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落实劳动实践

2022-06-13马智虎陈海英

学周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家校共育劳动教育

马智虎 陈海英

摘 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社会进步有较强的实践意义。经过分析发现,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劳动教育教学中存在较多薄弱环节。在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被弱化,导致学生劳动和实践的机会比较少,缺乏劳动意识,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善于劳动、轻视劳动。中小学生正处于培养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阶段,学校要注重开展家校共育模式,以此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

关键词:家校共育;中小学生;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9-018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9.061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整合育人和劳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智慧、体能,借助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通过分析交互作用理论可以发现,当前学生劳动教育活动一定要展现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只依靠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无法产生有效的劳动教育效果。因此,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在家校共育中进一步渗透劳动教育理念,为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支持,进而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全面继承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美德,积极弘扬工匠精神与劳动理念。同时,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教师一定要做到从思想层面教导学生、家长,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以此形成家校联合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共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一、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实施家校共育和劳动实践的必要性

(一)家校共育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由于当前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自身的道德价值观、情感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家校共育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呈现分离状态,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一种教育形式,在家庭生活中接受的又是另外一种教育形式,这样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习习惯,还不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只有通过家校共育,才能够在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为学生设定统一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进一步强化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共同为学生提供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劳动情境和学习情境中实现综合成长和发展。除此之外,家校共育这种模式能够让教师、家长之间相互配合,掌握更多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和技能,进一步构建融洽的学校教育氛围和家庭教育氛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增强劳动教育的适用性

通过开展家校共育活动能够增强劳动教育的适用性,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效率,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引导他们形成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行为的意识。传统的劳动教育活动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凭借自身的主观经验、主观意识给学生设定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活动内容、劳动教育方案,但是部分劳动教育内容、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无法展示劳动教育的优势、作用。所以只有通过家校共育活动,家长、教师才能在共同策划和培养下了解学生真实的劳动情感、劳动技能等,从而制定最科学、最符合学生需求的劳动教育方案,提高劳动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中实行家校共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学生只有树立积极的劳动意识,才能充分感知劳动的价值,在劳动的过程中才能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质、修身养性,进一步养成热爱、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念。通过家校联合劳动教育活动,教师、家长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让学校的劳动教育方案、活动更加具备针对性,从而在多方共同努力和合作下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水平。同时,家校联合劳动教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家庭、学校中都严于律己,真正做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真正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对于学生来讲是受益终身的。

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一)家校协同劳动教育引导不足

在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很多家长较溺爱自己的孩子,致使他们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普遍缺乏劳动的能力和意识,从而无法取得最佳的劳动教育成果。再加上当前家校协同劳动教育引导不足,学校对于学生只关注文化课教育,普遍缺乏重视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即使开展也只是形式化、制度化地落实劳动教育活动,缺乏和学生、家长互动沟通的意识,导致学生的劳动实践意识淡化、僵硬,无法让学生和家长充分意识到开展家校协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前学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不尊重、不熱爱劳动者的行为,好逸恶劳、歧视劳动,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以及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虽然有的学校会定期开展家校联合劳动教育活动,但是却依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这主要是因为学校和教师缺乏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技巧引导,导致学生的劳动教育处于瓶颈期、空窗期。

(二)家校协同劳动教育理论较落后

当前中小学家校协同劳动教育活动存在协同教育理论较落后的情况,导致劳动教育边缘化,学校和家庭对于劳动教育缺乏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对于劳动成果、劳动过程、劳动价值缺乏深入认知。当前伴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社会中进一步渗透,很多学校开始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但是这种教育表现的劳动内涵和劳动教育价值却没有渗透到学生的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劳动教育其实就是体力劳动,意识不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无法让劳动教育理念全面渗透到家校联合教育活动中,对于劳动教育的意义更是存在错误的认知。由于家校协同劳动教育理论较落后,导致学生缺乏坚定的价值观认同,对于劳动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认同更是存在一些偏差,无法养成勤奋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经过实际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虽然在学校能够做到按时打扫教室卫生,但是在家里却很少帮助父母做家务、干农活等,这些都是家校协同劳动教育理论落后导致的,家长的家庭劳动教育观念有待调整、优化。623CA209-7C06-427A-A7C7-57EA41D0F516

