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2022-06-13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硕士导师研究生

方 芳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在2020年7月29日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研究生培养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保障[2]86-91。专业认同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3]1-6,研究生能否对所学领域充满热情,是否树立了明确而雄心勃勃的专业志向,能否坚定地走完科研之路,都与他们对专业的认识理解和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专业认同一般被看作是对所学专业的一种认识、态度和行为,并且这种认识、态度和行为往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4]120-124。较高的专业认同水平有助于硕士研究生积极地投入到专业学习活动中,而较低的专业认同水平则容易导致硕士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影响学校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水平。秦攀博把专业认同分为四个维度:认知性专业认同,是对专业基本情况的认识、了解和肯定;情感性专业认同,是对所从事专业的情感喜好程度;行为性专业认同,是对所从事专业的具体行为表现;适切性专业认同,反映的是对专业与自身的匹配认可程度[5]。

为了解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情况,采用姜欣魏(2019)[6]编制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好,从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和专业适切四个维度调查专业认同状况,采用5级评分法,每题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3分是中间值,总分越高,说明专业认同程度越高。问卷开头收集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录取方式、读研之前是否有工作经历等等。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部分,请调查者对列举的六个方面因素进行选择,可选1~3项。

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手机软件进行编辑,通过网络转发形式邀请在读硕士研究生进行填写。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和皖南医学院几所地方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进行线上匿名发放问卷,共收集问卷 421份。剔除掉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 400 份,有效率为 95.01%。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调查对象具体情况分布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在性别、学位类型、户籍所在地、录取方式和有无工作经历等方面的人数分布较为均匀。年级分布上,因为一些专业硕士学制为两年,所以样本中三年级的人数所占比例低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方式上,大部分是全日制硕士生,非全日制硕士生占比很少。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7]规定的13个学科门类,样本主要分布在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和农学等学科。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一、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现状

(一)总体情况

400名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平均分为3.391分,说明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呈中等程度。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的平均分分别为:专业行为3.628>专业适切3.346>专业认知3.342>专业情感3.298。(见表2)

表2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描述性统计(N=400)

在这四个维度中,专业行为得分最高,说明硕士研究生对于专业学习付出了切实的行动,学习积极性较高。而专业情感得分最低,反映硕士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总的来看,硕士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主要体现在行动上,即使喜爱程度一般,也能认识到专业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积极投入到专业学习活动中去。

(二)不同特征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特征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户籍所在地和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硕士研究生在专业认同及四个分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年级、学位类型、录取方式和工作经历方面,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差异显著(p<0.05)。

1.年级差异

方差分析表明,三个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在专业认知、专业行为和专业认同总分上均差异显著,见表3。

表3 不同年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差异方差分析

LSD事后多重比较显示,研三学生的专业认同在认知和行为维度以及总分上,均显著高于研一和研二的学生。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的认识在加深,专业学习的行动力在增强,专业认同的程度在提高。

2.学位类型差异

如表4,学硕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在认知因素上高于专硕研究生,可能由于学硕研究生的培养更注重理论和学术研究,入学难度更大,因此学生在入学前可能对报考专业就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而专硕研究生的培养因为偏于应用和实践,一些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清,比较迷茫,导致专业认知比较欠缺。

表4 不同学位类型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差异t检验

3.录取方式差异

正常录取的硕士研究生比调剂录取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度更高,尤其对专业的情感更积极(见表5)

表5 不同录取方式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差异t检

其实也不难理解,调剂录取的硕士研究生是权宜之下选择的某个专业或学校,对所调剂的专业或学校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正常录取的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和学校是自己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选择前的充分认识。因此调剂录取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低于正常录取研究生,这也与我们的日常认知相符。

4.工作经历的差异

有工作经历(连续工作时间超过一年)的硕士研究生在专业情感上高于没有工作经历(少于一年或从未工作过)的硕士研究生(见表6)。

表6 有无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差异t检

其他研究者[8][9]141-144的研究也发现,工作之后再读研的硕士生普遍比没有工作过的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的认同程度要高。这可能是因为有过工作经验的硕士研究生经历过工作的磨砺,他们对专业学习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更高,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对专业的认可和态度更加积极、认同度更高。

