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当武术哲学思想探究

2022-06-12梁佳佳王静静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反动

梁佳佳 王静静

摘要:在历史、文化变迁过程中,武当武术融摄了道家哲学之思想,氤氲于武当武术技击与理论为一体,为其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支持。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武当武术的哲学内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武当武术所吸取的哲学思想拳法自然,拳法阴阳理论等哲学观点是以道家思想“反者道之动”认识论为指导;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等观点是基于道家“弱者道之用”方法实践论之哲理。因此武当武术“技理”是在道家哲学辩证思想纲领基础之上来“以拳悟道”的,即遵循道家思想“道之反动”与“道之弱用”辩证法的观点。

关键词:武当武术;道家思想;反动;弱用

万事万物始于“道”,终于“道”,归根于道家文化之渊源。道家曰:“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宗[1],因此武术的传统哲学思想也正是由悟“道”而突发奇想。作为武当道教的武术,孕育于武当文化当中,然而武当武术就融摄了其道家辩证思想的哲理之奥妙,并与武当武术“技理”相融合渗透,对武当武术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中扎根繁殖。

关于运用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辩证的思维、远阔的眼光来对待事情的发展,不断容纳、吸收哲学的智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2]。本文从道家辩证思想的角度来探讨武当武术技术与理论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

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光辉

“道”生万物,而事物又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那么我们就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看待事物的存在。老子对道就有超智慧的独到悟解,以辩证的思维能力处理世间琐事,获取实践智慧。《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一观点就是根据“道”的运动规律和实践智慧所得来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3],同时老子的辩证思维也是道之运动规律的理论依据。

1.1认识论:“反”是道的运动规律

老子认为:“反”是道化生万物的总规律,是一切事物相互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内在动力[4]。“道”衍生万物,而事物又存在两个相反(矛盾)的对立面,它们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济相生,随自然的规律不断发展演变,并且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向自己的对立面(相反)方向转化,这也是道家哲人所谓的“道法自然”的状态。即“道”的普遍规律,也是合乎于自然规律的运动。

在老子看来,“道生一,一生二”。“道”是万物的孕生之母,是世界的最初状态,即无形无器的本体。然而“道”在“周行而不殆”的运动中,自身演化孕育出了“阴”与“阳”两个相互氤氲、滋生、相反相成的对立势力。作为万物之鼻祖的“道”,正是“阴”与“阳”两个相反相成的矛盾体构成了道衍生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正是“阴阳”相互排斥、激荡的内在矛盾才滋孕“道”以化生万物的原动力。阴阳的矛盾构成了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而老子又结合“阴阳”系统地揭示出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意即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杜国钧先生指出:“老子是第一个将“阴阳”概念提升为哲学范畴来表达世界万物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揭示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而且看到了任何矛盾的双方无不向相反方向转化[5]。

因此,在“道反”的辩证思想下,道家的“道法自然”和“阴阳对立”的观点是与武当武术拳法中强调上下、内外、动静、分合等特点相互协调、统一的,都遵循一种“自然之道”即规律。

1.2方法论:“弱”是道的作用方式

老子根据“道”的运行规律与原则,进一步提出了“弱者道之用”之实践方法论。“弱”指处柔,居守柔弱。柔弱是指新生的事物,充满着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又指善于变化、活泼、不凝滞等作用,故老子名:“弱者道之用”[6]。所以柔弱是“道”的作用和表现,是在“反动”的规律指导下,对“道”进行实践的具体结果。老子对道在世间观察得到,凡是持续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防止转向相反(刚强)的一面,延缓生命的意义。守柔是防止事物变强大,发展到极端走向相反的一面,即是对“物极必反”法则的深入把握和合理运用[4]。总而观之,守柔是弱的体现,强调柔弱胜刚强,是辩证法的逆向思维,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对“道之反动”的实践应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水之所以强大,那是因为水具有柔软的特性,坚韧不露,外柔内刚的状态,因而不争亦强大。老子所谓的“柔”“弱”并非是软弱无力,而是将坚守柔弱视为人们谋取生存的有效方式,博弈最终达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之目的[7]。武当武术汲取道家“道之弱”的作用体现,强调“技理”战略上以柔克刚,以变应变,犹如水性之无所不致,方能达到“以弱胜强”之目的。

