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心的火焰静如流水

2022-06-13王立世

名作欣赏 2022年6期
关键词:诗人

拒绝庸俗,最好的选择是读诗或写诗。读诗要读能触动灵魂的好诗。希尼在评价彭斯的《小麻雀》时写下:“再次用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话说——好诗歌是一种精神振奋和防卫,对抗那最后的敌人,也即‘人心的粗俗’。”

如果一个诗人清高得不食人间烟火,就像水至清而无鱼一样,那这个诗人肯定不值一提。如果一个诗人俗不可耐,被名利牵着鼻子到处跑,那这个诗人更是不可救药。好诗人就是俗中求雅的人,“出污泥而不染”的人,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决绝地维护灵魂的纯洁、自由和高尚的人。

温建生属于官员诗人,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以平民的立场洞察现实,以人性的视角关注底层,以小我的感触反思社会,具有自觉的生命意识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克服了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心浮气躁和凌空蹈高。《寄居》《自画像》和《自省书》也许不是他最好的诗,但却最能代表他精神的内核和走向,甚至可以把他的其他诗看成这三首诗的衍生物。如果把他的整个创作比作一棵树的话,这三首诗无疑就是挺立的枝干,其他则是葱茏的绿叶,共同构成他春天的繁茂。

从时间的角度审视,谁不是匆匆的过客?苏轼是大彻大悟者,早在九百年前就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生命感慨。人置身于宏大的历史坐标,就是一个渺小的点、一个转瞬即逝的影子。在这有限的长度内,谁洞悟了生命的真谛,谁就可能像闲云野鹤一样生活。温建生来自山青水秀的乡村,考上大学后一直就混迹于城市,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努力完成这种身份的转换,事实告诉我们最終也不会完成,也不可能完成,因为他生命的根深扎在那一方生养他的水土。在工业化迅猛发展的城市,风尘中的人难以摆脱物欲的诱惑和纠缠,价值观的倾斜、道德的滑坡、人性的变异让人们头忙脚乱、顾此失彼,灵魂倍感疼痛。诗人在《寄居》中力透纸背地写到人生最大的变化是“学会将简单的事情复杂下去”。虽然没有详尽地展开,但背离内心的苦衷尽在其中,其根本原因在于“远离泥土/灵魂缺少依托”。回首往事时感慨万端:“还是故乡的泥土养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祖先在土中生长/他们开简单的花,结朴实的果/过着神仙般的日子”。由简单到复杂,是进步,还是退步,谁能说得清?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容易怀恋逝去的简单日子。返乡是诗人的天职,寻根是生命的必然,那是灵魂最后的皈依。

很多诗人都写过《自画像》,大都流露出自恋情结,赞美多于批评。温建生的《自画像》却不同,自己向自己开炮,充满冷嘲热讽,如希尼评价普拉斯时所言:“那是一颗心灵以某种嘲弄的精神从事创造活动时的振奋。”b一个底虚的人才惧怕别人戳自己的软肋,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弱点。自我揭短不是以短为荣,而是为了修正自身,实现灵魂的救赎。“我画我近视多年的眼睛/它总是把树看得很高/把云看得很低”。诗人所言的近视不仅仅是生理的衰退,还有愧疚于目光的短浅导致的谬误。“我画我半张半合的嘴/空虚的嘴,我想/它要是径直说出我的空虚该有多好/所以我从不画我的心/我的心总是空空荡荡的”。“半张半合”,就是欲言又止,有所顾忌,潜伏在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一个“空虚”,一个“空空荡荡”,指向精神的贫乏苍白。就是这样,还“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表情”,“其实很多年前我都装出这样的表情/只是从没有和谁提起过”。和于坚“我们一辈子的奋斗/就是想装得像个人”(于坚:《作品39号》)的人生体验大同小异。诗人画的不仅仅是现在,还有过去。画的不仅仅是自我,还有别人。以“我”为贴入点,达到了共性的批判,类似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尖锐但不乏温和,冷峻却透出焦虑。