二、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和问题分析

(一)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选择排序

如表7所示,影响因素选择频次最靠前的依次是前景因素和个人因素,前景因素包括专业的就业和升学前景,个人因素包括自身的兴趣、个性和能力等。

表7 400名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排序

在与硕士研究生交谈中,很多学生坦言自己选择读研就是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为了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专业前景这一因素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影响很大。除此之外,个人的兴趣、个性和能力是否与专业相匹配,直接体现着专业的适切度,影响着硕士研究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态度,从而影响到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的认同水平。

(二)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问题分析

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情感有待提高,甚至有的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的专业不认同、不喜欢,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对硕士研究生的访谈,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生方面

(1)对专业了解不足,缺乏专业学习兴趣。随着就业形势的复杂严峻,很多本科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选择考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硕士研究生选择读研的动机较为功利。访谈中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表示选择某某专业攻读研究生是因为这个专业比较容易考上,或者觉得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比较容易毕业,拿到学位。因此,一些硕士研究生表示自己在入学前对本专业并没有进行全面的了解,或是认识与实际之间存在偏差,调查数据中也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是调剂录取到本专业的,他们是在进入研究生专业学习之后才对本专业有一定的认识。

对专业了解的不足,导致硕士研究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心理基础之一,如果缺乏专业学习的兴趣,就会导致内部学习动力不足,对于专业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直接影响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专业的认同程度也较低。

(2)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能力较弱。一些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应届本科毕业考上的硕士研究生还处于本科阶段的被监督学习状态,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往往对导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果导师与其互动频繁,经常对其专业学习进行督促和指导,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而如果导师较少指导,他们很可能就没有自主学习和钻研专业的热情,专业认同度也受到影响。

2.学校方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待改进。有硕士研究生表示专业培养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偏多,而实践课太少,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合理安排,尤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不够。

还有的硕士研究生表示,某些课程的授课内容较为陈旧,都是本科阶段学习过的内容,没有及时补充学科前沿新的知识点;教师教学方式很多还是采用讲授式教学,启发性不强,没有起到引发专业兴趣的作用。

(2)学术活动匮乏,专业氛围不强。一些硕士研究生在访谈中表示因为所学专业不是学校的重点专业,所以学校很少甚至没有邀请专业领域的学术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和召开研讨会,也很少举办与专业相关的讲座、论坛和实践活动,在这个专业学习的研究生感受不到专业的学术氛围,导致对专业的认同感缺乏。

(3)师生互动频率低,沟通质量不高。有的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教学和行政职务,加上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较多,很难对每一个硕士研究生给予及时的学术指导,因此师生互动和交流的频次较少。对于一些专业基础薄弱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或调剂录取的研究生,如果遇上导师由于忙碌没能给予及时指导,就可能对所学专业产生厌学情绪,加重对专业的不认同。

还有的研究生导师在与自己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交流时,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与自己的意见发生分歧时希望学生服从自己的安排,要求学生必须参与自己的研究课题、按照自己的工作计划开展专业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专业热情。

3.社会方面

(1)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低。外界社会对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的评价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专业认同和就业选择方向[10]。有的硕士研究生表示,家人及周围的人都不了解甚至是没听说过自己所学的专业,自己的专业学习体验和将来就业时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2)专业的就业机会少。有的硕士研究生表示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较少,就业前景尴尬,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也比较小,故而他们大多毕业后会选择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这大大影响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

三、提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专业认同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过程因素,影响着研究生当前的专业学习和未来的专业发展,关系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11]564-569。培养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生方面

1.知己知彼,慎重选择专业

在报考研究生之前,冷静思考自己是否适合读研究生,以及适合什么专业是非常必要的。要对自己和专业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再慎重选择,减少盲目读研和跟风选择。