基于此,道家哲学的辩证思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对“道”基于以认识论贯穿实践方法论的具体结果,是对“道”的内涵深入体现,更是对“道”之形而上的抽象理论和形而下的处事方法的高度统一,这一完美的体现是对道家哲学思想的智慧闪烁光芒。

2.从认识论角度来看:道家与武当武术思想理论构建

道家思想重视自然无为,以“道之反动”原则强调万物效法于自然,遵循道之规律;强调以阴阳对立的辩证思想处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道生万物,万物皆道,拳理亦如此。武当武术中通过与道家的“道法自然”、“陰阳对立”等思想理论构建,为武当武术拳技理论发展奠定根基。

2.1拳法自然

遵道为本,亦然而然。遵循自然规律是道家哲学思想精粹之所在。

《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万事万物遵循道的本性,在不违背“道”之原则与规律下,以自然的本性融取天地自然之精华。武当武术拳技在修炼过程中就汲取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不违背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即自然而然,遵循道的本质规律。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中提到:“拳名为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可名为太极拳”。又曰:“顺其性之自然,行其事之当然,合乎人心之同然,而究乎天理之所以然,一开一合,绝无勉然,一动一静,恰合天然,此即吾道之粹然”[9]。合乎自然,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勉然,以天地之阴阳顺自然而合乎,才是道之精华。拳中融道,道乎自然,太极拳以“太极”为根为源,追求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度”,亦即天人合一。

杨群力也认为武当武术技术特点是“不尚拙力,顺其自然,尚柔文静,弱而显之,虚实分明,动静而观之”[10],所以武当武术拳技讲究效法自然,合乎自然,顺其自然。据传,武当武术的创编就是根据“蛇鹊相争”并结合道家思想而悟创出来的,其中就是遵照道家“道法自然”之思想而筑建“拳法自然”之理念。通过“以拳悟道”的散发性思维去体悟、追求道家哲学之境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境。

2.2拳法阴阳

“阴阳对立”是哲学的辩证范畴。老子根据阴阳对立的辩证体系对自然界万物提出了许多对立的矛盾关系,如开合,动静,虚实,刚柔,进退等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变化规律都是对阴阳两极的映射体现。阴与阳构成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两面性,即两者相济相成,相互转化。因此武当武术技击原理和技法融摄了道家“阴阳对立”思想,招招式式以阴阳之根本,即拳法大开大合,刚柔相济,虚实动静等特点都是基于老子思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哲理而变化,从而武当武术在创编的过程中形成了“拳法阴阳”之理论思想。

武当武术在拳法上重视阴阳互变的协调发展。而武当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思想是就是阴阳对立,拳法中有着阴阳互变的技术动作,如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开与合、进与退等,前属阳,后者属阴,运动中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矛盾的功法[11]。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中提到:阳动达到极限,则阳消而阴生;阴静达到极限,则阴消而阳生,亦即拳理上的“以柔克刚”[12]。因此武当太极拳在技击上强调矛盾的转化,虚实分明,动静结合,借力化解,蓄发相变,需不断转化矛盾,方可制胜对手。王宗岳《太极拳谱》中也说:“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太极拳精华也,皆以阴阳变化之为中。武当武术拳法根据阴阳变化规律,以对方动作不同特点,采取相应对策。因而武当武术在套路创作中:注重高低起伏、动静疾徐;在技法上:突出长短互补、攻中有防、防中有攻[13]。也就是说,武当武术拳法中“动静、刚柔、虚实、开合、进退、起伏、攻守”等特点都是阴阳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的结果,每一个动作都是基于阴阳相互协调而变化的。所以武当武术理论观“拳法阴阳”在武当武术技术战略中尤为重要,亦形成了自身特点的哲学思想体系。

基于此,在“道反”的规律下,武当武术拳法顺应而然,技法动静、刚柔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其思想“拳法自然”、“拳法阴阳”都是来自道家思想“道法自然”、“阴阳对立”哲学理论,进一步为武当武术的发展地位构建理论根基。

3.从方法论角度来看:道家对武当武术技术战略的实践应用

动静结合、刚柔相济、阴阳转化、虚实分明的技法要领在武当武术的战略中充分体现,这些技法转化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变迁,意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认识论指导实践论之体现。武当武术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强调技术战略方式和虚实变化的应用。