对人生浑然不觉的麻木,或轻浮的自我感觉良好都不可取。温建生的《自省书》让我们又一次见识到知识分子的日月之心。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诗人崇尚古代的君子隐士,鄙弃蝇营狗苟的势利小人,更多地表现出激扬文字的书生意气,就是这样,他仍然“不停地写下/那些无法深埋的羞愧”,“我习惯借助一片汪洋不停地洗刷自己的内心/我诚实地说出罪孽。罪孽并未走远”。在浮躁成风的社会,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廉价的赞美和无聊的歌颂,诗人却在“三省吾身”。一切美从知羞开始,心灵之美从打扫落在上面的灰尘开始。诗人解剖的是小我,反省的是社会。尼采写过:“人生乃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认识自己,/我要称之为头等大事/那怕最后就离开人世”(《人生》)。温建生的《浅谈记》可以说与尼采的《人生》殊途同归,在情感的强烈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活过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找到自省这唯一能看清自己的镜子”。自省是古今中外所有知识分子通向光明境界的必由之路。

从上面三首诗,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诗人的精神脉络和品格,能隐约感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坚守什么,拒绝什么。他的价值观在世俗的眼光看来也许不合时宜,但最大限度地融入了情感之真、人性之善和思想之美,并以此在一点一点地绘制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影像。

市场经济时代充满激烈的竞争,迅速发展起来的广告业让人眼花缭乱。人人都在挖空心思、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以争取最大的利益份额。时代的喧嚣一浪高过一浪,在冲击着人类越来越小的精神空间。诗人对此深有体会,他借花描摹这种世风情态,在《花事说》中写道:“一些花开如同尖叫/鲁莽且无所顾忌”;在《日落之后》中写道:“隐约听见去年的花朵/小声地喊叫,它们挤作一团/开得短促而惊慌”。在战乱年代,杜甫“感时花溅泪”,温建生笔下的花失去了往日的君子风范,一副心神不安的病态,饱含着诗人深深的时代忧虑。诗人在《龋齿》中直言不讳:“内心的躁动大于宁静”;在《黄昏即景》中委婉地端出:“粗糙而躁动的心”;《黑夜说》咄咄逼人:“那些依然聒噪的事物应该羞愧/应该红着脸,说声对不起”;在《无题》中毫不留情地疾呼:“在春天,躁动是愚蠢的/蠢蠢欲动则更加危险”;《反对》表现了与自我不妥协的斗争:“不像我/内心如此拥挤,让自己转不过身去/我用夕阳反对过黄昏/用很大的雷声反对很小的雨点/自童年与我走散之后/我一直举着一根稻草反对自己/我一惯反对的,都是无法颠覆的/后来我只能用梦境反对自己/用一把又一把的星星装饰房间的天花板/我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内心/一点一点腾空的”。尖叫、鲁莽、拥挤、惊慌、粗糙、聒噪、躁动等都是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病变,与诗人的精神追求格格不入,他一直在反思这种精神现象。他的反对也许并不能改变现实的斑驳,但反衬出心灵柔韧的质地和理想温润的色泽。

静是温建生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关键词,是打开他精神世界的一把金钥匙。他的静有平静、安静、沉静、宁静、沉寂、沉默、静默、空寂、安宁、暗哑等,这些同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细微的情感差别。部分诗作虽然没出现静字,但表现的依然是静的意蕴。诗人对静的体味、感悟和思考超越了传统认知,对静的钟情、留恋和向往达到刻骨铭心。他的静与自然有机地交融,自然就有了一种精神格调。《岁末诗》中静与白杨树相关联:“我有白杨树般白皙沉静的微笑”;《黄昏即景》中静与大理石相关联:“风停了。天空呈现出/大理石独有的庄重与宁静”;《今夜》中静与草帽相关联:“大地如一顶沉寂的草帽……今夜,好河山是用来回想的/在灯光里漂浮,在诗中相守相望/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我肯定被美好的景色辜负了”;《静》中静与落日、蝴蝶、露珠等相关联:“该静下来了。落日沉默/再一次在精确的时间呈现它的安宁……蝴蝶的翅膀/收拢起林间最后的几声虫鸣/仿佛是对尘世的无望和宽恕/早生的露珠/滴落在一株暗哑的三叶草上/展开可以让我们看到并触摸的静”;《幸福》中静与草场、森林、清泉等相关联:“一座山的幸福在于人迹罕至/有大片的草场和森林/低洼处有清泉,流速很慢/风是好亲戚,常来常往/偶尔有惊雷,雨后有彩虹/鸟兽们自由作息/这一切像极我失忆而孤独的父亲”;《在屯留》中静与生活景观相关联:“如果屯留能够永远宁静下去/我愿意在此度过余生/我将羡慕我自己,或屯或留都将是/很好的选择。喝大叶茶,吃小米干饭/在漳泽湖边散步和钓鱼/如果简单的日子从此一字排开/我仍将羡慕我自己。仿佛已经看到了/晚景的安闲。我的心落在地上/脸倒映在云中。如果奔跑/暮色中的老爷山和我一起奔跑/比不上任何一朵花开的速度/关于流水,曾将它定义成时间的随从/在屯留,更愿意做我的邻居/日日相见而不厌/安享微澜之上的缓慢叙述/那时,我们早已不再是自己的敌人/端坐于群山的侧影中,内心的火焰也/静如流水……”温建生的屯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相差无几。诗人崇尚的静就是生活的简朴、心灵的安宁、精神的自由,与物欲横流划清了界线,是对躁动的否定和批判。

