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建设及其当代启示

2022-06-14刘若雪

理论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群众路线党建

刘若雪

摘 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利益观三大理论内容从理论层面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性、革命性和人本性的逻辑生成。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党的群众路线建设实现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阶级主体和人本主体的“三位一体”。结合中国特色与现实境遇,党在延安时期形成了依靠群众、代表群众和为了群众的三重特征,为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中梳理党群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厘清发展思路提供经验,发展为依靠人民、代表人民、造福人民的新时代群众路线。

关键词:群众路线;延安精神;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党建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2 — 0054 — 03

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在保持建党以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连续性的同时,进一步明晰了中国共产党同广大人民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在工作内容、决策形式、组织理念等多方面的阶段性创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解读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建设并吸取过往先进经验,对于新时代融洽调和党群关系、迈向以群众利益为价值指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三重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结合中国具体实践而产生的理论成果,因此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理论溯源、进而阐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价值内涵,有助于从思想脉络上厘清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人民群众的实践性逻辑生成

马克思从实践论与人的本质出发,指出历史规律不会自行创造历史,而是通过人们的自由自觉活动得到实现。相较于一般自在存在物,超越性与否定性构成了人的类本质〔1〕,具有未完成性的人们为了生存需要必须“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运动起来”〔2〕,促进着自身的智力、体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带来了劳动工具的系统变革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最终带来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更替交迭。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将人民群众看作是全部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既是人类自身认识与改造外在客观自然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其内在主观心灵世界的过程。其构成了人民群众的能动性逻辑生成,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推进中发挥的决定性力量,人们的意志共同构成了指向特定歷史轨道的合力。

(二)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人民群众的革命性逻辑生成

“真正的人民即无产者,小农和城市贫民”〔3〕,马克思与恩格斯发现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劳动者越是辛勤地劳作,就越是落入到贫穷、愚昧和低贱的泥淖之中,他们为资本家生产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却为自己打造了沉重的“金锁链”。〔4〕资产阶级不仅通过经济手段来持续扩大其资本,还利用阶级性的上层建筑从观念、政治、精神等多维度实现掠夺,人民群众要想挣脱枷锁,就必须要把自身组织成为政党来进行活动,开展夺取资本主义政权的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标志着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走向最终成熟〔5〕,无产阶级必须成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它的天然使命便是领导无产阶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一方面强调了人民群众必须要结合成为整体性力量,通过阶级斗争来对抗过往一切压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另一方面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核心正在于唤起广大人民群众以自觉姿态发挥其历史创造性作用,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利益观:人民群众的人本性逻辑生成

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利益是思想的基础,政党是为维护一定阶级利益或阶层利益而集结的政治组织,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是唯一只能通过消灭阶级而实现解放的阶级。马克思群众利益观确定了人民群众的人本主体地位,这不仅意味要将使人民群众从阶级社会的剥削与压迫中摆脱出来,还意味着从依赖人和依赖物的发展关系中挣脱出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马克思主义群众利益观具有普遍性与全面性两层意蕴,在普遍性方面指向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价值目标,在全面性方面确定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主义理想。

三大理论内容从理论层面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实践性、革命性和人本性的逻辑生成,人民群众的实践性需要通过革命来获得阶级主体地位从而进一步释放出生产活力,而以阶级主体身份出现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坚持人民群众的人本地位来保持自身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一步确定了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建设中的历史主体地位、阶级主体地位和人本主体地位,三个主体在人民群众的概念上得以统一,构成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的“三位一体”。

二、现实表现: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的具体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工作的十三年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对群众路线进行了贯彻落实,这些创新不是无根之木,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结合过往群众路线建设经验与当下建设环境所做出的创新,是将群众工作与更全面的工作建设相结合的开创举措。

(一)“人民群众是胜利根本”:基于人民群众实践性的现实表现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性与能动性,“把群众的力量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6〕,在面临经济封锁困境时,共产党人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在政治动员上强调要以全军全员的一切可能力量支援到抗战当中,截止1936年3月陕北群众就向抗战队伍输送了8486双军鞋、533双袜子〔7〕,人民群众旺盛的抗战热情和奉献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为解决经济困难,毛泽东、朱德等党的领导人与农民同耕同住,带领根据地人民群众展开“大生产运动”,秉持着“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劳动精神广泛调动起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同时通过举办劳动英雄评选、生产展览会等形式在群众中树立劳动光荣的新社会观念,人民群众纷纷以学习劳模榜样、上墙报红榜为荣,为党的繁荣发展与后来的抗战斗争提供了物质基础。6BD13610-48D2-49F9-B0C5-6DB481481EA6

