辖,于是用其做地名,取其请海王帮助管理河水。据考证这里临近古高梁河道。

鲁迅在琉璃厂过“购物节”

鲁迅是1912年5月5日下午三点半从天津坐车,大约晚七点到北京,一周后即与朋友一起去逛琉璃厂,立刻“剁手”,小有收获。鲁迅在十二号日记中这样写到:“历观古书肆,购傅氏《纂喜庐丛书》一部七本,五元八角。”此书为清人傅云龙仿《古逸丛书》以收录宋元旧刊为限编辑而成。这七册书弥足珍贵。可以想象鲁迅先生怀抱着这几部珍本开心地往回走,一路快乐无穷。

三十号是发工资的日子,六十元,鲁迅先生晚又逛琉璃厂,购得《史略》一部两册,八角;《李龙眠白描九歌图》一帖十二枚,六角四分;《罗两峰鬼趣图》一部两册,两元五角六分。鲁迅先生在北京期间,最喜欢逛的地方就是琉璃厂,每次必有宝物收获。前前后后转琉璃厂不下一二百次。

鲁迅不仅在琉璃厂狂买古籍珍宝,而且还常在这里重新装订修整所藏旧书。如鲁迅在一九一三年的日记中记载过几次这样的事情。

九月十四日:“上午本立堂书贾来持去破书九种,属其修治,豫付工价银二元。”

十月五日记道:“往本立堂问所订书,大半成就。见《嵊县志》一部,附《郑录》,共十四册,以银二元买之,令换面叶重订。”

十二月十九日记道:“下午琉璃厂本立堂书估来取去旧书八部,令其缮治也。”

本立堂是琉璃厂一家书店,从日记看鲁迅是非常信任这家的。

琉璃厂厂甸周作人的最爱

人们对琉璃厂的一般印象,总以为它就是卖古书字画及其周边用品而已。其实这是后来收窄了的琉璃厂,现在话说叫精简版。大家有这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主要是因为人们看到的说琉璃厂的文字都是这么写,积久成习罢了。其实这里早年间,也是吃喝玩乐的时尚之街。

文人记述琉璃厂总离不开旧书与古画,倒是周作人稍稍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民国时期琉璃厂的街面氛围,让我们得以窥见这里各家商店的特色,琉璃厂不只都是古书,也不只都是古玩字画。

琉璃厂旧书摊

琉璃厂有“好些书店,纸店,卖印章墨盒子的店,而且中间东首有信远斋,专卖蜜饯糖食”,还有北京非常有名的酸梅汤。信远斋是店,还有一种好吃的是冰糖葫芦。几乎“妇孺几乎人手一串”。周作人住家离琉璃厂大约十里地,所以他说一年也就来一两次,厂甸他总是要来的,他还为此写了一篇饶有兴趣的纪实散文,名字很直接简洁就叫《厂甸》。

朱自清,当衣买《韦氏大词典》

朱自清在北京读哲学系,1920年毕业时在琉璃厂当衣买书。事情是这样的,朱自清在琉璃厂华洋书庄,遇上新版《韦氏大词典》,眼前一亮,读哲学这部书是必备工具书。当时定价14元。朱自清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买书,可是书又真的很可人。想来想去只好咬牙把父亲给他做的一件紫毛(猫皮)水獭领大氅送去当铺换来14元,当的时候朱自清犹豫再三,不管怎么着也还是有点舍不得。从他的文字中我们了解“终于舍不得那本字典。想着将来准赎出来就是了。想不到竟不能赎出来,这是直到现在翻那本字典时常引为遗憾的”。

朱自清也常到琉璃厂购书,厂甸热闹非凡,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朱自清在《买书》中除了记述当衣买书,还说了这样一件购书乐事。在琉璃厂买了一本“《伦敦竹枝词》,花了三毛钱。买来以后,恰好《论语》要稿子,便选抄了些寄去,加上一点说明,居然得着五元稿费。这是仅有的一次,买的书赚了钱”。24C53DCD-B514-44A2-AE4F-ED35A7EC7847

冯至,有钱就送琉璃厂

冯至,我国著名翻译家、诗人,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北京大学上学时,琉璃厂是他的必去之地。那时候的冯至先生还只是一个穷学生,有一次他哥哥给他寄来三元钱,从邮局里把钱取出来,他二话没说,揣上钱就奔了琉璃厂商务印书馆,冯至在《手握旧卷,倍觉情深》中说,这次“用六角钱买了一部‘四部丛刊影印明初刊本《精选陆放翁诗集》,共二册,分前后二集。前集选者为罗椅,后集选者是刘辰翁,二人都生活于宋末元初。放翁诗作极为丰富,今存约九千三百首。这两集精选可以说是陆诗的精华,我很喜欢读”。

邓之诚,琉璃厂的“钻石会员”

邓之诚现代著名史学家,北大教授,著作等身。邓先生在琉璃厂买书也很有特色,通常人们消费都是去商店里购物,邓先生则在书房里“淘”琉璃厂的宝。这可不是现在的网购。这就不能不说说琉璃厂与其他地方不同之处,也是琉璃厂的最大经营亮点。

琉璃厂书店买书,不是一味守株待兔,而是主动把东西送上门去。别小看这个送上门,这里面学问大了。民国时候不像现在有快递公司,送货上门。那时有两种情况,一个是顾客预订的东西,比如要买什么书,先登记好,书有了,直接送去。另一种情形是,书店人员为顾客配置的书,这就要求店里的伙计,不仅照顾生意,更要做点学问。比如邓之诚是史学家,所以伙计起码应该知道史学家需要哪些历史书,不仅知道书名,这个不是学问,把《四库全书提要》中的史学书背下来就足够应付,但是这根本不足以去照顾邓之诚这样的名家。因此必须懂得古籍版本,送去的书有没有用关键在版本。

从琉璃厂旧书店走出来的古籍版本学者雷梦水先生,抗战胜利后,在琉璃厂通学斋书店上班。邓之诚先住在燕京大学东门蒋家胡同路北二号。雷梦水常常背着书去燕京大学推销,一来二去结识了邓先生,跟邓先生学到了不少版本学问,也了解了邓先生的治学方向。雷梦水在他的《邓之诚先生买书》中说,进了邓先生家“穿过屏门可以看到他居住的寬敞的北房。几间北房既是邓先生书斋,也是他的会客室和教室”。

琉璃厂买儿童玩具摊

雷梦水给邓先生送去的书,他在文章中说有“孔东塘《湖海集》、王鸣盛《西沚居士集》、田茂遇《燕台文选》、朱彝尊《腾笑集》、徐轨《南州草堂集》、王鸿绪《横云山人集》、严绳孙《秋水集》等”。不仅精品,且是珍品,更是罕见版本。

名人、文人、学者,著名的不著名的从前都愿意到琉璃厂“剁手”,享受的就是这些别具一格的特色。如琉璃厂老前辈孙殿起从书店学徒成长为著名版本学家,他的《贩书偶记》,成为人们买书的指南。从孙老那里购物,放心、踏实、爽,还能赚学问回去。24C53DCD-B514-44A2-AE4F-ED35A7EC7847

猜你喜欢

琉璃厂朱自清书店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琉璃厂的传说
清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探索与演进
印象·琉璃厂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琉璃厂重生记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最美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