温建生的静不是单一的静,呈现出心灵的广度和深度。他的静是乱中的静,在《七月十五日 雨后》中写道:“我有凌乱而不失平静的内心……我要去那座潦草的石头山上/种上些白云/再种上一些小树/让它们周身长满幸福而沉寂的眼睛/我的眼睛也如两片树叶/我愿意它们在夏日的风中慢下来/倒退着回到树枝”;他的静是动中的静,在《秋千》中写道:“我看秋千时,它一动不动/我的心荡得老高/又落下来/现在我的心一动不动/我喜欢这些安静闲适的时间/像桌面上跳跃的不断聚拢的阳光/它们来过,会在中午之后悄悄离开”;他的静是沉默的静,在《沉默》中写道:“我的沉默比去年多一些/比秋天的河道更辽阔一些……就如昨夜/我拼命按捺住一本书里女主角的尖叫/在她的抽泣声中,我沉默地睡去”;他的静是孤独的静,在《孤独》中写道:“世界如此喧嚣/孤独因其高贵,所以奢侈。我能做到的/就是谨慎使用这两个汉字”;他的静是隐逸的静,在《龙泉寺》中写道:“把一座玲珑的小寺/当作自己的身体”;他的静是奢侈的静,在《空寂》中写道:“奢侈啊,我是说内心留存的一点空寂/正在被无限放大/此时它是风的骸骨/以每秒亿万吨的流量通过冬天的旷野”;他的静是心灵安宁的静,在《对应》中写道:“敬畏故乡就是感念故乡,只是无法抱紧它/只能用内心获取的一小点安宁与它对应”;他的静是反思的静,在《下午静坐》中写道:“我时不时躲在生活的边缘/借助一束光重新打量自己/他空洞而狼狈,已然成为自身的异类”;他的静是真理的静,在《奢侈品》中写道:“你所熟知的真理都是以安宁的面目来呈现的/而活在当下/安宁仿佛是罕世的奢侈品”;他的静是丢失的静,在《夏天的露台》中写道:“宁静丢失已久/正等待一只可能路过的野鸽子帮我送过来”。没有一位诗人,能把静写得如此斑斓,如此细致,如此丰富,如此深刻,如此令人遐想。