3.1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弱者道之用”,即道之弱用。弱用是道的方法论,是道家智慧的真实表现,是保持一种柔弱的姿态[14],新生的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态,其内心刚强则已,朝气蓬勃,生命力总是强大的。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根据“道反”变化规律,外在的刚强走向极端总是会转向自己的反面,使自己不断折已,因而事物总是会有一个转化过程,达到盛极之时,走向衰亡;柔弱之时,立于不败之地,“屈于守柔弱”才是道家生存的精神之境界,大智若愚之智慧[15]。《老子·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对“柔弱”的形态就做出了完美的诠释,水之所以强大,是因而不争。所以,以“道之弱用”实践方法论作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自然柔弱之势追求而不争的结果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策略投射[16]。

武当武术在技击特点上讲究圆柔而活,不尚拙力,刚柔相济,顺其自然,虚实分明,动静结合。在练拳时重视身心处于极宁静和极松柔的状态,强调步伐松而不滞,轻灵柔活,柔中带刚,圆而不顶,将弱而静的理念渗入拳法技术之中,使刚柔相济,柔弱胜刚强的技术战略充分体现。如武当太极拳就强调阴阳相济,以柔克刚的技击功能,展现以柔示弱的外姿,以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其思想基础就是道家“道之弱用”方法论的应用[17]。显而知,武当武术技术理论是以“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为终极目的,意即柔中有刚,刚中带柔,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3.2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主“静”是道家的一种修为,是道家所畅想的一种境界。所以受到武当道教地域文化氤氲滋养的武当武术,加上道教建筑的文化内涵,对道教“静”的领会与融合,在此影响下武当武术在技击上具有“以静制动”等特点[18],因而“静”也是武当道教武术追求的文化精神。

武当道教武术与少林拳最大区别在于技术策略的应用,少林拳讲究以刚克敌,以动制静,先发制人;而武当武术重视以柔克刚,御守为攻,以靜制动,后发制人。《庄子·说剑》言:“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19],其中提到柔弱的外在形式,是为了更好诱惑对方以便采取相应对策,把对方先之以至。武当武术强调以“柔弱而显,静观其变,择时而出,以逸待劳”的应变战略从而实现“后发制人”之目的。

武当道教武术以“弱用”为实践智慧,以辩证的观点将“技理”中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战略理论运用到实战当中,这是道家以“处柔而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武当武术“以拳悟道”的意境追求。

4.结论

从道家哲学辩证思想的角度来看武当武术技术与理论中所蕴含的道家思想,我们认为,以“反动”原则和“弱用”方法论指导武当武术“技理”战略与为人策略,从而对武当武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价值,并指导实践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因此不管站在武术的角度,还是为人处事的出发点,我们都应该以辩证的思想观点来构建理论依据,从而寻求解决事物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杨润根著.发现老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08.

[2]习近平:增强辩证战略思维[N].西宁晚报.2015.01.25.

[3]贺荣一.道德经注译与析解[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389.

[4]白奚,王英杰著.道法自然《老子》[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14.

[5]杜国钧.“一阴一阳之谓道”新探[J].求是学刊,1987(02):14-18.

[6]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5.

[7]甘毅臻.老子对武当道教武术的影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6(01):11-14.

[8]王弼注,王弼,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24.

[9]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6:137.

[10]杨群力.武当拳功养生技击原理与特点[J].武当.2003,(1):26-28.

[11]蔡宝忠,胡慶武.“以武证道”是武当武术追求的终极目标[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06):125-128.

[12]周敦颐撰.太极图说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

[13]甘毅臻,蔡仲林.武当道教武术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5):717-719.

[14]乔凤杰.反动与弱用——武术与道家的方法论会通[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3):1-3.

[15]袁升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哲学思想述略[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2):11-13.

[16]毛敏,王迎川.甘居下者未必卑守于弱者能克强——《老子》“弱者道之用”方法论初探[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88-91.

[17]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2.

[18]龙行年,陈莉.武当武术文化的文化精神[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04):56-60.

[1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4.

作者简介:梁佳佳(1992.09),男,汉族,河南焦作,研究方向:武术文化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反动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森田疗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
是反动还是继承
战时语境中对阴谋与欺诈的反动
反动作等
再说谦虚