首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性格特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给自己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做好生涯规划。根据自身的优势特长、兴趣爱好,同时比对专业的素质要求、培养目标来选择专业。

其次,建议选择报考专业之前,多咨询该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或花时间接触了解该专业的课程,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拟报考学校和就读专业,对该专业的学习情况和就业方向等深入考察,思考是否适合自己,以免入学后陷入专业学习的困境。

2.提高学习能力,增强专业自信

硕士研究生入学之后,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不管读研的动机是什么,不管现实与期望值落差如何,研究生们都应该积极调整心态,做好学习和生涯规划。建议研究生在入学后尽早主动查询所在培养单位的专业培养方案,根据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安排,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

其次,研究生学习是专业化学习,更强调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硕士研究生应该有意识地多读书,特别是跨专业考研的硕士研究生更应该多读一些专业的权威专著和最新的学术文献,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术讲座和专业实践活动,关心专业热点。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及时把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升专业学习兴趣,增强专业自信和认同感。

最后,硕士研究生应该主动和导师多联系多沟通,将自己的专业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与导师及时分享,听取导师意见。遇到学术问题或生活中的困难都应该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或者与其他老师和同学交流,这样可以及时解答迷思,减少自己的专业困惑。

鉴于性别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异,硕士研究生有必要转变性别刻板印象,树立男女平权思想。尤其是女硕士研究生要完善自己的性别角色意识,增强自信,提高专业素养,加大专业投入程度,积极投入到专业学习活动中去。

(二)学校方面

1.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生的教学内容需要及时优化和更新,通过学科研究进展、学科前沿研究和学科专著研读等课程引导硕士研究生关注专业发展和学术动态,开设实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等类型的课程,激发学生的专业学术兴趣,更好地开展专业学习和研究。

在调查中发现,相当比例的硕士研究生是跨专业考研或调剂录取的,教学中可以鼓励跨学科背景的学生从原有学科的角度探讨新学科的专业问题,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学校要进行研究生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翻转课堂、专题辩论、小组完成项目等形式融入到研究生教学中,充分调动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专业研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开展学术活动,安排专业实践

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或实践活动可以提高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和自豪感。可以定期邀请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和学术专家,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本专业的前沿问题和学术动向,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专业方向,从而更准确地定位自己、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同时,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重视专业硕士培养的实践环节,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与校外企业或社区开展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创建形式丰富的专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首先,在硕士研究生刚入学时就引导其对自身有个合理的定位,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督促硕士研究生制定专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促进其积极主动的专业行为的生成。针对调剂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尤其是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其进行专门的专业教育和引导。

其次,开展不同年级之间的同学交流会和各种形式的师生交流会,让学生之间共享信息、分享经验,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解决专业学习和生涯规划中的困惑,同时也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其专业归属感。

再次,在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最后一年,学校应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使硕士研究生多了解本专业就业或升学的相关信息,帮助他们合理评估、顺利就业或深造。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研究生导师的辛勤工作,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重大。学校要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优化导师评聘制度,提高导师责任意识。

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要以自己工作中锐意进取、科学严谨的精神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科研,也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不仅在学习中帮助他们答疑解惑,也要重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积极交流,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社会方面

1.扩大专业影响力,增强社会认可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注重对硕士研究生各招生专业的评估,督促高校提高研究生专业教育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的认可度。同时,学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并联合媒体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研究生专业,促进社会对有关专业的了解,使社会各界能够全面地了解到专业的可靠信息。

2.缓解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各种途径及时关注和了解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态和求职动向。鼓励企业和各用人单位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为硕士研究生提供实习岗位,既有利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增加用人单位的人才储备。

前景因素是影响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首要因素,因此,对于一些国家需要但相对冷门的学科专业,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为该学科和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发展方向。同时,通过提高有关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薪资待遇与福利保障等鼓励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报考此类专业,投身到该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中去,保障人才培养,避免人才流失。

猜你喜欢

硕士导师研究生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爱情导师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