从上述部分诗中可以看出,温建生的静伴随着慢的节拍。我们曾把速度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生产领域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精神方面出现了灵魂跟不上脚步的裂变。急进与盲动的快产生的是紊乱和浮躁,欲速而不達,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力和副作用。《那些枕木》怀念的是远去的绿皮小火车:“冒烟的小火车不会回来了/铁轨与车轮铿锵声也不会再有了/就像影片中没能听到集结号的士兵/在无望中等待和守望/一声不响地匍匐”。绿皮小火车的速度虽然比不上高铁和飞机,但那个时代心灵的静谧和从容让人念念不忘怀想不已;《挥霍》在纸上画出绿皮小火车,展现出生命的渴望和追求:“我找出一张被生活磨去边角的白纸/画上一列窄轨火车/并对自己说,这是你的专列/我就是这样任性地将自己挥霍掉的/在白纸上/在慢腾腾的冒着黑烟的小火车里”;《慢》这首诗一连出现了七个慢字,但并无重复的感觉,因为连接的意象不同。诗人钟情的慢,不是懒惰,不是消极,不是落后,不是不作为,而是心灵的自在、精神的放松和人性的回归。他的慢有散漫、淡定、低调、弱小之意。在《五月景象书》中写到“散漫的风”;在《复归》中写道:“在阴霾的黄昏里/写散淡的诗。写一个人额头上的/落雪”;在《杜鹃记》中写道:“每一株都有让人羞愧的颜色/每一株都像我的妹子/惊诧于它们拥挤中散发的淡定和安宁”;在《关于流水的一种表达》中写道:“相较于落日的帝王之相/最终我爱上了流水,爱上一条/散漫之河。多少年来/它只往一个方向流,向低处流”,这里的“散漫”无异于自由,“一个方向流”意味着执着,“向低处流”彰显低调;在《低处的表达》中写道:“窗外,秋虫一年一度正在谢幕/这低处的表达,渐渐按捺下/我狂妄不安的心/关于这点,我是这样说服自己的:/不能飞起来,至少还站着/还能均匀地呼吸,到目前为止/我没有见过/比呼吸更为自由而畅快的表达”。低处的秋虫能平息狂妄和不安,这是精神的疗救;在《偶然路过我的身体》中写道:“万事皆难圆满和永恒/比如秋虫/疏忽之间就是一世/但是谁都别想就此扼住它的喉咙/用高吭的歌唱代替它的低鸣”,从秋虫身上可以体味到生命的自信和民本思想;在《仰望,兼寄成蹊居士》中写道:“爱月光照耀的一切事物/但不漏掉阴影里低微的虫鸣/和一两声叹息”,“不漏掉”就是对弱小事物的珍惜和关爱;在《黄昏即景》中写道:“大风带来的细碎事物/将被黑夜轻易遮掩”,“细碎事物”隐喻底层的平民,诗人悲悯他们被“轻易遮掩”的命运,发出的是人本主义的声音;在《岁末诗》中写道:“我的立场越来越接近一棵杨树的立场/——向下扎根远比往高处攀援/更加世故和适用……我身体里的盐粒肯定不是大海给的/它们来自苦难/和比苦难更消磨人的平庸”,对世俗、平庸、苦难生活的认可,拉近了与底层百姓的心理距离;《明媚的瞬间》对山民的赞美发自内心:“那些散落在村口边、碗沿上的笑脸/比我一生遇到的任何好天气更加明媚”。写诗情感就要往下沉,思想必须向上扬。温建生秋虫的典型意象凝聚着诗人关注底层同情弱小的人文思想,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理念的生动体现。

温建生不是为写静而写静,他写的是绿色、健康、理想的人生,当然也掺杂着无奈、痛苦和迷惘。从其他一些诗中也能品尝到他人生的各种滋味,感悟到他内心的澄澈明净。

《路》是一首意蕴丰富的诗。“离山越近/离自己越来越远”。这里的自己是俗尘中的自己,是身不由己的自己,甚至是变异的自己。从另一个角度看,离自然越近,离理想的自己就越近,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山中有蝉绵延的声音/它们与我共处/彼此毫不伤及”。蝉的鸣叫反衬出寂静,与蝉共处不用提心吊胆。精神之路在哪里?不在灯红酒绿中,而在清风明月中,有一种超现实的洒脱。

饮酒是古今诗人生活的重要部分,以李白为最。在现代社会,更有利于倾诉痛苦,释放忧郁,调整心态。《好心情》是知音带给的:“在黄昏把酒,邀三五良朋/将几支老歌唱到天明”;《夏日夜饮》写得豪情满怀、激情似射:“举杯若电光,倾杯似火石”;《画东山》充满悲壮的快乐:“最后画一个晚年饮酒时将会用到的长亭/它是兄弟们最后的掩体”;诗人还借洒器反思人生的空虚:“我们仿佛空置在青石上的啤酒瓶子/倒不出什么,也再盛不下什么”,酒中见真性情,酒中的世界更精彩。