(二)“不脱离群众”:基于人民群众革命性的现实表现

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体现出党的群众路线的第二重特征——代表群众,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就注定了它必须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指引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同时,也决定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要始终走在群众前面,而又不脱离群众。“不脱离群众”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应充扮演好人民群众的公仆角色,边区政府创立的“三三制”选举制度和直接普选制度是这一要义的具体体现。“在群众前面”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和组织性,是无产阶级中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熏陶而先行觉悟的那一部分人,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他们的权利与力量,领导他们通过革命实现自我解放。中国共产党通过标语宣传、田间识字班、宣传学习模范等多元化手段提供广泛的社会教育〔8〕,使革命观点、劳动观点、政治观点深入到人民群众头脑中,唤起民众自身的民族精神与解放意识的觉醒。

(三)“给人民好处而不是向人民索取”:基于人民群众人本性的现实表现

人民群众的人本性体现出党的群众路线的第三重特征——为了群众,要了解、尊重和回应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9〕延安经济封锁初期由于军队不事生产,边区群众不仅要负担20万石公粮及其他税收还要负担年均115天的义务劳动,群众间负面情绪弥漫。中国共产党立刻调整政策,实行减租减息、厉行节约,鼓励军队自主开垦种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为了群众”,并不局限于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群众,而是要打破过往一切压在人民群众身上的枷锁,实现全中国人民群众的自由与解放。因此延安時期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的价值追求不仅要改善陕甘宁边区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更要实现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为中国人民创造新的世界。

基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性、革命性和人本性,在理论创新方面,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境遇,不断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探索与创新,形成一系列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路线和政治路线;在实践创新方面,通过“兵民结合”“自力更生”“全民读报”等具体举措深入解决党建设需要与群众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

三、当代映射: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的现实启示

延安时期党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边区群众在艰苦环境中自力更生,党和群众之间建立起了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下的毛泽东思想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在这里发展成熟。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群众路线也翻开了新的篇章,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思想。重温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经验,有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对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解,从而继续延续着依靠群众、代表群众、造福群众的新时代群众路线,不断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10〕。

(一)依靠群众:激活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人类生产方式在中国现代化新阶段开启之际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开创能力,要延续延安时期党“拜人民为师”的原则,依靠人民、信任人民,充分调动起人民群众投身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依靠群众,要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劳动光荣、艰苦奋斗的价值观,要不断推动完善劳动保障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劳动环境,让人民群众在奋斗中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社会理想与价值理想的和谐统一。既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素质发展环境,也要鼓励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新发展,继续聚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实现从创新精神到创新能力再到创新实践的转变,让“时代新人”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不断开辟新的可能。

(二)代表群众:推动党组织的基层建设与廉洁化变革

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建设要适应党员群体不断扩张的需要,更为复杂庞大的党的科层体系为党能否深入群众、延续基层治理优势提出挑战;同时还要迎接互联网时代下多元价值的挑战,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民主表达正成为新的民主路径。要在新时代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到群众中去,执政党必须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准则,通过党内改革来完善党组织,坚决打击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与扩大,反对个人集权独裁。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以“人民答不答应、人民赞不赞成、人民高不高兴”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让广大党员干部到基层去、到一线去,真正听取群众的需求与建议;另一方面要加强主流价值观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发声与互动,通过自媒体组织和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交互宣传引导,确保党先进性路线的不动摇。

(三)造福群众: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直至今日持之以恒的使命传承,延安时期党切实研究如何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难题,通过一系列为人民排忧解难、谋求福祉的举措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支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从原先渴望独立解放、解决温饱的单一需求,始终坚持发展是为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造福人民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实现我国现代化平衡充分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条不同于人类以往任何现代化模式的全新道路,新时代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格局精髓,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利益分配上,要求我国在努力推进经济建设、提高效率的同时,要通过二次分配来实现社会公平,要走一条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兼具的现代化道路;在生态和谐上,既要经济效益也要社会效益,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走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文明发展上,既要发展物质文明也要发展精神文明,要走一条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现代化道路。

〔参 考 文 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0.

〔4〕〔5〕牛方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命题再阐释〔J〕.理论学刊,2008,(01):103-106.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932.

〔7〕中共中央在延安——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0.

〔8〕高慧琳.中共中央在陕北和陕甘宁边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72.

〔9〕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7-348.

〔10〕李雪峰.百年党的建设的显著特点与宝贵经验述略〔J〕.传承,2021,(02):20-25.

〔责任编辑:侯庆海〕6BD13610-48D2-49F9-B0C5-6DB481481EA6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群众路线党建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全景呈现延安精神——评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
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