(三)家校协同劳动教育参与度不足

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需要家庭与学校协同参与,任何一个主体缺位或者缺乏参与的动力,都会影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效果、质量。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一直存在家校协同劳动教育参与度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伴随社会生活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人们不愿意用劳动换取劳动成果,很多家长认为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换取劳动成果,而不用通过自己的双手参与劳动获取劳动成果,这些都是学生和家长缺乏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动力的主要原因。学校、家庭无法做到在共同努力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榜样,不利于提高家校联合劳动教育活动的质量、效率,教师、家长需要在日后的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家校共育下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策略

(一)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通过中小学家校共育落实劳动教育,学校、教师需要不断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为开展家校联合劳动教育活动提供支持条件,构建多元化、实践性劳动教育活动,真正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他们的劳动素养。学校要积极构建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围绕家校共育编写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分析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身心发展的特征,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定相应的劳动课程内容,详细规定学生校外、课内的劳动时间,实现集中育人、全面育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同时,通过家校共育活动落实劳动教育,需要注重充分融合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要让家长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劳动的影子,不能依靠单门学科讲解劳动理论知识、劳动技能,真正实现协同教育、多方教育力量的联合,让各科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都能投入劳动教育活动中,设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体力劳动、自助劳动等。让家庭劳动教育展现基础性作用,让学校教育展现支持性作用与补充性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劳动教育氛围的熏陶。学校要把劳动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可以通过班级值日卫生、校园美化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还可以组织校外劳动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劳动教育活动,接触更多社会资源,让学生拥有参与职业体验活动、劳动体验活动的机会。除此之外,在家庭劳动教育活动中,家长要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可以让孩子自己洗衣服、给长辈洗脚,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进一步渗透劳动教育理念,提高孩子的劳动教育成效。

(二)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

中小学教育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劳动教育效果,就需要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确保家校联合劳动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家校共育劳动教育活动需要构建“大树式”共育模式,把学生看成小树苗一样来浇灌,教师、家长要成为学生的臂膀,在共同浇灌、施肥的过程中确保小树苗得以茁壮成长,最终帮助每一位学生掌握更多劳动知识,提升他们的劳动能力。在日常家校共育活动中,学校可以通过劳动主题沙龙、家长开放日、家长微课堂、专题动员会等活动把劳动教育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家长、学生共同完成劳动任务,这样既能够让家长和孩子之间有更多互动机会,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对学生展开全面、积极的评价,提高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在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并不只是要给学生设定劳动教育内容,教师还要引导家长转变劳动教育观念,由于学生正处于形成价值观、劳动观的重要阶段,家长是学生的榜样和主要的模仿对象,所以家长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来讲具备一定的示范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家长的榜样力量作为劳动教育体系内容,改变以往唯学习、唯分数论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引导学生开展劳动,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劳动的空间,让他们通过劳动教育真正提升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构建劳动教育共育渠道

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需要构建劳动教育家校共育渠道,以此保证劳动教育活动的实践性、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家长和学校要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互动发现劳动教育问题,以此作为调整劳动教育活动、体系、计划的标准与依据。学校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劳动教育活动内容、劳动教育方案,家长也可以在劳动教育平台上留言,發表自己真实的观点与看法,以便做到家校共同努力实现信息的互通、交流,随时关注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情况,为学生创设优质的劳动教育环境。同时,学生、家长要积极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积极创造劳动条件,家长和孩子要共同参与劳动教育,给孩子耐心传递劳动技能,在家长的引导与鼓励下进一步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校园劳动教育活动中。除此之外,学校也要积极为家长提供劳动教育指导,家长要改变以往只引用成功家庭教育案例的模式,要做到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掌握孩子的成长、发展优势、劣势,以此设定家庭劳动教育模式与方法,在充分尊重和了解孩子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家庭劳动教育质量,优化家庭劳动教育流程。家长还要多鼓励、表扬孩子,面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要做出激励性评价,以此激发孩子强烈的好胜心和意识,促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生活中严于律己,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借助家校共育模式提高学生的劳动教育质量,在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下,让学生掌握更多劳动技能,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多动手,感知劳动的价值,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在家校联合劳动教育活动中要为学生设定科学的劳动教育目标、教育方案、教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观,为他们之后参与劳动实践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君进,檀传宝.劳动、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重思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内容与特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

[2]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

[3] 张雨强,张书宁.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基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9(10).

[4] 雷虹,朱同丹.以学生为中心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意蕴解读及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

作者简介:马智虎(1976.12— ),男,汉族,甘肃民勤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生劳动教育。

陈海英(1981.8— ),女,汉族,甘肃民勤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生劳动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家校共育下的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3788)研究成果。623CA209-7C06-427A-A7C7-57EA41D0F516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家校共育劳动教育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