《私藏的月光》,对月光的偏爱体现在“私藏”二字上,偏爱的原因之一:“月光落在额头上很久了/月光一直没有离去/偶然能感觉到它的重量或存在/它已成为我皮肤的组成部分”。写月光融入人体实属罕见,人似乎也变得透明晶亮。偏爱的原因之二:“总有一些事物伴随月光的照耀/悄然来临/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虽不具体,甚至不熟悉,来的时候悄无声息,但能感觉到是美好的,是诗人渴望的。一切好像都是月光带来的,有浪漫情怀,有理想色彩。诗人是理想主义者,但对现实保持着清醒:“在灵魂瘫软的年代/浮躁与喧闹指腹为婚/讴歌月亮多么不合时宜”。不合时宜还在讴歌,这就是诗人,这就是社会的良知。不但讴歌,还私藏,用以抚慰心灵:“私藏一截佐酒/剩余的制造几页寄放心灵的纸”。这月既非李白的月,也非杜甫的月,既非歌德的月,也非普希金的月,是属于温建生自己的心灵之月、精神之月,除了宁静,还有光明。

静不可能是绝对的,否则生活将变成一潭死水,宁静也将变成寂寞和空虚,它的负面效应也将显现。《西风》写树与风的对抗:“不再拒绝西风。在依存之中相互抵制/像一场掰腕比赛,先礼貌地握手/再不动神色暗自较劲。没有风,冬天的树多寂寞/你对臆想之中的敌人也是如此”。与现实的较劲写得惟妙惟肖,诗人在渴望风,在呼唤风,期望风来摇动沉闷的现实;《虚空说》是对缺骨少钙的精神反思:“我小心地热爱过秋天的一片白桦林/以及侧畔的一条溪水/但这些太过女人化的东西/最终搞坏了我的脾气”,人生不可能保持一种格调,魏晋风骨是多少文人灵魂不灭的灯盏;《好心情》又写顺从的美好:“相对于江水/我更像一条无根之藤/柔软在顺从/我不能总是和阳光明媚的天气过不去”,似乎与《虚空说》的立意矛盾,这正是情感的辩证法;《龋齿》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写空洞的根源:“它的空洞缘于占有了更多欢乐的东西”;《椅子》写人生的被动:“我是被生活强行按在椅子上的/椅子一声不吭配合我服侍我/把更深刻的怨恨向下传达”;《话语权》写人生的窘相:“我把新鲜的日子都用旧了/每天都忙着打补丁”;《偶然路过我的身体》,把身体比作驿站,把“我”比作行者,只在某个瞬间合二为一。作为物质的生命是短暂的、被动的、卑微的,诗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不会像一个赖账的房租客/长久居住和占用我的身体/只是偶然路过它,借它思考和生活/把该了结的事进行到底”。这实际上是写死亡,没有一丝悲伤,对生命的洞悟独一无二,令人拍案叫绝;《二月的黄昏》是对不思进取的含蓄批判:“不要指望用往事取暖/往事不过是一座空空的粮仓/和几串被麻雀反复啄食的干瘪稻穗”。诗人把静作为精神的最高境界,但不否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博尔赫斯说过:“我想时间的问题是一个真正的问题。时间问题把自我问题包含其中,因为说到底,何谓自我?自我即过去、现在,还有对于即将来临的时间、对于未来的预期。”c温建生对时间的感悟就是对生命的感悟。《赞美诗》写时间的不可抗拒:“我强行挽留的/都是可以被时光轻易带走的东西”;《九月之诗》写时间的残酷无情:“看光阴的火焰烧白两鬓/如此静默而喜悦:风声入耳,雨声入梦/并向奔跑的孩童行注目礼”;《对一条河流的描述》写时间的被动无奈:“它带走的只是时间,而非你的影子”;《日落之后》写时间的可悲:“剪刀状的指针不停地张开闭拢/即使在春天,它也没能送来更好的消息/每一声咔嚓都像叹息/都是一些事物的终结”;《晨光中》写时间的断裂:“我听见时光之翼折断时发出沉闷的回响”;《看时光的脸》写时光的顺从:“时光像仆人一样立在我两侧”;《四月梨花书》写时间的锋利:“所以我从不挽留梨花,它的衰败早已注定/像短暂的青春,还没来得及畅饮/那酒瓶早已碎落一地/时光在背光處刀锋闪烁”;《失忆的父亲》借时间写生命的无奈:“如今他像一把生锈的扳手/再也不能精确卡住/时间的螺母/慢慢往回倒拧”。时间有多副面孔,“时间有时是花的样子/有时是苹果的样子/没有等来雪,就长成冰的样子/所有的时间最终都会成为液体/倒出来成粘稠状,有葡萄的香味”(《时间》)。时间变幻无穷,始终与生命紧密相连,呈现出情感的多副面孔。

读温建生的诗,感觉写的就是我们心中深藏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写出来。那种骨子里的自由、那种对理想的热爱、那种悲天悯地的善念弥散在字里行间。他虽然身在官场,但鄙薄名利,更没有流露出居高临下的习气。诗人内心有庄子化蝶的飘逸,现实的烟火又熏染着他沧桑的脸孔。他对现实有无穷的感慨,但没有愤世嫉俗、痛心疾首、剑拔弩张的语言暴力倾向,宁静酝酿着波澜,闲适暗藏着激昂。他把自然的抒写与自我的反思以及人性的批判巧妙地融合,文字的节俭与情感的节制又恰当好处,写得扎实又柔韧、舒展又内敛、粗犷又雅致,达到了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温建生的语言偏向于雅,不陌生但新颖,接地气又异质,得益于传统修辞与现代技艺的交织使用。写深夜的雨“更乐于饶舌和喋喋不休”(《雨》),写春风“罹患先天性软骨症/喜欢堤坝上舞弄柳条/尚不足以把越来越驼背的河流拉直”(《日落之后》),写路“蜿蜒的路,一条静止下来的鞭子”(《初秋即景》),写夕光“夕光是苦味的/有时候,晨光也是”(《晨光中》),可以说语出惊人,但不是为修辞而修辞,精辟而又富有生命气息,彻底改写了自然的本来含义,赋予自然深刻的思想内涵。

除秋虫外,流水是温建生诗歌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暗合了他的精神追求,与他的情感产生了深度共鸣。在《感谢》中写道:“在河岸上/只有流水才能消解此时被围困的心情”;在《空置》中写道:“我们看到的流水将永垂不朽/即使是在山中/花朵的溃逃也无法扼止”;在《对一条河流的描述》中写道:“如果你还试图对它的流向和波纹说三道四/只能证明你徒具一颗悲伤之心/事实上,与一条河流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凝视”;在《低处的表达》中写道:“柔软的事物让我一再溃败/草或者流水,隔着镜子抽泣的人”。诗人还写过三组《散漫之辞》,风轻云淡,不拘一格。语言、情感、思想几乎接近于瓦雷里心目中的纯诗,但也不可否认,他为了追求精致和唯美,个别诗留下了刻意的伤痕。

不管世界如何喧嚣,他内心一直在坚守着宁静。不管别人怎样缺骨少钙,他依然昂首挺胸。不管人生多么孤独,他永远不会随波逐流。诗人尽管“一直举着一根稻草反对自己”,但最终“确认自己活在春天”,欣赏着属于自己的静如流水,属于自己的花开浪漫,属于自己的清风明月……

王立世,中国作协会员。在《诗刊》《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诗歌1000多首,在《诗探索》《江南诗》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100多篇。诗歌代表作《夹缝》被《世界诗人》推选为2015“中国好诗榜”二十首之一,入选高三语文试题。诗歌入选《新世纪诗典》《中国新诗排行榜》等100多部选集。著有诗集《夹缝里的阳光》等,主编《当代著名汉语诗人诗书画档案》。获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中国诗界》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中国诗歌春晚2021年度全国十佳诗歌评论家等数十种奖项。

猜你喜欢

诗人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鼓励他活得像诗人和孩子
我不是诗人
诗人写诗人的长篇传记文学《峭岩传——青铜的天空》出版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诗人”老爸姜超
愤怒
贾岛推敲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